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教 道的心性学,与儒家治国平天下的封建政治说相结合,造构 出一套颇为精致的思想体系,此后,再经朱熹等人的发展补 充,形成思辨性更强、体系更完备的宋明理学,成为学术界 占统治地位的哲学,佛道哲学退居次要地位。可是自五代以 后兴起的道教内丹学,仍以自己特有的思维方式,为中国哲 学继续提供不少有新意的思想资料。由此可见,在中国思想 史各个发展时期,道教和佛教一样,都曾积极参与,并提出 了某些有价值的东西,为创建、发展中国哲学作出了自己的 贡献。 应该指出,道教哲学是为神仙说服务的,其思想体系无 疑是唯心的,但在这个唯心主义大框架中,常夹杂着许多自 发的唯物论和朴素辩证法的成分,如上举元气说及许多未曾 提及的物类变化观点就是例证。不仅如此,它还写出过一些 唯物论或辩证法观点颇为鲜明的篇章,如北朝所出的《黄帝 阴符经》和五代所出的《化书》,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黄 帝阴符经》作者朦胧地认识到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 识来源于物质、又受物质条件所制约的真理,因此将其书取 名《阴符》,即寓人之行动必须与客观条件和规律相暗合,否 则就要失败。本书第一句“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即 点明了这个主题。“天之道”,即指自然法则,人们在它面前 只能“观”(即认识)和“执”(即掌握),作到这两点,即 ‘尽矣”。认识和掌握了自然法则,使自己的行动与之相符合, 经过努力,就有成功的希望,即“天人合发,万变定基”。指 出:“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意谓 天”(即自然界)是无意志的,它的运动变化有自身的规律,道 的 心 性 学 , 与 儒 家 治 国 平 天 下 的 封 建 政 治 说 相 结 合 , 造 构 出 一 套 颇 为 精 致 的 思 想 体 系 , 此 后 , 再 经 朱 熹 等 人 的 发 展 补 充 , 形 成 思 辨 性 更 强 、 体 系 更 完 备 的 宋 明 理 学 , 成 为 学 术 界 占 统 治 地 位 的 哲 学 , 佛 道 哲 学 退 居 次 要 地 位 。 可 是 自 五 代 以 后 兴 起 的 道 教 内 丹 学 , 仍 以 自 己 特 有 的 思 维 方 式 , 为 中 国 哲 学 继 续 提 供 不 少 有 新 意 的 思 想 资 料 。 由 此 可 见 , 在 中 国 思 想 史 各 个 发 展 时 期 , 道 教 和 佛 教 一 样 , 都 曾 积 极 参 与 , 并 提 出 了 某 些 有 价 值 的 东 西 , 为 创 建 、 发 展 中 国 哲 学 作 出 了 自 己 的 贡 献 。 应 该 指 出 , 道 教 哲 学 是 为 神 仙 说 服 务 的 , 其 思 想 体 系 无 疑 是 唯 心 的 , 但 在 这 个 唯 心 主 义 大 框 架 中 , 常 夹 杂 着 许 多 自 发 的 唯 物 论 和 朴 素 辩 证 法 的 成 分 , 如 上 举 元 气 说 及 许 多 未 曾 提 及 的 物 类 变 化 观 点 就 是 例 证 。 不 仅 如 此 , 它 还 写 出 过 一 些 唯 物 论 或 辩 证 法 观 点 颇 为 鲜 明 的 篇 章 , 如 北 朝 所 出 的 《 黄 帝 阴 符 经 》 和 五 代 所 出 的 《 化 书 》 , 就 是 这 方 面 的 代 表 作 。 《 黄 帝 阴 符 经 》 作 者 朦 胧 地 认 识 到 物 质 第 一 性 、 意 识 第 二 性 , 意 识 来 源 于 物 质 、 又 受 物 质 条 件 所 制 约 的 真 理 , 因 此 将 其 书 取 名 《 阴 符 》 , 即 寓 人 之 行 动 必 须 与 客 观 条 件 和 规 律 相 暗 合 , 否 则 就 要 失 败 。 本 书 第 一 句 “ 观 天 之 道 , 执 天 之 行 , 尽 矣 ” , LB即 点 明 了 这 个 主 题 。 “ 天 之 道 ” , 即 指 自 然 法 则 , 人 们 在 它 面 前 只 能 “ 观 ” ( 即 认 识 ) 和 “ 执 ” ( 即 掌 握 ) , 作 到 这 两 点 , 即 “ 尽 矣 ” 。 认 识 和 掌 握 了 自 然 法 则 , 使 自 己 的 行 动 与 之 相 符 合 , 经 过 努 力 , 就 有 成 功 的 希 望 , 即 “ 天 人 合 发 , 万 变 定 基 ” 。 指 出 : “ 天 之 无 恩 而 大 恩 生 , 迅 雷 烈 风 , 莫 不 蠢 然 。 ” 意 谓 “ 天 ” ( 即 自 然 界 ) 是 无 意 志 的 , 它 的 运 动 变 化 有 自 身 的 规 律 , 6 中 国 道 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