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中国的民族民俗 章节名称:中国的民族民俗 授课时数:3周 教学重点和难点:对于本章的主要少数民族的基本概况和基本生活民 俗,学生在掌握的过程中容易混淆,具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的和任务:让学生掌握我国主要少数民族的基本概况、住房、 饮食、服饰、宗教信仰、代表性食品和生活禁忌等。 教学过程 第一节 概论 、什么是民族民俗 )什么是民族 狭义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 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 的稳定的共同体。广义是指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们共同 体 (二)什么是民俗 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 活文化。民俗是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习成的生活模 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民俗的内 容包括:物质生产民俗、物质生活民俗、社会组织民俗、岁时节日民 俗、人生仪礼、民间信仰、民间科学技术、民间口头文学、民间语言、 民间艺术、民间
第四章 中国的民族民俗 章节名称:中国的民族民俗 授课时数:3 周 教学重点和难点:对于本章的主要少数民族的基本概况和基本生活民 俗,学生在掌握的过程中容易混淆,具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的和任务:让学生掌握我国主要少数民族的基本概况、住房、 饮食、服饰、宗教信仰、代表性食品和生活禁忌等。 教学过程: 第一节 概论 一、什么是民族民俗 (一) 什么是民族 狭义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 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 的稳定的共同体。广义是指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们共同 体。 (二) 什么是民俗 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 活文化。民俗是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习成的生活模 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民俗的内 容包括:物质生产民俗、物质生活民俗、社会组织民俗、岁时节日民 俗、人生仪礼、民间信仰、民间科学技术、民间口头文学、民间语言、 民间艺术、民间
二、中国民族概况 (一)中国民族的族称和人口 我国是世界上少数民族最多的国家之一。目前全国已识别出的少数民 族有55个。其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有1300多万人。人口最少的是 赫哲族,只有1400多人。分布最广的是回族,散布全国各地。少数 民族最多的省(区)是云南省,那里居住着25个民族,其中白、傣、 哈尼、佤、僳僳、纳西、拉祜、景颇、布朗、阿昌、普米、怒、独龙、 崩龙、基诺族,是云南独有的。只有极少数分散在其他省。我国目前 有5个省级的少数民族自治区,面积最大的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 1646800平方公里。我国现在共有31个自治州,其中最南端的自治 州是广东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首府在保亭县通什镇。 (二)中国民族的分布状况 汉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除外, 全国还有五十五个少数民族,共同生活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我国是 一个多民族的、团结的、统一的国家。 我国少数民族虽然人口少,但分布地区很广,居住的面积约占全 国总面积的百分之五十到六十。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西藏、广 西、宁夏和黑龙江、吉林、辽宁、甘肃、青海、四川、云南、贵州、 广东、湖南、河北、湖北、福建、台湾等省区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一般特点是:一、地域广大,人口稀少。许
二、中国民族概况 (一) 中国民族的族称和人口 我国是世界上少数民族最多的国家之一。目前全国已识别出的少数民 族有 55 个。其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有 1300 多万人。人口最少的是 赫哲族,只有 1400 多人。分布最广的是回族,散布全国各地。少数 民族最多的省(区)是云南省,那里居住着 25 个民族,其中白、傣、 哈尼、佤、僳僳、纳西、拉祜、景颇、布朗、阿昌、普米、怒、独龙、 崩龙、基诺族,是云南独有的。只有极少数分散在其他省。我国目前 有 5 个省级的少数民族自治区,面积最大的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 1646800 平方公里。我国现在共有 31 个自治州,其中最南端的自治 州是广东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首府在保亭县通什镇。 (二) 中国民族的分布状况 汉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除外, 全国还有五十五个少数民族,共同生活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我国是 一个多民族的、团结的、统一的国家。 我国少数民族虽然人口少,但分布地区很广,居住的面积约占全 国总面积的百分之五十到六十。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西藏、广 西、宁夏和黑龙江、吉林、辽宁、甘肃、青海、四川、云南、贵州、 广东、湖南、河北、湖北、福建、台湾等省区。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一般特点是:一、地域广大,人口稀少。许
多少数民族住在山区、高原、牧区和森林地区。二、物产资源丰富。 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三、大都位于我国的边疆 属于国防要冲。由于历史上多次的民族迁徙屯田,移民戍边,朝代更 迭等原因,而引起的人口变动,使我国的民族分布形成了各民族又杂 居又聚居互相交错居住的状况。有些少数民族既有一块或几块聚居 区,又散居在全国各地。大约有一千多万人口散居在全国各省、市的 大小乡镇和乡村。各少数民族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方面,不仅相 互影响,而且都和汉族有着密切的联系。 (三)中国民族的语言文字 五十五个少数民族中,回族、满族同汉族使用汉语。其余五十三个民 族使用本民族的语言。解放前,只有二十一个少数民族有自己的文字 (包括通用汉文的回、满、畲三个民族)。文字体系有比较原始的象 形表意文字、音节文字、字母文字。字母形式有:藏文字母,回鹘文 字母,傣文字母,阿拉伯、拉丁、斯拉夫字母等七种。有的民族使用 几种文字,如,傣族使用四种文字,蒙古族使用两种文字。 第二节汉族 、汉族概况 中国56个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汉 族是原称为“华夏”的中原居民,后同其他民族逐渐同化、融合,汉代 开始,称为汉族。汉语属汉藏语系汉语族,有七大方言。现代汉语以 北方方言为基础,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
