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中国的四大宗教 章节名称:中国的四大宗教 授课时数:3周 教学重点和难点:对于佛教和伊斯兰教的掌握有一定的难度。重点掌握各教的创立人、创立 教派、 教义、标志和经典等 教学目的和任务: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四大宗教的相关知识,以便为日后的导游活动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 一节中国各民族宗教信仰概述 汉族宗教信仰的两个明显特点 (一)兼容并蓄 (二)民族化和地方化 其他55个少数民族宗教信仰状况 (一)藏传佛教:藏族、蒙古族等 (二)上座部佛教:傣族、德昂族、布朗族等 (三)伊斯兰教:维吾尔族、回族等 (四)大乘佛教:白族、壮族、布依族、侗族等 第二节佛敦 印度佛教的创立与发展简史 (一)原始佛教时期及部派佛教时期(公元前6世纪——一公元1世纪中叶) (二)大乘佛教时期(公元世纪中叶—7世纪) 三)密乘佛教时期(7世纪—12世纪) 二、佛教的传播 (一)佛教在世界的传播 1、北传佛教 古印度——中国——朝鲜、日本、越南等,汉语系佛教 2、南传佛教 古印度——斯里兰卡、缅甸、泰国、老挝等,巴利语系佛教 3、藏传佛教 密乘佛教+苯教,藏语系佛教 (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1、汉地佛教 2、云南上座部佛教 3、藏传佛教 三、佛教的教义 苦、集、灭、道 四、佛教的经典和标记 三藏经和法轮,或是万字符(藏传佛教是甘珠尔和丹珠尔) 五、佛教供奉的对象 (一)佛 所谓佛,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者。寺院经常供奉的佛有: 1.三身佛 据天台宗说法,佛(释迎牟尼)有三身,即法身佛毗卢遮那佛,代表佛教真理(佛法)凝聚所成的佛身 报身佛卢舍那佛,指以法身为因,经过修习得到佛果、享有佛国(净土)之身:应身佛(又称化身佛)释
第五章 中国的四大宗教 章节名称:中国的四大宗教 授课时数:3 周 教学重点和难点:对于佛教和伊斯兰教的掌握有一定的难度。重点掌握各教的创立人、创立时间、教派、 教义、标志和经典等 教学目的和任务: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四大宗教的相关知识,以便为日后的导游活动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中国各民族宗教信仰概述 一、汉族宗教信仰的两个明显特点 (一) 兼容并蓄 (二) 民族化和地方化 二、其他 55 个少数民族宗教信仰状况 (一) 藏传佛教:藏族、蒙古族等 (二) 上座部佛教:傣族、德昂族、布朗族等 (三) 伊斯兰教:维吾尔族、回族等 (四) 大乘佛教:白族、壮族、布依族、侗族等 第二节 佛教 一、印度佛教的创立与发展简史 (一) 原始佛教时期及部派佛教时期(公元前 6 世纪——公元 1 世纪中叶) (二) 大乘佛教时期(公元世纪中叶——7 世纪) (三) 密乘佛教时期(7 世纪——12 世纪) 二、佛教的传播 (一) 佛教在世界的传播 1、 北传佛教 古印度——中国——朝鲜、日本、越南等,汉语系佛教 2、 南传佛教 古印度——斯里兰卡、缅甸、泰国、老挝等,巴利语系佛教 3、 藏传佛教 密乘佛教+苯教,藏语系佛教 (二)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1、 汉地佛教 2、 云南上座部佛教 3、 藏传佛教 三、佛教的教义 苦、集、灭、道 四、佛教的经典和标记 三藏经和法轮,或是万字符(藏传佛教是甘珠尔和丹珠尔) 五、佛教供奉的对象 (一)佛 所谓佛,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者。寺院经常供奉的佛有: 1.三身佛 据天台宗说法,佛(释迎牟尼)有三身,即法身佛毗卢遮那佛,代表佛教真理(佛法)凝聚所成的佛身; 报身佛卢舍那佛,指以法身为因,经过修习得到佛果、享有佛国(净土)之身;应身佛(又称化身佛)释
迎牟尼佛,指佛为超度众生,来到众生之中顺缘应机而呈现的各种化身,特指释迎牟尼之生身。 2.三方佛(又名横三世佛) 三方佛体现净土信仰。佛教称世界有秽土(凡人所居)和净土(圣人所居佛国)之分,每个世界有一佛二 菩萨负责教化。世界十方都有净土,但最著名的净土为西方极乐世界、东方净琉璃世界和上方的弥勒净土 中国佛徒大多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三方佛”正中为婆娑世界(即我们人类现住“秽士”,“婆娑”为“堪忍” 之义)教主释迎牟尼佛,其左胁侍为文殊菩萨,其右胁侍为普贤菩萨,合称“释家三尊”。 右侧为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其左胁侍为观世音菩萨,右胁侍为大势至菩萨,合称“西方三圣”,或 称“(阿)弥陀三尊”。 3.三世佛(又名竖三世佛) 三世佛从时间上体现佛的传承关系,表示佛法永存,世代不息。正中为现在世佛,即释迎牟尼佛。左侧为 过去世佛,以燃灯佛为代表。佛经上说,约3900亿年以前,释迎牟尼前世未成佛时曾借花献给燃灯佛 燃灯佛为他“授记”(预言他将来要成佛接班)。在有的寺院中,过去佛为(释迎牟尼前一任佛)迎叶佛。右 侧为未来世佛,即弥勒佛。弥勒现在还是菩萨,据佛经说,他还在兜率天内院中(即弥勒净土)修行,释 迎牟尼预言弥勒将在56.7亿年以后降生印度,在华林园龙华树下得道成佛接班,并分批超度一切众生, 故称未来世佛。寺院中弥勒造像有佛像、菩萨像(天冠弥勒)和化身像(大肚弥勒)三种。“大肚弥勒”名 契此,相传为五代梁朝时明州(今宁波)奉化人,他两耳委肩,袒胸露肚,开口常笑:但出语无定,寝卧 随处,常以杖荷一布袋,终日奔走,劝化人信佛,人称布袋和尚。贞明二年(916年),在岳林寺圆寂时 口念一谒:“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这时人们才醒悟其为弥勒的化身。