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曰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8)。 那样。人除了自己认为的那样以外,什么都不是。 可见,诚就是实际有、实际存在、真实无妄的意思。 这就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这样,存在 自然宇宙是物质性的,实实在在的有,不依任何人 的个体必须独立地面对可能发生的一切,必须独 的意志为转移,按照自己固有的规律存在和运动。 自承担起所有的责任与风险,这就是“存在的孤 所以,实有就是天道的最基本和最根本的特点。 独”,是“自为”的人被抛到自由中来的境况是一 其次,“诚”是一个表述人之本的道德范畴,因为天 种人际间的孤独、离散状态。所以,存在的孤独是 道的本质特性是诚.是实有,人是天地的产物,因 无对话、无依托、无所信赖的本体意义的孤独。信 而人在德性上也保存了天道的本质特性。所以 任的作用就是消除人与人在时间与空间上的距离 《礼记·中庸》云“诚之者,人之道也”(),朱熹 感.阻断种种存在性焦虑的形成,使人感受到存在 注曰诚之者,未能真实无妄而欲其真实无妄之 的安全性。否则的话,当一切变得不可预期、不可 谓,人事之当然也”P。这样,诚就不仅是指 信赖,至深的孤独感与焦虑感便易于室息个体的 向宇宙自然界,而且指向人本身,成为人之本,成 生命,日常生活也无以为继。由此,信任危机在根 为判断人能否成其为人的基本标准,成为个体德 本上是人的存在危机,信任在本体意义上就是“存 性和精神的内在实有,这样,从“天地为大矣,不诚 在的不孤独”。无论是结构主义的解释还是存在 则不能化万物”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从 主义的解释,都不难看出西方思想家们在这一点 “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到圣人为知矣,不诚 上是交汇的:将信任或不信任直接归结于人的存 则不能化为民:父子为亲矣,不诚则疏:君上为尊 在状态,即人如何存在于生活世界,并与他人呈现 矣,不诚则卑”等。诚便从天道成为人道,成为中 出何种关系状态。这种审视方法,已经彰显出信 国人穷其一生通过后天的道德教化与培养,通过 任阐释的本体论视角,在一定意义上与中国信任 自身的修身养性之努力,不断培育德性之追求,因 观的诚信是人之本的思想有着殊途同归之感。 而诚信也就成为个体道德的基石。 其二,信任与社会的向度:皆为维持社会秩序 在西方信任观的思想中,虽然有多学科的多 的保障。人类社会从野蛮、蒙昧发展到文明的阶 维视角与理念,但从本体论的高度阐发信任与人 段,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社会关系的日益秩序化, 的关系却是共同的。在哲学家的视野中,所谓信 而促成秩序化的手段与方法诸多,但在中西信任 任,从本体论的意义而言,它就是“存在的不孤 观的思想中,我们看到两种文明不约而同地皆将 独”。吉登斯认为,信任就是存在的不孤独,而信 信任作为一种重要的“稳压器”,在人际关系与社 任危机就是存在的,信任的对立面不是不信任,而 会秩序的维护方面发挥重要的保障作用。 是孤独焦虑。“当我们用‘不信任来指称与基本 在中国信任观的思想中,诚信是立国、交友、 信任相对应的概念时,它就显得太软弱了。 经商的基础。首先,诚信是立国之基。如《左传· 从最深刻的意义上说,信任的对立状态便是 僖公二十五年》记晋文公所说:“信,国之宝也,民 这样一种心态,它应被准确地概括为存在性焦虑 之所庇也。得原失信,何以庇之?所亡滋 或忧虑。”☑(s)可以说,吉登斯是以自己的方式 多。”[P2其次,诚信是交友之道。如清代学者 将信任或不信任直接归结于人的存在状态,即人 颜元所云:“人而信,则至诚无妄,见之于伦,朋友 如何存在于生活世界并与他人呈现出何种关系状 信也。”再次,诚信是商道之本,如《论语·里仁》所 态。萨特阐述了个体存在性的孤独与焦虑实际上 讲“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4。可以看出 是人本体论意义上的孤独。萨特指出,人的存在 “信”既被中国的智者当成是“国之宝”,是人民福 和其他万物不同,因为万物是“本质先于存在”, 祉的保障,信又被视为人际和谐能够达成的重要 “一切是早己被注定好的”,而人却是“存在先于本 因素,同时信也是经济领域的经商之德,这些思想 质”,“人一开始就是一种自为的自我设计,而不是 既是中国社会秩序维持与管理的实践总结与理性 一块青苔、一朵兰花或者一棵花菜54。“所 表达,也是诚信本身内在特质外化使然。 以人就是人。这不仅是说他自己认为的那样一 在西方信任观的思想中,信任是建立公民社 是他(从无到有)从不存在到存在之后愿意成为的 会和维持政府合法性的前提。洛克、潘恩将信任 1994-2012 China Academie Joumal Electronie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enki.net曰/ 诚者, 真实无妄之谓, 天理之本然也0 [ 7] ( P18) 。 