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证法转向了统一:一方面,没有面向对象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就没有对内容的 把握,也就不可能有对总体把握;另一方面,又只有当我们把内容放在总体之 中,把内容把握为历史的总体中的内容,这些新的内容才有可能被认识。一旦 我们在辩证法中使内容和总体性这两个维度达到了统一,我们也就真正实现了 对历史的创造。在这个高度上,历史可以被把握为“我们的行为”,我们是历 史的主体。 但卢卡奇同时也意识到,黑格尔的哲学终究并不是实践哲学,而是一种直观 的哲学( contemplative philosophy)。之所以如此,根本原因就在于黑格尔找 不到真正的历史主体。在黑格尔那里,历史中的人们根本不具备主体的地位, 连“国民精神”也只是“世界精神”的“自然的”规定,后者利用前者,并通 过超越前者的方式来完成自己的行动。因而,黑格尔的哲学最终只能“超越历 史,并在历史的彼岸建立理性的自我发现的王国。”1这样,黑格尔的辩证法 就陷入了功亏一篑的境地:它虽然已经隐约摸到了解决问题的道路,即历史的 生成,但最终却又跳出了历史之外,局限在了纯粹的概念的王国中。有鉴于此, 卢卡奇强调要实现总体性的辩证法,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找到实践的真正主体。整 本《历史与阶级意识》都可被看作是寻找历史的主体的努力。 (补充:以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为核心线索,黑格尔首先把辩证法落实为关于内容 的辨证法;而内容的辨证法同时又是内在于历史过程之中的,是历史与起源相 致的问题;因此辫证法的问题最要解决的就是历史的生成的问题.再进一步说, 从主体的角度看,这就是如何在历史中成就历史的主体) 无产阶级意识作为总体性的辨证法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明确指出,无产阶级就是历史的现实的主 体。换言之,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以前,人类社会一直处于“史前史”的 阶段,只有在无产阶级形成之后,我们才进入真正的历史。与此同时他还特别 强调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工人们处于被物化的境地,他们合在一起并不就 是无产阶级。在从工人上升到无产阶级的过程中,有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那 就是无产阶级意识。那么,无产阶级意识究竟怎样才能生成?它又为何能够使 工人上升为普遍的阶级,并成为创造历史的主体?为了解答这些问题,卢卡奇 13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等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224页 14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等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225页。7 证法转向了统一:一方面, 没有面向对象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就没有对内容的 把握, 也就不可能有对总体把握;另一方面, 又只有当我们把内容放在总体之 中, 把内容把握为历史的总体中的内容,这些新的内容才有可能被认识。一旦 我们在辩证法中使内容和总体性这两个维度达到了统一, 我们也就真正实现了 对历史的创造。在这个高度上, 历史可以被把握为“我们的行为”, 我们是历 史的主体。 但卢卡奇同时也意识到,黑格尔的哲学终究并不是实践哲学,而是一种直观 的哲学(contemplative philosophy)。之所以如此, 根本原因就在于黑格尔找 不到真正的历史主体。 在黑格尔那里,历史中的人们根本不具备主体的地位, 连“国民精神”也只是“世界精神”的“自然的”规定, 后者利用前者, 并通 过超越前者的方式来完成自己的行动13。因而, 黑格尔的哲学最终只能“超越历 史, 并在历史的彼岸建立理性的自我发现的王国。”14 这样, 黑格尔的辩证法 就陷入了功亏一篑的境地:它虽然已经隐约摸到了解决问题的道路, 即历史的 生成, 但最终却又跳出了历史之外, 局限在了纯粹的概念的王国中。有鉴于此, 卢卡奇强调要实现总体性的辩证法,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找到实践的真正主体。整 本《历史与阶级意识》都可被看作是寻找历史的主体的努力。 (补充:以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为核心线索,黑格尔首先把辩证法落实为关于内容 的辩证法;而内容的辩证法同时又是内在于历史过程之中的,是历史与起源相一 致的问题;因此辩证法的问题最要解决的就是历史的生成的问题.再进一步说, 从主体的角度看,这就是如何在历史中成就历史的主体.) 二、 无产阶级意识作为总体性的辩证法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明确指出, 无产阶级就是历史的现实的主 体。换言之, 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以前, 人类社会一直处于“史前史”的 阶段, 只有在无产阶级形成之后,我们才进入真正的历史。与此同时他还特别 强调指出, 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工人们处于被物化的境地,他们合在一起并不就 是无产阶级。 在从工人上升到无产阶级的过程中, 有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那 就是无产阶级意识。那么, 无产阶级意识究竟怎样才能生成?它又为何能够使 工人上升为普遍的阶级, 并成为创造历史的主体?为了解答这些问题, 卢卡奇 13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等译,商务印书馆,1992 年,第 224 页。 14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等译,商务印书馆,1992 年,第 225 页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