常 有“开口常笑笑天下一切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一切难容之事”等楹联描绘其皆大欢喜的形象。相传其 道场在宁波雪窦山(雪窦寺)。 4.华严三圣 华严宗经典《华严经》特别推崇法身佛毗卢遮那佛。认为无限的宇宙是华藏世界(又称“莲花藏世界”, 又包含多层次世界),法身佛毗卢遮那佛是华藏世界的教主、主宰和本体。毗卢遮那佛无所不在,整个华藏 世界不过是毗卢遮那伟的显现,一切佛菩萨也全是毗卢遮那佛的应化身。毗卢遮那佛有两个最亲密助手, 即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也是其化身),三者合称“华严三圣”。华严宗对毗卢遮那佛的崇拜取代了对他佛的 崇拜。故有的寺院专门供奉“华严三圣 (二)菩萨 所谓菩萨,即指自觉、觉他者。寺院中常见的菩萨有: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地藏菩萨、大 势至菩萨。他们又分别组合为“三大士”(文殊、普贤、观世音)、“四大士”(文殊、普贤、观世音、地藏, 又称“四大菩萨”)和“五大主”(文殊、普贤、观世音、地藏、大势至) 文殊师利菩萨——简称文殊菩萨,意译为“妙德”、“妙吉祥”,专司智德(即佛教认识论)。手持宝剑(或宝 卷),象征智慧锐利:身骑狮子,象征智慧威猛,人称大智菩萨,相传其道场在山西五台山。 普贤菩萨——专司理德(即佛法)。手持如意律,身骑六牙大象(表示六度),人称大行菩萨。相传其道场 在四川峨眉山 观世音菩萨——也称为观自在、光世音等。为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故又称观音。其左手持净瓶,右手持杨 柳枝,因其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人称大悲菩萨。为普济众生,观音可以示现三十三身。观音 作为菩萨本无性别,但在南朝后,为更好体现大慈大悲和方便闺房小姐供奉,产生女身观音像。为中国老 百姓所喜闻乐见的还有干手千眼观音,有两种:一种为四十只手,每只手上有一眼睛,每只手和眼睛有二 五种功能,相乘后得千手千眼;一种为一面二百五十只手,四面则一千只手,每只手上一只眼睛,为实 际的千手千脆。常见的还有海岛观音,又名渡海观音,此观音普度众生解脱苦海,其左胁侍为善财童子菩 萨,其右胁侍为龙女菩萨。相传观音菩萨的道场在淅江普陀山。 地藏菩萨——因其“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地藏”(《地藏十轮经》),所以称地藏王菩萨。又因其 决心“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所以人称大愿菩萨。他手持锡杖,或手捧如意球。相 传其道场在安徽九华山
迎牟尼佛,指佛为超度众生,来到众生之中顺缘应机而呈现的各种化身,特指释迎牟尼之生身。 2.三方佛(又名横三世佛) 三方佛体现净土信仰。佛教称世界有秽土(凡人所居)和净土(圣人所居佛国)之分,每个世界有一佛二 菩萨负责教化。世界十方都有净土,但最著名的净土为西方极乐世界、东方净琉璃世界和上方的弥勒净土。 中国佛徒大多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三方佛”正中为婆娑世界(即我们人类现住“秽土”,“婆娑”为“堪忍” 之义)教主释迎牟尼佛,其左胁侍为文殊菩萨,其右胁侍为普贤菩萨,合称“释家三尊”。 右侧为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其左胁侍为观世音菩萨,右胁侍为大势至菩萨,合称“西方三圣”,或 称“(阿)弥陀三尊”。 3.三世佛(又名竖三世佛) 三世佛从时间上体现佛的传承关系,表示佛法永存,世代不息。正中为现在世佛,即释迎牟尼佛。左侧为 过去世佛,以燃灯佛为代表。佛经上说,约3900亿年以前,释迎牟尼前世未成佛时曾借花献给燃灯佛, 燃灯佛为他“授记”(预言他将来要成佛接班)。在有的寺院中,过去佛为(释迎牟尼前一任佛)迎叶佛。右 侧为未来世佛,即弥勒佛。弥勒现在还是菩萨,据佛经说,他还在兜率天内院中(即弥勒净土)修行,释 迎牟尼预言弥勒将在56.7亿年以后降生印度,在华林园龙华树下得道成佛接班,并分批超度一切众生, 故称未来世佛。寺院中弥勒造像有佛像、菩萨像(天冠弥勒)和化身像(大肚弥勒)三种。“大肚弥勒”名 契此,相传为五代梁朝时明州(今宁波)奉化人,他两耳委肩,袒胸露肚,开口常笑;但出语无定,寝卧 随处,常以杖荷一布袋,终日奔走,劝化人信佛,人称布袋和尚。贞明二年(916年),在岳林寺圆寂时 口念一谒:“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这时人们才醒悟其为弥勒的化身。常 有“开口常笑笑天下一切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一切难容之事”等楹联描绘其皆大欢喜的形象。相传其 道场在宁波雪窦山(雪窦寺)。 4.华严三圣 华严宗经典《华严经》特别推崇法身佛毗卢遮那佛。认为无限的宇宙是华藏世界(又称“莲花藏世界”,它 又包含多层次世界),法身佛毗卢遮那佛是华藏世界的教主、主宰和本体。毗卢遮那佛无所不在,整个华藏 世界不过是毗卢遮那伟的显现,一切佛菩萨也全是毗卢遮那佛的应化身。毗卢遮那佛有两个最亲密助手, 即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也是其化身),三者合称“华严三圣”。华严宗对毗卢遮那佛的崇拜取代了对他佛的 崇拜。故有的寺院专门供奉“华严三圣” (二)菩萨 所谓菩萨,即指自觉、觉他者。寺院中常见的菩萨有: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地藏菩萨、大 势至菩萨。他们又分别组合为“三大士”(文殊、普贤、观世音)、“四大士”(文殊、普贤、观世音、地藏, 又称“四大菩萨”)和“五大主”(文殊、普贤、观世音、地藏、大势至)。 文殊师利菩萨——简称文殊菩萨,意译为“妙德”、“妙吉祥”,专司智德(即佛教认识论)。手持宝剑(或宝 卷),象征智慧锐利;身骑狮子,象征智慧威猛,人称大智菩萨,相传其道场在山西五台山。 