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导游基础知识》第六章 中国的古代建筑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DOC,文档页数:14,文件大小:73KB,团购合买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沿革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沿革 1、开成时期:原始社会一汉代:特点:中国木结构建筑技术己日渐完善。人们掌握了夯土技术,烧制了砖瓦,建造了石建筑。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

第六章中国的古代建筑 章节名称:中国的古代建筑 授课时数:2周 教学目的和任务:让学生掌握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以及古城镇、宫殿、坛庙、陵墓、楼阁、古桥等的 基本情况。 教学方法:讲授及参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对于我国的宫殿、陵墓、名桥、名楼阁、名塔等是这一章的重点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节中国古代建筑概述 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沿革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沿革 1、开成时期:原始社会一汉代:特点:中国木结构建筑技术已日渐完善。人们掌握了夯土技术,烧制了砖 瓦,建造了石建筑 2、发展时期:魏晋南北朝:特点:砖瓦的产量、质量及木构架技术都有所提高。大量兴建佛教建筑。 3、成熟时期:隋唐时期:特点:砖的应用更加广泛,琉璃的烧制更加进步,建筑构件的比例逐步趋向定型 4、大转变时期:宋朝:特点:宋朝建筑的规格一般比唐朝小,但比唐朝更为秀丽,绚烂而富于变化,出现 了各种复杂形式的殿阁楼台。 5、发展时期:元朝:特点:兴建大量藏传佛教寺庙及伊斯兰教礼拜寺。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的建筑艺术影 响到全 6、高峰时期:明清时期:特点:砖的生产大量增加,琉璃瓦的数量及质量都超过过去任何朝代。官式建筑 经高度标准化、定型化 二、中国古代建筑的造型及其基本构件 (一)台基:普通台基、较高级台基、更高级台基、最高级台基:作用:承托建筑物,防潮防腐,弥补中国 古代建筑单体建筑不甚高大雄传的欠缺 (二)木头圆柱:常用松木或桶木制成的圆柱形木头。置于石头(有时是铜器)为底的台上。多根木头圆柱 用于支撑屋面檩条,形成梁架。 (三)开间:四根木头圆柱围成的空间称为“间”。建筑的迎面间数称为“开间”,或称“面阔”。建筑的纵深间 数称“进深”。中国古代以奇数为吉祥数字,所以平面组合中绝大多数的开间为单数:而且开间越多,等 级越高。北京故宫太和殿,北京太庙大殿开间为十一间 (四)梁:架于木头圆柱上的一根最主要的木头,以形成屋脊。常用松木、榆木或杉木制成。是中国传统木 结构建筑中骨架的主件之 (五)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独特的构件。方形木块叫斗,弓形短木叫拱,斜置长木叫昂,总称斗拱。一般 置于柱头和额访(又称阑头,俗称看访,位于两檐柱之间,用于承托斗拱)、屋面之间,用来支撑荷载梁 架、挑出屋檐,兼具装饰作用。由斗形木块、弓形短木、斜置长木组成,纵横交错层叠,逐层向外挑岀, 形成立大下小的托座 (六)彩画 和玺彩画:中间的画面由各种不同的龙或凤的图案组成,间补以花卉图案。沥粉贴金。等级最高。 旋子彩画:画面用痢化形式的涡卷瓣旋花,有时也可画龙凤。等级次于和玺彩画 苏式彩画:画面为山水、人物故事、花鸟虫鱼等。等级低于前两种 (七)屋顶: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卷棚顶。 、中国古代建筑特点 (一)使用木材作为主要材料

第六章 中国的古代建筑 章节名称:中国的古代建筑 授课时数:2 周 教学目的和任务:让学生掌握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以及古城镇、宫殿、坛庙、陵墓、楼阁、古桥等的 基本情况。 教学方法:讲授及参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对于我国的宫殿、陵墓、名桥、名楼阁、名塔等是这一章的重点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中国古代建筑概述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沿革 (一) 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沿革 1、开成时期:原始社会—汉代;特点:中国木结构建筑技术已日渐完善。人们掌握了夯土技术,烧制了砖 瓦,建造了石建筑。 2、发展时期:魏晋南北朝;特点:砖瓦的产量、质量及木构架技术都有所提高。大量兴建佛教建筑。 3、成熟时期:隋唐时期;特点:砖的应用更加广泛,琉璃的烧制更加进步,建筑构件的比例逐步趋向定型 化。 4、大转变时期:宋朝;特点:宋朝建筑的规格一般比唐朝小,但比唐朝更为秀丽,绚烂而富于变化,出现 了各种复杂形式的殿阁楼台。 5、发展时期:元朝;特点:兴建大量藏传佛教寺庙及伊斯兰教礼拜寺。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的建筑艺术影 响到全国。 6、高峰时期:明清时期;特点:砖的生产大量增加,琉璃瓦的数量及质量都超过过去任何朝代。官式建筑 已经高度标准化、定型化。 二、中国古代建筑的造型及其基本构件 (一)台基:普通台基、较高级台基、更高级台基、最高级台基;作用:承托建筑物,防潮防腐,弥补中国 古代建筑单体建筑不甚高大雄传的欠缺。 (二)木头圆柱:常用松木或桶木制成的圆柱形木头。置于石头(有时是铜器) 为底的台上。多根木头圆柱, 用于支撑屋面檩条,形成梁架。 (三)开间:四根木头圆柱围成的空间称为“间”。建筑的迎面间数称为“开 间”,或称“面阔”。建筑的纵深间 数称“进深”。中国古代以奇数为 吉祥数字,所以平面组合中绝大多数的开间为单数;而且开间越 多,等 级越高。北京故宫太和殿,北京太庙大殿开间为十一间。 (四)梁:架于木头圆柱上的一根最主要的木头,以形成屋脊。常用松 木、榆木或杉木制成。是中国传统木 结构建筑中骨架的主件之一。 (五)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独特的构件。方形木块叫斗,弓形短木叫拱, 斜置长木叫昂,总称斗拱。一般 置于柱头和额访(又称阑头,俗称看 访,位于两檐柱之间,用于承托斗拱)、屋面之间,用来支撑荷载梁 架、挑出屋檐,兼具装饰作用。由斗形木块、弓形短木、斜置长木组 成,纵横交错层叠,逐层向外挑出, 形成立大下小的托座。 (六)彩画 和玺彩画:中间的画面由各种不同的龙或凤的图案组成,间补以花卉图案。沥粉贴金。等级最高。 旋子彩画:画面用痢化形式的涡卷瓣旋花,有时也可画龙凤。等级次于和玺彩画。 苏式彩画:画面为山水、人物故事、花鸟虫鱼等。等级低于前两种。 (七)屋顶: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卷棚顶。 三、中国古代建筑特点 (一) 使用木材作为主要材料

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 性的框架。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 梁,所以称为“抬梁式”。宫殿、坛庙、寺院等大型建筑物中常采用这种结构方式。穿斗式是用穿枋把一排 排的柱子穿连起来成为排架,然后用枋、檩斗接而成,故称作穿斗式。多用于民居和较小的建筑物。井干 式是用木材交叉堆叠而成的,因其所围成的空间似井而得名。这种结构比较原始简单,现在除少数森林地 区外已很少使用。木构架结构有很多优点,首先,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屋顶重量由木构架来承担 外墙起遮挡阳光、隔热防寒的作用,内墙起分割室内空间的作用。由于墙壁不承重,这种结构赋予建筑物 以极大的灵活性。其次,有利于防震、抗震,木构架结构很类似今天的框架结构,由于木材具有的特性, 而构架的结构所用斗拱和棒卯又都有若干伸缩余地,因此在一定限度内可减少由地震对这种构架所引起的 危害。“墙倒屋不塌”形象地表达了这种结构的特点 (二)中国古代建筑的平面布局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 就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 单体建筑而言,以长方形平面最为普遍。此外,还有圆形、正方形、十字形等几何形状平面。就整体而 言,重要建筑大都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以庭院为单元,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借助于建筑群体 的有机组合和烘托,使主体建筑显得格外宏伟壮丽。民居及风景园林则采用了“因天时,就地利”的灵活布 局方式 (三)中国古代建筑造型优美 尤以屋顶造型最为突出,主要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卷棚等形式。 庑殿项也好,歇山顶也好,都是大屋顶,显得稳重协调。屋顶中直线和曲线巧妙地组合,形成向上微翘 的飞檐,不但扩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泄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筑物飞动轻快的美感 (四)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丰富多彩 包括彩绘和雕饰。彩绘具有装饰、标志、保护、象征等多方面的作用。油漆颜料中含有铜,不仅可以防 潮、防风化剥蚀,而且还可以防虫蚁。色彩的使用是有限制的,明清时期规定朱、黄为至尊至贵之色。彩 画多出现于内外檐的梁枋、斗拱及室内天花、藻井和柱头上,构图与构件形状密切结合,绘制精巧,色彩 丰富。明清的梁枋彩画最为瞩目。清代彩画可分为三类,即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 雕饰是中国古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墙壁上的砖雕、台基石栏杆上的石雕、金银铜铁等建筑饰 物。雕饰的题材内容十分丰富,有动植物花纹、人物形象、戏剧场面及历史传说故事等。北京故宫保和殿 台基上的一块陛石,雕刻着精美的龙凤花纹,重达200吨。在古建筑的室内外还有许多雕刻艺术品,包括 寺庙内的佛像、陵墓前的石人、兽等 (五)中国古代建筑特别注意跟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 建筑本身就是一个供人们居住、工作、娱乐、社交等活动的环境,因此不仅内部各组成部分要考虑配合 与协调,而且要特别注意与周围大自然环境的协调。中国古代的设计师们在进行设计时都十分注意周围的 环境,对周围的山川形势、地理特点、气候条件、林木植被等,都要认真调査研究,务使建筑布局、形式 色调等跟周围的环境相适应,从而构成为一个大的环境空间。 第二节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与城防建筑 城市规划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类型 市里制:以隋唐长安城为例,区划整齐,其平面呈长方形,宫城置于郭城北部正中,北连禁苑,南接皇城。 宫城皇城以外为里坊区。并设东西二市。 街巷制:北宋后拆除坊墙,居民区由原坊内小街发展成横列的巷(胡同),商业沿堿市大街布置 二、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 (一)按照一定的制度进行规划和设计 (二)重视城市的选址

