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与类型还要受历史、政治、人口、资源、市场、科学技术等多种人为因 素的影响,从而形成具有不同特色的社会经济综合体。农业的发展不但受制于自然地理分异 规律,而且也受制于经济地理分异规律。海陆分布、城乡关系、交通条件、人口多少决定了 对农产品与劳动力的需求以及加工、流通、贸易等方面。例如,农业区位理论提出了以城市 为中心由内向外呈同心圆分布的农业地带性,离城市近的生产价值高,保存期短、不耐运输 的产品(如奶类),距离较远的则集约生产不腐烂便于运输的粮食等,距离再远则作为粗放 农作或粗放放牧用。与自给自足的农村经济不同,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经济地理的差异在很 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业的方向、结构、农村经济状况、农业现代化进程等。 (三)资源配置与劳动地域分工规律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生产和交换的日益增长,资源配置力求扬长避短发挥优势, 社会劳动分工越来越细,无论什么样的分工都必须立足于特定的地区进行生产,从而形成了 劳动的地域分工。具体地说,是指一定地区专门生产几种产品、一种产品甚至是某一产品的 某一部分生产的专门化,并与其它地区进行分工与协作。这种劳动地域分工是扬长避短原则 在区域农作制中的具体应用。 二、农作制地域分异规律 (一)生物地理分异规律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与社会经济环境对有机体的生长发育、形态、生理、分布、 移动与行为方式、结构等均产生重大的影响。农业生物的分布是有规律性的,它是根据自然 的地带性与非地带性规律以及社会、经济环境而决定的。中国的《诗经》、《禹贡》、《管子·地 员篇》早已记述了中国南北方植物的种类分布及与水文、土壤、气候的关系。《农桑通诀》 中指出:“九州田土,土各有异,田各有等,山川阻隔,风气不同,凡物之种,各有所宜”。 2002年秋笔者去河北坝上草原考察时,当地官员特邀我到康保县北部去看大片人工栽植的灌 木--柠条。这里降雨量只有300mm,种树效果差,种植的乔木几十年还是小老头树,既无生 产力、无经济效益,也不防风沙;但3一5年生的柠条却茂盛生长,既保土以免远扬到首都北 京,又可作为羊的饲料,有经济收入,深受农民欢迎。但有关业务部门却坚持要他们贯彻以 乔木为主造林的方针。因而当地人提出的防沙保土的方针即草与灌木为主,却没有被采纳。 (二)农业地域分异规律 既然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生物地理都在进行着分离,那么作为生物与环境统一体的农 业也必然随之而分离。世界上农业类型多样,它们都是由当地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决定的,是 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例如,半干旱草原荒漠实行的是原始游牧制,经济文化极端落后 的湿热赤道附近盛行游耕制,发展中国家盛行传统自给性的粗放农作制,而欧美发达国家则 多实行现代商品性机械化农作。随着历史的进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工环境及软环 节的不断改善,农作制也将从传统性、自给性、粗放性向现代性、商品性、集约性、可持续 性方向发展。尽管如此,农作制的地域性、多样性仍将长期存在。 三、中国地域与农业分异突出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