正在加载图片...
应急机制建设彰显政府执政能力提升 编者按:今年,从我国抗灾救灾工作中,人们发现了这样一个变化:自然灾害明显重于 常年,但灾害损失却大大轻于以往,这与近年来我国狠抓应急机制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应急机制建设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建树之一,其在危机应对中所发挥出的巨大正面效应 已开始显现,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党和政府执政能力的显著提升。为帮助读者了解我国 应急机制建设的进展和成就,本刊特推出此专题报道。 “截至2006年底,我国已制定各级各类应急预案130多万件。各省级政府、97.9%的 市级政府和92.8%的县级政府,都已编制了总体应急预案。”2007年5月19日,国务院秘 书长华建敏在全国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座谈会上宣布了这组数字。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我国应急管理工作呈现 全面推进态势,一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覆盖社会各个方面,具有中国特色的“应急 网络”已经初步形成 应急机制经历大灾考验 今年以来我国气候异常,极端天气事件频发,自然灾害明显重于常年。水旱灾害尤其严 重。一些地方重复受灾,一些城市严重受灾。局部地区灾害强度超过历史记录。 严峻的灾情,不仅考验着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也对近年来我国的应急体系建设是一个 全面检验:面对灾害,我国各级政府、各个部门纷纷启动应急预案,未雨绸缪,科学防控。 使抗灾救灾工作出现了“大水情、小险情”、“灾害重、损失轻”的新局面 -在淮河流域,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二位大洪水。抗洪工作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奇 迹:堤防无一决口,水库无一垮坝。转移的人员无一伤亡。与前几次淮河大水场景相比,行 蓄洪区再不见连绵百里、混乱不堪的“窝棚”和帐篷,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井然有序的“迁 安村”、“保安圩”和“避水庄台”。水利部部长陈雷介绍说,今年淮河洪水的洪量大于2003 年,但是跟2003年相比,沿淮3省的堤防险情减少了3/5,淹没面积减少了2/5,转移人数 减少了2/3。 一在西南地区,重庆等地遭遇百年不遇洪灾,但通过气象预报、地质预警等措施,成 功地避免了重大人员伤亡。7月上旬,地处川东北的四川达县遭持续暴雨袭击,几天之内全 县境内发生山体滑坡800多处,其中特大山体滑坡18处。在如此高密度的自然灾害下,由 于强化了对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警工作,在滑坡发生前,群众都得到及时转移、安置,没有 造成人员伤亡 一在东南沿海,台风频仍,不少省份实现了“台风期间海上无一人伤亡”的高难目标。 8月,第9号台风“圣帕”刚刚进入台湾海峡,福建省就发布了台风红色预警,紧急启动预 案。福建省防汛抗旱指挥部新闻发言人邱汀萌说:“跟历史上台风比较,应该说我们把损失 和人员伤亡已经降到最低程度。今年我们针对前几年大的灾害,对原有的预案进行了一次调 整和修改。按照这个预案,全省海上转移的人员达到30多万。第9号台风影响期间,我们 海上无一人伤亡,这是件非常了不起的事。” 灾害损失的明显降低,是对应急机制建设成果的最好评价。据统计,截至8月,我国自 然灾害受灾人数同比减少94%,死亡人数同比减少348%。为什么在灾情加重的情况下 受灾人数和死亡人数反而出现了下降?民政部部长李学举分析说,除了国家加大了对大江大 河的治理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民房建设质量有所提高之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应急 响应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增强了应急救援的能力,对减少灾民的损失和死亡的人数起到了非常 大的作用”。 党中央国务院倾力主抓 我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减灾救灾工作,新一届政府又将应急机制建设上升到了国家工应急机制建设彰显政府执政能力提升 编者按:今年,从我国抗灾救灾工作中,人们发现了这样一个变化:自然灾害明显重于 常年,但灾害损失却大大轻于以往,这与近年来我国狠抓应急机制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应急机制建设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建树之一,其在危机应对中所发挥出的巨大正面效应 已开始显现,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党和政府执政能力的显著提升。为帮助读者了解我国 应急机制建设的进展和成就,本刊特推出此专题报道。 “截至 2006 年底,我国已制定各级各类应急预案 130 多万件。各省级政府、97.9%的 市级政府和 92.8%的县级政府,都已编制了总体应急预案。”2007 年 5 月 19 日,国务院秘 书长华建敏在全国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座谈会上宣布了这组数字。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我国应急管理工作呈现 全面推进态势,一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覆盖社会各个方面,具有中国特色的“应急 网络”已经初步形成。 应急机制经历大灾考验 今年以来我国气候异常,极端天气事件频发,自然灾害明显重于常年。水旱灾害尤其严 重。一些地方重复受灾,一些城市严重受灾。局部地区灾害强度超过历史记录。 严峻的灾情,不仅考验着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也对近年来我国的应急体系建设是一个 全面检验:面对灾害,我国各级政府、各个部门纷纷启动应急预案,未雨绸缪,科学防控。 使抗灾救灾工作出现了“大水情、小险情”、“灾害重、损失轻”的新局面。 ——在淮河流域,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二位大洪水。抗洪工作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奇 迹:堤防无一决口,水库无一垮坝。转移的人员无一伤亡。与前几次淮河大水场景相比,行 蓄洪区再不见连绵百里、混乱不堪的“窝棚”和帐篷,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井然有序的“迁 安村”、“保安圩”和“避水庄台”。水利部部长陈雷介绍说,今年淮河洪水的洪量大于 2003 年,但是跟 2003 年相比,沿淮 3 省的堤防险情减少了 3/5,淹没面积减少了 2/5,转移人数 减少了 2/3。 ——在西南地区,重庆等地遭遇百年不遇洪灾,但通过气象预报、地质预警等措施,成 功地避免了重大人员伤亡。7 月上旬,地处川东北的四川达县遭持续暴雨袭击,几天之内全 县境内发生山体滑坡 800 多处,其中特大山体滑坡 18 处。在如此高密度的自然灾害下,由 于强化了对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警工作,在滑坡发生前,群众都得到及时转移、安置,没有 造成人员伤亡。 ——在东南沿海,台风频仍,不少省份实现了“台风期间海上无一人伤亡”的高难目标。 8 月,第 9 号台风“圣帕”刚刚进入台湾海峡,福建省就发布了台风红色预警,紧急启动预 案。福建省防汛抗旱指挥部新闻发言人邱汀萌说:“跟历史上台风比较,应该说我们把损失 和人员伤亡已经降到最低程度。今年我们针对前几年大的灾害,对原有的预案进行了一次调 整和修改。按照这个预案,全省海上转移的人员达到 30 多万。第 9 号台风影响期间,我们 海上无一人伤亡,这是件非常了不起的事。” 灾害损失的明显降低,是对应急机制建设成果的最好评价。据统计,截至 8 月,我国自 然灾害受灾人数同比减少 9.4%,死亡人数同比减少 34.8%。为什么在灾情加重的情况下, 受灾人数和死亡人数反而出现了下降?民政部部长李学举分析说,除了国家加大了对大江大 河的治理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民房建设质量有所提高之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应急 响应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增强了应急救援的能力,对减少灾民的损失和死亡的人数起到了非常 大的作用”。 党中央国务院倾力主抓 “我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减灾救灾工作,新一届政府又将应急机制建设上升到了国家工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