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菌食物中毒的发生,主要原因食品是熟肉类、冷荤凉拌菜、家畜内脏和蛋品,鱼、螃蟹等水产品也是重要 的原因食品。 3.症状因食入大量活菌引起肠道内感染所致。潜伏期为3一20h,短者1。起病突然,胃部不适,腹 痛(多在脐周),甚至阵发性纹痛:继而恶心、呕吐,呕吐刷烈者可达10一20次,甚至吐出胆汁:腹泻多为 水样便,有的可有黏液或血液便。患者尚有头晕,头痛,倦怠无力,全身不适,发冷,寒战,转而发热(38.5~ 39℃),重症者体温可达40℃以上。有的病人因吐泻严重而出现脱水、酸中毒、血压下降、惊厥,甚至休 克、昏迷等症状。病程1~3d。 4.诊断变形杆菌食物中毒在细菌性食物中毒中是较常见的一种,多发生在夏秋季节,引起中毒的食 品,以动物性食品为主,其次为豆制品和凉拌菜等,由于制做时造成污染而引起,潜伏期多数为8~15h。 临床上以上腹部刀纹样痛和急性腹泻为主。由中毒食品和患者吐泻物中检出占优势、且生化及血清学型别 相同的变形杆菌时,可作出诊断。检验方法参见《变形杆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 9-1996)。 (五)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副溶血性弧菌(ibrio parahaemolyticus).又称致病性嗜盐菌(Halophilic vibrio,广泛生存于海水及 海底沉积物中,尤其是近海岸浅水和河流入海口处经常可以发现,故各种海鱼及贝蛤类带菌比较普遵,是 南方各省及沿海地区的主要肠道性致病菌。该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最初由藤野等报告于日1951年),随后 许多国家相继发表了类似报道。 1病原副溶血性弧菌为革兰氏阴性的多形态性细菌,呈杆状或稍弯曲的弧状,多单在,无芽胞,有 单鞭毛,能活泼运动。根据0抗原可将本菌分为12群,己发现有64种K抗原。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本菌食物中毒还与产生的溶血毒、磷脂酶A、溶血磷脂酶、类霍乱样毒素、肖肠 毒素等有关。 本菌不耐热,75C经5min即可被杀死,对酸敏感,在食酷中经5mimn死亡,1%醋酸处理1mimn即可致 死。在淡水中生存不超过2d,但在海水中能存活47以上。 2.流行病学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海洋性细菌,在海洋生物中分布极广,特别是鱼、贝类海产品带此 菌的情况比较普遍。因此,引起本菌食物中毒的食品主要为海产鱼、虾、贝类,其次为肉类、禽类和蛋类 (尤其是成蛋)等。 本菌食物中毒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发生在6~10月,以6月份最多见。 3症状潜伏期短者为1h,长者为54h,一般多在食后8~20h发病。病人腹痛、腹泻最为突出,可占 发病人数的70%~90%以上,腹痛多为上腹部或近脐周,有时又有阵发性纹痛,腹污多为洗肉水样血色水 样便,以后可出现脓性黏液便,或脓血便,或血液便,腹泻次数多在10次左右,个别重症者可泻至20~ 30次,持续1~3d不等。 4诊断引起本菌食物中毒的原因食品主要为海产品(鱼、虾、贝等及其制品)以及直接或间接被本 菌污染的其他食品。本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多发生在夏秋季节(6一9月)。发病急、潜伏期短(数小时内), 主要症状为上腹部或近脐周剧痛,腹泻多为洗肉水样血色水样便,严重者为黏液便和黏血便。由中毒食品、 食品工具、患者腹泻便或呕吐物中检出生物学特性或血清型别一致的副溶血性弧菌、动物(小鼠)试验具 有毒性或患者血清有抗体反应,即可作出诊断。病原菌检验参见《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副溶血性弧菌 10 10 菌食物中毒的发生,主要原因食品是熟肉类、冷荤凉拌菜、家畜内脏和蛋品,鱼、螃蟹等水产品也是重要 的原因食品。 3.症状 因食入大量活菌引起肠道内感染所致。潜伏期为 3~20h,短者 1h。起病突然,胃部不适,腹 痛(多在脐周),甚至阵发性绞痛;继而恶心、呕吐,呕吐剧烈者可达 10~20 次,甚至吐出胆汁;腹泻多为 水样便,有的可有黏液或血液便。患者尚有头晕,头痛,倦怠无力,全身不适,发冷,寒战,转而发热(38.5~ 39℃),重症者体温可达 40℃以上。有的病人因吐泻严重而出现脱水、酸中毒、血压下降、惊厥,甚至休 克、昏迷等症状。病程 1~3d。 4.诊断 变形杆菌食物中毒在细菌性食物中毒中是较常见的一种,多发生在夏秋季节,引起中毒的食 品,以动物性食品为主,其次为豆制品和凉拌菜等,由于制做时造成污染而引起,潜伏期多数为 8~15h。 临床上以上腹部刀绞样痛和急性腹泻为主。由中毒食品和患者吐泻物中检出占优势、且生化及血清学型别 相同的变形杆菌时,可作出诊断。检验方法参见《变形杆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 9—1996)。 (五)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又称致病性嗜盐菌(Halophilic vibrio),广泛生存于海水及 海底沉积物中,尤其是近海岸浅水和河流入海口处经常可以发现,故各种海鱼及贝蛤类带菌比较普遍,是 南方各省及沿海地区的主要肠道性致病菌。该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最初由藤野等报告于日本(1951 年),随后 许多国家相继发表了类似报道。 1.病原 副溶血性弧菌为革兰氏阴性的多形态性细菌,呈杆状或稍弯曲的弧状,多单在,无芽胞,有 单鞭毛,能活泼运动。根据O抗原可将本菌分为 12 群,已发现有 64 种 K 抗原。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本菌食物中毒还与产生的溶血毒、磷脂酶A、溶血磷脂酶、类霍乱样毒素、胃肠 毒素等有关。 本菌不耐热,75℃经 5min 即可被杀死,对酸敏感,在食醋中经 5min 死亡,1%醋酸处理 1min 即可致 死。在淡水中生存不超过 2d,但在海水中能存活 47d 以上。 2.流行病学 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海洋性细菌,在海洋生物中分布极广,特别是鱼、贝类海产品带此 菌的情况比较普遍。因此,引起本菌食物中毒的食品主要为海产鱼、虾、贝类,其次为肉类、禽类和蛋类 (尤其是咸蛋)等。 本菌食物中毒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发生在 6~10 月,以 6 月份最多见。 3.症状 潜伏期短者为 1h,长者为 54h,一般多在食后 8~20h 发病。病人腹痛、腹泻最为突出,可占 发病人数的 70%~90%以上,腹痛多为上腹部或近脐周,有时又有阵发性绞痛,腹泻多为洗肉水样血色水 样便,以后可出现脓性黏液便,或脓血便,或血液便,腹泻次数多在 10 次左右,个别重症者可泻至 20~ 30 次,持续 1~3d 不等。 4.诊断 引起本菌食物中毒的原因食品主要为海产品(鱼、虾、贝等及其制品)以及直接或间接被本 菌污染的其他食品。本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多发生在夏秋季节(6~9 月)。发病急、潜伏期短(数小时内), 主要症状为上腹部或近脐周剧痛,腹泻多为洗肉水样血色水样便,严重者为黏液便和黏血便。由中毒食品、 食品工具、患者腹泻便或呕吐物中检出生物学特性或血清型别一致的副溶血性弧菌、动物(小鼠)试验具 有毒性或患者血清有抗体反应,即可作出诊断。病原菌检验参见《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副溶血性弧菌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