普贤菩萨——专司理德(即佛法)。手持如意律,身骑六牙大象(表示六度),人称大行菩萨。相传其道场 在四川峨眉山。 观世音菩萨——也称为观自在、光世音等。为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故又称观音。其左手持净瓶,右手持杨 柳枝,因其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人称大悲菩萨。为普济众生,观音可以示现三十三身。观音 作为菩萨本无性别,但在南朝后,为更好体现大慈大悲和方便闺房小姐供奉,产生女身观音像。为中国老 百姓所喜闻乐见的还有干手千眼观音,有两种:一种为四十只手,每只手上有一眼睛,每只手和眼睛有二 十五种功能,相乘后得千手千眼;一种为一面二百五十只手,四面则一千只手,每只手上一只眼睛,为实 际的千手千脆。常见的还有海岛观音,又名渡海观音,此观音普度众生解脱苦海,其左胁侍为善财童子菩 萨,其右胁侍为龙女菩萨。相传观音菩萨的道场在浙江普陀山。 地藏菩萨——因其“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地藏”(《地藏十轮经》),所以称地藏王菩萨。又因其 决心“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所以人称大愿菩萨。他手持锡杖,或手捧如意球。相 传其道场在安徽九华山
大势至菩萨——《观无量寿经》载,他“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涂(指地狱、饿鬼、畜生'三恶趋')得 无上力”,因此称为大势至菩萨。他头顶宝瓶内存智慧光,让智慧之光普照世界一切众生,使众生解脱血火 刀兵之灾,得无上之力。相传其道场在江苏南通的狼山。 (三)罗汉 全称为阿罗汉。即自觉者。称已灭尽一切烦恼、应受天人供养者。他们永远进入涅梁不再生死轮回,并弘 扬佛法。寺院中有十六罗汉、十八罗汉和五百罗汉。还有民间传说的济公也列在罗汉之中。 1.十六罗汉 据玄奖译《法住记》,释迎牟尼令十六罗汉常住人间普济众生。 2.十八罗汉 由十六罗汉发展而来。唐五代时张玄、贯休二和尚,在十六罗汉后加画两个罗汉,而后苏城又作《赞十八 罗汉》、《十八罗汉颂》,故宋以后寺院大多供奉十八罗汉。其中前十六罗汉与“十六罗汉同:另外两名,说 法不一:一说是宾度罗跋罗度图和《法住记》作者庆友:一说是迦叶、军屠钵叹:一说是庆友和《法住记》 的译者玄奘,一说是达摩多罗和布袋和尚:一说是降龙和伏虎:一说是摩耶夫人和弥勒 3.五百罗汉 说释迎牟尼涅梁后,其弟子迦叶召集众多比丘在王舍城共同忆诵佛教经典,系第一次结集:后由沙腻色 沙王按胁尊者比丘建议,在迦湿弥罗(今克什米尔)召集五百罗汉,以世友为上座,论释经、律、论三藏 这是第四次结集。一说,释迎牟尼为五百罗汉传道(见《法华经·五百弟子授记品》)。一说,《法苑珠林》, 《奢弥跋谤佛缘》称:“过去久远九十一劫,有一婆罗门名延如达,好学广博,常教五百豪族重子,今五百 罗汉是。” 4.济公 南宋僧人道济,俗名李心远,世称济公。他不守戒律,嗜好酒肉,如痴如狂,被称为“济癫僧”、“济癫' 相传济公为罗汉转世,但去罗汉堂报到己晚,加上辈份不高,只得站在过道里,甚至让其蹲坐在梁上 般供在罗汉堂。 (四)护法天神 本是古印度神话中惩恶护善的人物,佛教称之为“天”,是护持佛法的天神。著名的护法天神有四大天王、 韦驮、哼哈二将(密迹金刚)、伽蓝神关羽等。 四大天王—佛经称,世界的中心为须弥山,须弥山四方有四大部洲(现代佛教界也有人认为指四个星球) 即东胜神洲、南赡部洲(即我们所居世界)、西牛贺洲、北俱卢洲。四大天王住须弥山山腰的犍陀罗山,其 任务是各护一方天下,故又称“护世四天王”。四大天王是:东方持国天王,名多罗吒,身白色,穿甲胄, 手持琵琶(他原为印度乐神,表明用音乐来使众生皈依佛教):南方增长天王,名毗琉璃,身青色,穿甲冑, 手握宝剑(保护佛法不受侵犯):西方广目天王,名毗留博叉,身红色,穿甲胄,手缠龙或蛇(他原为“天 龙八部ˆ中群龙的领袖,“龙”为梵文¨蛇”的汉译),或持绳索(用索捉不信佛的人,使其皈依佛教),有的另 手持宝珠(取龙戏珠之意):北方多闻天王,名毗沙门,身绿色,穿甲胄,右手持宝伞(又称宝幡,用以 制服魔众,保护人民财富,他原为印度财神),有时左手握神鼠(传说称,唐天宝元年安西城被著兵围困, 北方天王在城北门楼上显现,大放光明,同时有数百神兵击鼓,有“金鼠”咬断敌军弓弦,蕃兵大惧,望风 而逃)。明清以来,受小说《封神演义》的影响,将四大天王的兵器作了汉语“双关”式的改造:南方增长天 王掌青光宝剑,职风(与“锋ˆ谐音)西方广目天王掌碧玉琵琶,职调:北方多闻天王掌混元珠伞,职雨 东方持国天王掌紫金龙花狐貂,职顺(龙蛇可捋顺)。至此,四大天王汉化成了护国安民、风调雨顺的佛教 韦驮——原为南方增长天王手下神将。韦驮曾亲受佛祖法旨,周统东、西、南三洲巡游护法事宜,保护出 家人,护持佛法,故称“三洲感应”(佛经称,北俱卢洲人不信佛教)。相传释迎牟尼涅磐后,帝释天手持七 宝瓶准备取下佛牙舍利回去建塔供养,时有罗刹鬼躲在帝释天身后乘人不备突然窃去佛牙舍利,韦驮奋不 顾身,急起直追,刹那间把罗刹鬼抓获并夺回佛牙舍利。汉化韦驮为身穿甲胃的少年武将形象,手持法器 金刚作,或双手合十将杵摘于肘间(表该寺为十万丛林,接待寺),或以杵柱地(表该寺为非接待寺)。通
