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党之间会在第一轮选举时进行联合,然而进入第二轮时,由于小党可依托大党来谋取自己的利益, 很可能会从以前的联盟中撤出。 上述迪韦尔热定律奠定了有关选举制度与政党制度关系的理论基础,也激发了学术界对这一 定律的热烈讨论与深化研究。 与迪韦尔热的视角不同,李普塞和罗坎更加关注的是影响选举制度选择的社会因素,他们以欧 洲政治现代化的经验为论据,指出迪韦尔热颠倒了选举制度和政党之间的关系。在欧洲历史上,随 着工人阶级的逐渐壮大,普选成为大势所趋,同时社会多样性又非常明显,出现众多独立的利益团 体和性质各异的社会分裂,要调和这些不同的利益和矛盾,在选举制度上就需要有一个较低的选票 “门槛”以使不同的利益集团被代表。①因此国家建制时的社会分层状况要比选举制度更实质性 地决定着政党的数量,并且政党要先于选举制度存在,选举制度只是政党关系结构的一种外化。 然而,赖克尔对迪韦尔热定律持肯定态度,认为该定律提供了一个理性选择分析框架,对选举 制度的运作效果做了深入的分析,解释了单轮多数投票制导致二元政党体系产生的原因等.②他 进一步把迪韦尔热定律的适用性运用到了印度。大部分民主国家都为迪韦尔热定律的正确性给出 了鲜活的印证,但也有一些例外,印度就是传统意义上公认的不适用迪韦尔热定律的民主国家:虽 然运用了单名制选区制度,却政党林立。赖克尔对这一传统观点提出了挑战一印度林立的政党 体系不是对迪韦尔热定律的反证,而恰好是其间接的证明:在国大党始终处于孔多塞胜者(Candor cetW inne的地位时,其他林立的小党没有动力和能力结成与之分庭抗礼的另一大党。 莱伊也对迪韦尔热定律进行了较为重要的佐证,并致力于提炼选举制度影响政党间竞争能力 的微观规律,认为在种类繁杂的选举制度中,变化之源主要有三个方面:选举公式、选区划分及规模 和选票结构,由此来划分选举制度,并经验性地证明选区规模要比选举公式对于代表均衡性有着更 为显著的影响.③进一步对选区规模与政党数量和行为间的关系进行的研究表明,选区规模在决 定体制内有能力进行竞争的政党数量方面发挥着最为关键的作用.④ 李帕特从选举公式、选区规模、附加席次条款、选举门槛、选票结构等五个方面来考察选举制 度,致力于从选举制度的操作层面以及所引发的政治效果层面,特别是在选票向席位转换时对代表 比例均衡性影响的层面进行研究.⑤他关注了19451990年间27个民主国家的70多种选举制度 运作中的政治效果,选区规模和选举门槛的结合最具有解释力。他还研究了代表权的不公平分配 现象,认为在实行单名制选举的区域,代表权的不公平分配主要是由于这些区域存在的人口差距固 定、,偏好又不同的选民,这样就使处于人口劣势的选民始终得不到代表:在实行复名制的行政区,不 公平的代表主要表现为对乡村人口或者是某一个区域人口的过度代表.⑥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政党制度与选举制度之间的因果关系是错综复杂的,尽管一定的政党 制度和选举制度的生成离不开特定的历史和社会因素,但制度设计本身也具有相当的能动性和决 ① SeymourM Lpset Sten Rokkan Pary Systems and Voter Algrments Cos National Perpectives New York Free Press 1967)157. ② W illim Riker "Duverge's Law Revisited n Bemard Groman A rend Liphart(eds E lecpmal Lavs and Their Politica lCon sejuences(N ew Yorks Agathon Pre:平1986, ③ DougasRae (ed)ThePoliticalConsequeces ofE lecpral Laws(New Havep Connecticut Yak Universit Press 1971)16- 39. 1 R Tagepem&M S Shugart Sea ts and Votes The Effectsand Deteminants ofE kecpralSystms(New Haven CT and London Ya le Universit Press 1989). 5 Arend Liphant Democmcies Pa ttems ofMa pritarian and ConsensisGovemment n Twentyone Countries(New Haven YaleU nive rsity Press 1984)154-6 Arend Liphant EkcoralSysms and Pany Sysms A Sudy of Twent Seven Democracies 1945-1990 New Yorks Ox ford Uni versity Press 1994). 4-2014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党之间会在第一轮选举时进行联合, 然而进入第二轮时,由于小党可依托大党来谋取自己的利益, 很可能会从以前的联盟中撤出 。 