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Ju-287共开发了三种型号,分别为v1,V2、V3。 1944年8月16日,u287V1首次试飞,结果十分令人满意。可是在接下来的试飞中, 当速度达到65oKM/h时,气动发散问题开始出现。 1945年,生产线上未装配好的V2型和Hans.Nocke及设计小组被苏军俘虏,带回苏联 对U287计划继续研究。 1947至1948年,苏联对LL-3前掠翼实验机进行了测试,该机以火箭为动力,最大速度 为1150公里/小时(o.95马赫)。因为结构上的问题无法解决,在其后数十年间,苏联没有什 么进展,美国也不例外。 1970年代以后,出现了利用复合材料结构的弯扭变形耦合效应(即通过布置不同纤维方 向铺层)克服上述现象,同时由于变弯度技术、放宽静稳定度技术和电传操纵控制技术等的 发展,前掠翼飞机遂又受到航空界的重视。1984年12月24日,美国格鲁曼公司的X-29成 功首飞,比较成功地解决了前掠翼飞机的"气动弹性发散“问题,虽然它并没有完全解决前掠 翼在超音速时的发散问题,但它在航空基础领域和先进技术方面做出了大量的积累,为美国 航空的建设带来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进入80年代以来,俄中央航空流体动力研究院的一些专家,又采用最新的科技成果, 对前掠翼技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取得了突破,研发的复合材料才使前掠翼布局成为可 能。最终,苏霍伊飞机设计局总设计师西莫诺夫决定苏-47的两个研制方案均采用前掠翼。 前掠翼的优点: 1.机动性能卓越 2.前掠翼的临界迎角比较大,不易失速,具有更高的机动性和安全性。并且飞行时的升 阻比大,更容易实现超音速巡航和加大飞机的亚音速航程。同时,再加上与推力矢量控制系 统的配合,也使近距离空战机动能力成倍地提高。 对失速的介绍:失速是当机翼攻角(迎角)增大到一定的程度(临界迎角)后,机翼上 表面气流分离,导致升力减小所发生的现象。飞机将低头下沉,直至获得足够升力飞行。当 一侧机翼先于另一侧机翼失速时,飞机会朝先失速的一侧机翼方向沿飞机的纵轴旋转,称为 螺旋或尾旋。 前掠翼的优点: 3.前掠翼的升力系数大,升阻比高,起飞时离地快,能大幅缩短起飞着陆滑跑距离。美 国在研制F-16时曾提出了一个前掠翼方案。据他们估计,其转弯角速度可增加14%,作战 半径可增大34%,起降距离可减少35%。 前掠翼的不足: 前掠翼地气流分离在翼尖处,会带来严重的颤振问题,甚至导致前掠翼的机翼在高速下 容易折断。虽然可以通过设置前翼缓解,但也会导致雷达反射面加大。 虽然前掠翼的设计能增大内容积,允许内部武器舱的设置,进而能够提高隐身性能。但 前掠翼的设计也一定程度上会引起机翼震颤,导致隐身性能下降。 虽然2010年1月,工-50的试飞,标志着苏-47将不在俄罗斯空军服役。但他仍为研制俄 罗斯的下一代战斗机积累了大量经验。 材料的发展,注定能产生一种成熟的材料能够满足前掠翼的需求。相信未来前掠翼飞机 能够真正的登上历史舞台,翱翔于天际。 P4Ju-287 共开发了三种型号,分别为 v1,V2、V3。 1944 年 8 月 16 日,Ju287V1 首次试飞,结果十分令人满意。可是在接下来的试飞中, 当速度达到 650KM/h 时,气动发散问题开始出现。 1945 年,生产线上未装配好的 V2 型和 Hans.Wocke 及设计小组被苏军俘虏,带回苏联 对 Ju287 计划继续研究。 1947 至 1948 年,苏联对 LL-3 前掠翼实验机进行了测试,该机以火箭为动力,最大速度 为 1150 公里/小时(0.95 马赫)。因为结构上的问题无法解决,在其后数十年间,苏联没有什 么进展,美国也不例外。 1970 年代以后,出现了利用复合材料结构的弯扭变形耦合效应(即通过布置不同纤维方 向铺层)克服上述现象,同时由于变弯度技术、放宽静稳定度技术和电传操纵控制技术等的 发展,前掠翼飞机遂又受到航空界的重视。1984 年 12 月 24 日,美国格鲁曼公司的 X-29 成 功首飞,比较成功地解决了前掠翼飞机的"气动弹性发散"问题,虽然它并没有完全解决前掠 翼在超音速时的发散问题,但它在航空基础领域和先进技术方面做出了大量的积累,为美国 航空的建设带来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进入 80 年代以来,俄中央航空流体动力研究院的一些专家,又采用最新的科技成果, 对前掠翼技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取得了突破,研发的复合材料才使前掠翼布局成为可 能。最终,苏霍伊飞机设计局总设计师西莫诺夫决定苏-47 的两个研制方案均采用前掠翼。 前掠翼的优点: 1.机动性能卓越 2.前掠翼的临界迎角比较大,不易失速,具有更高的机动性和安全性。并且飞行时的升 阻比大,更容易实现超音速巡航和加大飞机的亚音速航程。同时,再加上与推力矢量控制系 统的配合,也使近距离空战机动能力成倍地提高。 对失速的介绍:失速是当机翼攻角(迎角)增大到一定的程度(临界迎角)后,机翼上 表面气流分离,导致升力减小所发生的现象。飞机将低头下沉,直至获得足够升力飞行。当 一侧机翼先于另一侧机翼失速时,飞机会朝先失速的一侧机翼方向沿飞机的纵轴旋转,称为 螺旋或尾旋。 前掠翼的优点: 3.前掠翼的升力系数大,升阻比高,起飞时离地快,能大幅缩短起飞着陆滑跑距离。美 国在研制 F-16 时曾提出了一个前掠翼方案。据他们估计,其转弯角速度可增加 14%,作战 半径可增大 34%,起降距离可减少 35%。 前掠翼的不足: 前掠翼地气流分离在翼尖处,会带来严重的颤振问题,甚至导致前掠翼的机翼在高速下 容易折断。虽然可以通过设置前翼缓解,但也会导致雷达反射面加大。 虽然前掠翼的设计能增大内容积,允许内部武器舱的设置,进而能够提高隐身性能。但 前掠翼的设计也一定程度上会引起机翼震颤,导致隐身性能下降。 虽然 2010 年 1 月,T-50 的试飞,标志着苏-47 将不在俄罗斯空军服役。但他仍为研制俄 罗斯的下一代战斗机积累了大量经验。 材料的发展,注定能产生一种成熟的材料能够满足前掠翼的需求。相信未来前掠翼飞机 能够真正的登上历史舞台,翱翔于天际。 P4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