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史。塔身的外表就象一座亭子,都是单层的,有的在顶上还加建一个小阁。在塔身的内部一般设立佛龛 安置佛像。由于这种塔结构简单、费用不大、易于修造,曾经被许多高僧们采用作为墓塔。 4.花塔:花塔有单层的,也有多层的。它的主要特征是:在塔身的上半部装饰繁复的花饰,看上去就 好象一个巨大的花束,它可能是从装饰亭阁式塔的顶部和楼阁式、密檐式塔的塔身发展而来的,用来表 佛教中的莲花藏世界。它的数量虽然不多,但造型却独具一格。 5.覆钵式塔:是印度古老的传统佛塔形制,在中国很早就开始建造了,主要流行于元代以后。它的塔 身部分是一个平面呈圆形的覆钵体,上面安置着高大的塔刹,下面有须弥座承托着。这种塔由于被西藏的 藏传佛教使用较多,所以又被人们称作喇嘛塔"。又因为它的形状很象一个瓶子,还被人们俗称为"宝瓶式 6.金刚宝座式塔:这种名称是针对它的自身组合情况而言的,而具体形制则是多样的。它的基本特征 是:下面有一个高大的基座,座上建有五塔,位于中间的一塔比较高大,而位于四角的四塔相对比较矮小 基座上五塔的形制并没有一定的规定,有的是密檐式的,有的则是覆钵式的。这种塔是供奉佛教中密教 刚界五部主佛舍利的宝塔,在中国流行于明朝以后 7.过街塔和塔门:过街塔是修建在街道中或大路上的塔,下有门洞可以使车马行人通过:塔门就是把 塔的下部修成门洞的形式,一般只容行人经过,不行车马。这两种塔都是在元朝开始出现的,所以门洞上 所建的塔一般都是覆钵式的,有的是一塔,有的则是三塔并列或五塔并列式。门洞上的塔就是佛祖的象征 那么凡是从塔下门洞经过的人,就算是向佛进行了一次顶礼膜拜。这就是建造过街塔和塔门的意义所在 除了以上列举的七类古塔之外,在中国古代还有不少并不常见的古塔形制,如在亭阁式塔顶上分建九座小 塔的九顶塔:类似于汉民族传统门阙建筑形式的阙式塔:形似圆筒状的圆筒塔:以及钟形塔、球形塔、经 幢式塔等等,一般多见于埋葬髙僧遗骨的墓塔。还有一种藏传佛教寺院中流行的高台式列塔,即在一座长 方形的高台之上建有五座或八座大小相等的覆钵式塔。另外,还有一些将两种或三种塔形组合在一起的 制,如把楼阁式塔安置在覆钵塔的上面,或者把覆钵式塔与密檐式、楼阁式组合为一体,或者在方形、多 边形的亭阁上面加覆钵体与多重相轮等(即亭阁式覆钵塔,俗称阿育王塔),这样以来使古塔的形式更加丰 富多彩、变化多样了。 古塔的种类尽管是多种多样的,但它们的基本构造是大体相同的,一般都具有地宫、基座、塔身、塔 刹四个部分。舍利塔的下面一般都建有地宫,以便埋藏舍利和供奉物品。塔基是一座塔的下部基础,它覆 盖在地宫的上面,又是承托塔身的基座。塔身是塔的主体部分,前面所讲的几种塔的类型,主要就是通过 塔身的形制来区别划分的。塔身的内部结构主要有实心和中空两种,塔身的层数绝大多数都是阳性数目的 一、三、五、七、九、十一、十三等,而以二、四、六、八等阴性数为层数的极其少见。塔刹是塔身上部 的塔顶部分,刹是梵文的音译,它含有土田、国土、佛国的意思,所以佛教的寺院也称作刹。将塔顶部分 命名为”刹",则似乎带有佛教世界的象征意义。一般造型规范的塔刹本身也是一座小覆钵塔的形制,也可 以分为刹座、刹身和刹顶三部分:刹座一般由基座、覆莲、仰莲组成:刹身则由刹杆、相轮和伞盖等组成, 刹座的上面树立着刹杄,而刹杆之上又套贯着相轮。相轮的形象很像上下相叠的圆环,它是表现佛塔崇高、 受人景仰的标志,中国古代传统的俗名又叫作"金盘"和"承露盘”。相轮的层数多少不等,少的三五个,多的 可达数十个,都是奇数的。有的塔还用相轮的多少来表示该塔的等级与高低大小,而一般来讲,大塔的相 轮多而大,小塔的相轮少而小:在相轮的上面,仍然是以穿套的方式在刹杆之上安置圆光、仰月、宝珠等, 共同组成了刹顶部分。在塔刹的下面,有的还设置了天宫,专门用来珍藏和供奉舍利、供养物品等。有的 塔在修建之时,还把一些佛经作为释迦牟尼的法身舍利砌筑在了塔的墙壁之中。 中国古塔所使用的建筑材料大体可以分为木、砖石、金属、琉璃等几种。木塔主要流行在东汉、魏晋 与南北朝时期,是用汉民族传统的木结构方法建造成的。砖石塔是唐代以后兴起的,是用垒砌、发券、叠 涩等方法建造而成的,中国现存的大部分古塔都是属于这种建筑类型。宋代以后,人们有时候喜欢用雕模 制范的方法来铸造金属塔。而用琉璃砖瓦砌筑的塔,更为塔身的外表增添了一份璀灿夺目的光彩。 中国古代的佛教信众在修建佛塔的同时,也为历朝历代的高僧大德们修建了无数的舍利墓塔,在有的 寺院旁边,成组成群的高僧墓塔又组成了一个个举世闻名的塔林,向我们述说着塔下圆寂之人当年的功德史。