大势至菩萨——《观无量寿经》载,他“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涂(指地狱、饿鬼、畜生'三恶趋')得 无上力”,因此称为大势至菩萨。他头顶宝瓶内存智慧光,让智慧之光普照世界一切众生,使众生解脱血火 刀兵之灾,得无上之力。相传其道场在江苏南通的狼山。 (三)罗汉 全称为阿罗汉。即自觉者。称已灭尽一切烦恼、应受天人供养者。他们永远进入涅梁不再生死轮回,并弘 扬佛法。寺院中有十六罗汉、十八罗汉和五百罗汉。还有民间传说的济公也列在罗汉之中。 1.十六罗汉 据玄奖译《法住记》,释迎牟尼令十六罗汉常住人间普济众生。 2.十八罗汉 由十六罗汉发展而来。唐五代时张玄、贯休二和尚,在十六罗汉后加画两个罗汉,而后苏城又作《赞十八 罗汉》、《十八罗汉颂》,故宋以后寺院大多供奉十八罗汉。其中前十六罗汉与“十六罗汉”同;另外两名,说 法不一:一说是宾度罗跋罗度图和《法住记》作者庆友;一说是迦叶、军屠钵叹;一说是庆友和《法住记》 的译者玄奘,一说是达摩多罗和布袋和尚;一说是降龙和伏虎;一说是摩耶夫人和弥勒。 3.五百罗汉 一说释迎牟尼涅梁后,其弟子迦叶召集众多比丘在王舍城共同忆诵佛教经典,系第一次结集;后由沙腻色 沙王按胁尊者比丘建议,在迦湿弥罗(今克什米尔)召集五百罗汉,以世友为上座,论释经、律、论三藏, 这是第四次结集。一说,释迎牟尼为五百罗汉传道(见《法华经·五百弟子授记品》)。一说,《法苑珠林》, 《奢弥跋谤佛缘》称:“过去久远九十一劫,有一婆罗门名延如达,好学广博,常教五百豪族重子,今五百 罗汉是。” 4.济公 南宋僧人道济,俗名李心远,世称济公。他不守戒律,嗜好酒肉,如痴如狂,被称为“济癫僧”、“济癫”。 相传济公为罗汉转世,但去罗汉堂报到已晚,加上辈份不高,只得站在过道里,甚至让其蹲坐在梁上,一 般供在罗汉堂。 (四)护法天神 本是古印度神话中惩恶护善的人物,佛教称之为“天”,是护持佛法的天神。著名的护法天神有四大天王、 韦驮、哼哈二将(密迹金刚)、伽蓝神关羽等。 四大天王——佛经称,世界的中心为须弥山,须弥山四方有四大部洲(现代佛教界也有人认为指四个星球), 即东胜神洲、南赡部洲(即我们所居世界)、西牛贺洲、北俱卢洲。四大天王住须弥山山腰的犍陀罗山,其 任务是各护一方天下,故又称“护世四天王”。四大天王是:东方持国天王,名多罗吒,身白色,穿甲胄, 手持琵琶(他原为印度乐神,表明用音乐来使众生皈依佛教);南方增长天王,名毗琉璃,身青色,穿甲胄, 手握宝剑(保护佛法不受侵犯);西方广目天王,名毗留博叉,身红色,穿甲胄,手缠龙或蛇(他原为“天 龙八部”中群龙的领袖,“龙”为梵文“蛇”的汉译),或持绳索(用索捉不信佛的人,使其皈依佛教),有的另 一手持宝珠(取龙戏珠之意);北方多闻天王,名毗沙门,身绿色,穿甲胄,右手持宝伞(又称宝幡,用以 制服魔众,保护人民财富,他原为印度财神),有时左手握神鼠(传说称,唐天宝元年安西城被著兵围困, 北方天王在城北门楼上显现,大放光明,同时有数百神兵击鼓,有“金鼠”咬断敌军弓弦,蕃兵大惧,望风 而逃)。明清以来,受小说《封神演义》的影响,将四大天王的兵器作了汉语“双关”式的改造:南方增长天 王掌青光宝剑,职风(与“锋”谐音);西方广目天王掌碧玉琵琶,职调;北方多闻天王掌混元珠伞,职雨; 东方持国天王掌紫金龙花狐貂,职顺(龙蛇可捋顺)。至此,四大天王汉化成了护国安民、风调雨顺的佛教 天王。 韦驮——原为南方增长天王手下神将。韦驮曾亲受佛祖法旨,周统东、西、南三洲巡游护法事宜,保护出 家人,护持佛法,故称“三洲感应”(佛经称,北俱卢洲人不信佛教)。相传释迎牟尼涅磐后,帝释天手持七 宝瓶准备取下佛牙舍利回去建塔供养,时有罗刹鬼躲在帝释天身后乘人不备突然窃去佛牙舍利,韦驮奋不 顾身,急起直追,刹那间把罗刹鬼抓获并夺回佛牙舍利。汉化韦驮为身穿甲胃的少年武将形象,手持法器 金刚作,或双手合十将杵摘于肘间(表该寺为十万丛林,接待寺),或以杵柱地(表该寺为非接待寺)。通
常置于天王殿大肚弥勒像背后,脸朝大雄宝殿 哼哈二将—在印度原为密迹金刚,是释迎牟尼五百执金刚(即金刚符)卫队的卫队长。在中国因小说《封 神演义》的影响,他被汉化成两个金刚力士,专门把守山门,即世俗所称哼哈二将”。伽蓝神关羽——在 古印度伽蓝神有18位之多,地位相当于寺院的土地神。关羽是最著名的汉化伽蓝神。传关羽被杀后托梦 给湖北当阳玉泉寺普净大师:“还我头来,还我头来!”大师点化说,你过五关斩六将,这些人的头向谁去 讨还?关羽顿然觉悟,皈依空门,成了伽蓝神(寺院守护神)。关平成了其左胁侍,周仓成了其右胁侍 六、汉地佛教寺院的主要殿堂和佛塔 中国佛寺建筑,原与印度相同,没有殿堂,建塔藏舍利。为表示敬重,塔位于寺的中央,作为寺的主体 四周围以增房。后来佛像供奉于殿堂,殿堂与塔并重,塔一般仍在殿堂之前。唐宋时期,禅宗已不再风行 建塔,佛寺发展以殿堂为主的布局。完整的寺院一般皆为伽蓝七堂。伽蓝为梵语,即僧园或増院。七堂 专指寺院的主要建筑,是佛寺建筑平面布局的一种制度。伽蓝七堂随宗派的不同而各相异。以禅宗为例, 七堂指山门、佛殿、法堂、僧堂、厨库、浴室、西净(厕所)中国佛寺殿堂带有明显的民族特色,由数进 四合院组成,具有中轴线,两偏殿对称,大型的寺院还有廊院。主要殿堂往往采用庑殿式或歇山式,其 殿堂也皆为中国传统的建筑屋顶形式。一般常见的殿堂有 (一)山门(或三门) 因为寺院大多居于山林之处,故又称山门殿。现己成为专门名词,即使在平原也称山门。因有空门(中) 无相门(东)、无作门(西),象征三解脱,所以又称三门。通常空门两侧立有哼哈二将 (二)钟楼 位于天王殿左〔东)前侧,悬有洪钟。有的寺院钟下供奉地藏菩萨,道明为其左胁侍,闻公为其右胁侍。 (三)鼓楼 位于天王殿有(西)前侧,置有大鼓。有的寺院供有伽蓝神关羽,关平为其左胁侍,周仓为其右胁侍 四)天王殿 正中供奉大肚弥勒,两侧供奉四大天王,其背后供韦驮 (五)大雄宝殿 为佛寺正殿,又称“大殿ˆ。有供奉一佛、三佛、五佛、七佛等情况。以三佛冋殿居多。供一佛常见的为“释 家三尊”或释迦及其两大弟子迦叶、阿难,也有的大殿供奉“西方三圣”或“华严三圣”。三佛同殿,常见的有 “三方佛”、“三世佛”和“三身佛”,也有的供奉“弥勒佛一释迎牟尼佛一阿弥陀佛”。供五佛(密宗的五方五佛) 和七佛(释迹牟尼佛以前的六佛加上释迎牟尼)的较少,多为历史久远的寺院 释迎牟尼像背面一般为海岛观音壁塑图。大殿东西两侧,常供奉十六罗汉或十八罗汉 (六)东西配殿 大雄宝殿两侧常有东西配殿,其供奉对象随教派不同而有变化,有设“三圣殿”(供奉西方三圣)的,有设“祖 师殿”的(多为禅宗),有设“伽蓝殿”的,等等。 (七)法堂(亦称讲堂) 一般在大殿之后。是演说佛法皈戒集会之处。法堂内除一般性安置佛像外,另设法座、讲台、钟鼓。 (八)罗汉堂 自唐代开始,一些大型寺院就修建五百罗汉堂。全国现存具有成组五百罗汉像的寺院在30以上,其中著名 的有:北京碧云寺罗汉堂,苏州西园罗汉堂,苏州寒山寺左右配殿(存有宋代樟木雕刻五百罗汉,为雕塑 中佳品),五台山殊像寺文殊阁(为悬塑五百罗汉),成都宝光寺罗汉堂,武汉归元寺罗汉堂,昆明筇竹寺 天台来阁(为清民间雕塑艺术佳作),北京雍和宫法轮殿(系用金银铜铁锡五种金属铸造),四川乌龙寺五 (九)方丈室 佛寺住持(方丈)居住、说法与接客之处,有的叫华林丈室(净土宗佛寺),有的叫般若丈室(禅宗寺院) (十)藏经楼 盛放佛教经典之处
