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总第171l期 ●认可语义 而在图2中则表现为衍生关系? 首先,从广义上讲,认知语义学的研究表明语义 语义1语义2语义3语义4 发展演变是人类认知范畴化和概念化的结果。人类 经验是范畴和概念的基础。其次,从狭义上讲,原则 语义a语义b语义c语义d 性多义分析法运用 grady提出的经验相关原则 ( Experiential Correlation Principle),并结合 Hopper& 仔细观察以上三幅语义网络图的异同,不难发Tm针对词义变化所提出的语用加强机制 现这三幅图的相同之处在于:认可语义和语义1的( Pragmatic Strengthening Principle)从经验基础和语用 语义距离相同,语义关系类型相同,语义可预测,语推理两方面来解释义项派生的动因。人类经验仍 义关系稳定。不同之处在于:语义2或者语义n与是目前解释语义距离的首选工具。 认可语义及语义1之间的语义距离不同,语义关系 人类经验是感性的主观的,这就使得多义词的 类型不同;但语义灵活,需在具体语境中预测。 语义理据显得笼统且主观。语义网络不仅显示了多 四、讨论 义词的历时发展,也表明了其共时发展。无论历时 一个很简单的表示形状的单词,怎么能够绘制还是共时,我们很难区分 ice cream cone, traffic cone 出三幅语义网络图?这个问题值得深思。如何构建 retina cone及其他相关表达式孰先孰后,即它们与认 和解释多义词的语义网络是认知语义学的研究重可语义的距离模糊。我们不能回答cme的哪个语 点。以上的症结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多义词义是语义2,语义2与语义1的语义距离是多少,语 语义网络。我们不禁要问:不同语义派生的先后顺义2和语义1的关系是并列还是派生。不仅笔者有 序如何确定?义项之间的语义距离孰近孰远?义项此疑问林正军、杨忠亦在《一词多义现象的历时 之间的语义距离如何衡量?义项之间的语义关系如和认知解析》一文中表达了同样的疑惑:“一般说来 何?语义延伸方式如何?意义可否预测?原则性语多义词词义范畴中的典型只有一个,但从共时的角 义网络分析法能否解释以上问题?存在哪些有待改度来看我们有时很难判断词义间的主次关系,所有 进的地方?这些讨论揭示了语义网络分析法的利成员似乎以同等的地位共存于同一个词义范畴之 弊,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建构和解释多义词语义网中。” 因此,笔者认为,人类经验已经不足以解释语义 )义项的语义距离 距离,需要有新的标准细化语义网络中的语义接入 根据语义网络,认可语义有且仅有一个,其他不点。新标准需从主观感知向客观转化,如语义在不 同语义都是语义网络的接入点,围绕认可语义构成同的时间段的使用频率可以考虑作为一个新的标 语义辐射范畴。义项距离认可语义距离越近,与认淮。现代科技、电子化使得语料库成为语言研究的 可语义的相关度越大;距离越远,相关度越小。这告得力助手。基于语料库的多义词研究不失为一个新 诉我们义项之间是有距离的。问题是语义距离是如的研究方法。 何确定的?不同义项的语义距离有多大?具体而 (二)语义关系类型 言,语义1与语义2之间的语义距离是多少?为什 田兵将语义关系类型认定为派生关系、源生 么图1和图3中语义1和语义2并列,语义距离近;关系、层级关系、原型关系、认知优先关系和梯级关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 National social sclences Datab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总第 171期 认 可 语 义 … 语 义 1 语 义 2 语 义 3 语 义 4 ••语义r 语 义 a 语 义 b 语 义 c 语 义 d 图 3 仔细观察以上三幅语义网络图的异同,不难发 现这三幅图的相同之处在于:认可语义和语义1 的 语义距离相同,语义关系类型相同,语义可预测,语 义关系稳定。不同之处在于 :语义 2 或者语义n 与 认可语义及语义 1 之间的语义距离不同,语义关系 类型不同;但语义灵活,需在具体语境中预测。 四、讨论 一个很简单的表示形状的单词,怎么能够绘制 出三幅语义网络图?这个问题值得深思。如何构建 和解释多义词的语义网络是认知语义学的研究重 点。[27]13以上的症结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多义词 语义网络。我们不禁要问:不同语义派生的先后顺 序如何确定?义项之间的语义距离孰近孰远?义项 之间的语义距离如何衡量?义项之间的语义关系如 何?语义延伸方式如何?意义可否预测?原则性语 义网络分析法能否解释以上问题?存在哪些有待改 进的地方?这些讨论揭示了语义网络分析法的利 弊 ,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建构和解释多义词语义网 络。 (一)义项的语义距离 根据语义网络,认可语义有且仅有一个,其他不 同语义都是语义网络的接入点,围绕认可语义构成 语义辐射范畴。义项距离认可语义距离越近,与认 可语义的相关度越大;距离越远,相关度越小。这告 诉我们义项之间是有距离的。问题是语义距离是如 何确定的?不同义项的语义距离有多大?具体而 言 ,语 义 1 与语义 2 之间的语义距离是多少?为什 么 图 1 和图 3 中语义 1 和语义 2 并列,语义距离近; 而在图 2 中则表现为衍生关系? 首先,从广义上讲,认知语义学的研究表明语义 发展演变是人类认知范畴化和概念化的结果。人类 经验是范畴和概念的基础。其次,从狭义上讲,原则 性多义分析法运用Gmdy[28][29]提出的经验相关原则 ( Experiential Correlation P rinciple ),并结合 Hopper & Tmug〇tt[3(^ f 对词义变化所提出的语用加强机制 (Pragmatic Strengthening P rinciple)从经验基础和语用 推理两方面来解释义项派生的动因[1]。人类经验仍 是目前解释语义距离的首选工具。 人类经验是感性的主观的,这就使得多义词的 语义理据显得笼统且主观。语义网络不仅显示了多 义词的历时发展,也表明了其共时发展。无论历时 还是共时,我们很难区分ice cream cone、traffic cone、 retina cone及其他相关表达式孰先孰后,即它们与认 可语义的距离模糊。我们不能回答co n e的哪个语 义是语义 2,语 义 2 与 语 义 1 的语义距离是多少,语 义 2 和语义 1 的关系是并列还是派生。不仅笔者有 此疑问,林正军、杨忠[31]亦在《一词多义现象的历时 和认知解析》一文中表达了同样的疑惑:“一般说来, 多义词词义范畴中的典型只有一个,但从共时的角 度来看,我们有时很难判断词义间的主次关系,所有 成员似乎以同等的地位共存于同一个词义范畴之 中。,, 因此,笔者认为,人类经验已经不足以解释语义 距离,需要有新的标准细化语义网络中的语义接入 点。新标准需从主观感知向客观转化,如语义在不 同的时间段的使用频率可以考虑作为一个新的标 准。现代科技、电子化使得语料库成为语言研究的 得力助手。基于语料库的多义词研究不失为一个新 的研究方法。 (二)语义关系类型 田兵[32]将语义关系类型认定为派生关系、源生 关系、层级关系、原型关系、认知优先关系和梯级关 87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