塔身的外表就象一座亭子,都是单层的,有的在顶上还加建一个小阁。在塔身的内部一般设立佛龛, 安置佛像。由于这种塔结构简单、费用不大、易于修造,曾经被许多高僧们采用作为墓塔。 4. 花塔:花塔有单层的,也有多层的。它的主要特征是:在塔身的上半部装饰繁复的花饰,看上去就 好象一个巨大的花束,它可能是从装饰亭阁式塔的顶部和楼阁式、密檐式塔的塔身发展而来的,用来表现 佛教中的莲花藏世界。它的数量虽然不多,但造型却独具一格。 5. 覆钵式塔:是印度古老的传统佛塔形制,在中国很早就开始建造了,主要流行于元代以后。它的塔 身部分是一个平面呈圆形的覆钵体,上面安置着高大的塔刹,下面有须弥座承托着。这种塔由于被西藏的 藏传佛教使用较多,所以又被人们称作"喇嘛塔"。又因为它的形状很象一个瓶子,还被人们俗称为"宝瓶式 塔"。 6. 金刚宝座式塔:这种名称是针对它的自身组合情况而言的,而具体形制则是多样的。它的基本特征 是:下面有一个高大的基座,座上建有五塔,位于中间的一塔比较高大,而位于四角的四塔相对比较矮小。 基座上五塔的形制并没有一定的规定,有的是密檐式的,有的则是覆钵式的。这种塔是供奉佛教中密教金 刚界五部主佛舍利的宝塔,在中国流行于明朝以后。 7. 过街塔和塔门:过街塔是修建在街道中或大路上的塔,下有门洞可以使车马行人通过;塔门就是把 塔的下部修成门洞的形式,一般只容行人经过,不行车马。这两种塔都是在元朝开始出现的,所以门洞上 所建的塔一般都是覆钵式的,有的是一塔,有的则是三塔并列或五塔并列式。门洞上的塔就是佛祖的象征, 那么凡是从塔下门洞经过的人,就算是向佛进行了一次顶礼膜拜。这就是建造过街塔和塔门的意义所在。 除了以上列举的七类古塔之外,在中国古代还有不少并不常见的古塔形制,如在亭阁式塔顶上分建九座小 塔的九顶塔;类似于汉民族传统门阙建筑形式的阙式塔;形似圆筒状的圆筒塔;以及钟形塔、球形塔、经 幢式塔等等,一般多见于埋葬高僧遗骨的墓塔。还有一种藏传佛教寺院中流行的高台式列塔,即在一座长 方形的高台之上建有五座或八座大小相等的覆钵式塔。另外,还有一些将两种或三种塔形组合在一起的形 制,如把楼阁式塔安置在覆钵塔的上面,或者把覆钵式塔与密檐式、楼阁式组合为一体,或者在方形、多 边形的亭阁上面加覆钵体与多重相轮等(即亭阁式覆钵塔,俗称阿育王塔),这样以来使古塔的形式更加丰 富多彩、变化多样了。 古塔的种类尽管是多种多样的,但它们的基本构造是大体相同的,一般都具有地宫、基座、塔身、塔 刹四个部分。舍利塔的下面一般都建有地宫,以便埋藏舍利和供奉物品。塔基是一座塔的下部基础,它覆 盖在地宫的上面,又是承托塔身的基座。塔身是塔的主体部分,前面所讲的几种塔的类型,主要就是通过 塔身的形制来区别划分的。塔身的内部结构主要有实心和中空两种,塔身的层数绝大多数都是阳性数目的 一、三、五、七、九、十一、十三等,而以二、四、六、八等阴性数为层数的极其少见。塔刹是塔身上部 的塔顶部分,刹是梵文的音译,它含有土田、国土、佛国的意思,所以佛教的寺院也称作刹。将塔顶部分 命名为"刹",则似乎带有佛教世界的象征意义。一般造型规范的塔刹本身也是一座小覆钵塔的形制,也可 以分为刹座、刹身和刹顶三部分:刹座一般由基座、覆莲、仰莲组成;刹身则由刹杆、相轮和伞盖等组成, 刹座的上面树立着刹杆,而刹杆之上又套贯着相轮。相轮的形象很像上下相叠的圆环,它是表现佛塔崇高、 受人景仰的标志,中国古代传统的俗名又叫作"金盘"和"承露盘"。相轮的层数多少不等,少的三五个,多的 可达数十个,都是奇数的。有的塔还用相轮的多少来表示该塔的等级与高低大小,而一般来讲,大塔的相 轮多而大,小塔的相轮少而小;在相轮的上面,仍然是以穿套的方式在刹杆之上安置圆光、仰月、宝珠等, 共同组成了刹顶部分。在塔刹的下面,有的还设置了天宫,专门用来珍藏和供奉舍利、供养物品等。有的 塔在修建之时,还把一些佛经作为释迦牟尼的法身舍利砌筑在了塔的墙壁之中。 中国古塔所使用的建筑材料大体可以分为木、砖石、金属、琉璃等几种。木塔主要流行在东汉、魏晋 与南北朝时期,是用汉民族传统的木结构方法建造成的。砖石塔是唐代以后兴起的,是用垒砌、发券、叠 涩等方法建造而成的,中国现存的大部分古塔都是属于这种建筑类型。宋代以后,人们有时候喜欢用雕模 制范的方法来铸造金属塔。而用琉璃砖瓦砌筑的塔,更为塔身的外表增添了一份璀灿夺目的光彩。 中国古代的佛教信众在修建佛塔的同时,也为历朝历代的高僧大德们修建了无数的舍利墓塔,在有的 寺院旁边,成组成群的高僧墓塔又组成了一个个举世闻名的塔林,向我们述说着塔下圆寂之人当年的功德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