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 性的框架。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 ,梁上又抬 梁,所以称为“抬梁式”。宫殿、坛庙、寺院等大型建筑物中常采用这种结构方式。穿斗式是用穿枋把一排 排的柱子穿连起来成为排架,然后用枋、檩斗接而成,故称作穿斗式。多用于民居和较小的建筑物。井干 式是用木材交叉堆叠而成的,因其所围成的空间似井而得名。这种结构比较原始简单,现在除少数森林地 区外已很少使用。木构架结构有很多优点,首先,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屋顶重量由木构架来承担, 外墙起遮挡阳光、隔热防寒的作用,内墙起分割室内空间的作用。由于墙壁不承重,这种结构赋予建筑物 以极大的灵活性。其次,有利于防震、抗震,木构架结构很类似今天的框架结构,由于木材具有的特性, 而构架的结构所用斗拱和榫卯又都有若干伸缩余地,因此在一定限度内可减少由地震对这种构架所引起的 危害。“墙倒屋不塌”形象地表达了这种结构的特点。 (二)中国古代建筑的平面布局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 就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 就单体建筑而言,以长方形平面最为普遍。此外,还有圆形、正方形、十字形等几何形状平面。就整体而 言,重要建筑大都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以庭院为单元,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借助于建筑群体 的有机组合和烘托,使主体建筑显得格外宏伟壮丽。民居及风景园林则采用了“因天时,就地利”的灵活布 局方式。 (三)中国古代建筑造型优美 尤以屋顶造型最为突出,主要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卷棚等形式。 庑殿项也好,歇山顶也好,都是大屋顶,显得稳重协调。屋顶中直线和曲线巧妙地组合,形成向上微翘 的飞檐,不但扩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泄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筑物飞动轻快的美感。 (四)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丰富多彩 包括彩绘和雕饰。彩绘具有装饰、标志、保护、象征等多方面的作用。油漆颜料中含有铜,不仅可以防 潮、防风化剥蚀,而且还可以防虫蚁。色彩的使用是有限制的,明清时期规定朱、黄为至尊至贵之色。彩 画多出现于内外檐的梁枋、斗拱及室内天花、藻井和柱头上,构图与构件形状密切结合,绘制精巧,色彩 丰富。明清的梁枋彩画最为瞩目。清代彩画可分为三类,即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 雕饰是中国古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墙壁上的砖雕、台基石栏杆上的石雕、金银铜铁等建筑饰 物。雕饰的题材内容十分丰富,有动植物花纹、人物形象、戏剧场面及历史传说故事等。北京故宫保和殿 台基上的一块陛石,雕刻着精美的龙凤花纹,重达 200 吨。在古建筑的室内外还有许多雕刻艺术品,包括 寺庙内的佛像、陵墓前的石人、兽等。 (五)中国古代建筑特别注意跟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 建筑本身就是一个供人们居住、工作、娱乐、社交等活动的环境,因此不仅内部各组成部分要考虑配合 与协调,而且要特别注意与周围大自然环境的协调。中国古代的设计师们在进行设计时都十分注意周围的 环境,对周围的山川形势、地理特点、气候条件、林木植被等,都要认真调查研究,务使建筑布局、形式、 色调等跟周围的环境相适应,从而构成为一个大的环境空间。 第二节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与城防建筑 一、城市规划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类型 市里制:以隋唐长安城为例,区划整齐,其平面呈长方形,宫城置于郭城北部正中,北连禁苑,南接皇城。 宫城皇城以外为里坊区。并设东西二市。 街巷制:北宋后拆除坊墙,居民区由原坊内小街发展成横列的巷(胡同),商业沿城市大街布置。 二、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 (一) 按照一定的制度进行规划和设计 (二) 重视城市的选址

(三)以方格网街道系统为主,区划整齐 (四)采取中轴线对称的平面布局 (五)重视水源的利用和城市的绿化 城防建筑 (一)现存城市防御建筑 古代争战都是用刀、枪、剑、戟等兵器,巍然雄峙的古城墙就是为了阻止敌人的侵犯的。一旦发生战争, 凭城拒敌,进可攻,退可守,居高临下,对保卫城地安全十分有利。 古城池对现代旅游者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因为人类久远的历史对现代人具有特殊的魅力,它可以唤起人 们寻奇访古之情,而古城可以激起旅游者的思古怀古的感情 中国古城一般都筑有城墙,城墙外有护城河(或叫护城壕)有的城内还有皇城、宫城、内城,有的还 有外城 我国古代的城墙早在商朝初期就出现了。那时候的城墙,都是用夯土法筑成的。城墙上面窄,下面宽, 成梯形的横断面。位于江苏武进县境内的“淹城”是我国目前保留最古老、最完整的城墙建筑,相传是商 周初的遗迹。唐代的都城是长安(今西安)长安古城由三重城墙组成,即外城、皇城和宫城,布局完整 但该城已于唐末战争中付之一炬了。旅游者目今所见之西安城墙是明洪武三年至十一年(公元1370至1378 年)所建。该城墙是夯土筑成,底宽18米,顶宽14米,高12米,高大厚重,异常坚固。 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城是南京城。城池的四周长旧说98华里,实际上是67华里。城高平12米,宽 1018米。明皇朱元璋在休宁人朱升的“髙筑堿、广积粮、缓称玊ˆ的建议下,逐步兴建起来。古城墙是 用特制巨型城砖筑成,朱元漳还亲自检查工程质量。六百多年来,南京古城墙一任风雨剥蚀,仍然安然无 恙地保留下来。此外,在京城外还筑有外城,周长120华里,有18个城门,称“外十八”。内设城门13个, 称“内十三”。内城13个城门中以聚宝门(今中华门)最为雄伟、险要。南京古城是我国重要的名胜古迹, 去南京旅游如不欣赏一下古城,尤其是不看一下重新修整开放的中华门,将是非常遗憾的 今天的北京城是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在元代大都城的基础上改建的,有外城、内城和皇城。清代的北 京城基本上保持了明城的原状。共20座城门,其中最高大、雄伟,气势磅礴的是北京内城的正阳门(俗 称“前门”)正阳门城门楼是所有城门楼中工艺最精湛的一个,高42米,三重飞檐,两层楼阁,具有独特 的中国古城楼之美。 另外,我国现今保存较为完好的还有: 平遥城墙。平遥城墙位于山西平遥县,是我国现存完好的四座古城之一。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 南城墙随中都河境蜒而筑,其余三面皆直列砌筑,周长64公里,墙高1米,平均宽3.5米。城外表全部 用青砖砌筑,内墙为土筑。周辟六门。东西门外又筑瓮城,以利防守。城门上原建有高数丈的城门楼,四 角各筑角楼,每隔50米筑城台一座,连同角楼,共计94座,今大多已残坏。城外有护城河。城内街道, 市楼、商店等均保留原有形制,是研究我国明代县城建置的实物资料。1998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丽江古城。丽江古城位于云南西北部,是融合纳西民族传统建筑及外来建筑特色的惟一城镇。始建于南 宋末年。丽江古堿未受中原建城礼制的影响,城中道路网不规则,没有森严的城墙。黑龙潭是古城的主要 水源。潭水在双石桥处被分为东、中、西三条支流,各支流再分为条条细流入墙绕户,形成水网。丽江民 居是中国民居中具有鲜明特色和风格的类型之一。作为古城居民的纳西族拥有悠久丰富的传统文化。闻名 遐尔的东巴文化、纳西古乐、白沙壁画等即是重要的内涵。1998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古人建城一般不注意外观的审美,主要讲究高大、厚实,从实战出发,以利防犯。但对于现代人来说, 古城则完全成了审美对象,即成为现代人游览、观赏的对象 (二)古长城建筑 我国的万里长城早已引起中外旅游者的注目。它象一条看不一见首尾的巨龙,爬越巍巍群山,穿过茫茫 草原,越过浩瀚的沙漠,绵延逶迤,横贯天际。长城被中外游人誉为“人类的纪念碑”,长城是我国古城中 最伟大的工程,每天都吸引着数以万计的旅游者“竞相攀登长城,一览世界奇迹”。一般认为,长城是秦 始皇开始修筑的。其实我国古长城早在战国时代就开始建筑。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巩固边防,于公

