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一起,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逐步形成和发展起 三、拨乱反正任务胜利完成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拨乱反正全面展开。经过十年内乱,“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冤假错案和建国以来 的历史遗留问题堆积如山,所涉及的范围之广、难度之大前所未有。 拨乱反正,最重要的是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党科学地回答了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问题,进一步清理了“无产阶级 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1979年9月,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叶剑英在庆祝建国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初步总结了党在建国后三 十年的历史经验。1980年2月,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为刘少奇平反昭雪,并通过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强调反对思想僵 化,反对个人专断,发扬党内民主。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实事求是地评 价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充分论述了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伟大意义,又将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与他的正确思想加以区别;对 建国以来的一系列重大历史问题作出正确的结论,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总结了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提出了适合我国 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决议》的通过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 全面平反冤假错案,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把“文化大革命”时期受到严重扰乱的社会关系调整过来,是拨乱反正的重要内容。十 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加快平反冤假错案的步伐,先后为一大批党、政、军领导干部平反昭雪。一批受迫害的民主人士、一大批长 期受打击的知识分子也恢复了名誉。一些在“文化大革命”中因同林彪、“四人帮”进行斗争而惨遭杀害的共产党员和群众得到平反 昭雪。到1982年底,全国大规模的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基本结束。党中央还实事求是地处理了一些其它历史遗留问题。 1980年11月20日至翌年1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对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十名主犯进行公开审判,恢复了社会主 义法制的尊严 在清理和纠正“左”倾错误的同时,党的自身建设也得到加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久,各省、市、自治区和各部门的党委成立 了纪律检查委员会。1980年2月,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1980年8月18日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通过邓小平关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这篇讲话为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经过几年全面的拨乱反正,十年“文化大革命”和长期“左”倾错误造成的严重混乱局面得到根本改观,党和国家终于从困境中 摆脱出来,重新呈现勃勃生机 四、经济调整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鉴于国民经济中一些重大比例关系严重失调的状况和经济工作中急于求成的现象的出现,党中央于1979年4 月召开工作会议,制定“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开始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经济调整首先是加强农业,理顺农业与工业的关系。这次调整,除理顺严重失调的国民经济比例关系外,更着重于纠正经济建设 指导思想上“左”的错误。国务院提出新的经济发展方针,要求从我国实际出发,走出一条速度比较实在、经济效益比较好、人民可 以得到更多实惠的新路子。这是经济领域拨乱反正的最重要成果。 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成功。1978年夏,安徽省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早灾,中共安徽省委作出“借地度荒”的决定,把 土地借给农民耕种,国家不征统购粮,不分配统购任务。从而引发了一些农民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行动。几乎与此同时,四川省不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一起,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逐步形成和发展起 来。 三、拨乱反正任务胜利完成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拨乱反正全面展开。经过十年内乱,“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冤假错案和建国以来 的历史遗留问题堆积如山,所涉及的范围之广、难度之大前所未有。 拨乱反正,最重要的是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党科学地回答了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问题,进一步清理了“无产阶级 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1979年9月,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叶剑英在庆祝建国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初步总结了党在建国后三 十年的历史经验。1980年2月,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为刘少奇平反昭雪,并通过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强调反对思想僵 化,反对个人专断,发扬党内民主。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实事求是地评 价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充分论述了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伟大意义,又将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与他的正确思想加以区别;对 建国以来的一系列重大历史问题作出正确的结论,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总结了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提出了适合我国 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决议》的通过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 全面平反冤假错案,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把“文化大革命”时期受到严重扰乱的社会关系调整过来,是拨乱反正的重要内容。十 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加快平反冤假错案的步伐,先后为一大批党、政、军领导干部平反昭雪。一批受迫害的民主人士、一大批长 期受打击的知识分子也恢复了名誉。一些在“文化大革命”中因同林彪、“四人帮”进行斗争而惨遭杀害的共产党员和群众得到平反 昭雪。到1982年底,全国大规模的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基本结束。党中央还实事求是地处理了一些其它历史遗留问题。 1980年11月20日至翌年1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对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十名主犯进行公开审判,恢复了社会主 义法制的尊严。 在清理和纠正“左”倾错误的同时,党的自身建设也得到加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久,各省、市、自治区和各部门的党委成立 了纪律检查委员会。1980年2月,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1980年8月18日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通过邓小平关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这篇讲话为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经过几年全面的拨乱反正,十年“文化大革命”和长期“左”倾错误造成的严重混乱局面得到根本改观,党和国家终于从困境中 摆脱出来,重新呈现勃勃生机。 四、经济调整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鉴于国民经济中一些重大比例关系严重失调的状况和经济工作中急于求成的现象的出现,党中央于1979年4 月召开工作会议,制定“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开始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经济调整首先是加强农业,理顺农业与工业的关系。这次调整,除理顺严重失调的国民经济比例关系外,更着重于纠正经济建设 指导思想上“左”的错误。国务院提出新的经济发展方针,要求从我国实际出发,走出一条速度比较实在、经济效益比较好、人民可 以得到更多实惠的新路子。这是经济领域拨乱反正的最重要成果。 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成功。1978年夏,安徽省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中共安徽省委作出“借地度荒”的决定,把 土地借给农民耕种,国家不征统购粮,不分配统购任务。从而引发了一些农民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行动。几乎与此同时,四川省不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