常置于天王殿大肚弥勒像背后,脸朝大雄宝殿。 哼哈二将——在印度原为密迹金刚,是释迎牟尼五百执金刚(即金刚符)卫队的卫队长。在中国因小说《封 神演义》的影响,他被汉化成两个金刚力士,专门把守山门,即世俗所称“哼哈二将”。伽蓝神关羽——在 古印度伽蓝神有18位之多,地位相当于寺院的土地神。关羽是最著名的汉化伽蓝神。传关羽被杀后托梦 给湖北当阳玉泉寺普净大师:“还我头来,还我头来!”大师点化说,你过五关斩六将,这些人的头向谁去 讨还?关羽顿然觉悟,皈依空门,成了伽蓝神(寺院守护神)。关平成了其左胁侍,周仓成了其右胁侍。 六、汉地佛教寺院的主要殿堂和佛塔 中国佛寺建筑,原与印度相同,没有殿堂,建塔藏舍利。为表示敬重,塔位于寺的中央,作为寺的主体, 四周围以增房。后来佛像供奉于殿堂,殿堂与塔并重,塔一般仍在殿堂之前。唐宋时期,禅宗已不再风行 建塔,佛寺发展以殿堂为主的布局。完整的寺院一般皆为伽蓝七堂。伽蓝为梵语,即僧园或增院。七堂, 专指寺院的主要建筑,是佛寺建筑平面布局的一种制度。伽蓝七堂随宗派的不同而各相异。以禅宗为例, 七堂指山门、佛殿、法堂、僧堂、厨库、浴室、西净(厕所)。中国佛寺殿堂带有明显的民族特色,由数进 四合院组成,具有中轴线,两偏殿对称,大型的寺院还有廊院。主要殿堂往往采用庑殿式或歇山式,其他 殿堂也皆为中国传统的建筑屋顶形式。一般常见的殿堂有: (一)山门(或三门) 因为寺院大多居于山林之处,故又称山门殿。现已成为专门名词,即使在平原也称山门。因有空门(中)、 无相门(东)、无作门(西),象征三解脱,所以又称三门。通常空门两侧立有哼哈二将。 (二)钟楼 位于天王殿左(东)前侧,悬有洪钟。有的寺院钟下供奉地藏菩萨,道明为其左胁侍,闻公为其右胁侍。 (三)鼓楼 位于天王殿有(西)前侧,置有大鼓。有的寺院供有伽蓝神关羽,关平为其左胁侍,周仓为其右胁侍。 (四)天王殿 正中供奉大肚弥勒,两侧供奉四大天王,其背后供韦驮。 (五)大雄宝殿 为佛寺正殿,又称“大殿”。有供奉一佛、三佛、五佛、七佛等情况。以三佛同殿居多。供一佛常见的为“释 家三尊”或释迦及其两大弟子迦叶、阿难,也有的大殿供奉“西方三圣”或“华严三圣”。三佛同殿,常见的有 “三方佛”、“三世佛”和“三身佛”,也有的供奉“弥勒佛-释迎牟尼佛-阿弥陀佛”。供五佛(密宗的五方五佛) 和七佛(释迹牟尼佛以前的六佛加上释迎牟尼)的较少,多为历史久远的寺院。 释迎牟尼像背面一般为海岛观音壁塑图。大殿东西两侧,常供奉十六罗汉或十八罗汉。 (六)东西配殿 大雄宝殿两侧常有东西配殿,其供奉对象随教派不同而有变化,有设“三圣殿”(供奉西方三圣)的,有设“祖 师殿”的(多为禅宗),有设“伽蓝殿”的,等等。 (七)法堂(亦称讲堂) 一般在大殿之后。是演说佛法皈戒集会之处。法堂内除一般性安置佛像外,另设法座、讲台、钟鼓。 (八)罗汉堂 自唐代开始,一些大型寺院就修建五百罗汉堂。全国现存具有成组五百罗汉像的寺院在 30 以上,其中著名 的有:北京碧云寺罗汉堂,苏州西园罗汉堂,苏州寒山寺左右配殿(存有宋代樟木雕刻五百罗汉,为雕塑 中佳品),五台山殊像寺文殊阁(为悬塑五百罗汉),成都宝光寺罗汉堂,武汉归元寺罗汉堂,昆明筇竹寺 天台来阁(为清民间雕塑艺术佳作),北京雍和宫法轮殿(系用金银铜铁锡五种金属铸造),四川乌龙寺五 百罗汉堂。 (九)方丈室 佛寺住持(方丈)居住、说法与接客之处,有的叫华林丈室(净土宗佛寺),有的叫般若丈室(禅宗寺院)。 (十)藏经楼 盛放佛教经典之处
七、常用的称谓 (一)一般有“四众弟子”、“出家四众”、“出家五众”、“七众”之称。比丘、比丘尼为出家男女二众,优婆塞 优婆夷为在家男女二众,此为“四众弟子”。比丘、比丘尼、沙弥(俗称小和尚)、沙弥尼(俗称小尼姑) 即为“出家四众”。如加上式叉摩那(学戒尼),则称为“出家五众”。出家五众加在家二众则称“七众” (二)对较高水平的僧人,则根据具体情况称“法师”(通晓佛法僧人):“经师”(通晓经藏或善于诵读经文 的僧人):“论师”(精通论藏的僧人):“律师”(通晓律藏的僧人):“三藏法师”(精通经、律、论三藏的僧 人):“大师”,一般用以尊称著名僧人:“高僧”,对德行高的僧人的尊称。 (三)还有以职务相称,如住持(方丈)、监院(当家和尚)等。现在一般称和尚为师父,称尼姑为师太 八、常用的礼仪 (一)合掌 这是佛教徒的普通常用礼节。亦称合十。左右合掌,十指并拢,置于胸前,以表由衷的敬意。 (二)绕佛 围绕佛而右转,即顺时针方向行走,一圈、三圈或百圈、千圈,表示对佛的尊敬。 (三)五体投地 也称五轮投地。“五体”(或称五轮)指两肘,两膝和头。五体都着地,为佛教最高礼节。先正立合掌 后右手撩衣,接着膝着地,接着两肘着地,接着头着地,最后两手掌翻上承尊者之足。礼毕,起顶头, 两肘,收两膝,起立。藏传佛教的五体投地则幅度很大 九、常见的佛事 (一)水陆法会 全名为“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胜会”,也称“水陆道场”、“水陆大会”、“水陆会”、“水陆斋”。因其超度水陆 切鬼魂、普济六道众生,故称之。少者7天,多者49天。 (二)众姓道场 水陆法会,一般信徒经济上难以承受,众姓道场则容易承受,主要为追荐亡灵的道场。 (三)增福延寿道场 为活着的人做道场,用红纸表示(追荐亡灵道场用黄纸)。 (四)焰口施食 或称放焰口,或称施食会,用以祭饿鬼王面然。一般在重大法会圆满之日,或丧事期中举行,通常放在黄 昏进行 (五)忏法 为改恶从善精进修行的一种法事,为死者折福超度,或为己忏悔罪业,或为结缘建功德 第三节道教 、道教的创立和发展简史 (一)原始道教阶段 五斗米道张陵 (二)道教上升为理论化阶段 两晋南北朝时期 (三)道教形成两大派系阶段 金元以来,全国道教形成全真道和正一道两大教派。注意两者的区别 二、道教的教义 (一)宣扬“道”是“万物之母 (二)追求长生不老、肉身成仙 三、道教的经典和标记 道臧和八卦太极图 四、供奉的主要对象
