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重新分析是新语法手段产生的最重要的机制。由于不同的语言具有不同的语法 系统,特别是具有不同的语序,这个机制也具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在SOV语 言里,新语法形式的产生通常是通过附着成分的边界的消失、融合和语音形式的弱 化而来的( Hopper和 Traugott I993:42-44)。相对地,在SvO语言里,新语法 形式的产生主要是通过实词在特定句法环境里的虚化而来的( Hopper1993:52)。比 如汉语的完成体标记“了”是在与其前的动词没有插加词语的紧邻句法环境里,由 普通动词演化为体标记的。那么怎么定义“重新分析”呢?先来看一下它在普通历 时语言学中的定义。 根据 Langacker(1977:58),重新分析是一种词语之间内在的语法关系 的变化,它不会立刻带来表层形式的变化。它常常会导致成分之间边界的创 立、转移或者消失。 二、类似地, Harris和 Campbel丨(1995:61)提出,重新分析是这样一 种机制,它改变句法格式的深层关系,但不会在表层上马上显现出来。深层关 系的改变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a)成分之间的融合、(b)层次的改变、(c)词 类的变化、(d)语法关系的变更以及(c)成分之间的整体性, 三、 Hopper和 Traugott(1993:40-41)采用 Langacker的有关定义,确 立出一类最简单、也是最常见的重新分析现象一成分之间的融合( fus ion),即 两个词语或者形态标记之间的边界消失。有关的例子是复合词化:原来两个或 者多个单纯词融合成了一个复合词,该现象常常影响到语义、形态和音韵的发 展。此外,融合也常牵涉到成分边界的重新组合。 上述的这些关于重新分析的定义和特征都可以用来观察汉语的现象。下面我们 用汉语的例子加以说明 成分之间的边界变化是重新分析的典型特征。根据我们的考察,几乎所有汉语 新语法现象的产生都牵涉到边界的变化。最典型的例证是结构助词“的”的发展 根据石毓智和李讷(1998),从三世纪到九世纪,“底”(“的”的早期书写形 式)是一个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只用作名词的定语,即“底”和 中心名词一起出现。在这个时期,“底”附着于其后的名词,它们之间存在一个较 弱的边界。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作为指代词的“底”不再能被其它词语修饰,即不 会存在“N十底”的组合。石毓智和李讷(1998)确立出“底”语法化的句法环境 为 (2)[ VP/AP/NP1+[底+NP2 该组织中,指代词“底”与其后的NP2首先组成一个直接成分,再受前面的VP和 NP1的修饰。可是到了九世纪以后“底”成了结构助词时(元代以后书写为 “的”),组织结构变成了下面这种结构关系: (3) IIVP/AP/NP1+的]+NP2] 也就是说,作为助词的“的”首先与其前的成分组成一个结构体,然后一起来修饰 其后的中心语NP2。在上下文可以确定中心语所指时,它可以被省略。“的”的语4 重新分析是新语法手段产生的最重要的机制。由于不同的语言具有不同的语法 系统,特别是具有不同的语序,这个机制也具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在 SOV 语 言里,新语法形式的产生通常是通过附着成分的边界的消失、融合和语音形式的弱 化而来的(Hopper 和 Traugott 1993:42-44)。相对地,在 SVO 语言里,新语法 形式的产生主要是通过实词在特定句法环境里的虚化而来的(Hopper 1993:52)。比 如汉语的完成体标记“了”是在与其前的动词没有插加词语的紧邻句法环境里,由 普通动词演化为体标记的。那么怎么定义“重新分析”呢?先来看一下它在普通历 时语言学中的定义。 一、根据 Langacker(1977:58),重新分析是一种词语之间内在的语法关系 的变化,它不会立刻带来表层形式的变化。它常常会导致成分之间边界的创 立、转移或者消失。 二、类似地,Harris 和 Campbell(1995:61)提出,重新分析是这样一 种机制,它改变句法格式的深层关系,但不会在表层上马上显现出来。深层关 系的改变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a)成分之间的融合、(b)层次的改变、(c)词 类的变化、(d)语法关系的变更以及(c)成分之间的整体性。 三、Hopper 和 Traugott(1993:40-41)采用 Langacker 的有关定义,确 立出一类最简单、也是最常见的重新分析现象⎯成分之间的融合(fusion),即 两个词语或者形态标记之间的边界消失。有关的例子是复合词化:原来两个或 者多个单纯词融合成了一个复合词,该现象常常影响到语义、形态和音韵的发 展。此外,融合也常牵涉到成分边界的重新组合。 上述的这些关于重新分析的定义和特征都可以用来观察汉语的现象。下面我们 用汉语的例子加以说明。 成分之间的边界变化是重新分析的典型特征。根据我们的考察,几乎所有汉语 新语法现象的产生都牵涉到边界的变化。最典型的例证是结构助词“的”的发展。 根据石毓智和李讷(1998),从三世纪到九世纪,“底”(“的”的早期书写形 式)是一个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只用作名词的定语,即“底”和 中心名词一起出现。在这个时期,“底”附着于其后的名词,它们之间存在一个较 弱的边界。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作为指代词的“底”不再能被其它词语修饰,即不 会存在“N+底”的组合。石毓智和李讷(1998)确立出“底”语法化的句法环境 为: (2)[VP/AP/NP1 + [底+NP2]] 该组织中,指代词“底”与其后的 NP2首先组成一个直接成分,再受前面的 VP 和 NP1 的修饰。可是到了九世纪以后“底”成了结构助词时(元代以后书写为 “的”),组织结构变成了下面这种结构关系: (3)[[VP/AP/NP1 + 的]+NP2] 也就是说,作为助词的“的”首先与其前的成分组成一个结构体,然后一起来修饰 其后的中心语 NP2。在上下文可以确定中心语所指时,它可以被省略。“的”的语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