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对复旦通识教育的期待 一场关于通识教育的大讨论正在复旦热烈展开。从目前的态势,特别是从教师、学生和 教学管理人员对通识教育的态度来看,复旦的通识教育正处于十字路口,它面临着三种可能 的前途:第一种前途是“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在轰轰烈烈的走过场之后,观念依 旧,做法依旧,缺陷依旧,大学教育至多只是换了个形式,甚至变得不伦不类。第二种前途 是“食洋不化”,一切以耶鲁、哈佛为标准,照抄照搬国外大学特别是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 模式,而忽视复旦历史上的通识教育传统,特别是忽视中华文化对教育的根本理解,最终落 个邯郸学步的下场。第三种前途是“凤凰涅槃”,通过全校师生的大讨论,厘清通识教育的 基本理论、制度安排和通常做法,凝聚广大复旦师生对通识教育的共识,决然抛弃与通识教 育相悖的观念和习惯,进而在一个中国大学教育危机四伏的时代开展具有复旦特色和民族特 点的大学通识教育,最终实现复旦教育水平的全方位提升。 复旦的通识教育究竟将何去何从?作为复旦的一名教师,本人真诚希望复旦的通识教育 能避免前两种前途,而努力实现后一种前途。要做到这一点,关键之处不在于操作层面,而 在于理念层面,在于确立起关于复旦通识教育的正确理念。恰恰是在这个问题上,一些人仍 然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在他们看来,通识教育的理念已经确立好了,是现成的了,目前的 关键是如何落实。因此,他们所关注的只是课程、教材、学生管理体制等-具体问题,而失 去了对通识教育整体的思考和把握。这种倾向如不加以纠正,将严重影响复旦通识教育的健 康开展。笔者认为,要确立起关于复旦通识教育的正确理念,就要从大学教育的本质入手 从大学的自我定位以及大学与社会之关系的调整入手把握通识教育,并把其建立在复旦自身 的优良传统和中华民族的教育理想之上。 、取法乎上开展通识教育 目前一些师生对开展通识教育有抵触情绪,是因为他们把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对立起 来,认为开展通识教育不过是大学教育的内容和方式的改变,其最终达成的不过是开阔了学 生的视野和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但他们认为这种教育模式与我国基础教育阶段 的应试教育模式无法衔接,又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社会要求大学培养专门人才的需要,因此 他们认为通识教育既不可行,也不实用。 上述看法似乎有一定道理,但其最大的问题在于从大学之外,而不是从大学自身看待通 识教育,过分强调了大学教育对社会的被动适应,而忽视了大学的主体性及其对社会的引领 作用。事实上,开展通识教育,兹事体大,它决非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的单纯改变,而是对 大学,特别是一流研究型大学之本质的确认。何谓大学?蔡元培先生的回答是:“大学者, 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所谓大学者,非仅为多数学生按时授课,造成一毕业 生之资格而已也,实以是为共同研究学术之机关。”雅斯贝尔斯也指出:“大学是研究和传授 科学的殿堂,是教育新人成长的世界,是个体之间富有生命的交往,是学术勃发的世界。 根据他们的观点,大学是师生共同研究大学问,进而实现共同成长的知识和学术共同体。而 通识教育所强调的“通识”不外乎这种大学问,即对世界和人生之“道”的见识和把握。大对复旦通识教育的期待 一场关于通识教育的大讨论正在复旦热烈展开。从目前的态势,特别是从教师、学生和 教学管理人员对通识教育的态度来看,复旦的通识教育正处于十字路口,它面临着三种可能 的前途:第一种前途是“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在轰轰烈烈的走过场之后,观念依 旧,做法依旧,缺陷依旧,大学教育至多只是换了个形式,甚至变得不伦不类。第二种前途 是“食洋不化”,一切以耶鲁、哈佛为标准,照抄照搬国外大学特别是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 模式,而忽视复旦历史上的通识教育传统,特别是忽视中华文化对教育的根本理解,最终落 个邯郸学步的下场。第三种前途是“凤凰涅槃”,通过全校师生的大讨论,厘清通识教育的 基本理论、制度安排和通常做法,凝聚广大复旦师生对通识教育的共识,决然抛弃与通识教 育相悖的观念和习惯,进而在一个中国大学教育危机四伏的时代开展具有复旦特色和民族特 点的大学通识教育,最终实现复旦教育水平的全方位提升。 复旦的通识教育究竟将何去何从?作为复旦的一名教师,本人真诚希望复旦的通识教育 能避免前两种前途,而努力实现后一种前途。要做到这一点,关键之处不在于操作层面,而 在于理念层面,在于确立起关于复旦通识教育的正确理念。恰恰是在这个问题上,一些人仍 然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在他们看来,通识教育的理念已经确立好了,是现成的了,目前的 关键是如何落实。因此,他们所关注的只是课程、教材、学生管理体制等-具体问题,而失 去了对通识教育整体的思考和把握。这种倾向如不加以纠正,将严重影响复旦通识教育的健 康开展。笔者认为,要确立起关于复旦通识教育的正确理念,就要从大学教育的本质入手, 从大学的自我定位以及大学与社会之关系的调整入手把握通识教育,并把其建立在复旦自身 的优良传统和中华民族的教育理想之上。 一、取法乎上开展通识教育 目前一些师生对开展通识教育有抵触情绪,是因为他们把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对立起 来,认为开展通识教育不过是大学教育的内容和方式的改变,其最终达成的不过是开阔了学 生的视野和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但他们认为这种教育模式与我国基础教育阶段 的应试教育模式无法衔接,又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社会要求大学培养专门人才的需要,因此 他们认为通识教育既不可行,也不实用。 上述看法似乎有一定道理,但其最大的问题在于从大学之外,而不是从大学自身看待通 识教育,过分强调了大学教育对社会的被动适应,而忽视了大学的主体性及其对社会的引领 作用。事实上,开展通识教育,兹事体大,它决非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的单纯改变,而是对 大学,特别是一流研究型大学之本质的确认。何谓大学?蔡元培先生的回答是:“大学者, ‘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所谓大学者,非仅为多数学生按时授课,造成一毕业 生之资格而已也,实以是为共同研究学术之机关。”雅斯贝尔斯也指出:“大学是研究和传授 科学的殿堂,是教育新人成长的世界,是个体之间富有生命的交往,是学术勃发的世界。” 根据他们的观点,大学是师生共同研究大学问,进而实现共同成长的知识和学术共同体。而 通识教育所强调的“通识”不外乎这种大学问,即对世界和人生之“道”的见识和把握。大
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