(三) 以方格网街道系统为主,区划整齐 (四) 采取中轴线对称的平面布局 (五) 重视水源的利用和城市的绿化 三、城防建筑 (一) 现存城市防御建筑 古代争战都是用刀、枪、剑、戟等兵器,巍然雄峙的古城墙就是为了阻止敌人的侵犯的。一旦发生战争, 凭城拒敌,进可攻,退可守,居高临下,对保卫城地安全十分有利。 古城池对现代旅游者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因为人类久远的历史对现代人具有特殊的魅力,它可以唤起人 们寻奇访古之情,而古城可以激起旅游者的思古怀古的感情。 中国古 城一般都筑有城墙,城墙外有护城河(或叫护城壕)有的城内还有皇城、宫城、内城,有的还 有外城。 我国古代的城墙早在商朝初期就出现了。那时候的城墙,都是用夯土法筑成的。城墙上面窄,下面宽, 成梯形的横断面。位于江苏武进县境内的“淹城”是我国目前保留最古老、最完整的城墙建筑,相传是商末 周初的遗迹。唐代的都城是长安(今西安)长安古城由三重城墙组成,即外城、皇城和宫城,布局完整。 但该城已于唐末战争中付之一炬了。旅游者目今所见之西安城墙是明洪武三年至十一年(公元 1370 至 1378 年)所建。该城墙是夯土筑成,底宽 18 米,顶宽 14 米,高 12 米,高大厚重,异常坚固。 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城是南京城。城池的四周长旧说 98 华里,实际上是 67 华里。城高平 12 米,宽 10-18 米。明皇朱元璋 在休宁人朱升的“高筑城、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下,逐步兴建起来。古城墙是 用特制巨型城砖筑成,朱元漳还亲自检查工程质量。六百多年来,南京古城墙一任风雨剥蚀,仍然安然无 恙地保留下来。此外,在京城外还筑有外城,周长 120 华里,有 18 个城门,称“外十八”。内设城门 13 个, 称“内十三”。内城 13 个城门中以聚宝门(今中华门)最为雄伟、险要。南京古城是我国重要的名胜古迹, 去南京旅游如不欣赏一下古城,尤其是不看一下重新修整开放的中华门,将是非常遗憾的。 今天的北京城是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在元代大都城的基础上 改建的,有外城、内城和皇城。清代的北 京城基本上保持了明城 的原状。共 20 座城门,其中最高大、雄伟,气势磅礴的是北京内城的正阳门(俗 称“前门”)正阳门城门楼是所有城门楼中工艺 最精湛的一个,高 42 米,三重飞檐,两层楼阁,具有独特 的中国 古城楼之美。 另外,我国现今保存较为完好的还有: 平遥城墙。平遥城墙位于山西平遥县,是我国现存完好的四座古城之一。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 年)。 南城墙随中都河境蜒而筑,其余三面皆直列砌筑,周长 6.4 公里,墙高 12 米,平均宽 3.5 米。城外表全部 用青砖砌筑,内墙为土筑。周辟六门。东西门外又筑瓮城,以利防守。城门上原建有高数丈的城门楼,四 角各筑角楼,每隔 50 米筑城台一座,连同角楼,共计 94 座,今大多已残坏。城外有护城河。城内街道, 市楼、商店等均保留原有形制,是研究我国明代县城建置的实物资料。1998 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丽江古城。丽江古城位于云南西北部,是融合纳西民族传统建筑及外来建筑特色的惟一城镇。始建于南 宋末年。丽江古城未受中原建城礼制的影响,城中道路网不规则,没有森严的城墙。黑龙潭是古城的主要 水源。潭水在双石桥处被分为东、中、西三条支流,各支流再分为条条细流入墙绕户,形成水网。丽江民 居是中国民居中具有鲜明特色和风格的类型之一。作为古城居民的纳西族拥有悠久丰富的传统文化。闻名 遐尔的东巴文化、纳西古乐、白沙壁画等即是重要的内涵。1998 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古人建城一般不注意外观的审美,主要讲究高大、厚实,从实战出发,以利防犯。但对于现代人来说, 古城则完全成了审美对象,即成为现代人游览、观赏的对象。 (二) 古长城建筑 我国的万里长城早已引起中外旅游者的注目。它象一条看不一见首尾的巨龙,爬越巍巍群山,穿过茫茫 草原,越过浩瀚的沙漠,绵延逶迤,横贯天际。长城被中外游人誉为“人类的纪念碑”,长城是我国古城中 最伟大的工程,每天都吸引着数以万计的旅游 者“竞相攀登长城,一览世界奇迹”。一般认为,长城是秦 始皇开 始修筑的。其实我国古长城早在战国时代就开始建筑。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巩固边防,于公

元前221年开始修筑长城,把战国时代燕、赵、秦等修筑的长城连接起来,又扩充了许多部分,西起临洮, 东至辽东,形成万余里的庞大城墙建筑。秦代以后,西汉、东汉、北魏、北齐、北周、金、明各代,都对 长城进行过大规模的修筑和增建。明代修筑长城前后用了一百多年的时间,工费巨大。修筑坚固,东起山 海关,西至嘉峪关全长12700多里,大部分保留完好,这就是我们在八达岭、山海关、嘉峪关所看到的长 山海关,号称“天下第一关”。山海关城楼上高悬着的巨匾“天下第一关”,字形端庄,浑厚有力,每字 高达1.6米。此匾相传为严嵩所题,但根据可靠文献记载,应是明朝进士山海关人萧显所书。长城西端的 嘉峪关,位于河西走廊西部,号称“天下雄关”。城楼上“天下第一雄关”的匾额,与山海关“天下第一关”的 匾额遥相呼应,但“天下第一雄关”之匾于1928年已被军阀毁掉 长城沿线还建有许多关城,最著名的关城是山海关、嘉峪关、平型关、雁门夫、居庸关、白虎关、娘子 关等。 第三节宫殿与坛庙 宫殿 (一)宫殿建筑的起源与发展 宫廷建筑是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突出皇权的威严,满足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享受而建造的规校巨 大、气势雄伟的建筑物。几千年来,历代皇帝不惜人力、物力和财力,为自己建造宫廷。这些宫廷金玉交 辉、巍峨壮观,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 宫”在我国出现得较早,原是指“圣人”的屋宇。从秦始皇开始,“宫”成为皇帝及其皇族居住的地方,宫 殿是皇帝处理朝政的地方。我国宫廷建筑的规模越来越大。秦阿房宫、汉未央宫、建章宫、长乐宫,都是 象小城一样的建筑,宫内有前殿、寝殿及其它殿宇台池。宫殿建筑最大的特征是硕大的斗拱、金黄色的琉 璃瓦铺顶,绚丽的彩画、高大的盘龙金桂、雕镂细腻的天花藻井、汉白玉台基、栏板、梁柱,以及周围的 建筑小品,以显示宫殿的豪华富贵,象北京故宫的太和殿就是这洋一座豪华的古建筑物 汉朝长安城里的三级宫殿:长乐宫,未央宫、建章宫,合称“汉三宫”。 长乐宫是由四组宫殿(长信、长秋、永寿、永宁)组成。当时,刘邦就在这里处理政务。长乐宫周围大 约有一万米。 未央宫建筑在长乐宫以西半公里左右的地方,汉高帝七年(公元前200年)由丞相萧何主持所筑的皇宫 当时未央宫建造极为豪华,它建在一个高台地上,由拥多个殿宇和台阁组成,周围约8900米。 建章宫是由一组庞大的、密密层层的宫殿群组成的。殿宇台阁林立,号称千门万户”。它平地崛起,殿 比未央它还高。东西有20多丈高的凤阈。由于建章宫建筑在建章门以西,所以整个建筑群同未央宫隔城相 “汉三宫ˆ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当时的建筑早己无踪影了,但是,我们从现存的遗址看,还可以想 象出整个建筑的规模和布局 在西安城东南部,有一个兴庆宫公园,它的前身就是1270多年以前唐朝一处宫廷——兴庆宫的旧址 兴庆宫占地面积大约2106亩。它的最大特点是把宫廷与园林结合在一起。在唐朝的长安城里,有三大宫廷 建筑: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富,而兴庆宫是规模最大、最豪华富丽的一处。兴庆宫东部偏南的地方是沉 香亭,这是专供唐玄宗和他的贵妃杨玉环欣赏牡丹的处所。沉香亭的西南方向不远有一个椭圆形的大水池, 面积18300平方米,名叫龙池。池水很深,池面碧波荡漾,池边树木葱郁,风景十分优美。可以看出当年 的兴庆官就是这样一座殿宇和园林结合的大宫廷。 北京故宫又名紫禁城,是我国古代宫廷建筑保留最完整的一处。故宫是明、清两朝皇帝的宫廷。明朝先 后曾有14个皇帝在这里居住,清朝先后10个皇帝在这里居住。故宫规模之大,风格之类。建筑之辉煌 陈设之豪华,是世界上宫殿所少见的。故宫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有房屋9千多 间。故宫周围是周米高的红围墙,周长3400多米,城外是护城河。从整个建筑布局来看,故宫可分为前后 两个部分:前部分称“外朝”,主要建筑有“三大殿”,即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两侧是文华殿和

