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伯重:《水转大纺车》 第4页共10页 阿克莱水力纺纱机:是发明,还是仿制中国的水转大纺车? 如前所述,阿克莱水力纺纱机的发明是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18世纪英国技术进步的重大 成果。但是在这种水力纺纱机与4个世纪之前中国的水转大纺车之间,是否有某种关联呢?这是一个饶 有兴趣的问题。伊懋可( Mark elvin)把王祯《农书》中的水转大纺车和18世纪后期及19世纪初期英国 工业革命中的亚麻纺纱机作了对比之后,发现二者在结构上“惊人地相似”。因此他认为后者可能就是前 者经印度传入英国后略加改良的产物。虽然他未提供证据,但是其推测却是十分可能的。据说,理查德 ·阿克莱是在德比研究了当时的水力捻丝机后受到了启发后,才设计出其水力纺纱机来的。当时英国的 水力捻丝机是意大利捻丝机的仿制品,而意大利捻丝机,如李约瑟所说,又是在元代时期由从中国传入 “因为我们发现,从那以后不久,在意大利的卢卡等城市,缲丝厂使用的机器酷似中国的[机器]。由此 推测,是那时到东方旅游的某个或某些欧洲商人把设计图样装在鞍囊中带回国的”18。而在元代中国,唯 可知的水力捻丝机恰恰就是水转大纺车。由此而言,阿克莱纺纱机与水转大纺车之间,应当具有某种 关系。另一说则更为直接:阿克莱之领悟纺纱机的原理,是由于他“听到一个水手叙述中国人所用的机 器”20。18世纪中期以前中国唯一所知道的水力纺纱机只有水转大纺车,因此阿克莱听说的中国机器, 应当就是水转大纺车。不论如何,阿克莱水力纺纱机与王祯《农书》中的水转大纺车,应当是有一定渊 源关系的。倘若把这种渊源关系放在近代早期欧洲与中国之间的技术交流的背景下来看,是十分清晰的 在近代早期的欧洲,曾有一个主要是通过传教士(特别是耶稣会士)把中国的工艺技术知识介绍到 欧洲的浪潮。在这些知识中,纺织技术占有重要的地位。18世纪在华耶稣会士对中国的纺织技术进行了 相当广泛的调査,绘制了大量织机图,寄回法国(现仍保存在巴黎国立图书馆)。这些纺织机具图种类繁 多,是迄今为止最为详细的织机图谱2。此外,还介绍了从经纬线的准备,到拔更、放更、扳更、穿箱 续更、刮绸,直至成衣的各个工序的生产操作情况2。有关技术资料的来源,除了实际调查之外,传教士 们也广泛地利用了中国己刊出的科技著作。在其中,明末身居相位的基督徒徐光启的科技著作(特别是 《农政全书》),更是他们注意的对象。1735年出版的杜赫德的《中华帝国通志》,详细谈到了养蚕与丝织 业技术23。从此书刊载的养蚕、缫丝和织机插图看,显然采用了《农政全书》卷31-34蚕桑及卷35-36 15王祯《农书》成书于皇庆2年(1313年),重修都江堰则在至元元年(1341年) Mark Elvin:(The Pattern of the Chinese Past: A Social and Economic Interpretation),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3 17据卡洛·波尼的研究,1716-1717年英国安装的第一部捻丝机,是英国人在意大利刺探了两年工业情报后仿制的 被誉为“英国拥有的第一台名符其实的加工机械”(转引自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中译 本,三联书店1993年,第2卷,第637-638页) 18转引自罗伯特·坦普尔:《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一一中国科学技术史精华》,中译本,21世纪出版社1995年 第23-234页。 19据王祯《农书》,水转大纺车亦可用于捻丝。参阅注10。 20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174 2在这些图谱中,有棉、麻纺织机具图谱(包括除棉籽、织布、织麻夏布等机具图谱),更多的则是丝绸织机图谱(包 括织云龙缎、花带、罗斗纱、香云纱、大花缎、大花边、灯笼纱、熨绒、栏千、边带、素绫、花素锦等各种织物所需的织 机以及探花机图谱) 2巴黎国立图书馆还保存有和纺织相关的一些图谱,包括棉花的种植、加工,从布到成衣(染漂等工艺):从麻的种 植、收割到纺织等 J-B du Halde, DescriptiOn gbophique, hstorique, chronologique, poli tique et physique de la chine et de la Tartarie李伯重:《水转大纺车》 第 4 页 共 10页 二、阿克莱水力纺纱机:是发明,还是仿制中国的水转大纺车? 