多少数民族住在山区、高原、牧区和森林地区。二、物产资源丰富。 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三、大都位于我国的边疆, 属于国防要冲。由于历史上多次的民族迁徙屯田,移民戍边,朝代更 迭等原因,而引起的人口变动,使我国的民族分布形成了各民族又杂 居又聚居互相交错居住的状况。有些少数民族既有一块或几块聚居 区,又散居在全国各地。大约有一千多万人口散居在全国各省、市的 大小乡镇和乡村。各少数民族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方面,不仅相 互影响,而且都和汉族有着密切的联系。 (三) 中国民族的语言文字 五十五个少数民族中,回族、满族同汉族使用汉语。其余五十三个民 族使用本民族的语言。解放前,只有二十一个少数民族有自己的文字 (包括通用汉文的回、满、畲三个民族)。文字体系有比较原始的象 形表意文字、音节文字、字母文字。字母形式有:藏文字母,回鹘文 字母,傣文字母,阿拉伯、拉丁、斯拉夫字母等七种。有的民族使用 几种文字,如,傣族使用四种文字,蒙古族使用两种文字。 第二节 汉族 一、汉族概况 中国 56 个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汉 族是原称为“华夏”的中原居民,后同其他民族逐渐同化、融合,汉代 开始,称为汉族。汉语属汉藏语系汉语族,有七大方言。现代汉语以 北方方言为基础,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
,已有6000年左右的历史,由甲骨文、金文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方 块字,共有四万个字以上,通用的有七千字左右,现为国际通用语文 之一。汉族没有产生全民族必须信仰的宗教,部分人信仰佛教、天主 教、基督教等。食俗汉族以粮食作物为主食,以各种动物食品、蔬菜 作为副食的基本饮食结构。主食以米食和面食是汉族主食的两大类 型,南方和北方种植稻类地区,以米食为主,种植小麦地区则以面食 为主,此外,各地的其他粮食作物,例如玉米、高梁、谷类、薯类作 物作为杂粮也都成为不同地区主食的组成部分。汉族主食的制作方法 丰富多采,米面制品,各不少于数百种。现在,中国东南方仍以米食 为主,大米制品种类繁多,如米饭、米糕、米粥、米团、米面、糍饭、 汤圆、粽子等;东北、西北、华北则以面食为主,馒头、包子、面条、 烙饼、馅饼、饺子等都为日常喜爱食物,其他如山东煎饼、陕西锅盔、 山西刀削面、西北、华北抻面、四川担担面、江苏过桥面等都是有名 的面制风味食品。饮食中的信仰、禁忌:汉族多在正月初一、二、三 日忌生,即年节食物多于旧历年前煮熟,过节三天只需回锅。以为熟 则顺,生则逆,因而有的地方在年前将一切准备齐备,过节三天间有 不动刀剪之说。再如,河南某些地区以正月初三为谷子生日,这天忌 食米饭,否则会导致谷子减产;过去在妇女生育期间的各种饮食禁忌 较多。如汉族不少地区妇女怀孕期间忌食兔肉,认为吃了兔肉生的孩 子会生兔唇;还有的地方禁食鲜姜,因为鲜姜外形多指,唯恐孩子手 脚长出六指。过去汉族未生育的妇女,多忌食狗肉,认为狗肉不洁, 而且食后容易招致难产等
一,已有 6000 年左右的历史,由甲骨文、金文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方 块字,共有四万个字以上,通用的有七千字左右,现为国际通用语文 之一。汉族没有产生全民族必须信仰的宗教,部分人信仰佛教、天主 教、基督教等。食俗汉族以粮食作物为主食,以各种动物食品、蔬菜 作为副食的基本饮食结构。 主食以米食和面食是汉族主食的两大类 型,南方和北方种植稻类地区,以米食为主,种植小麦地区则以面食 为主,此外,各地的其他粮食作物,例如玉米、高梁、谷类、薯类作 物作为杂粮也都成为不同地区主食的组成部分。汉族主食的制作方法 丰富多采,米面制品,各不少于数百种。现在,中国东南方仍以米食 为主,大米制品种类繁多,如米饭、米糕、米粥、米团、米面、糍饭、 汤圆、粽子等;东北、西北、华北则以面食为主,馒头、包子、面条、 烙饼、馅饼、饺子等都为日常喜爱食物,其他如山东煎饼、陕西锅盔、 山西刀削面、西北、华北抻面、四川担担面、江苏过桥面等都是有名 的面制风味食品。饮食中的信仰、禁忌:汉族多在正月初一、二、三 日忌生,即年节食物多于旧历年前煮熟,过节三天只需回锅。以为熟 则顺,生则逆,因而有的地方在年前将一切准备齐备,过节三天间有 不动刀剪之说。再如,河南某些地区以正月初三为谷子生日,这天忌 食米饭,否则会导致谷子减产;过去在妇女生育期间的各种饮食禁忌 较多。如汉族不少地区妇女怀孕期间忌食兔肉,认为吃了兔肉生的孩 子会生兔唇;还有的地方禁食鲜姜,因为鲜姜外形多指,唯恐孩子手 脚长出六指。过去汉族未生育的妇女,多忌食狗肉,认为狗肉不洁, 而且食后容易招致难产等
二、汉族的传统节日 )春节 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 日,也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据记载,中国 人民过春节已有4千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公元前两千多 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 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一。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 来叫春节。春节过去也叫元旦。春节所在的这一月叫元月。但是,中 国历代元旦的日期并不一致:夏朝用孟春的元月为正月,商朝用腊月 (十二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十月为正月,汉朝初期沿用 秦历。汉武帝刘彻感到历纪太乱,就命令大臣公孙卿和司马迁造“太 阳历”,规定以农历正月为一岁之首,以正月初一为一年的第一天, 就是元旦。此后中国一直沿用夏历(阴历,又称农历)纪年,直到清 朝未年,长达2080年。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 临时大总统时,宣布中国改用世界通用公历,也叫阳历、新历。并决 定以公元1912年1月1日为民国元年1月1日。一月一日叫新 年,但不称元旦。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 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采用世界通用的公 元纪年。为了区分阳历和阴历两个“年”,又因一年24节气的“立 春”恰在农历年的前后,故把阳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 初一正式改称“舂节”。地球绕太阳一周,历法上叫一年,循环往复, 永无止境。但是,人们根据春、夏、秋、冬四季节气的不同,就以夏
