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法化是一个典型的重新分析案例,其中涉及到成分之间边界的转移、创立、和消 失:边界由原来的VPNP1和“底+NP2”之间转移到“VPNP1+底”和NP2之 间,同时在“底”和NP2之间创立了一个新边界,而且VPNP1和“底”的边界消 弱或者消失了 但是,边界变化只是重新分析的主要特征之一。根据 Langacker经典定义,重 新分析不会立即引起表层组织的变化(1977:58)。很多学者对这一观点提出疑问,诸 如 Harris和 Campbell(1995:61)、 Heine等(1991:216)都提供了相反的例 证。按照 Langacker的说法,重新分析的初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这样就无法判断 它何时、何地发生。可是按照 Harris和 Campbell的说法,一些外在的形式标准是 可以用来判定重新分析的发生。象结构助词“的(底)”的发展所示,它重新分析 的初期就涉及到成分之间的融合和层次关系的改变。在九世纪以前“的”用作指代 词时,它首先与其后的名词形成一个结构体,可是在此之后成为结构助词时,而是 与其前成分形成一个结构体。层次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的”的语法化还有另外 两个特点,改变了原来的词类和与其它成分的语法关系,由原来自由的指代词变成 了一个附着的结构助词,与此同时,与其它成分的语法关系也发生变化,作指代词 时它是修饰其后的名词表定指,作结构助词时它是附着于其前的修饰语,表示各种 语法意义。 但是, Harris和 Campbel所指出的重新分析的特征并不能完全涵盖汉语的情 况。我们认为, Hopper和 Traugott(1993)和 Traugott(4194)所确立的重新分析现 象非常重要,他们认为,最典型、最常见的重新分析现象是两个成分的融合,使得 它们原来的边界消失,这也是语法化过程中最普遍的现象。典型的融合就是复合词 化,原来两个或者更多的词凝固成了一个复合词。这种变化对语义、形态和音韵都 有一定的影响( Hopper和 Traugott:199341)。汉语的情况也不例外,过去几千年 来汉语的绝大多数重大变化都与融合有直接或者简介的关系,局部的融合常常是引 起语法系统巨大变化的催化剂。本文所讨论的动补结构的发展就是这方面的一个突 出例证 首先,让我们简单看一下动补结构是如何通过融合而形成的。中古汉语的 个单句结构为 (4)S+V+O+R R( resultative)是表示动作结果的各种不及物成分,主要为不及物动词和形容词。 大约在六至十世纪之间,Ⅴ和R在没有插加词语的句法环境中慢慢融合。融合首 先发生在个别的词语之间,随着这种现象的增加,上述的句法结构起了一个根本的 变化,V和R由原来的两个独立的句法单位变成了一个。注意,融合后的结果成 分用“一”表示,指示它语法关系的改变(下同)。 (5)S+V+O+R→S+V-R+O 上述变化过程可以用下例来说明 (6)唤江郎觉!(世说新语·任诞)5 法化是一个典型的重新分析案例,其中涉及到成分之间边界的转移、创立、和消 失:边界由原来的 VP/NP1 和“底+NP2”之间转移到“VP/NP1 + 底”和 NP2 之 间,同时在“底”和 NP2之间创立了一个新边界,而且 VP/NP1 和“底”的边界消 弱或者消失了。 但是,边界变化只是重新分析的主要特征之一。根据 Langacker 经典定义,重 新分析不会立即引起表层组织的变化(1977:58)。很多学者对这一观点提出疑问,诸 如 Harris 和 Campbell(1995:61)、Heine 等(1991:216)都提供了相反的例 证。按照 Langacker 的说法,重新分析的初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这样就无法判断 它何时、何地发生。可是按照 Harris 和 Campbell 的说法,一些外在的形式标准是 可以用来判定重新分析的发生。象结构助词“的(底)”的发展所示,它重新分析 的初期就涉及到成分之间的融合和层次关系的改变。在九世纪以前“的”用作指代 词时,它首先与其后的名词形成一个结构体,可是在此之后成为结构助词时,而是 与其前成分形成一个结构体。层次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的”的语法化还有另外 两个特点,改变了原来的词类和与其它成分的语法关系,由原来自由的指代词变成 了一个附着的结构助词,与此同时,与其它成分的语法关系也发生变化,作指代词 时它是修饰其后的名词表定指,作结构助词时它是附着于其前的修饰语,表示各种 语法意义。 但是,Harris 和 Campbell 所指出的重新分析的特征并不能完全涵盖汉语的情 况。我们认为,Hopper 和 Traugott(1993)和 Traugott(1994)所确立的重新分析现 象非常重要,他们认为,最典型、最常见的重新分析现象是两个成分的融合,使得 它们原来的边界消失,这也是语法化过程中最普遍的现象。典型的融合就是复合词 化,原来两个或者更多的词凝固成了一个复合词。这种变化对语义、形态和音韵都 有一定的影响(Hopper 和 Traugott: 1993:41)。汉语的情况也不例外,过去几千年 来汉语的绝大多数重大变化都与融合有直接或者简介的关系,局部的融合常常是引 起语法系统巨大变化的催化剂。本文所讨论的动补结构的发展就是这方面的一个突 出例证。 首先,让我们简单看一下动补结构是如何通过融合而形成的。中古汉语的一 个单句结构为: (4)S + V + O + R R(resultative) 是表示动作结果的各种不及物成分,主要为不及物动词和形容词。 大约在六至十世纪之间,V 和 R 在没有插加词语的句法环境中慢慢融合。融合首 先发生在个别的词语之间,随着这种现象的增加,上述的句法结构起了一个根本的 变化,V 和 R 由原来的两个独立的句法单位变成了一个。注意,融合后的结果成 分用“-”表示,指示它语法关系的改变(下同)。 (5)S + V + O + R → S + V-R + O 上述变化过程可以用下例来说明。 (6)唤江郎觉!(世说新语·任诞)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