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学之大首先在于大学是研究和守护大学问、“大道”的场所。只有达到对这种大学问和大道 的通识,个人才能克服自身“专己守残”的狭隘性,而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在此意义上, 通识教育是大学,特别是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题中应有之义。 在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科技信息化、文化多元化的现代社会,大学要保持自己的 本质和统一性,防止受各种力量的撕扯而变得四分五裂,一个重要的方式是强调通识教育的 理念。现代大学学科林立,专业分化,机构众多,人员多样,各种文化和思潮杂陈。它在何 种意义上还是一个知识共同体、学术共同体、思想共同体、精神共同体,而不是由各式人等 随便组合而成的乌合之众?对此通识教育强调,大学中的各门学问是一个互补的整体,它们 有共同的根源,并分享着共同的理想。大学中的成员尽管术业有专攻,但他们都追求对世界 和人生之道的体悟,并以此建立他们之间的精神联系 也许有人认为,上述观点过于空洞,过于理想化,完全不符合当下这个功利至上、技术 至上、职业至上的现代社会。但是,现代社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大学在现代社会面前也不 是只有消极适应的份,只能遵循“刺激-反应”模式:大学对现代社会的各种弊病更不能无 所作为,甚至推波助澜。任何真正意义上的大学都要志存高远,都承担着引领社会的崇高责 任。一所大学是否一流,主要不看其适应社会的能力,而要看其引领社会的能力。拒斥社会 的不合理要求,避免在社会面前亦步亦趋、唯唯诺诺,是检验一所大学是否伟大的试金石 面对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的社会现实,大学更有责任发挥其批判和纠偏之用。而通识教育正 是要倡导培养“通才”、“硕学鸿儒”、“社会精英”“优秀公民”,而不是培养那种囿于一孔 之见、一器之识的“专家”,更不是培养那种目光短浅的名利之徒。大学开展通识教育,就 是要避免像制造螺丝钉那样为社会培育整齐划一的所谓“人才”,而是要培养身心健全之人, 培养“大人”和“君子”。大学要引领社会,甚至要成为“社会的良心”,就必须坚持通识教 育的这些基本立场。复旦作为国家重点投入的大学,作为有志于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就必 须敢为人先,取法乎上,坚定不移地开展通识教育。 、结合复旦自身的优良传统开展通识教育 任何一所一流的大学都有其自身独特的历史和传统,它是大学的个性之所在,是一所大 学区别于其他大学的关键,其中既能体现出大学教育的一般规律性,也常常蕴涵着一所大学 对大学教育的独特理解。作为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名校,复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自 身丰富的通识教育传统。复旦的诸多先贤为我们目前通识教育的开展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 索,提供了不少宝贵的经验。离开这些探索和经验,复旦的通识教育将会成为无源之水,无 本之木。因此,我们目前在复旦开展通识教育,决不能只对国外大学的通识教育模式津津乐 道,而对自己大学的通识教育传统熟视无睹 在1949年之前,复旦与国内其他大学相比系科并不多,规模也不算大,学校把培养“专 门人才”作为自己的办学目标。但是,复旦的创校先贤从一开始就具有通识教育的视野。复 旦公学的前身震旦学院初创时,马相伯先生深感当时人们所谈论的西学层次太浅,主张“ 延通儒,治泰西士大夫之学”,倡导“崇尚科学,注重文艺,不谈教理”。他教育学生:“夫 学问者,世界所最尊贵者也”。严复先生主持制定的《复旦公学章程》在谈到公学的宗旨时 指出,要“研究泰西高尚学术”,“内之以修立国民之资格,外之以栽成有用之人才”。在李 登辉先生任校长期间,倡导“大学之教,百家渊薮”,正式确立了“学术独立,思想自由 的通识教育理念,并据此把复旦的课程调整为语言、哲学、国文、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之大首先在于大学是研究和守护大学问、“大道”的场所。只有达到对这种大学问和大道 的通识,个人才能克服自身“专己守残”的狭隘性,而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在此意义上, 通识教育是大学,特别是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题中应有之义。 在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科技信息化、文化多元化的现代社会,大学要保持自己的 本质和统一性,防止受各种力量的撕扯而变得四分五裂,一个重要的方式是强调通识教育的 理念。现代大学学科林立,专业分化,机构众多,人员多样,各种文化和思潮杂陈。它在何 种意义上还是一个知识共同体、学术共同体、思想共同体、精神共同体,而不是由各式人等 随便组合而成的乌合之众?对此通识教育强调,大学中的各门学问是一个互补的整体,它们 有共同的根源,并分享着共同的理想。大学中的成员尽管术业有专攻,但他们都追求对世界 和人生之道的体悟,并以此建立他们之间的精神联系。 也许有人认为,上述观点过于空洞,过于理想化,完全不符合当下这个功利至上、技术 至上、职业至上的现代社会。但是,现代社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大学在现代社会面前也不 是只有消极适应的份,只能遵循“刺激-反应”模式;大学对现代社会的各种弊病更不能无 所作为,甚至推波助澜。任何真正意义上的大学都要志存高远,都承担着引领社会的崇高责 任。一所大学是否一流,主要不看其适应社会的能力,而要看其引领社会的能力。拒斥社会 的不合理要求,避免在社会面前亦步亦趋、唯唯诺诺,是检验一所大学是否伟大的试金石。 面对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的社会现实,大学更有责任发挥其批判和纠偏之用。而通识教育正 是要倡导培养“通才”、“硕学鸿儒”、“社会精英”、“优秀公民”,而不是培养那种囿于一孔 之见、一器之识的“专家”,更不是培养那种目光短浅的名利之徒。大学开展通识教育,就 是要避免像制造螺丝钉那样为社会培育整齐划一的所谓“人才”,而是要培养身心健全之人, 培养“大人”和“君子”。大学要引领社会,甚至要成为“社会的良心”,就必须坚持通识教 育的这些基本立场。复旦作为国家重点投入的大学,作为有志于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就必 须敢为人先,取法乎上,坚定不移地开展通识教育。 二、结合复旦自身的优良传统开展通识教育 任何一所一流的大学都有其自身独特的历史和传统,它是大学的个性之所在,是一所大 学区别于其他大学的关键,其中既能体现出大学教育的一般规律性,也常常蕴涵着一所大学 对大学教育的独特理解。作为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名校,复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自 身丰富的通识教育传统。复旦的诸多先贤为我们目前通识教育的开展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 索,提供了不少宝贵的经验。离开这些探索和经验,复旦的通识教育将会成为无源之水,无 本之木。因此,我们目前在复旦开展通识教育,决不能只对国外大学的通识教育模式津津乐 道,而对自己大学的通识教育传统熟视无睹。 在 1949 年之前,复旦与国内其他大学相比系科并不多,规模也不算大,学校把培养“专 门人才”作为自己的办学目标。但是,复旦的创校先贤从一开始就具有通识教育的视野。复 旦公学的前身震旦学院初创时,马相伯先生深感当时人们所谈论的西学层次太浅,主张“广 延通儒,治泰西士大夫之学”,倡导“崇尚科学,注重文艺,不谈教理”。他教育学生:“夫 学问者,世界所最尊贵者也”。严复先生主持制定的《复旦公学章程》在谈到公学的宗旨时 指出,要“研究泰西高尚学术”,“内之以修立国民之资格,外之以栽成有用之人才”。在李 登辉先生任校长期间,倡导“大学之教,百家渊薮”,正式确立了“学术独立,思想自由” 的通识教育理念,并据此把复旦的课程调整为语言、哲学、国文、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