元前 221 年开始修筑长城,把战国时代燕、赵、秦等修筑的长城连接起来,又扩充了许多部分,西起临洮, 东至辽东,形成万余里的庞大城墙建筑。秦代以后,西汉、东汉、北魏、北齐、北周、金、明各代,都对 长城进行过大规模的修筑和增建。明代修筑长城前后用了一百多年的时间,工费巨大。修筑坚固,东起山 海关,西至嘉峪关全长 12700 多里,大部分保留完好,这就是我们在八达岭、山海关、嘉峪关所看到的长 城。 山海关,号称“天下第一关”。山海关城楼上高悬着的巨匾 “天下第一关”,字形端庄,浑厚有力,每字 高达 1.6 米。此匾相传为严嵩所题,但根据可靠文献记载,应是明朝进士山海关人萧显所书。长城西端的 嘉峪关,位于河西走廊西部,号称“天下雄关”。城楼上“天下第一雄关”的匾额,与山海关“天下第一关”的 匾额遥相呼应,但“天下第一雄关”之匾于 1928 年已被军阀毁掉。 长城沿线还建有许多关城,最著名的关城是山海关、嘉峪关、平型关、雁门夫、居庸关、白虎关、娘子 关等。 第三节 宫殿与坛庙 一、宫殿 (一) 宫殿建筑的起源与发展 宫廷建筑是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突出皇权的威严,满足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享受而建造的规校巨 大、气势雄伟的建筑物。几千年来,历代皇帝不惜人力、物力和财力,为自己建造宫廷。这些宫廷金玉交 辉、巍峨壮观,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 “宫”在我国出现得较早,原是指“圣人”的屋宇。从秦始皇开始,“宫”成为皇帝及其皇族居住的地方,宫 殿是皇帝处理朝政的地方。我国宫廷建筑的规模越来越大。秦阿房宫、汉未央宫、建章宫、长乐宫,都是 象小城一样的建筑,宫内有前殿、寝殿及其它殿宇台池。宫殿建筑 最大的特征是硕大的斗拱、金黄色的琉 璃瓦铺顶,绚丽的彩画、高大的盘龙金桂、雕镂细腻的天花藻井、汉白玉台基、栏板、梁柱,以及周围的 建筑小品,以显示宫殿的豪华富贵,象北京故宫的太和殿就是这洋一座豪华的古建筑物。 汉朝长安城里的三级宫殿:长乐宫,未央宫、建章宫,合称“汉三宫”。 长乐宫是由四组宫殿(长信、长秋、永寿、永宁)组成。当时,刘邦就在这里处理政务。长乐宫周围大 约有一万米。 未央宫建筑在长乐宫以西半公里左右的地方,汉高帝七年(公元前 200 年)由丞相萧何主持所筑的皇宫。 当时未央宫建造极为豪华,它建在一个高台地上,由拥多个殿宇和台阁组成,周围约 8900 米。 建章宫是由一组庞大的、密密层层的宫殿群组成的。殿宇台阁林立,号称千门万户”。它平地崛起,殿 比未央它还高。东西有 20 多丈高的凤阈。由于建章宫建筑在建章门以西,所以整个建筑群同未央宫隔城相 对。 “汉三宫”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当时的建筑早已无踪影了,但是,我们从现存的遗址看,还可以想 象出整个建筑的规模和布局。 在西安城东南部,有一个兴庆宫公园,它的前身就是 1270 多年以前唐朝一处宫廷——兴庆宫的旧址。 兴庆宫占地面积大约 2106 亩。它的最大特点是把宫廷与园林结合在一起。在唐朝的长安城里,有三大宫廷 建筑: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富,而兴庆宫是规模最大、最豪华富丽的一处。兴庆宫东部偏南的地方是沉 香亭,这是专供唐玄宗和他的贵妃杨玉环欣赏牡丹的处所。沉香亭的西南方向不远有一个椭圆形的大水池, 面积 18300 平方米,名叫龙池。池水很深,池面碧波荡漾,池边树木葱郁,风景十分优美。可以看出当年 的兴庆官就是这样一座殿宇和园林结合的大宫廷。 北京故宫又名紫禁城,是我国古代宫廷建筑保留最完整的一处。故宫是明、清两朝皇帝的宫廷。明朝先 后曾有 14 个皇帝在这里居住,清朝先后 10 个皇帝在这里居住。故宫规模之大,风格之类。建筑之辉煌, 陈设之豪华,是世界上宫殿所少见的。故宫占地面积 72 万平方米,建筑面积 15 万平方米,有房屋 9 千多 间。故宫周围是周米高的红围墙,周长 3400 多米,城外是护城河。从整个建筑布局来看,故宫可分为前后 两个部分:前部分称“外朝”,主要建筑有“三大殿”,即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两侧是文华殿和

武英殿。“外朝”是皇帝举行重大典礼和发布命令的地方 外朝后面部分是“内廷”,也叫“后停”。这一部分的主要建筑有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和御花园。内 廷的东西两侧是东大官和西六官,是皇帝处理政务和后妃们居住的地方 故宫是一处豪华壮丽的殿宇之海,这处宏伟的古代宫廷建筑群,充分显示了我国宫殿建筑艺术的高超水 沈阳故宫在沈阳老城,是清军人关以前的清室宫廷。清朝的开国皇帝努尔哈赤和他的儿子皇太极,都 在这里居住过。沈阳故宫占地面积6万为多平方米,有70多处建筑物,300多间房子。现在整个建筑群保 存完好 (二)宫殿的布局与陈设 1,宫殿的布局 (1)严格的中轴对称 为了表现君权受命于天和以皇权为核心的等级观念,宫殿建筑采取严格的中轴对称的布局方式。中轴线 上的建筑高大华丽,轴线两侧的建筑低小简单。这种明显的反差,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中轴线纵长深 远,更显示了帝王宫殿的尊严华贵。 (2)左祖右社,或称左庙有社 中国的礼制思想,有一个重要内容,则是崇敬祖先、提倡孝道:祭祀土地神和粮食神。有土地才有粮食, “民以食为天”,“手中有粮喜气洋洋,手中无粮慌慌张张”、“有粮则安,无粮则乱”,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这是人所共知的天经地义。左祖右社,则体现这些观念。所谓“左祖”,是在宫殿左前方设祖庙,祖庙是帝 王祭把祖先的地方,因为是天子的祖庙,故称太庙:所谓“右社”,是在宫殿右前方设社稷坛,社为土地 稷为粮食,社稷坛是帝王祭祀土地神、粮食神的地方。古代以左为上,所以左在前,右在后。 (3)前朝后寝 宫室(或称宫殿)自身的布局。大体上有前后两部分,一墙之隔,“前堂后室”,即“前朝后寝”。所 谓“前朝”,即为帝王上朝治政、举行大典之处。所谓“后寝”,即帝王与后妃们生活居住的地方。在“前朝 中央靠墙处,设有御座,这是帝王上朝坐的地方:在“后寝”,则没有床具,供休憩之用。 2,宫殿外陈设 (1)华表 古代设在宫殿、城垣、桥梁、陵墓前作为标志和装饰用的大柱。设在陵墓前的又名墓表。一般为石制, 柱身通常雕有蟠龙等纹饰,上为方板和蹲兽。华表高高耸立,既体现了皇家的尊严,又给人以美的享受 竖立于皇宫或帝王陵园之前,将其作为皇家建筑的特殊标志 华表起源于墓碑(木制),后来人们将木柱竖于交通要道,作为识别道路的标志,故称“华表木”或“恒表”。 不久,君主又让人们在上面刻写意见,称其为“诽谤木”(古代“诽谤”一词是中性词,指责过失的意思)。随 着原始社会的瓦解,奴隶制度、封建制度社会相继建立,已经不允许人们在“诽谤木”上刻写“谏言”,而演 变为刻上云龙纹的华表 (2)石狮 宫殿大门前都有一对石狮(或铜狮)。石狮(或铜狮),有辟邪的作用。又因为狮子是兽中之王,所以 又有显示“尊贵”和“威严”的作用。按照中国文化的传统习俗成对石狮系左雄右雌。还可以从狮爪所踩之物 来辨别雄雌。爪下为球,象征着统一环宇和无上权力,必为雄狮。爪下踩着幼狮,象征着子孙绵延,必定 是雌狮。在中华大地还有北狮、南狮之分。北狮雄壮威严,南狮活泼有趣。还有所谓“三王狮”,那是因为 狮子是兽中之王,而狮子所蹲之石刻着凤凰和牡丹,凤凰是鸟中之王,牡丹是花中之王,故称“三王狮” 3)日晷 即日影,它利用太阳的投影和地球自转的原理,借指针所生阴影的位置来显示时间。 (4)嘉量 我国古时的标准量器。全套量器从大到小依次为:斛、斗、升、合、龠。含有统一度量衡的意义,象征 着国家统一和强盛

武英殿。“外朝”是皇帝举行重大典礼和发布命令的地方。 “外朝”后面部分是“内廷”,也叫“后停”。这一部分的主要建筑有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和御花园。内 廷的东西两侧是东大官和西六官,是皇帝处理政务和后妃们居住的地方。 故宫是一处豪华壮丽的殿宇之海,这处宏伟的古代宫廷建筑群,充分显示了我国宫殿建筑艺术的高超水 平。 沈阳故宫在沈阳老城,是清军人关以前的清室宫廷。 清朝的开国皇帝努尔哈赤和他的儿子皇太极,都 在这里居住过。沈阳故宫占地面积 6 万为多平方米,有 70 多处建筑物,300 多间房子。现在整个建筑群保 存完好. (二) 宫殿的布局与陈设 1,宫殿的布局 (1)严格的中轴对称 为了表现君权受命于天和以皇权为核心的等级观念,宫殿建筑采取严格的中轴对称的布局方式。中轴线 上的建筑高大华丽,轴线两侧的建筑低小简单。这种明显的反差,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中轴线纵长深 远,更显示了帝王宫殿的尊严华贵。 (2)左祖右社,或称左庙有社 中国的礼制思想,有一个重要内容,则是崇敬祖先、提倡孝道;祭祀土地神和粮食神。有土地才有粮食, “民以食为天”,“手中有粮喜气洋洋,手中无粮慌慌张张”、“有粮则安,无粮则乱”,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这是人所共知的天经地义。左祖右社,则体现这些观念。所谓“左祖”,是在宫殿左前方设祖庙,祖庙是帝 王祭把祖先的地方,因为是天子的祖庙,故称太庙;所谓“右社”,是在宫殿右前方设社稷坛,社为土地, 稷为粮食,社稷坛是帝王祭祀土地神、粮食神的地方。古代以左为上,所以左在前,右在后。 (3)前朝后寝 这是宫室(或称宫殿)自身的布局。大体上有前后两部分,一墙之隔,“前堂后室”,即“前朝后寝”。所 谓“前朝”,即为帝王上朝治政、举行大典之处。所谓“后寝”,即帝王与后妃们生活居住的地方。在“前朝” 中央靠墙处,设有御座,这是帝王上朝坐的地方;在“后寝”,则没有床具,供休憩之用。 2,宫殿外陈设 (1)华表 古代设在宫殿、城垣、桥梁、陵墓前作为标志和装饰用的大柱。设在陵墓前的又名墓表。一般为石制, 柱身通常雕有蟠龙等纹饰,上为方板和蹲兽。华表高高耸立,既体现了皇家的尊严,又给人以美的享受。 竖立于皇宫或帝王陵园之前,将其作为皇家建筑的特殊标志。 华表起源于墓碑(木制),后来人们将木柱竖于交通要道,作为识别道路的标志,故称“华表木”或“恒表”。 不久,君主又让人们在上面刻写意见,称其为“诽谤木”(古代“诽谤”一词是中性词,指责过失的意思)。随 着原始社会的瓦解,奴隶制度、封建制度社会相继建立,已经不允许人们在“诽谤木”上刻写“谏言”,而演 变为刻上云龙纹的华表。 (2)石狮 宫殿大门前都有一对石狮(或铜狮)。石狮(或铜狮),有辟邪的作用。又因为狮子是兽中之王,所以 又有显示“尊贵”和“威严”的作用。按照中国文化的传统习俗成对石狮系左雄右雌。还可以从狮爪所踩之物 来辨别雄雌。爪下为球,象征着统一环宇和无上权力,必为雄狮。爪下踩着幼狮,象征着子孙绵延,必定 是雌狮。在中华大地还有北狮、南狮之分。北狮雄壮威严,南狮活泼有趣。还有所谓“三王狮”,那是因为 狮子是兽中之王,而狮子所蹲之石刻着凤凰和牡丹,凤凰是鸟中之王,牡丹是花中之王,故称“三王狮”。 (3)日晷 即日影,它利用太阳的投影和地球自转的原理,借指针所生阴影的位置来显示时间。 (4)嘉量 我国古时的标准量器。全套量器从大到小依次为:斛、斗、升、合、龠。含有统一度量衡的意义,象征 着国家统一和强盛

