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9年第34卷第5期0 oumal of 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 ity2009.Vol34No.5) 面:测量子宫各径线大小并计算三径(长径、前后径、横径之示,剖宫产组术后恶露42d内消失者402例 和:观察产后42d是否存在宫腔积液,宫腔条状暗区前后径(618%),少于自然分娩组536例(924%);而剖宫 大于1.5cm,诊断为宫腔积血。 产组恶露42d后干净者248例(38.2%),多于自然 123产后随访产后随访恶露量、性状和持续时间 12.4产后评价产后42d根据临床表现、双合诊及超声 分娩组44例(7.60%)。 B超检查显示,产后第5d自然分娩组子宫三径 42dB超测子宫三径之和不超过18cm为正常,子宫收缩和最小,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产后 好,三径之和大于18cm收缩差。良好:子宫收缩好,自然恶 30d自然分娩组子宫三径和已接近非孕子宫,与剖 露净;不良:子宫收缩不好,自然恶露未净。 宫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产后42d剖宫产 13统计学分析 组、自然分娩组宫腔积液发生率分别为6.46%和 采用Sss0.0软件进行计算,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1.89%,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3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 产后42d综合评价复旧良好者剖宫产组568 计学意义。 例(8738%);自然分娩组530例(9138%),见表4 剖宫产组复旧不良发生率为12.62%,自然分娩发生 率8.62%,剖宫产产后复旧不良发生率明显高于自 然分娩发生率(P<0.05)。 两组产后宫底下降高度、恶露持续时间、B超示 子宫三径线之和、子宫复旧情况的比较,分别见表3讨论 1~4。 两组产后宫底下降高度的比较见表1,产后第 从胎盘娩出至产妇全身各器官除乳腺外恢复 1d各组宫底均有所升高,自然分娩组升高幅度高或接近正常未孕状态所需的一段时间称产褥期, 于剖宫产组(P<005)。此后各组宫底逐渐下降,自然般定为6周。胎盘娩出后的子宫逐渐恢复至非孕状 分娩组下降速度最快。随访观察恶露情况如表2所 态的过程称子宫复旧,主要变化为宫体肌纤维缩复 表1两组病人产后子宫底下降高度比较(x±scm) 组别 例数 第1d 第3d 第5d 剖宫产组 0.95±0.35 18±0.39 2.28±0.41 1.15±0.24 自然分娩组 1.23±0.54 3.35±0.4 3.26±0.52 1.62±0.38 两组时间点比较,P0.05,注:负数表示升高,平均每日下降高度不包括产后第1d 表2两组恶露持续时间比较例,(% 组别 例数 42d内干净 42d后干净 剖宫产组 402(61.8%) 248(38.2%) 自然分娩组 580 53609249%) 44(.6%) 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158.19 表3产后子宫复旧的B超检测结果比较 子宫三径之和cm) 宫腔积液发生率 第5d 第30d 剖宫产组 29.58±2.9 17.68±2.18 14.78±2.57 42(6.46%) 自然分娩组 6.75±2.68 15.26±2.09 12.66±2.45 1(1.89% 两组各时间点三径之和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宫腔积液率比较P005 表4剖宫产与自然分娩产后子宫复旧情况比较例%) 组别 复旧良好 复旧不良 剖宫产组 68(8738%) 自然分娩组 530091.38%) 6 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5.11 o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09 年第 34 卷第 5 期 (J ournal of Chongqing Me dical Unive rsity 2009. Vol.34 No.5) 两组各时间点三径之和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宫腔积液率比较 P<0.05 面:测量子宫各径线大小并计算三径(长径、前后径、横径)之 和;观察产后 42 d 是否存在宫腔积液,宫腔条状暗区前后径 大于 1.5 cm,诊断为宫腔积血。 1.2.3 产后随访 产后随访恶露量、性状和持续时间。 1.2.4 产后评价 产后 42 d 根据临床表现、双合诊及超声 检查对产妇的产后复旧综合评价[1],然后按情况分级。产后 42 d B 超测子宫三径之和不超过 18 cm 为正常,子宫收缩 好,三径之和大于 18 cm 收缩差。良好:子宫收缩好,自然恶 露净;不良:子宫收缩不好,自然恶露未净。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 SPSS10.0 软件进行计算,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 比较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两组产后宫底下降高度、恶露持续时间、B 超示 子宫三径线之和、子宫复旧情况的比较,分别见表 1~4。 两组产后宫底下降高度的比较见表 1,产后第 1 d 各组宫底均有所升高,自然分娩组升高幅度高 于剖宫产组(P<0.05)。此后各组宫底逐渐下降,自然 分娩组下降速度最快。 随访观察恶露情况如表 2 所 示 , 剖宫产组术后恶露 42 d 内 消 失 者 402 例 (61.8%),少于自然分娩组 536 例(92.4%);而剖宫 产组恶露 42 d 后干净者 248 例(38.2%),多于自然 分娩组 44 例(7.60%)。 B 超检查显示,产后第 5 d 自然分娩组子宫三径 和最小,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产后 30 d 自然分娩组子宫三径和已接近非孕子宫,与剖 宫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产后 42 d 剖宫产 组、自然分娩组宫腔积液发生率分别为 6.46%和 1.89%,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 3。 产后 42 d 综合评价复旧良好者剖宫产组 568 例(87.38%);自然分娩组 530 例(91.38%),见表 4。 剖宫产组复旧不良发生率为 12.62%,自然分娩发生 率 8.62%,剖宫产产后复旧不良发生率明显高于自 然分娩发生率(P<0.05)。 3 讨 论 从胎盘娩出至产妇全身各器官除乳腺外恢复 或接近正常未孕状态所需的一段时间称产褥期,一 般定为 6 周。 胎盘娩出后的子宫逐渐恢复至非孕状 态的过程称子宫复旧,主要变化为宫体肌纤维缩复 表 1 两组病人产后子宫底下降高度比较(x±s)(cm) 组别 例数 第 1 d 第 3 d 第 5 d 平均 剖宫产组 650 - 0.95±0.35 2.18±0.39 2.28±0.41 1.15±0.24 自然分娩组 580 - 1.23±0.54 3.35±0.43 3.26±0.52 1.62±0.38 表 2 两组恶露持续时间比较[例,(%)] 组别 例数 42 d 内干净 42 d 后干净 剖宫产组 650 402(61.8%) 248(38.2%) 自然分娩组 580 536(92.4%) 44(7.6%) 表 3 产后子宫复旧的 B 超检测结果比较 组别 例数 子宫三径之和(cm) 宫腔积液发生率 第 5 d 第 30 d 第 42 d n% 剖宫产组 650 29.58±2.95 17.68±2.18 14.78±2.57 42(6.46%) 自然分娩组 580 26.75±2.68 15.26±2.09 12.66±2.45 11(1.89%) 表 4 剖宫产与自然分娩产后子宫复旧情况比较(例%) 组别 例数 复旧良好 复旧不良 剖宫产组 650 568(87.38%) 82(12.62%) 自然分娩组 580 530(91.38%) 50(8.62%) 两组时间点比较,P<0.05, 注:负数表示升高,平均每日下降高度不包括产后第 1 d 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158.19 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5.11 — — 641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