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和可能的原因,对疑似患传染病的,要及时报告给园(所)疫情报告人。园(所)疫情报告人接到 报告后应当及时追查儿童的患病情况和可能的病因,以做到对传染病人的早发现。 (四)托幼机构内发现疑似传染病例时,应当及时设立临时隔离室,对患儿采取有效的隔离控 制措施。临时隔离室内环境、物品应当便于实施随时性消毒与终末消毒,控制传染病在园(所)内暴 发和续发。 (五)托幼机构应当配合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或可疑污染)的物品 和环境实施随时性消毒与终末消毒。 (六)发生传染病期间,托幼机构应当加强晨午检和全日健康观察,并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 保护易感儿童。对发生传染病的班级按要求进行医学观察,医学观察期间该班与其他班相对隔离, 不办理入托和转园(所)手续, (七)卫生保健人员应当定期对儿童及其家长开展预防接种和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健康教有,提 高其防护能力和意识。传染病流行期间,加强对家长的宜传工作。 (八)患传染病的儿童隔离期满后,凭医疗卫生机构出具的痊愈证明方可返回园(所)。根据 需要,来自疫区或有传染病接触史的儿童,检疫期过后方可入园(所)。 七、常见病预防与管理 (一)托幼机构应当通过健康教有普及卫生知识,培养儿童良好的卫生习惯:提供合理平衡膳 食:加强体格锻炼,增强儿童体质,提高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二)定期开展儿童眼、耳、口腔保健,发现视力低常、听力异常、龋齿等问题进行登记管理, 督促家长及时带患病儿童到医疗卫生机构进行诊断及矫治。 (三)对贫血、营养不良、肥胖等营养性疾病儿童进行登记管理,对中重度贫血和营养不良儿 童进行专案管理,督促家长及时带患病儿童进行治疗和复诊。 (四)对先心病、哮喘、癫掬等疾病儿童,及对有药物过敏史或食物过敏史的儿童进行登记, 加强日常健康观察和保育护理工作。 (五)重视儿童心理行为保健,开展儿童心理卫生知识的宣传教有,发现心理行为问题的儿童 及时告知家长到医疗保健机构进行诊疗。 八、伤害预防 (一)托幼机构的各项活动应当以儿童安全为前提,建立定期全园(所)安全排查制度,落实 预防儿童伤害的各项措施。 (二)托幼机构的房屋、场地、家具、玩教具、生活设施等应当符合国家相关安全标准和规定。 (三)托幼机构应当建立重大自然灾害、食物中毒、踩踏、火灾、暴力等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 如果发生重大伤害时应当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并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 0 9 和可能的原因,对疑似患传染病的,要及时报告给园(所)疫情报告人。园(所)疫情报告人接到 报告后应当及时追查儿童的患病情况和可能的病因,以做到对传染病人的早发现。 (四)托幼机构内发现疑似传染病例时,应当及时设立临时隔离室,对患儿采取有效的隔离控 制措施。临时隔离室内环境、物品应当便于实施随时性消毒与终末消毒,控制传染病在园(所)内暴 发和续发。 (五)托幼机构应当配合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或可疑污染)的物品 和环境实施随时性消毒与终末消毒。 (六)发生传染病期间,托幼机构应当加强晨午检和全日健康观察,并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 保护易感儿童。对发生传染病的班级按要求进行医学观察,医学观察期间该班与其他班相对隔离, 不办理入托和转园(所)手续。 (七)卫生保健人员应当定期对儿童及其家长开展预防接种和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提 高其防护能力和意识。传染病流行期间,加强对家长的宣传工作。 (八)患传染病的儿童隔离期满后,凭医疗卫生机构出具的痊愈证明方可返回园(所)。根据 需要,来自疫区或有传染病接触史的儿童,检疫期过后方可入园(所)。 七 、常见病预防与管理 (一)托幼机构应当通过健康教育普及卫生知识,培养儿童良好的卫生习惯;提供合理平衡膳 食;加强体格锻炼,增强儿童体质,提高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二)定期开展儿童眼、耳、口腔保健,发现视力低常、听力异常、龋齿等问题进行登记管理, 督促家长及时带患病儿童到医疗卫生机构进行诊断及矫治。 (三)对贫血、营养不良、肥胖等营养性疾病儿童进行登记管理,对中重度贫血和营养不良儿 童进行专案管理,督促家长及时带患病儿童进行治疗和复诊。 (四)对先心病、哮喘、癫痫等疾病儿童,及对有药物过敏史或食物过敏史的儿童进行登记, 加强日常健康观察和保育护理工作。 (五)重视儿童心理行为保健,开展儿童心理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发现心理行为问题的儿童 及时告知家长到医疗保健机构进行诊疗。 八 、伤害预防 (一)托幼机构的各项活动应当以儿童安全为前提,建立定期全园(所)安全排查制度,落实 预防儿童伤害的各项措施。 (二)托幼机构的房屋、场地、家具、玩教具、生活设施等应当符合国家相关安全标准和规定。 (三)托幼机构应当建立重大自然灾害、食物中毒、踩踏、火灾、暴力等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 如果发生重大伤害时应当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并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