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将网络流行语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 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 上海理工大学王海斌 网络流行语是指由网民创造或积极传播的,迅速风靡于网民之中,进而被多数网民认可 接受并使用的语言。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下简称“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 主渠道、主阵地。乍一听,网络流行语与高校思政课堂教学风马牛不相及,实则不然。作为 名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一线从教多年的教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将网络流行语引入高 校思政课堂,能切实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显著改善教学效果 “05方案”设置的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下简称“基 础”)课程无疑与大学生成长成才联系最为紧密。“基础”课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 观和法制观教育为基本内容,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对当代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 予以科学和有说服力的回答,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人生理论与实践。由于“基础”课内容更 贴近大学生生活、贴近社会,在其课堂教学中率先全面、系统引入网络流行语更易操作。本 文以“基础”课为例,探讨将网络流行语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的可行性,以推广这一教学 创新举措 网络流行语并不仅限于在网络环境中使用 网络语言是从网络社会发展起来的一种语言时尚,突出的表现为网络群体约定俗成并迅 速流行开来。网络流行语主要有四种类型:第一类是一般网络用语。主要是以象形、谐音、 比喻、字母缩写、符号等方式表达某种特定意义的词汇。如“5555”3(哭声,表示痛苦不堪 几欲落泪);“-p”(吐了一下舌头);:“偶”(我);:“稀饭”(喜欢);“大虾”(网络高手,对网 友的尊称,与“菜鸟”相对应)。近两年出现的“囧”(郁闷、悲伤、无奈)、“槑”(很天真、 傻到家了)等词语也可以归入此类。第二类是旧词新意型。有的是“正义反用”,如“天才 (天生的蠢材):“可爱”(可怜没人爱):“不错”(长成这样子不是你的错):“贤惠”(闲适 得什么也不会):“天生丽质”(天生没有利用价值)。当然也有“反义正用”的用法如“白 骨精(白领、骨干、精英);“讨人厌”(讨人喜欢,百看不厌)等。第三类是网民自创、流传 甚广的网络俏皮话,如“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别再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等,其产 生的原因可以归结为某种社会情绪的蔓延,体现了网络大众文化的特点。第四类是基于社会 公共事件产生的网络流行语。如“躲猫猫”、“欺实马(70码)”、“俯卧撑”、“楼脆脆”等, 是网民在对公共事件进行自主解读之后创造出来的词汇。 当前,一些网络语言也在现实社会中流行。网络语言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渗透力、推进并 改变着人们现实的语言生活,成为当今我国进入数字化信息时代的一种十分现实、生动的写 照。需要指出的是,一些网络词语的使用范围仅仅局限于临时性的网络聊天,脱离了这一语 境就无法被人们所理解,因此很难真正用于现实的语言交际之中,如键盘敲击出来的符号型 网络语言、大部分的旧词新意型网络语言。显然这部分网络语言是不可能引进高校思政课堂 教学中的。 二、网络流行语的引入并不影响思政课教学语言的严谨性 从语言角度讲,网络流行语是不规范的语言系统。网络流行语,尤其是在“90后”中 广为流行的“火星文”在丰富传统语言、扩大新词汇的同时,随意更改中国汉字,断章取义 导致错別字横行,破坏了语言的纯洁,使传统语言规范面临严重挑战。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基 于课程自身特点,其教学语言要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表达的严谨性。不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还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都是科学严密的科学体系,其语言是经导师、先辈和理论工作将网络流行语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 ——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 上海理工大学 王海斌 网络流行语是指由网民创造或积极传播的,迅速风靡于网民之中,进而被多数网民认可、 接受并使用的语言。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下简称“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 主渠道、主阵地。乍一听,网络流行语与高校思政课堂教学风马牛不相及,实则不然。作为 一名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一线从教多年的教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将网络流行语引入高 校思政课堂,能切实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显著改善教学效果。 “05 方案”设置的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下简称“基 础”)课程无疑与大学生成长成才联系最为紧密。“基础”课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 观和法制观教育为基本内容,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对当代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 予以科学和有说服力的回答,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人生理论与实践。由于“基础”课内容更 贴近大学生生活、贴近社会,在其课堂教学中率先全面、系统引入网络流行语更易操作。本 文以“基础”课为例,探讨将网络流行语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的可行性,以推广这一教学 创新举措。 一、网络流行语并不仅限于在网络环境中使用 网络语言是从网络社会发展起来的一种语言时尚,突出的表现为网络群体约定俗成并迅 速流行开来。网络流行语主要有四种类型:第一类是一般网络用语。主要是以象形、谐音、 比喻、字母缩写、符号等方式表达某种特定意义的词汇。如“55555”(哭声,表示痛苦不堪, 几欲落泪);“- p” (吐了一下舌头);“偶”(我);“稀饭”(喜欢);“大虾”(网络高手,对网 友的尊称,与“菜鸟”相对应)。近两年出现的 “囧”(郁闷、悲伤、无奈)、“槑”(很天真、 傻到家了)等词语也可以归入此类。第二类是旧词新意型。有的是“正义反用”,如 “天才” (天生的蠢材);“可爱”(可怜没人爱);“不错”(长成这样子不是你的错);“贤惠”(闲适 得什么也不会);“天生丽质”(天生没有利用价值)。当然也有“反义正用”的用法,如 “白 骨精(白领、骨干、精英);“讨人厌”(讨人喜欢,百看不厌)等。第三类是网民自创、流传 甚广的网络俏皮话,如“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别再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等,其产 生的原因可以归结为某种社会情绪的蔓延,体现了网络大众文化的特点。第四类是基于社会 公共事件产生的网络流行语。如“躲猫猫”、“欺实马(70 码)”、“俯卧撑”、“楼脆脆”等, 是网民在对公共事件进行自主解读之后创造出来的词汇。 当前,一些网络语言也在现实社会中流行。网络语言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渗透力、推进并 改变着人们现实的语言生活,成为当今我国进入数字化信息时代的一种十分现实、生动的写 照。需要指出的是,一些网络词语的使用范围仅仅局限于临时性的网络聊天,脱离了这一语 境就无法被人们所理解,因此很难真正用于现实的语言交际之中,如键盘敲击出来的符号型 网络语言、大部分的旧词新意型网络语言。显然这部分网络语言是不可能引进高校思政课堂 教学中的。 二、网络流行语的引入并不影响思政课教学语言的严谨性 从语言角度讲,网络流行语是不规范的语言系统。网络流行语,尤其是在“90 后”中 广为流行的“火星文”在丰富传统语言、扩大新词汇的同时,随意更改中国汉字,断章取义, 导致错别字横行,破坏了语言的纯洁,使传统语言规范面临严重挑战。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基 于课程自身特点,其教学语言要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表达的严谨性。不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还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都是科学严密的科学体系, 其语言是经导师、先辈和理论工作
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