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2电影批评 电影史的某些段落,诸如有声电影初期,电影艺术确乎曾隐没在戏 剧、继而是小说艺术万丈光焰的阴影中,一度沦为亦步亦趋的效颦 者。因此,人们似乎也可以无障碍地借助得自其他艺术的知识或常 识,对电影做出“权威”评论。 其中,人们关于电影的饭后茶余的“专业化”讨论,常常集中在 影片中的故事情境、演员的表演是否“真实”的议论之上,仿佛“真 实”是一个永恒存在、不言自明的参照系统。然而,关于同一部影片 的真实与虚假的争论,却暴露了鉴定真实与否的标准并非客观、天 然。从某种意义上说,关于艺术真实性的种种讨论,事实上建立在艺 术作品与对世界“本质”的描述—这一假定性前提的相互参照之 上。于是,这些关于“真实”性的讨论,无外乎建立在三个层面上: 是参照着某种观念,如社会的观念、人生的观念与艺术的观念;二是 参照着某种诸如“我经历过,我知道”等有限的经验,在这背后,同样 是某种不自觉的价值信念体系:我相信,我愿意相信……;三是某种 艺术欣赏或文化消费的趣味与成规惯例,比如欧洲艺术电影的迷恋 者,间或指斥好莱坞电影浅薄、恶俗、虚假不堪;而好莱坞电影的热爱 者所击节赞叹的却正是它的逼真细腻和优雅,这里与其说存在着 某种真实与否的“客观”差异,不如说,只是存在着参照系或曰依据 的接受惯例的不同。类似情形还表现在,艺术电影的欣赏者所瞩目 的,是某种哲学主题的电影化呈现,某种对生命与世界的原创性洞察 和呈现,某种对电影语言自身的创新尝试;而好莱坞电影的热爱者所 倾心的,则是某种社会常识与稔熟情节、类型呈现的微妙的变奏形 态,是对视觉奇观的营造。 而人们对电影表演的“自然”关注,固然是由于构成人们心理结 构的对偶像—某种理想自我—的内在需求,但它同时是电影工 业系统成功地创造出的心理、文化消费需求。事实上,明星、明星制 是电影工业体统商业电影运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品牌”保障 (与此相对照的,便是艺术电影常常借助业余演员和新面孔)。所谓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