七、常用的称谓 (一)一般有“四众弟子”、“出家四众”、“出家五众”、“七众”之称。比丘、比丘尼为出家男女二众,优婆塞、 优婆夷为在家男女二众,此为“四众弟子”。比丘、比丘尼、沙弥(俗称小和尚)、沙弥尼(俗称小尼姑), 即为“出家四众”。如加上式叉摩那(学戒尼),则称为“出家五众”。出家五众加在家二众则称“七众”。 (二)对较高水平的僧人,则根据具体情况称“法师”(通晓佛法僧人);“经师”(通晓经藏或善于诵读经文 的僧人);“论师”(精通论藏的僧人);“律师”(通晓律藏的僧人);“三藏法师”(精通经、律、论三藏的僧 人);“大师”,一般用以尊称著名僧人;“高僧”,对德行高的僧人的尊称。 (三)还有以职务相称,如住持(方丈)、监院(当家和尚)等。现在一般称和尚为师父,称尼姑为师太。 八、常用的礼仪 (一)合掌 这是佛教徒的普通常用礼节。亦称合十。左右合掌,十指并拢,置于胸前,以表由衷的敬意。 (二)绕佛 围绕佛而右转,即顺时针方向行走,一圈、三圈或百圈、千圈,表示对佛的尊敬。 (三)五体投地 也称五轮投地。“五体”(或称五轮)指两肘,两膝和头。五体都着地,为佛教最高礼节。先正立合掌,然 后右手撩衣,接着膝着地,接着两肘着地,接着头着地,最后两手掌翻上承尊者之足。礼毕,起顶头,收 两肘,收两膝,起立。藏传佛教的五体投地则幅度很大。 九、常见的佛事 (一)水陆法会 全名为“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胜会”,也称“水陆道场”、“水陆大会”、“水陆会”、“水陆斋”。因其超度水陆 一切鬼魂、普济六道众生,故称之。少者 7 天,多者 49 天。 (二)众姓道场 水陆法会,一般信徒经济上难以承受,众姓道场则容易承受,主要为追荐亡灵的道场。 (三)增福延寿道场 为活着的人做道场,用红纸表示(追荐亡灵道场用黄纸)。 (四)焰口施食 或称放焰口,或称施食会,用以祭饿鬼王面然。一般在重大法会圆满之日,或丧事期中举行,通常放在黄 昏进行。 (五)忏法 为改恶从善精进修行的一种法事,为死者折福超度,或为己忏悔罪业,或为结缘建功德。 第三节 道教 一、道教的创立和发展简史 (一) 原始道教阶段 五斗米道 张陵 (二) 道教上升为理论化阶段 两晋南北朝时期 (三) 道教形成两大派系阶段 金元以来,全国道教形成全真道和正一道两大教派。注意两者的区别 二、道教的教义 (一) 宣扬“道”是“万物之母” (二) 追求长生不老、肉身成仙 三、道教的经典和标记 道臧和八卦太极图 四、供奉的主要对象
(一)尊神:三清、四御、三官 (二)神仙:真武大帝、文昌帝君、魁星、八仙等 (三)护法神将:关圣帝君、王灵官 (一)山门殿 (二)灵官殿 (三)三清殿 (四)玉皇殿 (五) 官殿 六、道教主要称谓 在历史上,随着各朝代文化的影响,道士修行程度和教理造诣,以及担任的教职,配以相关的称谓,择要 简述如下: 天师:指张陵或其嗣号之后裔。但后世也有个别道士称“天师”,如寇谦之(北魏),隋焦子顺,唐胡惠 法师:精通经戒、主持斋仪,度人入道,堪为众范的道士,叫法师。精通道法,能养生教化,为人师 表者叫法师 炼师:起初多指修习上清法者,后泛称修炼丹法达到很高深境界的道士 祖师宗师:各道派的创始人曰祖师:各派传道的首领称之为宗师。 真人:通常尊称那些体道大法,道行高深,羽化登仙的道士 黄冠:早期道教徒崇尚黄色,故世人根据道士衣冠颜色,称道士为黄冠 羽客:亦称“羽士”、“羽人”。以鸟羽比喻仙人可飞升上天,引申为神仙方士,进而专指道士。后世道 士多取以自号 先生:道士的尊称或谥号、赐号。 居士:信奉道教的俗家信众 方丈:对道教十方丛林最高领导者称谓,亦可称“住持”。方丈是受过三坛大戒,接过律师传“法”,戒 行精严,德高望重,受全体道众拥戴而选的道士 监院:亦称“当家”、“住持”。由常住道众公选,为道教丛林中总管内外一切事务者。当监院大任者 必须才全智足,通道明德,仁义谦恭,宽宏大量,弱己卫众,柔和善良,明罪福因果,功行俱备 知客:负责接待参访及迎送宾客,《三乘集要》记载:“知客应答高明言语,接待十方宾朋,须以深知 事务,通达人情,乃可任也 高功:指那些德高望重,精于斋醮科仪,善于踏罡步斗,沟通神人,代神宣教,祈福消灾,拔度幽魂, 主持斋醮法会的道士,是经师的首领。 道人:最初与方士同义,最早出现于《汉书京房传》。道教创立后,道人一词曾专指道士。南北朝时 代,则以道人专指沙门,而区别于道士。唐朝以后,又以道人泛指有道术之人,或指道士 道长:是当今教外人士对出家道士的尊称,而不是职称 七、斋醮 在道教官观内,人们常常可以看到道士们身着金丝银线的道袍,手持各异的法器,吟唱着古老的曲调,在 坛场里翩翩起舞,犹如演出一场折子戏,这就是道教的斋醮科仪。俗称“道场”,谓之“依科演教”,简称“科 教”,也就是法事。下面分六个部分加以介绍 斋”的原意指齐和净,后为斋戒、洁净之意,指在祭祀前,必须沐浴更衣,不食荤酒,不居内寝,以 示祭者庄诚。道收此礼,祈禳之初,素食清心,沐浴洁身,谓之“修斋”的初为“积德解愆”,再则“和神保寿”, 后为“专道”、“乐道”、“合道”,即为“修道”,此为修斋的最高境界。因此道教,重视修斋,并制定了一整套 斋法。“醮”的原意是祭,为古代礼仪。《说文》曰其一为冠娶二为祭祀。道教继承并发展了醮的祭祀 面,借此法以与神灵相交感
(一) 尊神:三清、四御、三官 (二) 神仙:真武大帝、文昌帝君、魁星、八仙等 (三) 护法神将:关圣帝君、王灵官 五、道观的主要殿堂 (一) 山门殿 (二) 灵官殿 (三) 三清殿 (四) 玉皇殿 (五) 三官殿 六、道教主要称谓 在历史上,随着各朝代文化的影响,道士修行程度和教理造诣,以及担任的教职,配以相关的称谓,择要 简述如下: 天师:指张陵或其嗣号之后裔。但后世也有个别道士称“天师”,如寇谦之(北魏),隋焦子顺,唐胡惠 超等。 法师:精通经戒、主持斋仪,度人入道,堪为众范的道士,叫法师。精通道法,能养生教化,为人师 表者叫法师。 炼师:起初多指修习上清法者,后泛称修炼丹法达到很高深境界的道士。 祖师宗师:各道派的创始人曰祖师;各派传道的首领称之为宗师。 真人: 通常尊称那些体道大法,道行高深,羽化登仙的道士。 黄冠:早期道教徒崇尚黄色,故世人根据道士衣冠颜色,称道士为黄冠。 羽客:亦称“羽士”、“羽人”。以鸟羽比喻仙人可飞升上天,引申为神仙方士,进而专指道士。后世道 士多取以自号。 先生:道士的尊称或谥号、赐号。 居士:信奉道教的俗家信众。 方丈:对道教十方丛林最高领导者称谓,亦可称“住持”。方丈是受过三坛大戒,接过律师传“法”,戒 行精严,德高望重,受全体道众拥戴而选的道士。 