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精品课程——生理学 【讲义】第十一章尿的生成和排放(下) 发布时间:200907-06浏览次数:136 三.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肾小球毛细血管压 全身血压在80-180mmHg范围内,滤过率保持不变(?) L压低于80mmHg,随血压↓,有效滤过压↓,滤过减少 血压降至40~50mmHg,有效滤过压为零,无尿生成 (插图2-11 (二)肾小球囊内压 般较稳定,各种原因引起的输尿管阻塞时可增高. (三)血浆胶体渗透压 全身白蛋白浓度明显↓时,血浆胶体渗透压↓,有效滤过压 静脉快速输液,血浆胶体渗透压↓,有效滤过压也会 (四)肾血浆流量 对肾滤过率影响较大,主要影响滤过平衡的位置肾血浆 流量,毛细血管胶体渗透压减慢,滤过平衡靠近出球端 第三节肾小管与集合管的转运功能 肾小管与集合管的转运方式 重吸收( reabsorption) 被动转运 主动转运:原发性、继发性 逆向转运 电中性转运 生电性转运: 近段肾小管中的转运功能 重吸收:67%Na+,Cl-K+和水 85%HCO3-,全部的葡萄糖、氨基酸 分泌:H+ 一)Na+,Cl,水的重吸收 近球小箮前半段Na十主要与HCO3、葡萄糖和氨基酸一起被重吸收。并与泌H+偶联 Na+泵作用,胞内Na+↓ 葡萄糖,Na+同向转运; 葡萄糖易化扩散回血液 Na+,水重吸收 部分Na+,水回漏入小管腔 近球小管后半段。细胞旁路和跨上皮途径,与C-一同重吸收。 前面HCO3-重吸收>Cl-,Cl-; Cl-顺浓度差从旁路重吸收 Na+顺电位差重吸收.1/3 跨上皮重吸收 机理复杂。占重吸收的2/3 与H+和甲酸盐F-再循环有关精品课程——生理学 【讲义】第十一章 尿的生成和排放 (下) 发布时间: 2009-07-06 浏览次数: 136 三. 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一) 肾小球毛细血管压 全身血压在 80~180 mmHg范围内, 滤过率保持不变 (?) 血压低于80mmHg, 随血压¯, 有效滤过压¯, 滤过减少. 血压降至40 ~ 50mmHg, 有效滤过压为零, 无尿生成. (插图2-11,14) (二) 肾小球囊内压 一般较稳定, 各种原因引起的输尿管阻塞时可增高. (三) 血浆胶体渗透压 全身白蛋白浓度明显¯时,血浆胶体渗透压¯, 有效滤过压. 静脉快速输液, 血浆胶体渗透压¯,有效滤过压也会。 (四) 肾血浆流量 对肾滤过率影响较大, 主要影响滤过平衡的位置.肾血浆 流量, 毛细血管胶体渗透压减慢, 滤过平衡靠近出球端. 第三节 肾小管与集合管的转运功能 肾小管与集合管的转运方式 重吸收(reabsorption): 分泌(secretion) 被动转运: 主动转运: 原发性、继发性 同向转运: 逆向转运: 电中性转运: 生电性转运: 一、近段肾小管中的转运功能 重吸收: 67% Na+,Cl-,K+和水, 85% HCO3- , 全部的葡萄糖、氨基酸 分泌: H+ 一)Na+, Cl-, 水的重吸收 近球小管前半段: Na+主要与HCO3、葡萄糖和氨基酸一起被重吸收。并与泌H+偶联。 Na+泵作用, 胞内Na+¯; 葡萄糖, Na+同向转运; 葡萄糖易化扩散回血液; Na+, 水重吸收; 部分Na+,水回漏入小管腔. 近球小管后半段: 细胞旁路和跨上皮途径,与Cl-一同重吸收。 前面HCO3-重吸收>Cl-, Cl-; Cl-顺浓度差从旁路重吸收; Na+顺电位差重吸收. 1/3 跨上皮重吸收: 机理复杂。占重吸收的2/3。 与H+和甲酸盐F-再循环有关
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