二、汉族的传统节日 (一) 春节 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 日,也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据记载,中国 人民过春节已有4千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公元前两千多 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 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一。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 来叫春节。春节过去也叫元旦。春节所在的这一月叫元月。但是,中 国历代元旦的日期并不一致:夏朝用孟春的元月为正月,商朝用腊月 (十二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十月为正月,汉朝初期沿用 秦历。汉武帝刘彻感到历纪太乱,就命令大臣公孙卿和司马迁造“太 阳历”,规定以农历正月为一岁之首,以正月初一为一年的第一天, 就是元旦。此后中国一直沿用夏历(阴历,又称农历)纪年,直到清 朝未年,长达2080年。 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 临时大总统时,宣布中国改用世界通用公历,也叫阳历、新历。并决 定以公元1912年1月1日为民国元年1月1日。一月一日叫新 年,但不称元旦。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 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采用世界通用的公 元纪年。为了区分阳历和阴历两个“年”,又因一年24节气的“立 春”恰在农历年的前后,故把阳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 初一正式改称“春节”。地球绕太阳一周,历法上叫一年,循环往复, 永无止境。但是,人们根据春、夏、秋、冬四季节气的不同,就以夏
历正月初一为一年的岁首。每年农历十二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半 夜子时(十二点)过后,春节就算正式来到了。临近春节,人们采 办年货,除夕时,全家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贴年画、春联;迎接新 的一年来临。随着新中国的建立,春节庆祝活动更为丰富多彩。不仅 保留了过去民间习俗,剔除了一些带有封建迷信的活动,而且增加了 不少新的内容。使春节具有新的时代气息。1949年12月23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政府规定每年春节放假三天。 春节习俗 扫尘——民谚说: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北方叫扫房,南方 叫掸尘。室内屋外,房间屋后,彻底进行打扫、衣被用具、洗刷一新, 千干净净地迎新春。 门画——据《山海经》载称: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时,梦里常听到鬼 哭神嚎之声,以至夜不成眠。这时,大将秦叔宝、尉迟恭二人自告奋 勇,全身披挂地站立宫门两侧,结果宫中果然平安无事,李世民认为 两位大将太辛苦了,心中过意不去,遂命画工将他俩人的威武形象绘 之在宫门上,称为“门神。东汉蔡邕《独断》记载,汉代民间已有门 上贴神荼”、郁垒神像,到宋代演变为木板年画。后来,民间争相 仿效,几经演变,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便是现在的年画了。中国 现存最早的年画是宋版《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图》。 春联是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桃梗”演变而来的。《淮南子》 上说,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成的。上面刻着灭降福的咒语,一年 一换。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在过春节时心血来潮,令人将桃树削片,他
历正月初一为一年的岁首。每年农历十二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半 夜子时(十二点)过后,春节就算正式来到了。 临近春节,人们采 办年货,除夕时,全家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贴年画、春联;迎接新 的一年来临。随着新中国的建立,春节庆祝活动更为丰富多彩。不仅 保留了过去民间习俗,剔除了一些带有封建迷信的活动,而且增加了 不少新的内容。使春节具有新的时代气息。1949年12月23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政府规定每年春节放假三天。 春节习俗 扫尘——民谚说: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北方叫扫房,南方 叫掸尘。室内屋外,房间屋后,彻底进行打扫、衣被用具、洗刷一新, 干干净净地迎新春。 门画——据《山海经》载称: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时,梦里常听到鬼 哭神嚎之声,以至夜不成眠。这时,大将秦叔宝、尉迟恭二人自告奋 勇,全身披挂地站立宫门两侧,结果宫中果然平安无事,李世民认为 两位大将太辛苦了,心中过意不去,遂命画工将他俩人的威武形象绘 之在宫门上,称为“门神”。东汉蔡邕《独断》记载,汉代民间已有门 上贴“神荼”、“郁垒”神像,到宋代演变为木板年画。后来,民间争相 仿效,几经演变,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便是现在的年画了。中国 现存最早的年画是宋版《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图》。 春联——是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桃梗”演变而来的。《淮南子》 上说,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成的。上面刻着灭降福的咒语,一年 一换。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在过春节时心血来潮,令人将桃树削片,他
提笔在上面题写了联句:“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中国最 早的舂联了。至于春联这一名称的正式诞生,则在明朝。明朝开国皇 帝朱元璋建都金陵后,曾在除夕时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须写春联 一副,以缀新年”。以后,春联得以推广,沿袭至今过年时,各家各 户都要贴春联。 爆竹——春节燃放爆竹之俗始于汉代。据南梁人宗懔撰写的《荆梦 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从辟山妖恶 鬼。古时放爆竹,是用竹子放进火内燃烧,由于竹内空气受热膨胀, 便发出‘噼噼啪啪ˆ的响声,以此避邪驱鬼,祈昐来年吉祥幸福。到了 唐宋以后,发时了用火药制成的鞭炮。 拜年——据明朝陆容《菽园杂记》记载,拜年习俗最早行于明朝京 都。朝官往来,不管认识与否都要互拜,百姓则各拜亲友。清代时兴 在春节时送拜盒”,即将贺年帖放在精致美观的饰盒里送给亲友,以 示庄重。今日中国民间,“拜年'已成为一种传统习俗,至亲爱友和同 事们,走家串户、登门拜年,互致问候 古时文人雅士则流行互送拜年钻。拜年钻就是如今的贺年片,是由 古代的名片演变而成。据清代赵翼考证,西汉时没有纸,削竹木为刺, 上书名姓,叫名刺。后来还用大红绒线在织锦上绣字为名片。东 汉后用纸代木,叫做“名纸”。六朝时简称为“名”,唐代叫们门状”。宋 代还别称手刺、“门刺ˆ。明清时曾叫做“寸褚”、“红单”。 (二)清明节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