(5)吉祥缸 置于宫殿前盛满清水以防火灾的水缸,有的是铜铸的、古代称之为“门海”,以比喻缸中水似海可以扑灭 火灾,故又被誉之为吉祥缸。如北京故宫中的吉祥缸,古时每年冬天在缸外套上棉套,覆上缸盖,下边石 座内燃炭火,以防止冰冻,直到天气回暖时才撤火 (6)鼎式香炉 有盖为鼎,无盖为炉。是古代的一种礼器,举行大典时用来燃檀香和松枝 (7)铜龟、铜鹤 龟和鹤是中国文化中的神灵动物,用来象征长寿,庆贺享受天年。最有名的被称之为龙头龟、仙鹤。 二、坛庙 (一)祖庙与社稷坛 太庙,位于北京天安门左侧,专供帝王祭祀祖先 社稷坛,位于天安门右侧,专供帝王祭祀土地神、粮食神。 天坛,位于北京东南郊,每年冬至日皇帝在此祭天 地坛,位于北京北郊,每年夏至日皇帝在此祭地。 日坛,位于北京东郊,专供帝王祭日。 月坛,位于北京西郊,专供帝王祭月。 文庙:全国规模最大、时代最早的是山东曲阜孔庙 武庙:全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是山西运城解州的关帝庙 宗祠:安徽绩溪县龙川胡氏宗祠和广州市陈家祠堂。 三)文庙 (四)宗祠 第四节陵墓建筑 、封土的沿革 我国古代的陵墓建筑,一般都是利用自然地形,靠山建坟。但是,也有少数陵墓是建造在平原上。从布局 来说,都是在陵园的四月筑上陵墙,四面开门,四角建造角楼。陵前建有神道,神道上建有门阙,还有石 人、石兽的雕像,给人一种肃穆、宁静之感。 据文献记载,秦始皇即位后,便在骊山大规模修建陵墓,至他死时已修建36年:汉武帝的陵墓修建了 半个世纪之久:明神宗(朱翊钧)10岁做皇帝,22岁就忙着为自己修建坟墓。 西安附近是我国皇帝陵墓较为集中的地方,除了骊山秦始皇墓外,还有西汉11个皇帝的陵墓,唐代18 个皇帝的陵墓。其中汉武帝(刘彻)的茂陵是11个西汉皇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埋藏的宝物也是最多的。 茂陵还有5个陪葬墓。据文献记载,当时茂陵设置了陵令、园长等官职管理陵园,仅浇树洒扫的人就有5 千多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周围30公里,园内还有17座功臣贵戚的陪葬墓。昭陵地上地下都是 珍贵的文物。据记载,墓内“闲丽不异人间”,说明昭陵地官的豪华和富丽 北宋皇陵在河南省巩县境内,整个陵区南北15公里,东西10公里。北宋9个皇帝有7个皇帝葬埋在这 里。其中最大的陵墓是宋太祖赵匡胤的永昌陵。 我国皇帝的陵墓中明清两代的皇陵最为完整。明朝皇帝的陵墓主要在北京的昌平县天寿山下,即十三陵 明十三陵中规模最大最宏伟的是长陵(明成祖朱棣)和定陵(明神宗朱翊钧)。定陵已于1956年发掘。定 陵地宫距地面27米,总面积1195平方米,由前、中、后及左右5个殿联成,全部用砌石卷拱。地宫除放 置皇帝神宗的棺木外,还有他的两个皇后的棺木。地官石拱结构坚实,四周排水设备良好,很少积水,石 拱无一块石头塌陷,充分说明我国建造地下建筑的高超技术 清陵共分三处:辽宁省有老陵三座(永陵、福陵、昭陵)、河北省遵化县的马兰峪有清东陵、河北省易

(5)吉祥缸 置于宫殿前盛满清水以防火灾的水缸,有的是铜铸的、古代称之为“门海”,以比喻缸中水似海可以扑灭 火灾,故又被誉之为吉祥缸。如北京故宫中的吉祥缸,古时每年冬天在缸外套上棉套,覆上缸盖,下边石 座内燃炭火,以防止冰冻,直到天气回暖时才撤火。 (6)鼎式香炉 有盖为鼎,无盖为炉。是古代的一种礼器,举行大典时用来燃檀香和松枝。 (7)铜龟、铜鹤 龟和鹤是中国文化中的神灵动物,用来象征长寿,庆贺享受天年。最有名的被称之为龙头龟、仙鹤。 二、坛庙 (一) 祖庙与社稷坛 太庙,位于北京天安门左侧,专供帝王祭祀祖先。 社稷坛,位于天安门右侧,专供帝王祭祀土地神、粮食神。 天坛,位于北京东南郊,每年冬至日皇帝在此祭天。 地坛,位于北京北郊,每年夏至日皇帝在此祭地。 日坛,位于北京东郊,专供帝王祭日。 月坛,位于北京西郊,专供帝王祭月。 文庙:全国规模最大、时代最早的是山东曲阜孔庙。 武庙:全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是山西运城解州的关帝庙。 宗祠:安徽绩溪县龙川胡氏宗祠和广州市陈家祠堂。 (二) 天、地等坛 (三) 文庙与武庙 (四) 宗祠 第四节 陵墓建筑 一、封土的沿革 我国古代的陵墓建筑,一般都是利用自然地形,靠山建坟。但是,也有少数陵墓是建造在平原上。从布局 来说,都是在陵园的四月筑上陵墙,四面开门,四角建造角楼。陵前建有神道,神道上建有门阙,还有石 人、石兽的雕像,给人一种肃穆、宁静之感。 据文献记载,秦始皇即位后,便在骊山大规模修建陵墓,至他死时已修建 36 年;汉武帝的陵墓修建了 半个世纪之久;明神宗(朱翊钧)10 岁做皇帝,22 岁就忙着为自己修建坟墓。 西安附近是我国皇帝陵墓较为集中的地方,除了骊山秦始皇墓外,还有西汉 11 个皇帝的陵墓,唐代 18 个皇帝的陵墓。其中汉武帝(刘彻)的茂陵是 11 个西汉皇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埋藏的宝物也是最多的。 茂陵还有 5 个陪葬墓。据文献记载,当时茂陵设置了陵令、园长等官职管理陵园,仅浇树洒扫的人就有 5 千多。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周围 30 公里,园内还有 17 座功臣贵戚的陪葬墓。昭陵地上地下都是 珍贵的文物。据记载,墓内“闲丽不异人间”,说明昭陵地官的豪华和富丽。 北宋皇陵在河南省巩县境内,整个陵区南北 15 公里,东西 10 公里。北宋 9 个皇帝有7个皇帝葬埋在这 里。其中最大的陵墓是宋太祖赵匡胤的永昌陵。 我国皇帝的陵墓中明清两代的皇陵最为完整。明朝皇帝的陵墓主要在北京的昌平县天寿山下,即十三陵。 明十三陵中规模最大最宏伟的是长陵(明成祖朱棣)和定陵(明神宗朱翊钧)。定陵已于 1956 年发掘。定 陵地宫距地面 27 米,总面积 1195 平方米,由前、中、后及左右 5 个殿联成,全部用砌石卷拱。地宫除放 置皇帝神宗的棺木外,还有他的两个皇后的棺木。地官石拱结构坚实,四周排水设备良好,很少积水,石 拱无一块石头塌陷,充分说明我国建造地下建筑的高超技术。 清陵共分三处:辽宁省有老陵三座(永陵、福陵、昭陵)、河北省遵化县的马兰峪有清东陵、河北省易