如前所述,阿克莱水力纺纱机的发明是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 18 世纪英国技术进步的重大 成果。但是在这种水力纺纱机与 4 个世纪之前中国的水转大纺车之间,是否有某种关联呢?这是一个饶 有兴趣的问题。伊懋可(Mark Elvin)把王祯《农书》中的水转大纺车和 18 世纪后期及 19 世纪初期英国 工业革命中的亚麻纺纱机作了对比之后,发现二者在结构上“惊人地相似”。因此他认为后者可能就是前 者经印度传入英国后略加改良的产物16。虽然他未提供证据,但是其推测却是十分可能的。据说,理查德 • 阿克莱是在德比研究了当时的水力捻丝机后受到了启发后,才设计出其水力纺纱机来的。当时英国的 水力捻丝机是意大利捻丝机的仿制品17,而意大利捻丝机,如李约瑟所说,又是在元代时期由从中国传入: “因为我们发现,从那以后不久,在意大利的卢卡等城市,缲丝厂使用的机器酷似中国的[机器]。由此 推测,是那时到东方旅游的某个或某些欧洲商人把设计图样装在鞍囊中带回国的”18。而在元代中国,唯 一可知的水力捻丝机恰恰就是水转大纺车19。由此而言,阿克莱纺纱机与水转大纺车之间,应当具有某种 关系。另一说则更为直接:阿克莱之领悟纺纱机的原理,是由于他“听到一个水手叙述中国人所用的机 器”20。18 世纪中期以前中国唯一所知道的水力纺纱机只有水转大纺车,因此阿克莱听说的中国机器, 应当就是水转大纺车。不论如何,阿克莱水力纺纱机与王祯《农书》中的水转大纺车,应当是有一定渊 源关系的。倘若把这种渊源关系放在近代早期欧洲与中国之间的技术交流的背景下来看,是十分清晰的。 在近代早期的欧洲,曾有一个主要是通过传教士(特别是耶稣会士)把中国的工艺技术知识介绍到 欧洲的浪潮。在这些知识中,纺织技术占有重要的地位。18 世纪在华耶稣会士对中国的纺织技术进行了 相当广泛的调查,绘制了大量织机图,寄回法国(现仍保存在巴黎国立图书馆)。这些纺织机具图种类繁 多,是迄今为止最为详细的织机图谱21。此外,还介绍了从经纬线的准备,到拔更、放更、扳更、穿箱、 续更、刮绸,直至成衣的各个工序的生产操作情况22。有关技术资料的来源,除了实际调查之外,传教士 们也广泛地利用了中国已刊出的科技著作。在其中,明末身居相位的基督徒徐光启的科技著作(特别是 《农政全书》),更是他们注意的对象。1735 年出版的杜赫德的《中华帝国通志》,详细谈到了养蚕与丝织 业技术23。从此书刊载的养蚕、缫丝和织机插图看,显然采用了《农政全书》卷 31-34 蚕桑及卷 35 一 36 15 王祯《农书》成书于皇庆 2 年(1313 年),重修都江堰则在至元元年(1341 年)。 16 Mark Elvin:《The Pattern of the Chinese Past: A Socia1 and Economic Interpretation》,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l973, 第 198 页。 17 据卡洛• 波尼的研究,1716-1717 年英国安装的第一部捻丝机,是英国人在意大利刺探了两年工业情报后仿制的, 被誉为“英国拥有的第一台名符其实的加工机械”(转引自布罗代尔:《15 至 18 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中译 本,三联书店 1993 年,第 2 卷,第 637-638 页)。 18 转引自罗伯特• 坦普尔:《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中国科学技术史精华》,中译本,21 世纪出版社 1995 年, 第 233-234 页。 19 据王祯《农书》,水转大纺车亦可用于捻丝。参阅注 10。 20 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中译本,商务印书馆 1983 年,第 174 页。 21 在这些图谱中,有棉、麻纺织机具图谱(包括除棉籽、织布、织麻夏布等机具图谱),更多的则是丝绸织机图谱(包 括织云龙缎、花带、罗斗纱、香云纱、大花缎、大花边、灯笼纱、熨绒、栏干、边带、素绫、花素锦等各种织物所需的织 机以及探花机图谱)。 22 巴黎国立图书馆还保存有和纺织相关的一些图谱,包括棉花的种植、加工,从布到成衣(染漂等工艺);从麻的种 植、收割到纺织等。 23 J-B. du Halde,DescriptiOn gbophique,hstorique,chronologique,poli tique et physique de’la Chine et de la Tartar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