提笔在上面题写了联句:“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中国最 早的春联了。至于春联这一名称的正式诞生,则在明朝。明朝开国皇 帝朱元璋建都金陵后,曾在除夕时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须写春联 一副,以缀新年”。以后,春联得以推广,沿袭至今过年时,各家各 户都要贴春联。 爆竹——春节燃放爆竹之俗始于汉代。据南梁人宗懔撰写的《荆梦 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从辟山妖恶 鬼。”古时放爆竹,是用竹子放进火内燃烧,由于竹内空气受热膨胀, 便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以此避邪驱鬼,祈盼来年吉祥幸福。到了 唐宋以后,发时了用火药制成的鞭炮。 拜年——据明朝陆容《菽园杂记》记载,拜年习俗最早行于明朝京 都。朝官往来,不管认识与否都要互拜,百姓则各拜亲友。清代时兴 在春节时送“拜盒”,即将贺年帖放在精致美观的饰盒里送给亲友,以 示庄重。今日中国民间,“拜年”已成为一种传统习俗,至亲爱友和同 事们,走家串户、登门拜年,互致问候。 古时文人雅士则流行互送拜年钻。拜年钻就是如今的贺年片,是由 古代的名片演变而成。据清代赵翼考证,西汉时没有纸,削竹木为刺, 上书名姓,叫“名刺”。后来还用大红绒线在织锦上绣字为“名片”。东 汉后用纸代木,叫做“名纸”。六朝时简称为“名”,唐代叫“门状”。宋 代还别称“手刺”、“门刺”。明清时曾叫做“寸褚”、“红单”。 (二) 清明节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
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 农事活动。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 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 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 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 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 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 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 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 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 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清明节,又 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 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 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直到今天, 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三)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 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 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
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 农事活动。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 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 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 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 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 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 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 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 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 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清明节,又 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 4 月 4 日至 6 日之间,正是春 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 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直到今天, 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三)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 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 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
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 端午节的第一个意义就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屈原,名 平,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生于楚威王五年夏历正月初七,或谓生于 楚宣王二十七年,卒于楚襄王九年。端午节的第二个意义是伍子胥的 忌辰。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 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 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 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 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 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 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 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 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 伍子胥之日。端午节第三个意义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 死。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 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 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 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 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 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 娥江。端午节第四个意义是纪念现代革命女诗人秋瑾。秋瑾是六月五 日殉国,后人为敬仰其诗,复哀其忠勇事迹,乃与诗人节合并举行纪
