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直把自己的国家当作世界的主体,这只要看一眼中国古人绘制的世界地图便一目了然。又由 于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较周边地区先进,中国人一向自视为“天朝上国”;加之古 代华夏族、汉族多建于黄河南北,处于“四夷”之中,故自称为“中国”、“中华”。这使得 中国人对中国文化有一中独特的感情,维护它,发扬它,从而流传几千年,但又容易夜郎自 大。因此中国人有强烈的民族观念(注重华夷之辨“),对国籍格外注重,以及眷恋国土乡 邦的情怀,均是一种执著的大陆民族意识。因此,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 它确乎是支撑中华民族保家卫国、发扬文化传统的精神力量。 3.铸造了中国人独具风格的文化心理和观念一一大陆文化观 古代中国的哲学、文艺、科技,无不受到这种世界观念和文化心理的制约。文学:“白 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曾楼。”“大谟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类诗 作所展现的,正是一个大陆民族所特有的视野和壮阔的襟怀。中国古代诗文也有议及海洋的 但极少有征服海洋的内容,或者是把海洋作为逃遁的处所(“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观于 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难为言”。)孔子云:“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把尚山(大陆)的“仁”者置于尚水(海洋)的知者之上,显示了一个 大陆海岸型思想家的风格,与有着丰富的航海经历和海外知识的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古希 腊哲人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中国古代的建筑风格,也与大陆民族特性有关。北京故宫那种高度对称、凝重而富丽 的建筑风格,淋漓尽致地显示了“中央帝国“雄居万邦的雍容、庄严的气度。另外,中国的 寺庙多在崇山峻岭(“天下名山僧多占”),其位置与建筑风格也与基督教堂、清真寺大异其 4文化多样发生,文化中心迁徙转移 由于中国领土辽阔,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内部回旋余地大,在不同的时代,便出现和 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中心,并在总体上从西到东、从被到南迁移 、经济土壤:农业型自然经济 (一)农业是中国经济的主体 中国文化得以滋生的地理环境是大陆型的,然而大陆型地理环境又有几种不同类型: 1大漠大陆型:中亚一带的匈奴、突厥、蒙古人在这片干旱而开阔的荒漠、草原上发展 了游牧经济,并组成英勇善战的骑兵,在十几个世纪中对东亚和欧洲文明一再带来可怕的军 事威胁。 2.草原-森林大陆型:东欧的斯拉夫人在这里发展了游牧经济,成为欧亚文明的过渡形 3.大河大陆型:中国的主体,黄河、长江哺育着这片肥沃的土地,为先民从事精耕细作 的农业生产提供了条件。 中国先民的主体早在大约6000年前后,就逐渐超越狩猎和采集经济阶段,进入以种植 经济为基本方式的农业社会。中原地区的古代部落长能够长期统治天下,是发展农业的结果, 这与游牧民族的酋长靠硬弓骏马制驭诸部大异其趣。后来,中国更素称“以农立国”,历代 帝王都有耕籍田、祀社稷、祷求雨、下劝农令的仪式和措施,并且无一例外地把“重本(农) 抑末(商)”作为“理国之道”。中国农具的制作、农耕的发明、农书的刊行,都著称于世 与此相关,古代中国人的主体一一农民大都束缚在土地上,“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 饮”,少有流动。他们世世代代、年复一年地从事简单再生产,并成为国家赋役的基本承担 者和社会上层建筑赖以立足的根基,这就注定了中国古代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农业社会 的文化。中国文化若干传统的形成,都与此相关 (二)影响 22 直把自己的国家当作世界的主体,这只要看一眼中国古人绘制的世界地图便一目了然。又由 于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较周边地区先进,中国人一向自视为“天朝上国”;加之古 代华夏族、汉族多建于黄河南北,处于“四夷”之中,故自称为“中国”、“中华”。这使得 中国人对中国文化有一中独特的感情,维护它,发扬它,从而流传几千年,但又容易夜郎自 大。因此中国人有强烈的民族观念(注重华夷之辨“),对国籍格外注重,以及眷恋国土乡 邦的情怀,均是一种执著的大陆民族意识。因此,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 它确乎是支撑中华民族保家卫国、发扬文化传统的精神力量。 3.铸造了中国人独具风格的文化心理和观念——大陆文化观 古代中国的哲学、文艺、科技,无不受到这种世界观念和文化心理的制约。文学:“白 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曾楼。”“大谟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类诗 作所展现的,正是一个大陆民族所特有的视野和壮阔的襟怀。中国古代诗文也有议及海洋的, 但极少有征服海洋的内容,或者是把海洋作为逃遁的处所(“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观于 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难为言”。)孔子云:“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把尚山(大陆)的“仁”者置于尚水(海洋)的知者之上,显示了一个 大陆海岸型思想家的风格,与有着丰富的航海经历和海外知识的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古希 腊哲人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中国古代的建筑风格,也与大陆民族特性有关。北京故宫那种高度对称、凝重而富丽 的建筑风格,淋漓尽致地显示了“中央帝国“雄居万邦的雍容、庄严的气度。另外,中国的 寺庙多在崇山峻岭(“天下名山僧多占”),其位置与建筑风格也与基督教堂、清真寺大异其 趣。 4.文化多样发生,文化中心迁徙转移 由于中国领土辽阔,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内部回旋余地大,在不同的时代,便出现和 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中心,并在总体上从西到东、从被到南迁移。 二、经济土壤:农业型自然经济 (一)农业是中国经济的主体 中国文化得以滋生的地理环境是大陆型的,然而大陆型地理环境又有几种不同类型: 1.大漠大陆型:中亚一带的匈奴、突厥、蒙古人在这片干旱而开阔的荒漠、草原上发展 了游牧经济,并组成英勇善战的骑兵,在十几个世纪中对东亚和欧洲文明一再带来可怕的军 事威胁。 2.草原-森林大陆型:东欧的斯拉夫人在这里发展了游牧经济,成为欧亚文明的过渡形 态。 3.大河大陆型:中国的主体,黄河、长江哺育着这片肥沃的土地,为先民从事精耕细作 的农业生产提供了条件。 中国先民的主体早在大约 6000 年前后,就逐渐超越狩猎和采集经济阶段,进入以种植 经济为基本方式的农业社会。中原地区的古代部落长能够长期统治天下,是发展农业的结果, 这与游牧民族的酋长靠硬弓骏马制驭诸部大异其趣。后来,中国更素称“以农立国”,历代 帝王都有耕籍田、祀社稷、祷求雨、下劝农令的仪式和措施,并且无一例外地把“重本(农) 抑末(商)”作为“理国之道”。中国农具的制作、农耕的发明、农书的刊行,都著称于世。 与此相关,古代中国人的主体——农民大都束缚在土地上,“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 饮”,少有流动。他们世世代代、年复一年地从事简单再生产,并成为国家赋役的基本承担 者和社会上层建筑赖以立足的根基,这就注定了中国古代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农业社会 的文化。中国文化若干传统的形成,都与此相关。 (二)影响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