监院:亦称“当家”、“住持”。由常住道众公选,为道教丛林中总管内外一切事务者。当监院大任者, 必须才全智足,通道明德,仁义谦恭,宽宏大量,弱己卫众,柔和善良,明罪福因果,功行俱备。 知客:负责接待参访及迎送宾客,《三乘集要》记载:“知客应答高明言语,接待十方宾朋,须以深知 事务,通达人情,乃可任也。 高功:指那些德高望重,精于斋醮科仪,善于踏罡步斗,沟通神人,代神宣教,祈福消灾,拔度幽魂, 主持斋醮法会的道士,是经师的首领。 道人:最初与方士同义,最早出现于《汉书·京房传》。道教创立后,道人一词曾专指道士。南北朝时 代,则以道人专指沙门,而区别于道士。唐朝以后,又以道人泛指有道术之人,或指道士。 道长:是当今教外人士对出家道士的尊称,而不是职称。 七、斋醮 在道教官观内,人们常常可以看到道士们身着金丝银线的道袍,手持各异的法器,吟唱着古老的曲调,在 坛场里翩翩起舞,犹如演出一场折子戏,这就是道教的斋醮科仪。俗称“道场”,谓之“依科演教”,简称“科 教”,也就是法事。下面分六个部分加以介绍: “斋”的原意指齐和净,后为斋戒、洁净之意,指在祭祀前,必须沐浴更衣,不食荤酒,不居内寝,以 示祭者庄诚。道收此礼,祈禳之初,素食清心,沐浴洁身,谓之“修斋”的初为“积德解愆”,再则“和神保寿”, 后为“专道”、“乐道”、“合道”,即为“修道”,此为修斋的最高境界。因此道教,重视修斋,并制定了一整套 斋法。 “醮”的原意是祭,为古代礼仪。《说文》曰其一为冠娶二为祭祀。道教继承并发展了醮的祭祀一 面,借此法以与神灵相交感
“醮”亦有“醮法”。所谓"醮法”,指斋醮法事的程式、礼仪等规矩。 “醮”的名目很多,大凡世人有所需就会有相应的建醮名目,如祈雨九龙醮、正一传度醮、罗天大醮等 等。斋法与醮法本不一样,后来相互融合,至隋唐以后,“斋醮”合称,流传至今,成为道教科仪的代名词。 第四节伊斯兰教 一、伊斯兰教的创立和传播 (一)伊斯兰教的创立 由穆罕默德于7世纪创立 (二)伊斯兰教在世界的传播 主要分布在西亚、北非、中亚、南亚等地区 (三)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 简单了解 (四)伊斯兰教主要宗派 逊尼派和十叶派 伊斯兰教的教义 (一)六大信仰:信安拉、信使者、信天使、信经典、信前定、信后世 (二)五功:念功、礼功、斋功、课功、朝功 (三)善行:指穆斯林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 伊斯兰教的经典和标记 古兰经和新月 四、信奉的最主要对象 安拉 五、主要节日和习俗 (一)三大节日 伊斯兰教三大节日是: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 大节日之外,还有“元旦(教历纪元元旦为公元622年7月16日)、“盖德尔夜”、“登霄节”等其他节 日。杭州的穆斯林,习惯过的节日为开斋节、古尔邦节、以及盖德尔夜。 (二)主要习俗 伊斯兰教有饮食禁忌。按照古兰经的规定,禁吃自死之物、动物血液、猪肉,以及诵非真主之名而宰的, 勒、捶、跌、触死的和野兽吃剩的动物。允食的牛羊肉和鸡鸭等家禽,必须按照教法规定开宰,标以“清真 方可食用。 穆斯林参加礼拜活动时,严格遵守教的规定。主要是指清洁,礼拜者不仅灵魂纯洁,也要求外表清洁。 清真寺都建造有供洗涤的水房,历来用汤瓶壶,用水7斤,供在礼拜前冲淋洗涤身体和手脸。清洗全身称“大 净”,清洗身体的一些部位称“小净”。礼拜时,男子带白帽,妇女使用白、绿或黑色盖头。 六、伊斯兰教主要称谓 “穆斯林”是阿拉伯文的译音,是对信仰伊斯兰教的教民的统称,也有称穆斯林为“穆民ˆ的。穆斯林之间 无论在什么地方或职位高低,都互称兄弟。伊斯兰教对宗教从业者和具有伊斯兰专业知识者,统称为“阿訇 七、清真寺建筑 我国清真寺建筑特色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有庭院数进,宽敞明静,曲栏环绕,松柏碑亭,典型的中国 庙宇式建筑:有古朴雄伟、雕梁画栋、大殿宽敞的中国宫殿式建筑,近年来还出现了不少阿拉伯式或中阿 合壁式的清真寺建筑。即有大园顶、拱形门窗、攒尖塔挑。如宁夏银川市南关大寺和即将落成的宁夏伊斯 兰经学院的建筑,就是这种形式的代表。这些建筑充分展示了中阿文化的融合交流 第五节基督教
“醮”亦有“醮法”。所谓“醮法”,指斋醮法事的程式、礼仪等规矩。 “醮”的名目很多,大凡世人有所需就会有相应的建醮名目,如祈雨九龙醮、正一传度醮、罗天大醮等 等。斋法与醮法本不一样,后来相互融合,至隋唐以后,“斋醮”合称,流传至今,成为道教科仪的代名词。 第四节 伊斯兰教 一、伊斯兰教的创立和传播 (一) 伊斯兰教的创立 由穆罕默德于 7 世纪创立 (二) 伊斯兰教在世界的传播 主要分布在西亚、北非、中亚、南亚等地区 (三) 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 简单了解 (四) 伊斯兰教主要宗派 逊尼派和十叶派 二、伊斯兰教的教义 (一) 六大信仰:信安拉、信使者、信天使、信经典、信前定、信后世 (二) 五功:念功、礼功、斋功、课功、朝功 (三) 善行 :指穆斯林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 三、伊斯兰教的经典和标记 古兰经和新月 四、信奉的最主要对象 安拉 五、主要节日和习俗 (一) 三大节日 伊斯兰教三大节日是: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 三大节日之外,还有“元旦”(教历纪元元旦为公元 622 年 7 月 16 日)、“盖德尔夜”、“登霄节”等其他节 日。杭州的穆斯林,习惯过的节日为开斋节、古尔邦节、以及盖德尔夜。 (二) 主要习俗 伊斯兰教有饮食禁忌。按照古兰经的规定,禁吃自死之物、动物血液、猪肉,以及诵非真主之名而宰的, 勒、捶、跌、触死的和野兽吃剩的动物。允食的牛羊肉和鸡鸭等家禽,必须按照教法规定开宰,标以“清真” 方可食用。 穆斯林参加礼拜活动时,严格遵守教的规定。主要是指清洁,礼拜者不仅灵魂纯洁,也要求外表清洁。 清真寺都建造有供洗涤的水房,历来用汤瓶壶,用水 7 斤,供在礼拜前冲淋洗涤身体和手脸。清洗全身称“大 净”,清洗身体的一些部位称“小净”。礼拜时,男子带白帽,妇女使用白、绿或黑色盖头。 六、伊斯兰教主要称谓 “穆斯林”是阿拉伯文的译音,是对信仰伊斯兰教的教民的统称,也有称穆斯林为“穆民”的。穆斯林之间, 无论在什么地方或职位高低,都互称兄弟。伊斯兰教对宗教从业者和具有伊斯兰专业知识者,统称为“阿訇 “。 七、清真寺建筑 我国清真寺建筑特色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有庭院数进,宽敞明静,曲栏环绕,松柏碑亭,典型的中国 庙宇式建筑;有古朴雄伟、雕梁画栋、大殿宽敞的中国宫殿式建筑,近年来还出现了不少阿拉伯式或中阿 合壁式的清真寺建筑。即有大园顶、拱形门窗、攒尖塔挑。如宁夏银川市南关大寺和即将落成的宁夏伊斯 兰经学院的建筑,就是这种形式的代表。这些建筑充分展示了中阿文化的融合交流。 第五节 基督教
