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终铸成了“团结、服务、牺牲”的复旦精神,为中国的大学教育树立了一面光辉的旗帜 其六,重视能力。解放前的复旦非常注重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培养。演讲、辩论、 科研、体育、社交、艺术表演、创作和欣赏等各种课外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并从中涌现出 了不少全面发展的人才,其中于右任、邵力子、金通尹、竺可桢、孙越崎等是其中的杰出代 1949年之后,复旦的办学模式虽然受到了苏联专科大学模式的很大影响,通识教育的 理念有所削弱,但是,复旦长期形成的中西会通、文理会通的通识教育传统并没有完全中断 特别是陈望道、苏步青、谢希德、华中一等几位校长都是中西兼顾、文理兼通的大家。其中 苏步青校长专攻数学,但国学修养也极为深厚。华中一校长作为物理学家,曾专门发表文章 讨论《楚辞》的音韵,一时传为美谈。今天复旦开展通识教育,首先要把复旦历史上己有的 通识教育传统发扬光大,然后再有选择地借鉴其他学校的经验和做法 三、立足于中华民族的教育智慧和文化精神开展通识教育 提到大学,一提到通识教育,很多人似乎都认为是西方的专利,如果大学要搞通识教 育,似乎只有西方大学的一些做法才切实可行,才符合所谓现代教育的科学标准。至于中国 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模式,似乎已不合时宜,不具有西方教育模式那样的“普世性”。 其实这种看法是完全错误的。中华民族生命绵长,活力依然,其中教育功不可没。中国 人对教育的理解所达到的高度,一点也不比西方人低。我们对于这一点决不能妄自菲薄。在 至今5000多年的生命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自己丰富的教育智慧,并确立了自己的教育 理想。其中有普遍层面的东西,有中国人所特有的东西。这为中国大学开展通识教育提供了 肥沃的土壤 诚如《礼记→中庸》所言:“修道之谓教”。在此意义上,教育是“修道”的事业,道、 学、术在教育中的关系不能颠倒,其中道是根本,求道、论道、闻道、悟道是教育的关键。 只关注器、术而忽视道,是教育的迷途。只有坚持对道的领悟,教育才能让人“判天地之美, 析万物之理”,才能让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儒家一直强调,教育的要义在于通过让受教育者对道的领悟和实践而“成人”,成为 个知行合一、身心不贰的“君子”、“大人”甚至“圣贤”。因此,孔子实践“文、行、忠 信”四教,《礼记·大学》宣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并倡导“格 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为了实现教育的“成人”理想。 儒家不仅提出了教育的基本理念,而且也设计了实现这一理念具体路径。儒家早期教育 中所注重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教,蕴涵了人伦道德、艺术修养、文化积累 身心锻炼、自然之理等各方面内容,稍后实践的“《诗》、《书》、《礼》、《易》、《春秋》”五经 之教,则是通过对经典的研习而实现道统和学统的传承以及对整全之人的培养。在此过程中 儒家既强调有教无类,更重视因材施教,重视发挥教育者的言传身教和“传道,授业,解惑” 功能的整体发挥。另外,儒家反对在教育问题上的急功近利态度,主张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强调“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所有这些,都值得我们在开展通识教育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并 认真加以吸收终铸成了“团结、服务、牺牲”的复旦精神,为中国的大学教育树立了一面光辉的旗帜。 其六,重视能力。解放前的复旦非常注重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培养。演讲、辩论、 科研、体育、社交、艺术表演、创作和欣赏等各种课外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并从中涌现出 了不少全面发展的人才,其中于右任、邵力子、金通尹、竺可桢、孙越崎等是其中的杰出代 表。 1949 年之后,复旦的办学模式虽然受到了苏联专科大学模式的很大影响,通识教育的 理念有所削弱,但是,复旦长期形成的中西会通、文理会通的通识教育传统并没有完全中断。 特别是陈望道、苏步青、谢希德、华中一等几位校长都是中西兼顾、文理兼通的大家。其中 苏步青校长专攻数学,但国学修养也极为深厚。华中一校长作为物理学家,曾专门发表文章 讨论《楚辞》的音韵,一时传为美谈。今天复旦开展通识教育,首先要把复旦历史上已有的 通识教育传统发扬光大,然后再有选择地借鉴其他学校的经验和做法。 三、立足于中华民族的教育智慧和文化精神开展通识教育 一提到大学,一提到通识教育,很多人似乎都认为是西方的专利,如果大学要搞通识教 育,似乎只有西方大学的一些做法才切实可行,才符合所谓现代教育的科学标准。至于中国 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模式,似乎已不合时宜,不具有西方教育模式那样的“普世性”。 其实这种看法是完全错误的。中华民族生命绵长,活力依然,其中教育功不可没。中国 人对教育的理解所达到的高度,一点也不比西方人低。我们对于这一点决不能妄自菲薄。在 至今 5000 多年的生命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自己丰富的教育智慧,并确立了自己的教育 理想。其中有普遍层面的东西,有中国人所特有的东西。这为中国大学开展通识教育提供了 肥沃的土壤。 诚如《礼记•中庸》所言:“修道之谓教”。在此意义上,教育是“修道”的事业,道、 学、术在教育中的关系不能颠倒,其中道是根本,求道、论道、闻道、悟道是教育的关键。 只关注器、术而忽视道,是教育的迷途。只有坚持对道的领悟,教育才能让人“判天地之美, 析万物之理”,才能让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儒家一直强调,教育的要义在于通过让受教育者对道的领悟和实践而“成人”,成为一 个知行合一、身心不贰的“君子”、“大人”甚至“圣贤”。因此,孔子实践“文、行、忠、 信”四教,《礼记•大学》宣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并倡导“格 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为了实现教育的“成人”理想。 儒家不仅提出了教育的基本理念,而且也设计了实现这一理念具体路径。儒家早期教育 中所注重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教,蕴涵了人伦道德、艺术修养、文化积累、 身心锻炼、自然之理等各方面内容,稍后实践的“《诗》、《书》、《礼》、《易》、《春秋》”五经 之教,则是通过对经典的研习而实现道统和学统的传承以及对整全之人的培养。在此过程中, 儒家既强调有教无类,更重视因材施教,重视发挥教育者的言传身教和“传道,授业,解惑” 功能的整体发挥。另外,儒家反对在教育问题上的急功近利态度,主张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强调“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所有这些,都值得我们在开展通识教育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并 认真加以吸收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