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仲淹写了名篇《岳阳楼记》 镇海楼:位于广州越秀山上,建于明洪武十三年,已有600年历史 黄鹤楼:原址在湖北武昌长江蛇山脚下的黄鹤矶上,始建于三国,南朝即成游览胜地。现已重建。 烟雨楼:在浙江嘉兴县南湖中,五代吴越钱元*所建。原在湖滨,明嘉靖年间移建于湖中小岛 佛塔 塔(佛塔与僧塔) 塔,梵文称作 Stupa,在古代的印度就是坟冢的意思。从印度的梵文译成汉文之后,曾经出现了堵波 佛图、浮屠等音译名称,和方坟、圆冢、高显等意译名称。而"塔"则是古代中国人给予这种印度传来的建 筑的一种很形象化的名称,最早见于晋代葛洪写的《字苑》一书。相传佛祖释迦牟尼涅?以后,弟子们把 他的遗体火化了,遗骨在火光之中凝结成了五彩斑斓、击之不碎的结晶物,称作舍利子。相传释迦牟尼还 遗留下了他的身骨、头顶骨、牙齿、毛发、指骨等等,这些都是佛的舍利子。当时有八个国家的国王听说 释迦牟尼涅?了,都带领兵将前来争夺佛祖的舍利,最后他们分别得到了一份,按照印度古老的传统习俗 在自己的国家建塔供养了起来。这些佛塔的下面都有地宫,里面都珍藏着释迦佛祖的舍利。由于佛教信徒 们将释迦佛祖的舍利子视为一种至高无上的神圣物品,所以,佛塔就不仅成为了释迦牟尼涅的象征,更是 佛家弟子们顶礼膜拜的对象了。佛教认为:信徒们如果能经常性地环绕着佛塔作礼拜,就可以在来世获取 无上的功德和福报。所以,环绕着佛塔作右旋礼拜,也就成为当时的僧侣们每日必做的功课了。不仅如此, 就是建造佛塔本身也是一项功德行为。在释迦涅?二百多年以后,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就曾经打开了最 早的八个舍利塔中的七塔地宫,取出舍利子,把它们分成许多份,然后在他传播佛教的广大区域内普遍建 塔供养。这种作法还经常被后世的佛教信众所效仿。时至今日,佛祖的舍利塔遍布于中亚、东亚、南亚和 东南亚各地区,在中国的大地上,古塔的数量就有上万座。供奉真身舍利的佛塔是屈指可数的,而大部分 佛塔下面供奉的只是象征性的佛舍利。佛经上说:信众们修建佛塔,如果找不到佛的真身舍利子,可以用 金、银、琉璃、水晶、玛瑙等珍宝来代替:如果实在无力求得这些宝物,也可以到大海边去拾取清净的砂 粒,或者采集一些药草、竹木的根节来制造舍利。只要具有真诚的信佛之心,这些象征物品在信徒们的眼 里也就完全具有了如真身佛舍利一般的功能与作用。另外,佛教的经典集中了释迦牟尼的所有思想与智慧, 是佛教信众通往涅境界的指路明灯,因此,在有的古塔中 佛教经典也被当作舍利供奉在了塔身之 中。经典是不同于真身舍利的,所以,珍藏在佛塔之中的经典被佛教称作"法身舍利"。不论是真身舍利还 是法身舍利,它们所在的宝塔都被称作"舍利塔"。也有一种佛塔只是被用来作为释迦牟尼象征的,塔下并 不埋藏舍利子,因此就不具备坟冢的性质,如在石窟洞里用石头雕刻出来的佛塔就是这样的。这种塔在梵 文佛教文献中叫 Chaitya,汉语的音译称作"支提"或"制底"。任何形式的文化艺术都没有一成不变的固定模 式,作为佛教信仰的重要标志之一的佛塔也是这样。当建造佛塔的思想从印度走向四面八方之后,各地区 的佛教信徒们在接受印度佛塔建筑样式的同时,也在不断地结合着本民族的固有文化,创造出自己所喜爱 的佛塔样式。于是在佛教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各种各样的佛塔不断涌现,成为了古代信仰佛教的各民族建 筑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中国的古塔也是多种多样的,从它们的外表造型和结构形式上来看,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七种类型 1.楼阁式塔:在中国古塔中的历史最悠久、体形最高大、保存数量最多,是汉民族所特有的佛塔建筑 样式。这种塔的每层间距比较大,一眼望去就象一座高层的楼阁。形体比较高大的,在塔内一般都设有砖 石或木制的楼梯,可以供人们拾级攀登、眺览远方,塔身的层数与塔内的楼层往往是一致的。在有的塔外 还有意制作出仿木结构的门窗与柱子等。 2.密檐式塔:在中国古塔中的数量和地位仅次于楼阁式塔,形体一般也比较高大,它是由楼阁式的木 塔向砖石结构发展时演变而来的。这种塔的第一层很高大,而第一层以上每层的层高却特别小,各层的塔 檐紧密重叠着。塔身的内部一般是空筒式的,不能登临眺览。有的密檐式塔在制作时就是实心的。即使在 塔内设有楼梯可以攀登,而内部实际的楼层数也要远远少于外表所表现出的塔檐层数。富丽的仿木构建筑 装饰大部分集中在塔身的第一层。 3.亭阁式塔:是印度的覆钵式塔与中国古代传统的亭阁建筑相结合的一种古塔形式,也具有悠久的历仲淹写了名篇《岳阳楼记》。 