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学、工学等八大类,实行按类教学,这在当时的中国大学是相当超前的。概括而言,1949 年以前的复旦通识教育具有如下特点: 其一,重视语言。对英、德、法等外国语言以及拉丁语、希腊语等西方古典语言的教学 是解放前复旦的一贯特色。像马相伯、严复、李登辉等名师都曾亲自讲授语言课程,对学生 要求也极严格。全外语教学课程和双语课程在复旦初创时即己经开设。但值得注意的是,复 旦先贤对外国语言的重视并不是要倡导语言中心论,更不是要崇洋媚外,而是要通过外语的 掌握达到对西方文化的全面深入的了解,最终达到会通中西,洋为中用的目的。 其二,重视国学。对外语和西方文化的重视并没有削弱国学在复旦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复旦公学章程》规定,学生如“有意唾弃国学,虽录取亦随时屏斥。”在安排复旦公学的 课程时,严复先生主张国学课程必须占三分之一。马相伯先生认为,提倡国学对于振兴古道 德、培育健全的公民资格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当时青年人的西化和崇洋媚外倾向,先生谆谆 告诚:“一国有一国的文化精神,一国有一国的语言文字。尤其是我国自有数千年的历史, 当自家知道爱护发扬它!”1920年重订的《复旦大学章程》特设立“国文部”,与大学、中 学两部并立,以示“尊重国学”。 其三,重视哲学。20世纪初,马相伯先生决心创办与欧美大学并驾齐驱的大学,深知 哲学在整个大学教育乃至整个文化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他主持起草的《震旦学院章程》规定, 哲学类课程为文学科学生的正课。后来的复旦公学进一步强化了这一做法。李登辉先生主掌 复旦校务后,更是把哲学扩充为一大类课程,在不同年级开设不同的哲学课。在40年代, 复旦学生必修的五门公共课中有两门是哲学课。为了帮助学生学习哲学,马相伯先生从1902 年开始编写《致知浅说》。该书堪称我国第一部建立在西方哲学框架之上的《哲学导论》。全 书分为三部分:原言(逻辑学)、“原有”(形而上学和性理学)、原行(伦理学)。据不完全 统计,解放前曾在复旦开设哲学类课程的有马相伯、严复、李登辉、邵力子、陶希圣、王宠 惠、熊十力、陈望道等,体现了学校对哲学类课程的高度重视。 其四,重视经典。围绕经典展开教学是复旦教育的一个重要传统。马相伯先生在创办复 旦公学时倡导“非经典之书不读,非名家之作不观”。所以当时学生学拉丁文读的是西塞 罗,学英文读的是莎士比亚。20年代复旦的人伦道德课程所用的教材是黄宗羲的《明儒学 案》。40年代外文系的英美散文课程,所选的都是大家的名作。而复旦学生的国文课,所学 内容都是中国古代的经典。围绕经典的教育方式为学生打下了扎实的西学和国学功底 其五,重视德育。复旦创校先贤一直把修身和做人看作是学生的基本功课,马相伯先生 强调培养学生的“坚忍不拔之志,强立不返之气”,严复先生亦主张德育重于智育,因此他 们制订的《复旦公学章程》以及后来在此基础上修订的《复旦大学章程》对学生在很多场合 的言行举止都有具体规定。李登辉先生更是宣称,要按照“君子”和“绅士”的标准培养学 生,认为知识与智慧有别,前者为心智之事,后者则属于良心和精神的领域。智慧涉及到知 与行的合一、人格的健全、精神的提升和德性的培养。李登辉先生还特别强调,教育为身 心、精神三者之全面发展,德、智、体育不可偏废,认为“单重体育,只能造成蛮横的强力 单重智育,只能造成狡猾的自私”。教育的要义“在乎训练学生听从崇高智慧而不弄一己之 小智”。在当时道德混乱、世风日下的情况下,先生特别重视德育,认为“革心”之重要性 甚于“益智”。1937年起,更是在国内热心推动“道德重整运动”。先生平时教导学生,忠 诚、纯洁、无私、博爱是个人日常生活的四个绝对标准,“人生离不开道德,道德是精神的 美”,“生命最大之成功,即为获得公忠无私,舍己爱人之最高理想。”