县境内有清西陵。 清东陵是我国现存陵墓建筑中规模最宏大、建筑体系最完整的皇家陵寝。这里埋葬着顺治(孝陵)、康 煕(景陵)、乾隆(裕陵)、咸丰(定陵)、同治(慧陵)5个皇帝,14个皇后,136个嫔妃,共15个陵墓, 占地2500平方公里。东陵宫殿及牌楼217座,建筑面积要比北京故宫大几十万平方米。陵区的北部是昌瑞 山的主峰,主峰脚下是孝陵,其它诸陵分列两侧。正对孝陵是一条12米宽,6公里长的神道贯穿南北,两 侧排列着石人、石兽等。 清东陵地上的建筑以定东陵(慈禧)和裕陵(乾隆)最为考究。定东陵和裕陵地宫全用汉白玉建造,处 处是艺术高超的石雕,龙凤呈祥,彩云飞舞。地宫室内墙壁除石雕之外,全都贴金,金碧辉煌、光彩夺目 仅贴金一项,就消耗黄金4590两。建筑精美壮观,糜费空前。 清西陵位于河北省易县永宁山下。这里埋葬着雍正、嘉庆、道光、光绪四个皇帝及其后、妃等。陵区占 地约800平方公里,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比清东陵规模小得多。 陵园是我国古建筑中最宏伟、最庞大的建筑群,陵园内松柏苍翠、树木森,已成为今天寻古探奇的旅 游胜地。我国陵园建筑对旅游者,尤其是对外国旅游者极有吸引力。每年夏天,仅到东陵游览的人就高达 数万人。 封土的沿革 1)方上 特点:在地宫之上用黄土层层夯筑而成 著名陵墓:秦始皇陵、汉茂陵: 2)以山为陵:特点:利用天然山体: 著名陵墓:唐乾陵: 3)宝城宝顶:特点:在地宫上砌筑高大的砖城,城内填土,砖城即宝城,城中的土高出城墙成一圆顶, 称宝顶 著名陵墓:明十三陵、清东陵、清西陵 15、陵园建筑: 1)祭祀建筑区:用途:供祭祀之用: 建筑物:凌恩殿、配殿、廊庑、祭坛等 2)神道:用途:通向祭殿和宝城的导引大道 建筑物:石兽、石人 3)护陵监:用途:专门保护和管理陵园 建筑物:衙署、市衙、住宅等 16、墓室结构 土穴墓:墓穴形式简单 木椁墓:用木材筑成,形同大木箱,椁内分成数格,正中放棺,两旁和上下围绕着几个方格,称之为厢 用来安放随葬品 黄肠题凑:用柏木枋堆成的框形结构。黄肠指柏木黄心,题凑指木头皆皆向内。北京大葆台汉墓一号墓为 黄肠题凑的成熟形式。 砖石墓:采用砖石砌筑而成。从汉代到清代,砖石墓一直在不断发展。 17、随葬品: 1)原始社会 A、早期:陶器、石器、骨器。 B、晚期:出现贫富分化。有的墓随葬精美的玉器及象牙器等 2)阶级社会 A、贫富分化悬殊。 B、商周时期:青铜器、玉石器等。人殉

县境内有清西陵。 清东陵是我国现存陵墓建筑中规模最宏大、建筑体系最完整的皇家陵寝。这里埋葬着顺治(孝陵)、康 熙(景陵)、乾隆(裕陵)、咸丰(定陵)、同治(慧陵)5 个皇帝,14 个皇后,136 个嫔妃,共 15 个陵墓, 占地 2500 平方公里。东陵宫殿及牌楼 217 座,建筑面积要比北京故宫大几十万平方米。陵区的北部是昌瑞 山的主峰,主峰脚下是孝陵,其它诸陵分列两侧。正对孝陵是一条 12 米宽,6 公里长的神道贯穿南北,两 侧排列着石人、石兽等。 清东陵地上的建筑以定东陵(慈禧)和裕陵(乾隆)最为考究。定东陵和裕陵地宫全用汉白玉建造,处 处是艺术高超的石雕,龙凤呈祥,彩云飞舞。地宫室内墙壁除石雕之外,全都贴金,金碧辉煌、光彩夺目。 仅贴金一项,就消耗黄金 4590 两。建筑精美壮观,糜费空前。 清西陵位于河北省易县永宁山下。这里埋葬着雍正、嘉庆、道光、光绪四个皇帝及其后、妃等。陵区占 地约 800 平方公里,建筑面积 50 万平方米,比清东陵规模小得多。 陵园是我国古建筑中最宏伟、最庞大的建筑群,陵园内松柏苍翠、树木森森,已成为今天寻古探奇的旅 游胜地。我国陵园建筑对旅游者,尤其是对外国旅游者极有吸引力。每年夏天,仅到东陵游览的人就高达 数万人。 封土的沿革: 1)方上: 特点:在地宫之上用黄土层层夯筑而成; 著名陵墓:秦始皇陵、汉茂陵; 2) 以山为陵:特点:利用天然山体; 著名陵墓:唐乾陵; 3) 宝城宝顶:特点:在地宫上砌筑高大的砖城,城内填土,砖城即宝城,城中的土高出城墙成一圆顶, 称宝顶; 著名陵墓:明十三陵、清东陵、清西陵; 15、陵园建筑: 1)祭祀建筑区:用途:供祭祀之用; 建筑物:凌恩殿、配殿、廊庑、祭坛等; 2)神道:用途:通向祭殿和宝城的导引大道; 建筑物:石兽、石人; 3)护陵监:用途:专门保护和管理陵园; 建筑物:衙署、市衙、住宅等; 16、墓室结构: 土穴墓:墓穴形式简单。 木椁墓:用木材筑成,形同大木箱,椁内分成数格,正中放棺,两旁和上下围绕着几个方格,称之为厢, 用来安放随葬品。 黄肠题凑:用柏木枋堆成的框形结构。黄肠指柏木黄心,题凑指木头皆皆向内。北京大葆台汉墓一号墓为 黄肠题凑的成熟形式。 砖石墓:采用砖石砌筑而成。从汉代到清代,砖石墓一直在不断发展。 17、随葬品; 1)原始社会: A、早期:陶器、石器、骨器。 B、晚期:出现贫富分化。有的墓随葬精美的玉器及象牙器等。 2)阶级社会: A、贫富分化悬殊。 B、商周时期:青铜器、玉石器等。人殉

C、战国时期:俑 D、汉朝:陶质明器,包括仓、灶、井、磨、楼阁等模型和猪、狗、鸡等模型 E、魏晋南北朝:陶瓷器皿、陶制模型、陶俑和镇墓兽。 F、隋唐五代时期:陶俑 G、宋——明清:实用物品和珍宝,包括陶瓷器、金银器和玉器 (一)秦汉两代的“方上 (二)唐代改为“以山为陵 (三)宋代恢复“方上”的形式,但不是简单重复 (四)明清两代的“宝城宝顶”形式 二、陵园的建筑布局 三、墓室结构 (一)土穴墓 (二)木椁墓 (三)砖石墓 四、随葬品 第四节中国著名的楼阁、佛塔、古桥 黄鹤楼 黄鹤楼号称江南三大楼之一的黄鹤楼,原址在湖北武昌蛇山黄鹤矶头,相传它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 (公元223年),170多年来屡建屡毁,最后一次毁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大火。三国时在这临江的山颠建 楼,首先还是出于军事上的需要,但后来逐渐成为文人荟萃,宴客、会友、吟诗、赏的游览胜地。 历代的名人如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夏竦、陆游等都曾先到这里游览,吟诗、作赋。唐代诗人 崔颢登上黄鹤楼赏景写下了一首千古流传名作:“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 云千载空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戚戚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来李白也登上黄鹤 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时,却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好说:“眼前有景到不得, 崔颢提诗在上头”。崔颢提,李白搁笔,从此名气大盛。 1957年建长江大桥武昌引桥时,占用了黄鹤楼旧址,如今重建的黄鹤楼在距旧址约1千米左右的蛇山 峰岭上。楼共五层,高504米,攒尖顶,层层飞檐,四望如一。在主楼周围还建有胜象宝塔、碑廊、山门 等建筑。整个建筑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黄鹤楼内部,层层风格不相同。底层为一高大宽敞的大厅,其正中藻井高达10多米,正面壁上为一幅 巨大的“白云黄鹤陶瓷壁画,两旁立柱上悬挂着长达7米的楹联: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撼:大江东去 波涛洗净古今愁。二楼大厅正面墙上,有用大理石镌刻的唐代阎伯瑾撰写的《黃鹌楼记》,它记述了黃鹤楼 兴废沿革和名人轶事:楼记两侧为两幅壁画,一幅是“孙权筑城”,形象地说明黄鹤楼和武昌城相继诞生的 历史:另一幅是“周瑜设宴”,反映三国名人去黄鹤楼的活动。三楼大厅的壁画为唐宋名人的“绣像画”,如 崔颢、李白、白居易等,也摘录了他们吟咏黄鹤楼的名句。四楼大厅用屏风分割几个小厅,内置当代名人 字画,供游客欣赏、选购。顶层大厅有《长江万里图》等长卷、壁画 岳阳楼 楼矗立于洞庭湖东岸,岳阳市西门城墙上,西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湖、北望滚滚东去的万里长江, 水光楼影,相映成趣,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盛誉,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岳阳楼始建 于公元220年前后,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其前身相传为三国时期东吴大将鲁肃的“阅军楼”,西晋南北 朝时称“巴陵城楼,初唐时,称为“南楼”,中唐李白赋诗之后,始称“岳阳楼”。岳阳楼高21.5米,三层、飞 檐、纯木结枃。楼顶覆盖黄色琉璃瓦,造型奇伟,曲线流畅,陡而复翘,宛如古代武士的头盔,名叫盔顶 盔顶下的如意斗拱,状如蜂窝玲珑剔透。“岳阳楼嘔匾额为郭沫若手书。历史上的诗人如杜甫、韩愈、刘禹 锡、白居易、李商隐等均前来登临览胜,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使岳阳楼名扬天下。公元1045年,庆历四

