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者反复推敲而成,科学性、严谨性不言自明。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语言一定要遵循科学 严谨的原则,尊重原著,尊重科学 将网络流行语引入高校思政课堂是否会影响其严谨性、科学性?笔者以为,只要思政课 教师选择合适的网络流行语并将其恰如其分地使用,不仅不会影响思政课的严谨性,反而会 经常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讲授同意识形态密切相关的内容时,审慎使用网络流行语。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 教师可以把一堂课的内容大致分为严肃和相对严肃部分。严肃部分指的是基本的观点、理论、 教学重点、难点;相对严肃部分可以是一些事实评论、案例点评甚至包括课堂组织活动。应 当明确,教师在讲授严肃部分时,对网络流行语的运用应该是积极的,而不是消解式的。例 如,在全社会致力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网络上也开始流行“和谐”一词。经常可以 看到或听到学生说,在论坛上发了篇“猛文”,结果被版主“和谐”了。显然,网络流行语 和谐”是对党的“和谐”理论中的“和谐”作了戏谑性地使用。此类网络流行语歪曲了党 的创新理论,是绝对不能进思政课堂的 2.在对基本理论进行阐释时,灵活地使用网络流行语,能减轻意识形态教育的生硬 使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课堂气氛沉闷的状况。例如,在讲授“八荣 八耻”之“以骄奢淫逸为耻”时,教师可以从网络流行语“败”、“血拼”开始:“我今天败 了……”、“今天又血拼去了”。“败”是英文“buy”的中文发音,“血拼”是英文“ shopping 的中文发音。“购买”行为是日常化的,一旦这种购买超出了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超越了 所需,成了奢侈浪费,那就成了我们通俗所讲的“败”一一“败家”、“败家子”。如此一展 开,学生就会觉得有点意思了。此时,教师可顺势引导:“血拼”“拼”的是谁的“血”?是 自己的“血”还是父母的“血”?拿父母的血汗钱去“拼”,自己内心是否有不安?如此 教师既完成了基本理论的讲解,又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还活跃了课堂气氛,可谓一举多 3.在教学组织管理活动中,睿智地使用网络流行语,能有效发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 习,规范课堂教学秩序,做到严肃而不失活泼。例如,在新一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 成功经验之一是改革课堂教学方式,教师精讲,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课堂讨论、专题研究 和社会考察。但如何有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让不少教师费尽心思。笔者以为,难点有 二。一是如何打开学生的“话匣子”,激发学生发表个人观点的兴趣:二是在讨论过程中如 何控制场面,尤其是如何点评部分学生标新立异、非主流的观点。对于前者,单纯通过给学 生加分的策略很难见效,笔者一般是预先收集数个与讨论主题有关的网络流行语作为开场 白,如讨论拜金主义话题时,引入“有钱能使磨推鬼”、“钱不是问题,问题是没钱”、“钱乃 味良药,有明目张胆之功效”等网络流行语,一下子就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对于 后者,教师既要明确是非,表明立场,又要注意方式,过分严厉的语气会影响讨论的流畅性, 笔者一般通过“某某同学的观点太雷人了”、“我差点被雷倒”、“我不顶”等网络流行语,既 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立场,又不至于让学生太难堪。将学生愿意接受的语言,用在学生能够 听到的地方。简单的一句网络流行语不仅可以活跃气氛,也可消除师生间的距离,同时也对 学生起到了警示的教育作用,这样的一举多得的教育效果是传统的任何一种说教都达不到 三、网络流行语的引入有助于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普遍采用大班教学的模式,要想做到完全的因材施教具有相 当的难度;而教学理念的革新、教学手段的创新能有效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笔者以为,网 络流行语的引入对思政课针对性的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流行语的引入针对教学对象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从2008年开始,高校已迎 来了“90后”的新一代大学生。一个时代的大学生往往都烙有该时代的烙印,而不同时代者反复推敲而成, 科学性、严谨性不言自明。