镇海楼:位于广州越秀山上,建于明洪武十三年,已有 600 年历史。 黄鹤楼:原址在湖北武昌长江蛇山脚下的黄鹤矶上,始建于三国,南朝即成游览胜地。现已重建。 烟雨楼:在浙江嘉兴县南湖中,五代吴越钱元*所建。原在湖滨,明嘉靖年间移建于湖中小岛。 二、佛塔 塔(佛塔与僧塔) 塔,梵文称作 Stupa,在古代的印度就是坟冢的意思。从印度的梵文译成汉文之后,曾经出现了堵波、 佛图、浮屠等音译名称,和方坟、圆冢、高显等意译名称。而"塔"则是古代中国人给予这种印度传来的建 筑的一种很形象化的名称,最早见于晋代葛洪写的《字苑》一书。相传佛祖释迦牟尼涅?以后,弟子们把 他的遗体火化了,遗骨在火光之中凝结成了五彩斑斓、击之不碎的结晶物,称作舍利子。相传释迦牟尼还 遗留下了他的身骨、头顶骨、牙齿、毛发、指骨等等,这些都是佛的舍利子。当时有八个国家的国王听说 释迦牟尼涅?了,都带领兵将前来争夺佛祖的舍利,最后他们分别得到了一份,按照印度古老的传统习俗 在自己的国家建塔供养了起来。这些佛塔的下面都有地宫,里面都珍藏着释迦佛祖的舍利。由于佛教信徒 们将释迦佛祖的舍利子视为一种至高无上的神圣物品,所以,佛塔就不仅成为了释迦牟尼涅的象征,更是 佛家弟子们顶礼膜拜的对象了。佛教认为:信徒们如果能经常性地环绕着佛塔作礼拜,就可以在来世获取 无上的功德和福报。所以,环绕着佛塔作右旋礼拜,也就成为当时的僧侣们每日必做的功课了。不仅如此, 就是建造佛塔本身也是一项功德行为。在释迦涅?二百多年以后,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就曾经打开了最 早的八个舍利塔中的七塔地宫,取出舍利子,把它们分成许多份,然后在他传播佛教的广大区域内普遍建 塔供养。这种作法还经常被后世的佛教信众所效仿。时至今日,佛祖的舍利塔遍布于中亚、东亚、南亚和 东南亚各地区,在中国的大地上,古塔的数量就有上万座。供奉真身舍利的佛塔是屈指可数的,而大部分 佛塔下面供奉的只是象征性的佛舍利。佛经上说:信众们修建佛塔,如果找不到佛的真身舍利子,可以用 金、银、琉璃、水晶、玛瑙等珍宝来代替;如果实在无力求得这些宝物,也可以到大海边去拾取清净的砂 粒,或者采集一些药草、竹木的根节来制造舍利。只要具有真诚的信佛之心,这些象征物品在信徒们的眼 里也就完全具有了如真身佛舍利一般的功能与作用。另外,佛教的经典集中了释迦牟尼的所有思想与智慧, 是佛教信众通往涅 境界的指路明灯,因此,在有的古塔中,一些佛教经典也被当作舍利供奉在了塔身之 中。经典是不同于真身舍利的,所以,珍藏在佛塔之中的经典被佛教称作"法身舍利"。不论是真身舍利还 是法身舍利,它们所在的宝塔都被称作"舍利塔"。 也有一种佛塔只是被用来作为释迦牟尼象征的,塔下并 不埋藏舍利子,因此就不具备坟冢的性质,如在石窟洞里用石头雕刻出来的佛塔就是这样的。这种塔在梵 文佛教文献中叫 Chaitya,汉语的音译称作"支提"或"制底"。任何形式的文化艺术都没有一成不变的固定模 式,作为佛教信仰的重要标志之一的佛塔也是这样。当建造佛塔的思想从印度走向四面八方之后,各地区 的佛教信徒们在接受印度佛塔建筑样式的同时,也在不断地结合着本民族的固有文化,创造出自己所喜爱 的佛塔样式。于是在佛教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各种各样的佛塔不断涌现,成为了古代信仰佛教的各民族建 筑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中国的古塔也是多种多样的,从它们的外表造型和结构形式上来看,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七种类型: 1. 楼阁式塔:在中国古塔中的历史最悠久、体形最高大、保存数量最多,是汉民族所特有的佛塔建筑 样式。这种塔的每层间距比较大,一眼望去就象一座高层的楼阁。形体比较高大的,在塔内一般都设有砖 石或木制的楼梯,可以供人们拾级攀登、眺览远方,塔身的层数与塔内的楼层往往是一致的。在有的塔外 还有意制作出仿木结构的门窗与柱子等。 2. 密檐式塔:在中国古塔中的数量和地位仅次于楼阁式塔,形体一般也比较高大,它是由楼阁式的木 塔向砖石结构发展时演变而来的。这种塔的第一层很高大,而第一层以上每层的层高却特别小,各层的塔 檐紧密重叠着。塔身的内部一般是空筒式的,不能登临眺览。有的密檐式塔在制作时就是实心的。即使在 塔内设有楼梯可以攀登,而内部实际的楼层数也要远远少于外表所表现出的塔檐层数。富丽的仿木构建筑 装饰大部分集中在塔身的第一层。 3. 亭阁式塔:是印度的覆钵式塔与中国古代传统的亭阁建筑相结合的一种古塔形式,也具有悠久的历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