C、战国时期:俑。 D、汉朝:陶质明器,包括仓、灶、井、磨、楼阁等模型和猪、狗、鸡等模型。 E、魏晋南北朝:陶瓷器皿、陶制模型、陶俑和镇墓兽。 F、隋唐五代时期:陶俑。 G、宋——明清:实用物品和珍宝,包括陶瓷器、金银器和玉器。 (一) 秦汉两代的“方上” (二) 唐代改为“以山为陵” (三) 宋代恢复“方上”的形式,但不是简单重复 (四) 明清两代的“宝城宝顶”形式 二、陵园的建筑布局 三、墓室结构 (一) 土穴墓 (二) 木椁墓 (三) 砖石墓 四、随葬品 第四节 中国著名的楼阁、佛塔、古桥 一、楼阁 黄鹤楼 黄鹤楼号称江南三大楼之一的黄鹤楼,原址在湖北武昌蛇山黄鹤矶头,相传它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 (公元 223 年),1700 多年来屡建屡毁,最后一次毁于清光绪十年(1884 年)大火。三国时在这临江的山颠建 楼,首先还是出于军事上的需要,但后来逐渐成为文人荟萃,宴客、会友、吟诗、赏的游览胜地。 历代的名人如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夏竦、陆游等都曾先到这里游览,吟诗、作赋。唐代诗人 崔颢登上黄鹤楼赏景写下了一首千古流传名作:“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 云千载空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戚戚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来李白也登上黄鹤 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时,却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好说:“眼前有景到不得, 崔颢提诗在上头”。崔颢提,李白搁笔,从此名气大盛。 1957 年建长江大桥武昌引桥时,占用了黄鹤楼旧址,如今重建的黄鹤楼在距旧址约 1 千米左右的蛇山 峰岭上。楼共五层,高 50.4 米,攒尖顶,层层飞檐,四望如一。在主楼周围还建有胜象宝塔、碑廊、山门 等建筑。整个建筑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黄鹤楼内部,层层风格不相同。底层为一高大宽敞的大厅,其正中藻井高达 10 多米,正面壁上为一幅 巨大的“白云黄鹤”陶瓷壁画,两旁立柱上悬挂着长达 7 米的楹联: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撼;大江东去, 波涛洗净古今愁。二楼大厅正面墙上,有用大理石镌刻的唐代阎伯瑾撰写的《黄鹤楼记》,它记述了黄鹤楼 兴废沿革和名人轶事;楼记两侧为两幅壁画,一幅是“孙权筑城”,形象地说明黄鹤楼和武昌城相继诞生的 历史;另一幅是“周瑜设宴”,反映三国名人去黄鹤楼的活动。三楼大厅的壁画为唐宋名人的“绣像画”,如 崔颢、李白、白居易等,也摘录了他们吟咏黄鹤楼的名句。四楼大厅用屏风分割几个小厅,内置当代名人 字画,供游客欣赏、选购。顶层大厅有《长江万里图》等长卷、壁画。 岳阳楼 岳阳楼矗立于洞庭湖东岸,岳阳市西门城墙上,西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湖、北望滚滚东去的万里长江, 水光楼影,相映成趣,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盛誉,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岳阳楼始建 于公元 220 年前后,距今已有 1700 多年历史,其前身相传为三国时期东吴大将鲁肃的“阅军楼”,西晋南北 朝时称“巴陵城楼”,初唐时,称为“南楼”,中唐李白赋诗之后,始称“岳阳楼”。岳阳楼高 21.5 米,三层、飞 檐、纯木结构。楼顶覆盖黄色琉璃瓦,造型奇伟,曲线流畅,陡而复翘,宛如古代武士的头盔,名叫盔顶。 盔顶下的如意斗拱,状如蜂窝玲珑剔透。“岳阳楼”匾额为郭沫若手书。历史上的诗人如杜甫、韩愈、刘禹 锡、白居易、李商隐等均前来登临览胜,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使岳阳楼名扬天下。公元 1045 年,庆历四

年春,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并请好友、文学家范仲淹作了《岳阳楼记》,从此,岳阳楼更加闻名遐迩。岳阳 楼内陈设别具特色。各层内悬挂历代名家撰写的楹联。一、二楼各嵌有一副《岳阳楼记》雕屏,一楼雕屏 是公元十九世纪的复品:二楼所嵌雕屏为公元十八世纪大书法家张照所书,字型方正、笔力雄浑、技法 变、独具匠心,为传世一级珍品。三楼所嵌雕屏是毛泽东书杜甫诗《登岳阳楼》,笔法雄健奔放、形神兼备。 雕屏金光耀眼、熠熠生辉。1988年岳阳楼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滕王阁 滕王阁自古就被称为我国江南三大名楼之首。重建后的滕王阁,无论其高度,还是面积,均远胜于历 代四阁,同时也大超过了现在的黄鹤楼和岳阳楼,仍然居于三大名楼之首。重建后的滕王阁已成了南昌, 也是江西省的一处重要的旅游景点。滕王阁始建于宋代,后几经兴废,明代景泰年间(公元14501456 年),巡抚都御使韩雍重修,其规模为:三层,高27米,宽约14米。今重修后的滕王阁,连地下室共九层, 高575米,占地达47000平方米。滕王阁为历代封建士大夫们迎送和宴请宾客之处。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 也曾设宴阁上,命诸臣、文人赋诗真词,观看灯火 “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腾王阁,屡毁屡建达二十八次之多。新落成的腾王阁,较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建 筑更巍峨雄壮,充分表现“飞阁流丹,下临无地”的气势。内有多间仿古建筑的厅堂,用作古乐、歌舞、 曲的表演厅:展览馆等。登楼眺望,南昌景致尽收眼底 蓬莱阁 蓬莱,因有海市之胜,历史上曾是秦、汉之君巡幸的地方:之后,八仙过海的传说又长久地依附在这 里,遂被历代文人墨客视为仙境。 蓬莱阁即缘此而建,坐落在城北瀕海的丹崖山巅。丹崖拔海面起,通体赭红,与浩茫的碧水相映,时 有云烟缭绕,蓬莱阁高居其上,“仙阁凌空”确是一幅天开的画图 蓬莱阁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创修于宋嘉佑六年。1982年与水城同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 物保护单位。 第二种 1、岳阳楼位于湖南北部的岳阳市,座落在长江边上,相传始为东吴鲁肃训练水兵的军楼。唐开元四年 (公元716年)中书令张锐在此建阁,定名为岳阳楼。北宋岳阳郡宋滕子京重修。请范仲淹撰《岳阳楼记》 记,文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人所熟知,岳阳楼也因此名句而扬名海内外 2、黄鹤楼始建于三国东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位于湖北省武汉市。历代诗人有许多关于黄鹤楼 的诗句,如李白的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3、鰧王阁位于江西南昌市,唐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始建,王勃作《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千古流传的诗句更使滕王阁名气大增 4、昆明的大观楼,大观楼以180字的长联而闻名于世,内容如下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 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裏就风鬟雾鬓,更萍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围香 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入心头,把酒临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 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廊,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 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上联写景,下联写历史。 第三种: 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内,已有1760多年历史。唐开元四年正式定名为岳阳楼。宋庆历四年,范

年春,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并请好友、文学家范仲淹作了《岳阳楼记》,从此,岳阳楼更加闻名遐迩。岳阳 楼内陈设别具特色。各层内悬挂历代名家撰写的楹联。一、二楼各嵌有一副《岳阳楼记》雕屏,一楼雕屏 是公元十九世纪的复品;二楼所嵌雕屏为公元十八世纪大书法家张照所书,字型方正、笔力雄浑、技法多 变、独具匠心,为传世一级珍品。三楼所嵌雕屏是毛泽东书杜甫诗《登岳阳楼》,笔法雄健奔放、形神兼备。 雕屏金光耀眼、熠熠生辉。1988 年岳阳楼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滕王阁 滕王阁自古就被称为我国江南三大名楼之首。重建后的滕王阁,无论其高度,还是面积,均远胜于历 代四阁,同时也大超过了现在的黄鹤楼和岳阳楼,仍然居于三大名楼之首。重建后的滕王阁已成了南昌, 也是江西省的一处重要的旅游景点。滕王阁始建于宋代,后几经兴废,明代景泰年间(公元 1450──1456 年),巡抚都御使韩雍重修,其规模为:三层,高 27 米,宽约 14 米。今重修后的滕王阁,连地下室共九层, 高 57.5 米,占地达 47000 平方米。滕王阁为历代封建士大夫们迎送和宴请宾客之处。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 也曾设宴阁上,命诸臣、文人赋诗真词,观看灯火。 “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腾王阁,屡毁屡建达二十八次之多。新落成的腾王阁,较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建 筑更巍峨雄壮,充分表现“飞阁流丹,下临无地”的气势。内有多间仿古建筑的厅堂,用作古乐、歌舞、戏 曲的表演厅;展览馆等。登楼眺望,南昌景致尽收眼底。 蓬莱阁 蓬莱,因有海市之胜,历史上曾是秦、汉之君巡幸的地方;之后,八仙过海的传说又长久地依附在这 里,遂被历代文人墨客视为仙境。 蓬莱阁即缘此而建,坐落在城北濒海的丹崖山巅。丹崖拔海面起,通体赭红,与浩茫的碧水相映,时 有云烟缭绕,蓬莱阁高居其上,“仙阁凌空”确是一幅天开的画图。 蓬莱阁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创修于宋嘉佑六年。1982 年与水城同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 物保护单位。 第二种: 1、岳阳楼位于湖南北部的岳阳市,座落在长江边上,相传始为东吴鲁肃训练水兵的军楼。唐开元四年 (公元 716 年)中书令张锐在此建阁,定名为岳阳楼。北宋岳阳郡宋滕子京重修。请范仲淹撰《岳阳楼记》 记,文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人所熟知,岳阳楼也因此名句而扬名海内外。 2、黄鹤楼始建于三国东吴黄武二年(公元 223 年),位于湖北省武汉市。历代诗人有许多关于黄鹤楼 的诗句,如李白的: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3、滕王阁位于江西南昌市,唐永徽四年(公元 653 年)始建,王勃作《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千古流传的诗句更使滕王阁名气大增。 4、昆明的大观楼,大观楼以 180 字的长联而闻名于世,内容如下: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 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萍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围香 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入心头,把酒临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 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廊,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嬴得几杵疏 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上联写景,下联写历史。 第三种: 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内,已有 1760 多年历史。唐开元四年正式定名为岳阳楼。宋庆历四年,范