上述迪韦尔热定律奠定了有关选举制度与政党制度关系的理论基础 ,也激发了学术界对这一 定律的热烈讨论与深化研究。 与迪韦尔热的视角不同,李普塞和罗坎更加关注的是影响选举制度选择的社会因素, 他们以欧 洲政治现代化的经验为论据,指出迪韦尔热颠倒了选举制度和政党之间的关系。在欧洲历史上 ,随 着工人阶级的逐渐壮大,普选成为大势所趋,同时社会多样性又非常明显 ,出现众多独立的利益团 体和性质各异的社会分裂 ,要调和这些不同的利益和矛盾,在选举制度上就需要有一个较低的选票 “门槛”以使不同的利益集团被代表。 ① 因此, 国家建制时的社会分层状况要比选举制度更实质性 地决定着政党的数量 ,并且政党要先于选举制度存在,选举制度只是政党关系结构的一种外化。 然而,赖克尔对迪韦尔热定律持肯定态度 ,认为该定律提供了一个理性选择分析框架 ,对选举 制度的运作效果做了深入的分析, 解释了单轮多数投票制导致二元政党体系产生的原因等。 ② 他 进一步把迪韦尔热定律的适用性运用到了印度 。大部分民主国家都为迪韦尔热定律的正确性给出 了鲜活的印证,但也有一些例外 ,印度就是传统意义上公认的不适用迪韦尔热定律的民主国家:虽 然运用了单名制选区制度 ,却政党林立。赖克尔对这一传统观点提出了挑战———印度林立的政党 体系不是对迪韦尔热定律的反证 ,而恰好是其间接的证明 :在国大党始终处于孔多塞胜者 (Condor￾cetWinner)的地位时, 其他林立的小党没有动力和能力结成与之分庭抗礼的另一大党 。 莱伊也对迪韦尔热定律进行了较为重要的佐证 ,并致力于提炼选举制度影响政党间竞争能力 的微观规律 ,认为在种类繁杂的选举制度中,变化之源主要有三个方面 :选举公式 、选区划分及规模 和选票结构 ,由此来划分选举制度,并经验性地证明选区规模要比选举公式对于代表均衡性有着更 为显著的影响。 ③ 进一步对选区规模与政党数量和行为间的关系进行的研究表明 , 选区规模在决 定体制内有能力进行竞争的政党数量方面发挥着最为关键的作用 。 ④ 李帕特从选举公式 、选区规模、附加席次条款、选举门槛 、选票结构等五个方面来考察选举制 度 ,致力于从选举制度的操作层面以及所引发的政治效果层面,特别是在选票向席位转换时对代表 比例均衡性影响的层面进行研究。 ⑤ 他关注了 1945— 1990年间 27个民主国家的 70多种选举制度 运作中的政治效果,选区规模和选举门槛的结合最具有解释力。他还研究了代表权的不公平分配 现象, 认为在实行单名制选举的区域 ,代表权的不公平分配主要是由于这些区域存在的人口差距固 定 、偏好又不同的选民 ,这样就使处于人口劣势的选民始终得不到代表 ;在实行复名制的行政区 ,不 公平的代表主要表现为对乡村人口或者是某一个区域人口的过度代表 。 ⑥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政党制度与选举制度之间的因果关系是错综复杂的 ,尽管一定的政党 制度和选举制度的生成离不开特定的历史和社会因素 ,但制度设计本身也具有相当的能动性和决 120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SeymourM.Lipset& SteinRokkanPartySystemsandVoterAlignments:CrossNationalPerspectives(NewYork:FreePress, 1967)157. WilliamRiker, “DuvergesLawRevisited, ” inBernardGrofman, ArendLijphart(eds.), ElectoralLawsandTheirPoliticalCon￾sequences(NewYork:AgathonPress, 1986). DouglasRae(ed), ThePoliticalConsequencesofElectoralLaws(NewHaven, Connecticut:YaleUniversityPress, 1971)16- 39. R.Taagepera&M.S.Shugart, SeatsandVotes:TheEffectsandDeterminantsofElectoralSystems(NewHaven, CTandLondon: YaleUniversityPress, 1989). ArendLijphart, Democracies:PatternsofMajoritarianandConsensusGovernmentinTwenty-OneCountries(NewHaven:YaleU￾niversityPress, 1984)154-6. ArendLijphart, ElectoralSystemsandPartySystems:AStudyofTwenty-SevenDemocracies1945— 1990 (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 1994)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