复旦对德育的重视最学、工学等八大类,实行按类教学,这在当时的中国大学是相当超前的。概括而言,1949 年以前的复旦通识教育具有如下特点: 其一,重视语言。对英、德、法等外国语言以及拉丁语、希腊语等西方古典语言的教学 是解放前复旦的一贯特色。像马相伯、严复、李登辉等名师都曾亲自讲授语言课程,对学生 要求也极严格。全外语教学课程和双语课程在复旦初创时即已经开设。但值得注意的是,复 旦先贤对外国语言的重视并不是要倡导语言中心论,更不是要崇洋媚外,而是要通过外语的 掌握达到对西方文化的全面深入的了解,最终达到会通中西,洋为中用的目的。 其二,重视国学。对外语和西方文化的重视并没有削弱国学在复旦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复旦公学章程》规定,学生如“有意唾弃国学,虽录取亦随时屏斥。”在安排复旦公学的 课程时,严复先生主张国学课程必须占三分之一。马相伯先生认为,提倡国学对于振兴古道 德、培育健全的公民资格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当时青年人的西化和崇洋媚外倾向,先生谆谆 告诫:“一国有一国的文化精神,一国有一国的语言文字。尤其是我国自有数千年的历史, 当自家知道爱护发扬它!”1920 年重订的《复旦大学章程》特设立“国文部”,与大学、中 学两部并立,以示“尊重国学”。 其三,重视哲学。20 世纪初,马相伯先生决心创办与欧美大学并驾齐驱的大学,深知 哲学在整个大学教育乃至整个文化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他主持起草的《震旦学院章程》规定, 哲学类课程为文学科学生的正课。后来的复旦公学进一步强化了这一做法。李登辉先生主掌 复旦校务后,更是把哲学扩充为一大类课程,在不同年级开设不同的哲学课。在 40 年代, 复旦学生必修的五门公共课中有两门是哲学课。为了帮助学生学习哲学,马相伯先生从 1902 年开始编写《致知浅说》。该书堪称我国第一部建立在西方哲学框架之上的《哲学导论》。全 书分为三部分:原言(逻辑学)、“原有”(形而上学和性理学)、原行(伦理学)。据不完全 统计,解放前曾在复旦开设哲学类课程的有马相伯、严复、李登辉、邵力子、陶希圣、王宠 惠、熊十力、陈望道等,体现了学校对哲学类课程的高度重视。 其四,重视经典。围绕经典展开教学是复旦教育的一个重要传统。马相伯先生在创办复 旦公学时倡导“非经典之书不读,非名家之作不观” 。所以当时学生学拉丁文读的是西塞 罗,学英文读的是莎士比亚。20 年代复旦的人伦道德课程所用的教材是黄宗羲的《明儒学 案》。40 年代外文系的英美散文课程,所选的都是大家的名作。而复旦学生的国文课,所学 内容都是中国古代的经典。围绕经典的教育方式为学生打下了扎实的西学和国学功底。 其五,重视德育。复旦创校先贤一直把修身和做人看作是学生的基本功课,马相伯先生 强调培养学生的“坚忍不拔之志,强立不返之气”,严复先生亦主张德育重于智育,因此他 们制订的《复旦公学章程》以及后来在此基础上修订的《复旦大学章程》对学生在很多场合 的言行举止都有具体规定。李登辉先生更是宣称,要按照“君子”和“绅士”的标准培养学 生,认为知识与智慧有别,前者为心智之事,后者则属于良心和精神的领域。智慧涉及到知 与行的合一、人格的健全、精神的提升和德性的培养。李登辉先生还特别强调,教育为身、 心、精神三者之全面发展,德、智、体育不可偏废,认为“单重体育,只能造成蛮横的强力; 单重智育,只能造成狡猾的自私”。教育的要义“在乎训练学生听从崇高智慧而不弄一己之 小智”。在当时道德混乱、世风日下的情况下,先生特别重视德育,认为“革心”之重要性 甚于“益智”。1937 年起,更是在国内热心推动“道德重整运动”。先生平时教导学生,忠 诚、纯洁、无私、博爱是个人日常生活的四个绝对标准,“人生离不开道德,道德是精神的 美”,“生命最大之成功,即为获得公忠无私,舍己爱人之最高理想。”复旦对德育的重视最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