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再次,他指出自己搜集、整理《挂枝儿》《山歌》的目的,固然在于存真",更重要的是,欲借男女之真情,发名 教之伪药。从而将文学批评的矛头直接指向伪道学,指向戕害自然人性的封建“名教"。冯梦龙文学观念的进步性在 这里得到了凸显,同时,他从与虛伪的名教相对立的角度揭示表现男女真情'的民歌的社会价值,也大大深化了 对民歌创作意义的认识。 曲律(选录) 王骥德(?一),字伯良,一字伯骏,号方诸生,别署秦楼外史、玉阳仙史、鹿阳仙史,会稽(今浙江绍兴)人。 祖父王炉峰嗜曲,藏元剧数百种,对王骥徳的影响甚大。他早年师事徐渭,后与沈璟、孙如法、吕天成等过往甚 密。王骥德精于戏曲批评,主张文辞、格律两擅其美,对吴江派和临川派评价较为中肯。他的剧作事奇词美,音律 合度,结构稍嫌松散。著有曲论《曲律》,戏曲传奇《题红记》、杂剧《男王后》等,散曲集《方诸馆乐府》 论须读书第十三 词曲虽小道哉,然非多读书以博其见闻,发其旨趣,终非大雅。须自《国风》《离骚》、古乐府及汉、魏、六朝、 三唐诸诗,下迨《花间》《草堂》诸词,金、元杂剧诸曲,又至古今诸部类书,俱博搜精采,蓄之胸中,于抽亳 时,掇取其神情标韵,写之律吕,令声乐自肥肠满脑中流岀,自然纵横该洽,与剿袭口耳者不同。胜国诸贤,及实 甫、则诚辈,皆读书人,其下笔有许多典故、许多好语衬副,所以其制作千古不磨。至卖弄学问,堆垛陈腐,以吓 三家村人,又是种种恶道。古云:“作诗原是读书人,不用书中一个字。"吾于词曲亦云。 论家数第十四 曲之始,止本色一家,观元剧及《琵琶》《拜月》二记可见。自《香囊记》以儒门手脚为之,遂滥觞而有文词家- 体。近郑若庸《玉玦记》作,而益工修词,质几尽掩。夫曲以模写物情,体贴人理,所取委曲宛转,以代说词, 涉藻缋,便蔽本来。然文人学士,积习未忘,不胜其靡,此体遂不能废,犹古文六朝之于秦汉也。大抵纯用本色, 易觉寂寥;纯用文调,复伤琱镂。《拜月》质之尤者,《琵琶》兼而用之,如小曲语语本色,大曲引子如"翠减祥 鸾罗幌”、“梦绕春闱,过曲如新篁池阁、“长空万里等调,未尝不绮绣满眼,故是正体。《玉玦》大曲,非无佳 处,至小曲亦复填垛学问,则第令听者愦愦矣。故作曲者须先认其路头,然后可徐议工拙。至本色之弊,易流俚 腐,文词之病,每苦太文。雅俗浅深之辨,介在微茫,又在善用才者酌之而已。 论声调第十五(与前腔调不同,前论唱,此专论曲) 夫曲之不美听者,以不识声调故也。盖曲之调,犹诗之调。诗惟初盛之唐,其音响宏丽圆转,称大雅之声。中晚以 后,降及宋、元,渐萎偏被,以施于曲,便索然卑下不振。故凡曲调,欲其清,不欲其浊;欲其圆,不欲其滞;欲 其响,不欲其沉;欲其俊,不欲其痴;欲其雅,不欲其粗;欲其和,不欲其杀;欲其流利轻滑而易歌,不欲其乖剌 艰涩而难吐。其法须先熟读唐诗,讽其句字,绎其节拍,使长灌注融液于心胸口吻之间,机括既熟,音律自谐,出 之词曲,必无沾唇拗嗓之病。昔人谓孟浩然诗,“讽咏之久,有金石宫商之声。秦少游诗,人谓其可入大石调,惟 声调之美故也。惟诗尚尔,而矧于曲?是故诗人之曲,与书生之曲、俗子之曲,可望而知其概也 论章法第十六 作曲,犹造宫室者然。