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语言一定要遵循科学 严谨的原则,尊重原著,尊重科学。 将网络流行语引入高校思政课堂是否会影响其严谨性、科学性?笔者以为,只要思政课 教师选择合适的网络流行语并将其恰如其分地使用,不仅不会影响思政课的严谨性,反而会 经常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讲授同意识形态密切相关的内容时,审慎使用网络流行语。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 教师可以把一堂课的内容大致分为严肃和相对严肃部分。严肃部分指的是基本的观点、理论、 教学重点、难点;相对严肃部分可以是一些事实评论、案例点评甚至包括课堂组织活动。应 当明确,教师在讲授严肃部分时,对网络流行语的运用应该是积极的,而不是消解式的。例 如,在全社会致力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网络上也开始流行“和谐”一词。经常可以 看到或听到学生说,在论坛上发了篇“猛文”,结果被版主“和谐”了。显然,网络流行语 “和谐”是对党的“和谐”理论中的“和谐”作了戏谑性地使用。此类网络流行语歪曲了党 的创新理论,是绝对不能进思政课堂的。 2.在对基本理论进行阐释时,灵活地使用网络流行语,能减轻意识形态教育的生硬, 使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课堂气氛沉闷的状况。例如,在讲授“八荣 八耻”之“以骄奢淫逸为耻”时,教师可以从网络流行语“败”、“血拼”开始:“我今天败 了……”、“今天又血拼去了”。“败”是英文“buy”的中文发音,“血拼”是英文“shopping” 的中文发音。“购买”行为是日常化的,一旦这种购买超出了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超越了 所需,成了奢侈浪费,那就成了我们通俗所讲的“败”——“败家”、“败家子”。如此一展 开,学生就会觉得有点意思了。此时,教师可顺势引导:“血拼”“拼”的是谁的“血”?是 自己的“血”还是父母的“血”?拿父母的血汗钱去“拼”,自己内心是否有不安?如此, 教师既完成了基本理论的讲解,又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还活跃了课堂气氛,可谓一举多 得。 3.在教学组织管理活动中,睿智地使用网络流行语,能有效发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 习,规范课堂教学秩序,做到严肃而不失活泼。例如,在新一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 成功经验之一是改革课堂教学方式,教师精讲,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课堂讨论、专题研究 和社会考察。但如何有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让不少教师费尽心思。笔者以为,难点有 二。一是如何打开学生的“话匣子”,激发学生发表个人观点的兴趣;二是在讨论过程中如 何控制场面,尤其是如何点评部分学生标新立异、非主流的观点。对于前者,单纯通过给学 生加分的策略很难见效,笔者一般是预先收集数个与讨论主题有关的网络流行语作为开场 白,如讨论拜金主义话题时,引入“有钱能使磨推鬼”、“钱不是问题,问题是没钱”、“钱乃 一味良药,有明目张胆之功效”等网络流行语,一下子就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对于 后者,教师既要明确是非,表明立场,又要注意方式,过分严厉的语气会影响讨论的流畅性, 笔者一般通过“某某同学的观点太雷人了”、“我差点被雷倒”、“我不顶”等网络流行语,既 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立场,又不至于让学生太难堪。将学生愿意接受的语言,用在学生能够 听到的地方。简单的一句网络流行语不仅可以活跃气氛,也可消除师生间的距离,同时也对 学生起到了警示的教育作用,这样的一举多得的教育效果是传统的任何一种说教都达不到 的。 三、网络流行语的引入有助于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普遍采用大班教学的模式,要想做到完全的因材施教具有相 当的难度;而教学理念的革新、教学手段的创新能有效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笔者以为,网 络流行语的引入对思政课针对性的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流行语的引入针对教学对象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从 2008 年开始,高校已迎 来了“90 后”的新一代大学生。一个时代的大学生往往都烙有该时代的烙印,而不同时代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