可见, 诚就是实际有、实际存在、真实无妄的意思。 自然宇宙是物质性的, 实实在在的有, 不依任何人 的意志为转移, 按照自己固有的规律存在和运动。 所以, 实有就是天道的最基本和最根本的特点。 其次, / 诚0是一个表述人之本的道德范畴, 因为天 道的本质特性是诚, 是实有, 人是天地的产物, 因 而人在德性上也保存了天道的本质特性。所以 5礼记#中庸6云/ 诚之者, 人之道也0 [ 8] ( P420) , 朱熹 注曰/ 诚之者, 未能真实无妄而欲其真实无妄之 谓, 人事之当然也0 [ 7] ( P18) 。这样, 诚就不仅是指 向宇宙自然界, 而且指向人本身, 成为人之本, 成 为判断人能否成其为人的基本标准, 成为个体德 性和精神的内在实有, 这样, 从/ 天地为大矣, 不诚 则不能化万物0 到/ 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0; 从 / 诚, 五常之本, 百行之源也0到/ 圣人为知矣, 不诚 则不能化为民; 父子为亲矣, 不诚则疏; 君上为尊 矣, 不诚则卑0等。诚便从天道成为人道, 成为中 国人穷其一生通过后天的道德教化与培养, 通过 自身的修身养性之努力, 不断培育德性之追求, 因 而诚信也就成为个体道德的基石。 在西方信任观的思想中, 虽然有多学科的多 维视角与理念, 但从本体论的高度阐发信任与人 的关系却是共同的。在哲学家的视野中, 所谓信 任, 从本体论的意义而言, 它就是/ 存在的不孤 独0。吉登斯认为, 信任就是存在的不孤独, 而信 任危机就是存在的, 信任的对立面不是不信任, 而 是孤独焦虑。/ 当我们用-不信任. 来指称与基本 信任 ,,相对应的概念时, 它就显得太软弱了。 ,,从最深刻的意义上说, 信任的对立状态便是 这样一种心态, 它应被准确地概括为存在性焦虑 或忧虑。0 [ 12] ( P87) 可以说, 吉登斯是以自己的方式 将信任或不信任直接归结于人的存在状态, 即人 如何存在于生活世界并与他人呈现出何种关系状 态。萨特阐述了个体存在性的孤独与焦虑实际上 是人本体论意义上的孤独。萨特指出, 人的存在 和其他万物不同, 因为万物是/ 本质先于存在0, / 一切是早已被注定好的0, 而人却是/ 存在先于本 质0, / 人一开始就是一种自为的自我设计, 而不是 一块青苔、一朵兰花或者一棵花菜0 [ 13] ( P54) 。/ 所 以人就是人。这不仅是说他自己认为的那样))) 是他( 从无到有) 从不存在到存在之后愿意成为的 那样。人除了自己认为的那样以外, 什么都不是。 这就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0 [ 14] ( P8) 这样, 存在 的个体必须独立地面对可能发生的一切, 必须独 自承担起所有的责任与风险, 这就是/ 存在的孤 独0, 是/ 自为0的人被抛到自由中来的境况, 是一 种人际间的孤独、离散状态。所以, 存在的孤独是 无对话、无依托、无所信赖的本体意义的孤独。信 任的作用就是消除人与人在时间与空间上的距离 感, 阻断种种存在性焦虑的形成, 使人感受到存在 的安全性。否则的话, 当一切变得不可预期、不可 信赖, 至深的孤独感与焦虑感便易于窒息个体的 生命, 日常生活也无以为继。由此, 信任危机在根 本上是人的存在危机, 信任在本体意义上就是/ 存 在的不孤独0。无论是结构主义的解释还是存在 主义的解释, 都不难看出西方思想家们在这一点 上是交汇的: 将信任或不信任直接归结于人的存 在状态, 即人如何存在于生活世界, 并与他人呈现 出何种关系状态。这种审视方法, 已经彰显出信 任阐释的本体论视角, 在一定意义上与中国信任 观的诚信是人之本的思想有着殊途同归之感。 其二, 信任与社会的向度: 皆为维持社会秩序 的保障。人类社会从野蛮、蒙昧发展到文明的阶 段, 一个重要表现, 就是社会关系的日益秩序化, 而促成秩序化的手段与方法诸多, 但在中西信任 观的思想中, 我们看到两种文明不约而同地皆将 信任作为一种重要的/ 稳压器0, 在人际关系与社 会秩序的维护方面发挥重要的保障作用。 在中国信任观的思想中, 诚信是立国、交友、 经商的基础。首先, 诚信是立国之基。如5左传# 僖公二十五年6记晋文公所说: / 信, 国之宝也, 民 之所 庇 也。得 原 失 信, 何 以 庇 之? 所 亡 滋 多。0 [ 15] ( P288) 其次, 诚信是交友之道。如清代学者 颜元所云:/ 人而信, 则至诚无妄, 见之于伦, 朋友 信也。0 再次, 诚信是商道之本, 如5论语#里仁6所 讲/ 不以其道得之, 不去也0 [ 4] ( P28) 。可以看出 / 信0既被中国的智者当成是/ 国之宝0, 是人民福 祉的保障, 信又被视为人际和谐能够达成的重要 因素, 同时信也是经济领域的经商之德, 这些思想 既是中国社会秩序维持与管理的实践总结与理性 表达, 也是诚信本身内在特质外化使然。 在西方信任观的思想中, 信任是建立公民社 会和维持政府合法性的前提。洛克、潘恩将信任 105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