工师之作室也,必先定规式,自前门而厅、而堂、而楼,或三进,或五进,或七进,又自两 厢而及轩寮,以至廪庾、庖浯、藩垣、苑榭之类,前后左右,高低远近,尺寸无不了然胸中,而后可施斤斫。作曲 者,亦必先分段数,以何意起,何意接,何意作中段敷衍,何意作后段收煞,整整在目,而后可施结撰。此法从古 之为文、为辞赋、为歌诗者皆然。于曲,则在剧戏,其事头原有步骤。作套数曲,遂绝不闻有知此窍者,只漫然随 调,逐句凑拍,搬拾为之,非不间得一二好语,颠倒零碎,终是不成格局。古曲如《题柳》窺窥青眼",久脍炙人 口,然弇州亦訾为牵强而寡次序,他可知矣。至闺怨、丽情等曲,益纷错乖迕,如理乱丝,不见头绪,无-可当合 作者。是故修辞当自炼格始。 论句法第十七 句法,宜婉曲不宜直致,宜藻艳不宜枯瘁,宜溜亮不宜艰涩,宜轻俊不宜重滞,宜新采不宜陈腐,宜摆脱不宜堆 垛,宜温雅不宜激烈,宜细腻不宜粗率,宜芳润不宜噍杀,又总之,宜自然不宜生造。意常则造语贵新,语常则倒 换须奇。他人所道,我则引避;他人用拙,我独用巧。平仄调停,阴阳谐叶。上下引带,减一句不得,增一句不 得。我本新语,而使人闻之,若是旧句,言机熟也;我本生曲,而使人歌之,容易上口,言音调也。一调之中,句 句琢炼,毋令有败笔语,毋令有欺嗓音,积以成章,无遗恨矣。 论字法第十八 下字为句中之眼,古谓百炼成字,千炼成句,又谓前有浮声,后须切响。要极新,又要极熟;要极奇,又要极稳。 虚句用实字铺衬,实句用虚字点缀。务头须下响字,勿令提挈不起。押韵处,要妥帖天成,换不得他韵。照管上下 文,恐有重字,须逐一点勘换去。又闭口字少用,恐唱时费力。今人好奇,将剧戏标目——用经、史隐晦字代之。再次,他指出自己搜集、整理《挂枝儿》《山歌》的目的,固然在于“存真”,更重要的是,欲“借男女之真情,发名 教之伪药。”从而将文学批评的矛头直接指向伪道学,指向戕害自然人性的封建“名教”。冯梦龙文学观念的进步性在 这里得到了凸显,同时,他从与虚伪的“名教”相对立的角度揭示表现“男女真情”的民歌的社会价值,也大大深化了 对民歌创作意义的认识。 曲律(选录) 〔明〕 王骥德 王骥德(?—),字伯良,一字伯骏,号方诸生,别署秦楼外史、玉阳仙史、鹿阳仙史,会稽(今浙江绍兴)人。 祖父王炉峰嗜曲,藏元剧数百种,对王骥德的影响甚大。他早年师事徐渭,后与沈璟、孙如法、吕天成等过往甚 密。王骥德精于戏曲批评,主张文辞、格律两擅其美,对吴江派和临川派评价较为中肯。他的剧作事奇词美,音律 合度,结构稍嫌松散。著有曲论《曲律》,戏曲传奇《题红记》、杂剧《男王后》等,散曲集《方诸馆乐府》。 论须读书第十三 词曲虽小道哉,然非多读书以博其见闻,发其旨趣,终非大雅。须自《国风》《离骚》、古乐府及汉、魏、六朝、 三唐诸诗,下迨《花间》《草堂》诸词,金、元杂剧诸曲,又至古今诸部类书,俱博搜精采,蓄之胸中,于抽毫 时,掇取其神情标韵,写之律吕,令声乐自肥肠满脑中流出,自然纵横该洽,与剿袭口耳者不同。胜国诸贤,及实 甫、则诚辈,皆读书人,其下笔有许多典故、许多好语衬副,所以其制作千古不磨。至卖弄学问,堆垛陈腐,以吓 三家村人,又是种种恶道。古云:“作诗原是读书人,不用书中一个字。”吾于词曲亦云。 论家数第十四 曲之始,止本色一家,观元剧及《琵琶》《拜月》二记可见。自《香囊记》以儒门手脚为之,遂滥觞而有文词家一 体。