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 端午节的第一个意义就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屈原,名 平,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生于楚威王五年夏历正月初七,或谓生于 楚宣王二十七年,卒于楚襄王九年。端午节的第二个意义是伍子胥的 忌辰。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 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 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 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 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 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 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 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 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 伍子胥之日。端午节第三个意义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 死。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 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 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 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 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 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 娥江。端午节第四个意义是纪念现代革命女诗人秋瑾。秋瑾是六月五 日殉国,后人为敬仰其诗,复哀其忠勇事迹,乃与诗人节合并举行纪
念,而诗人节亦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秋瑾字睿卿竞雄, 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且 喜骑马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之称。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 极大,预谋起义,开会时为清兵所捕,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 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 (四)中秋节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 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 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 亮,所以又叫做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 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 化节日。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 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亮, 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 寓圆满、吉庆之意。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如宁波、台 州、舟山,这与方国珍占据温、台、明三州时,为防范元朝官兵和朱 元田的袭击而改正月十四为元宵、八月十六为中秋”有关。此外在香 港,过了中秋兴犹未尽,还要在十六夜再狂欢一次,名为追月”。“中 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一书,而真正形成全国性的节日是在唐 代。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
念,而诗人节亦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秋瑾字睿卿竞雄, 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且 喜骑马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之称。28 岁时参加革命,影响 极大,预谋起义,开会时为清兵所捕,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 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 (四) 中秋节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 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 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 亮,所以又叫做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 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 化节日。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 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亮, 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 寓圆满、吉庆之意。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如宁波、台 州、舟山,这与方国珍占据温、台、明三州时,为防范元朝官兵和朱 元田的袭击而改“正月十四为元宵、八月十六为中秋”有关。此外在香 港,过了中秋兴犹未尽,还要在十六夜再狂欢一次,名为“追月”。“中 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一书,而真正形成全国性的节日是在唐 代。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