仲淹写了名篇《岳阳楼记》 镇海楼:位于广州越秀山上,建于明洪武十三年,已有600年历史 黄鹤楼:原址在湖北武昌长江蛇山脚下的黄鹤矶上,始建于三国,南朝即成游览胜地。现已重建。 烟雨楼:在浙江嘉兴县南湖中,五代吴越钱元*所建。原在湖滨,明嘉靖年间移建于湖中小岛 佛塔 塔(佛塔与僧塔) 塔,梵文称作 Stupa,在古代的印度就是坟冢的意思。从印度的梵文译成汉文之后,曾经出现了堵波 佛图、浮屠等音译名称,和方坟、圆冢、高显等意译名称。而"塔"则是古代中国人给予这种印度传来的建 筑的一种很形象化的名称,最早见于晋代葛洪写的《字苑》一书。相传佛祖释迦牟尼涅?以后,弟子们把 他的遗体火化了,遗骨在火光之中凝结成了五彩斑斓、击之不碎的结晶物,称作舍利子。相传释迦牟尼还 遗留下了他的身骨、头顶骨、牙齿、毛发、指骨等等,这些都是佛的舍利子。当时有八个国家的国王听说 释迦牟尼涅?了,都带领兵将前来争夺佛祖的舍利,最后他们分别得到了一份,按照印度古老的传统习俗 在自己的国家建塔供养了起来。这些佛塔的下面都有地宫,里面都珍藏着释迦佛祖的舍利。由于佛教信徒 们将释迦佛祖的舍利子视为一种至高无上的神圣物品,所以,佛塔就不仅成为了释迦牟尼涅的象征,更是 佛家弟子们顶礼膜拜的对象了。佛教认为:信徒们如果能经常性地环绕着佛塔作礼拜,就可以在来世获取 无上的功德和福报。所以,环绕着佛塔作右旋礼拜,也就成为当时的僧侣们每日必做的功课了。不仅如此, 就是建造佛塔本身也是一项功德行为。在释迦涅?二百多年以后,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就曾经打开了最 早的八个舍利塔中的七塔地宫,取出舍利子,把它们分成许多份,然后在他传播佛教的广大区域内普遍建 塔供养。这种作法还经常被后世的佛教信众所效仿。时至今日,佛祖的舍利塔遍布于中亚、东亚、南亚和 东南亚各地区,在中国的大地上,古塔的数量就有上万座。供奉真身舍利的佛塔是屈指可数的,而大部分 佛塔下面供奉的只是象征性的佛舍利。佛经上说:信众们修建佛塔,如果找不到佛的真身舍利子,可以用 金、银、琉璃、水晶、玛瑙等珍宝来代替:如果实在无力求得这些宝物,也可以到大海边去拾取清净的砂 粒,或者采集一些药草、竹木的根节来制造舍利。只要具有真诚的信佛之心,这些象征物品在信徒们的眼 里也就完全具有了如真身佛舍利一般的功能与作用。另外,佛教的经典集中了释迦牟尼的所有思想与智慧, 是佛教信众通往涅境界的指路明灯,因此,在有的古塔中 佛教经典也被当作舍利供奉在了塔身之 中。经典是不同于真身舍利的,所以,珍藏在佛塔之中的经典被佛教称作"法身舍利"。不论是真身舍利还 是法身舍利,它们所在的宝塔都被称作"舍利塔"。也有一种佛塔只是被用来作为释迦牟尼象征的,塔下并 不埋藏舍利子,因此就不具备坟冢的性质,如在石窟洞里用石头雕刻出来的佛塔就是这样的。这种塔在梵 文佛教文献中叫 Chaitya,汉语的音译称作"支提"或"制底"。任何形式的文化艺术都没有一成不变的固定模 式,作为佛教信仰的重要标志之一的佛塔也是这样。当建造佛塔的思想从印度走向四面八方之后,各地区 的佛教信徒们在接受印度佛塔建筑样式的同时,也在不断地结合着本民族的固有文化,创造出自己所喜爱 的佛塔样式。于是在佛教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各种各样的佛塔不断涌现,成为了古代信仰佛教的各民族建 筑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中国的古塔也是多种多样的,从它们的外表造型和结构形式上来看,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七种类型 1.楼阁式塔:在中国古塔中的历史最悠久、体形最高大、保存数量最多,是汉民族所特有的佛塔建筑 样式。这种塔的每层间距比较大,一眼望去就象一座高层的楼阁。形体比较高大的,在塔内一般都设有砖 石或木制的楼梯,可以供人们拾级攀登、眺览远方,塔身的层数与塔内的楼层往往是一致的。在有的塔外 还有意制作出仿木结构的门窗与柱子等。 2.密檐式塔:在中国古塔中的数量和地位仅次于楼阁式塔,形体一般也比较高大,它是由楼阁式的木 塔向砖石结构发展时演变而来的。这种塔的第一层很高大,而第一层以上每层的层高却特别小,各层的塔 檐紧密重叠着。塔身的内部一般是空筒式的,不能登临眺览。有的密檐式塔在制作时就是实心的。即使在 塔内设有楼梯可以攀登,而内部实际的楼层数也要远远少于外表所表现出的塔檐层数。富丽的仿木构建筑 装饰大部分集中在塔身的第一层。 3.亭阁式塔:是印度的覆钵式塔与中国古代传统的亭阁建筑相结合的一种古塔形式,也具有悠久的历

仲淹写了名篇《岳阳楼记》。 镇海楼:位于广州越秀山上,建于明洪武十三年,已有 600 年历史。 黄鹤楼:原址在湖北武昌长江蛇山脚下的黄鹤矶上,始建于三国,南朝即成游览胜地。现已重建。 烟雨楼:在浙江嘉兴县南湖中,五代吴越钱元*所建。原在湖滨,明嘉靖年间移建于湖中小岛。 二、佛塔 塔(佛塔与僧塔) 塔,梵文称作 Stupa,在古代的印度就是坟冢的意思。从印度的梵文译成汉文之后,曾经出现了堵波、 佛图、浮屠等音译名称,和方坟、圆冢、高显等意译名称。而"塔"则是古代中国人给予这种印度传来的建 筑的一种很形象化的名称,最早见于晋代葛洪写的《字苑》一书。相传佛祖释迦牟尼涅?以后,弟子们把 他的遗体火化了,遗骨在火光之中凝结成了五彩斑斓、击之不碎的结晶物,称作舍利子。相传释迦牟尼还 遗留下了他的身骨、头顶骨、牙齿、毛发、指骨等等,这些都是佛的舍利子。当时有八个国家的国王听说 释迦牟尼涅?了,都带领兵将前来争夺佛祖的舍利,最后他们分别得到了一份,按照印度古老的传统习俗 在自己的国家建塔供养了起来。这些佛塔的下面都有地宫,里面都珍藏着释迦佛祖的舍利。由于佛教信徒 们将释迦佛祖的舍利子视为一种至高无上的神圣物品,所以,佛塔就不仅成为了释迦牟尼涅的象征,更是 佛家弟子们顶礼膜拜的对象了。佛教认为:信徒们如果能经常性地环绕着佛塔作礼拜,就可以在来世获取 无上的功德和福报。所以,环绕着佛塔作右旋礼拜,也就成为当时的僧侣们每日必做的功课了。不仅如此, 就是建造佛塔本身也是一项功德行为。在释迦涅?二百多年以后,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就曾经打开了最 早的八个舍利塔中的七塔地宫,取出舍利子,把它们分成许多份,然后在他传播佛教的广大区域内普遍建 塔供养。这种作法还经常被后世的佛教信众所效仿。时至今日,佛祖的舍利塔遍布于中亚、东亚、南亚和 东南亚各地区,在中国的大地上,古塔的数量就有上万座。供奉真身舍利的佛塔是屈指可数的,而大部分 佛塔下面供奉的只是象征性的佛舍利。佛经上说:信众们修建佛塔,如果找不到佛的真身舍利子,可以用 金、银、琉璃、水晶、玛瑙等珍宝来代替;如果实在无力求得这些宝物,也可以到大海边去拾取清净的砂 粒,或者采集一些药草、竹木的根节来制造舍利。只要具有真诚的信佛之心,这些象征物品在信徒们的眼 里也就完全具有了如真身佛舍利一般的功能与作用。另外,佛教的经典集中了释迦牟尼的所有思想与智慧, 是佛教信众通往涅 境界的指路明灯,因此,在有的古塔中,一些佛教经典也被当作舍利供奉在了塔身之 中。经典是不同于真身舍利的,所以,珍藏在佛塔之中的经典被佛教称作"法身舍利"。不论是真身舍利还 是法身舍利,它们所在的宝塔都被称作"舍利塔"。 也有一种佛塔只是被用来作为释迦牟尼象征的,塔下并 不埋藏舍利子,因此就不具备坟冢的性质,如在石窟洞里用石头雕刻出来的佛塔就是这样的。这种塔在梵 文佛教文献中叫 Chaitya,汉语的音译称作"支提"或"制底"。任何形式的文化艺术都没有一成不变的固定模 式,作为佛教信仰的重要标志之一的佛塔也是这样。当建造佛塔的思想从印度走向四面八方之后,各地区 的佛教信徒们在接受印度佛塔建筑样式的同时,也在不断地结合着本民族的固有文化,创造出自己所喜爱 的佛塔样式。于是在佛教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各种各样的佛塔不断涌现,成为了古代信仰佛教的各民族建 筑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中国的古塔也是多种多样的,从它们的外表造型和结构形式上来看,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七种类型: 1. 楼阁式塔:在中国古塔中的历史最悠久、体形最高大、保存数量最多,是汉民族所特有的佛塔建筑 样式。这种塔的每层间距比较大,一眼望去就象一座高层的楼阁。形体比较高大的,在塔内一般都设有砖 石或木制的楼梯,可以供人们拾级攀登、眺览远方,塔身的层数与塔内的楼层往往是一致的。在有的塔外 还有意制作出仿木结构的门窗与柱子等。 2. 密檐式塔:在中国古塔中的数量和地位仅次于楼阁式塔,形体一般也比较高大,它是由楼阁式的木 塔向砖石结构发展时演变而来的。这种塔的第一层很高大,而第一层以上每层的层高却特别小,各层的塔 檐紧密重叠着。塔身的内部一般是空筒式的,不能登临眺览。有的密檐式塔在制作时就是实心的。即使在 塔内设有楼梯可以攀登,而内部实际的楼层数也要远远少于外表所表现出的塔檐层数。富丽的仿木构建筑 装饰大部分集中在塔身的第一层。 3. 亭阁式塔:是印度的覆钵式塔与中国古代传统的亭阁建筑相结合的一种古塔形式,也具有悠久的历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14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