近郑若庸《玉玦记》作,而益工修词,质几尽掩。夫曲以模写物情,体贴人理,所取委曲宛转,以代说词,一 涉藻缋,便蔽本来。然文人学士,积习未忘,不胜其靡,此体遂不能废,犹古文六朝之于秦汉也。大抵纯用本色, 易觉寂寥;纯用文调,复伤琱镂。《拜月》质之尤者,《琵琶》兼而用之,如小曲语语本色,大曲引子如“翠减祥 鸾罗幌”、“梦绕春闱”,过曲如“新篁池阁”、“长空万里”等调,未尝不绮绣满眼,故是正体。《玉玦》大曲,非无佳 处,至小曲亦复填垛学问,则第令听者愦愦矣。故作曲者须先认其路头,然后可徐议工拙。至本色之弊,易流俚 腐,文词之病,每苦太文。雅俗浅深之辨,介在微茫,又在善用才者酌之而已。 论声调第十五(与前腔调不同,前论唱,此专论曲) 夫曲之不美听者,以不识声调故也。盖曲之调,犹诗之调。诗惟初盛之唐,其音响宏丽圆转,称大雅之声。中晚以 后,降及宋、元,渐萎偏诐,以施于曲,便索然卑下不振。故凡曲调,欲其清,不欲其浊;欲其圆,不欲其滞;欲 其响,不欲其沉;欲其俊,不欲其痴;欲其雅,不欲其粗;欲其和,不欲其杀;欲其流利轻滑而易歌,不欲其乖剌 艰涩而难吐。其法须先熟读唐诗,讽其句字,绎其节拍,使长灌注融液于心胸口吻之间,机括既熟,音律自谐,出 之词曲,必无沾唇拗嗓之病。昔人谓孟浩然诗,“讽咏之久,有金石宫商之声”。秦少游诗,人谓其可入大石调,惟 声调之美故也。惟诗尚尔,而矧于曲?是故诗人之曲,与书生之曲、俗子之曲,可望而知其概也。 论章法第十六 作曲,犹造宫室者然。工师之作室也,必先定规式,自前门而厅、而堂、而楼,或三进,或五进,或七进,又自两 厢而及轩寮,以至廪庾、庖湢、藩垣、苑榭之类,前后左右,高低远近,尺寸无不了然胸中,而后可施斤斫。作曲 者,亦必先分段数,以何意起,何意接,何意作中段敷衍,何意作后段收煞,整整在目,而后可施结撰。此法从古 之为文、为辞赋、为歌诗者皆然。于曲,则在剧戏,其事头原有步骤。作套数曲,遂绝不闻有知此窍者,只漫然随 调,逐句凑拍,掇拾为之,非不间得一二好语,颠倒零碎,终是不成格局。古曲如《题柳》“窥青眼”,久脍炙人 口,然弇州亦訾为牵强而寡次序,他可知矣。至闺怨、丽情等曲,益纷错乖迕,如理乱丝,不见头绪,无一可当合 作者。是故修辞当自炼格始。 论句法第十七 句法,宜婉曲不宜直致,宜藻艳不宜枯瘁,宜溜亮不宜艰涩,宜轻俊不宜重滞,宜新采不宜陈腐,宜摆脱不宜堆 垛,宜温雅不宜激烈,宜细腻不宜粗率,宜芳润不宜噍杀,又总之,宜自然不宜生造。意常则造语贵新,语常则倒 换须奇。他人所道,我则引避;他人用拙,我独用巧。平仄调停,阴阳谐叶。上下引带,减一句不得,增一句不 得。我本新语,而使人闻之,若是旧句,言机熟也;我本生曲,而使人歌之,容易上口,言音调也。一调之中,句 句琢炼,毋令有败笔语,毋令有欺嗓音,积以成章,无遗恨矣。 论字法第十八 下字为句中之眼,古谓百炼成字,千炼成句,又谓前有浮声,后须切响。要极新,又要极熟;要极奇,又要极稳。 虚句用实字铺衬,实句用虚字点缀。务头须下响字,勿令提挈不起。押韵处,要妥帖天成,换不得他韵。照管上下 文,恐有重字,须逐一点勘换去。又闭口字少用,恐唱时费力。今人好奇,将剧戏标目一一用经、史隐晦字代之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