基督教的创立与发展简史 基督教是指信奉耶酥基督为救世主,以《新旧约全书》为经典的各教派的统称,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 基督教大约产生于公元1世纪左右,至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基督教在历史上曾出现两次大的分裂,分 裂的是结果出现了天主教、东正教、基督教新派三大派别。它的教徒遍布世界各地,主要集中在欧洲、 美洲和非洲等地。信仰的指导思想主要有“上帝创世说”、“天堂地狱说”等。 基督教传入中国简况 (一)基督教一传中国 (二)基督教二传中国 (三)基督教三传中国 (四)基督教四传中国 三、基督教的教义 (一)上帝创世说。这是基督教的基本信条之一。相信上帝唯一,但有三个「位格」,即圣父—天地万 物的创造者和主宰:圣子——耶稣基督,上帝之子,受上帝之遣,通过童贞女玛利亚降生为人,道成肉身 并「受死」、「复活」、「升天」,为全人类作了救赎,必将再来,审判世人:圣灵—上帝圣灵。三者是 本体,却有三个不同的位格。 (二)原罪救赎说。这是基督教伦理道德观的基础,认为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因偷食禁果犯的罪传给 了后代子孙,成为人类一切罪恶的根源。人生来就有这种原罪,此外还有违背上帝意志而犯种种「本罪」, 人不能自我拯救,而要靠耶稣基督的救赎。因而,原罪说以后逐渐发展为西方的「罪感文化」,对欧美人的 心理及价值观念影响深远。人类因有原罪和本罪而无法自救,要靠上帝派遣其独生子耶稣基督降世为人做 牺牲 (三)天堂地狱说 四、基督教的经典和标志 《圣经》和十字架 五、基督教信奉的对象 上帝或“神” 六、基督教主要称谓 1、牧师:意为"牧羊人"。一般指专职的宗教职业者。《旧约》圣经把牧羊人比喻成耶稣基督,把羊群比喻 成教徒,所以基督教新教把主持教务和管理教徒的人称作”牧师 2、长老:是指在一般教徒中有威望的人,是由各教堂教徒自行推选的,称作"长老",参加教会的管理工作, 但不作为专职的宗教职业者,仍然继续从事世俗职业。 3、执事:基督教新教有些宗派在教徒中推选出来的协助长老和牧师管理教会事务的人。执事一般不放弃世 俗职业,也不终身任职 七、基督教主要节日 圣诞节基督教各教派共同遵守的第一大圣节,在每年公历12月25日举行 (二)复活节基督教各派遵守的第二大圣节。据《福音书》记载,耶稣为救赎世人在十字架上受难后的 第三天复活,这一天是犹太教七日的第一日"即安息日后的第一日。基督教把这一天定为”主日",在”主日” 举行礼拜,逐渐取代了安息日
一、基督教的创立与发展简史 基督教是指信奉耶酥基督为救世主,以《新旧约全书》为经典的各教派的统称,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 基督教大约产生于公元 1 世纪左右,至今已有近 2000 年的历史。基督教在历史上曾出现两次大的分裂,分 裂的是结果出现了天主教、东正教、基督教新派三大派别。它的教徒遍布世界各地,主要集中在欧洲、南 美洲和非洲等地。信仰的指导思想主要有“上帝创世说”、“天堂地狱说”等。 二、基督教传入中国简况 (一) 基督教一传中国 (二) 基督教二传中国 (三) 基督教三传中国 (四) 基督教四传中国 三、基督教的教义 (一) 上帝创世说。这是基督教的基本信条之一。相信上帝唯一,但有三个「位格」,即圣父——天地万 物的创造者和主宰;圣子——耶稣基督,上帝之子,受上帝之遣,通过童贞女玛利亚降生为人,道成肉身, 并「受死」、「复活」、「升天」,为全人类作了救赎,必将再来,审判世人;圣灵——上帝圣灵。三者是一个 本体,却有三个不同的位格。 (二) 原罪救赎说。这是基督教伦理道德观的基础,认为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因偷食禁果犯的罪传给 了后代子孙,成为人类一切罪恶的根源。人生来就有这种原罪,此外还有违背上帝意志而犯种种「本罪」, 人不能自我拯救,而要靠耶稣基督的救赎。因而,原罪说以后逐渐发展为西方的「罪感文化」,对欧美人的 心理及价值观念影响深远。人类因有原罪和本罪而无法自救,要靠上帝派遣其独生子耶稣基督降世为人做 牺牲, (三) 天堂地狱说 四、基督教的经典和标志 《圣经》和十字架 五、基督教信奉的对象 上帝或“神” 六、基督教主要称谓 1、牧师:意为"牧羊人"。一般指专职的宗教职业者。《旧约》圣经把牧羊人比喻成耶稣基督,把羊群比喻 成教徒,所以基督教新教把主持教务和管理教徒的人称作"牧师"。 2、长老:是指在一般教徒中有威望的人,是由各教堂教徒自行推选的,称作"长老",参加教会的管理工作, 但不作为专职的宗教职业者,仍然继续从事世俗职业。 3、执事:基督教新教有些宗派在教徒中推选出来的协助长老和牧师管理教会事务的人。执事一般不放弃世 俗职业,也不终身任职。 七、基督教主要节日 圣诞节 基督教各教派共同遵守的第一大圣节,在每年公历 12 月 25 日举行。 (二)复活节 基督教各派遵守的第二大圣节。据《福音书》记载,耶稣为救赎世人在十字架上受难后的 第三天复活,这一天是犹太教"七日的第一日"即安息日后的第一日。基督教把这一天定为"主日",在"主日" 举行礼拜,逐渐取代了安息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