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网络流行语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 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 上海理工大学王海斌 网络流行语是指由网民创造或积极传播的,迅速风靡于网民之中,进而被多数网民认可 接受并使用的语言。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下简称“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 主渠道、主阵地。乍一听,网络流行语与高校思政课堂教学风马牛不相及,实则不然。作为 名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一线从教多年的教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将网络流行语引入高 校思政课堂,能切实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显著改善教学效果 “05方案”设置的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下简称“基 础”)课程无疑与大学生成长成才联系最为紧密。“基础”课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 观和法制观教育为基本内容,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对当代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 予以科学和有说服力的回答,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人生理论与实践。由于“基础”课内容更 贴近大学生生活、贴近社会,在其课堂教学中率先全面、系统引入网络流行语更易操作。本 文以“基础”课为例,探讨将网络流行语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的可行性,以推广这一教学 创新举措 网络流行语并不仅限于在网络环境中使用 网络语言是从网络社会发展起来的一种语言时尚,突出的表现为网络群体约定俗成并迅 速流行开来。网络流行语主要有四种类型:第一类是一般网络用语。主要是以象形、谐音、 比喻、字母缩写、符号等方式表达某种特定意义的词汇。如“5555”3(哭声,表示痛苦不堪 几欲落泪);“-p”(吐了一下舌头);:“偶”(我);:“稀饭”(喜欢);“大虾”(网络高手,对网 友的尊称,与“菜鸟”相对应)。近两年出现的“囧”(郁闷、悲伤、无奈)、“槑”(很天真、 傻到家了)等词语也可以归入此类。第二类是旧词新意型。有的是“正义反用”,如“天才 (天生的蠢材):“可爱”(可怜没人爱):“不错”(长成这样子不是你的错):“贤惠”(闲适 得什么也不会):“天生丽质”(天生没有利用价值)。当然也有“反义正用”的用法如“白 骨精(白领、骨干、精英);“讨人厌”(讨人喜欢,百看不厌)等。第三类是网民自创、流传 甚广的网络俏皮话,如“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别再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等,其产 生的原因可以归结为某种社会情绪的蔓延,体现了网络大众文化的特点。第四类是基于社会 公共事件产生的网络流行语。如“躲猫猫”、“欺实马(70码)”、“俯卧撑”、“楼脆脆”等, 是网民在对公共事件进行自主解读之后创造出来的词汇。 当前,一些网络语言也在现实社会中流行。网络语言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渗透力、推进并 改变着人们现实的语言生活,成为当今我国进入数字化信息时代的一种十分现实、生动的写 照。需要指出的是,一些网络词语的使用范围仅仅局限于临时性的网络聊天,脱离了这一语 境就无法被人们所理解,因此很难真正用于现实的语言交际之中,如键盘敲击出来的符号型 网络语言、大部分的旧词新意型网络语言。显然这部分网络语言是不可能引进高校思政课堂 教学中的。 二、网络流行语的引入并不影响思政课教学语言的严谨性 从语言角度讲,网络流行语是不规范的语言系统。网络流行语,尤其是在“90后”中 广为流行的“火星文”在丰富传统语言、扩大新词汇的同时,随意更改中国汉字,断章取义 导致错別字横行,破坏了语言的纯洁,使传统语言规范面临严重挑战。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基 于课程自身特点,其教学语言要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表达的严谨性。不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还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都是科学严密的科学体系,其语言是经导师、先辈和理论工作
将网络流行语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 ——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 上海理工大学 王海斌 网络流行语是指由网民创造或积极传播的,迅速风靡于网民之中,进而被多数网民认可、 接受并使用的语言。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下简称“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 主渠道、主阵地。乍一听,网络流行语与高校思政课堂教学风马牛不相及,实则不然。作为 一名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一线从教多年的教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将网络流行语引入高 校思政课堂,能切实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显著改善教学效果。 “05 方案”设置的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下简称“基 础”)课程无疑与大学生成长成才联系最为紧密。“基础”课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 观和法制观教育为基本内容,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对当代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 予以科学和有说服力的回答,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人生理论与实践。由于“基础”课内容更 贴近大学生生活、贴近社会,在其课堂教学中率先全面、系统引入网络流行语更易操作。本 文以“基础”课为例,探讨将网络流行语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的可行性,以推广这一教学 创新举措。 一、网络流行语并不仅限于在网络环境中使用 网络语言是从网络社会发展起来的一种语言时尚,突出的表现为网络群体约定俗成并迅 速流行开来。网络流行语主要有四种类型:第一类是一般网络用语。主要是以象形、谐音、 比喻、字母缩写、符号等方式表达某种特定意义的词汇。如“55555”(哭声,表示痛苦不堪, 几欲落泪);“- p” (吐了一下舌头);“偶”(我);“稀饭”(喜欢);“大虾”(网络高手,对网 友的尊称,与“菜鸟”相对应)。近两年出现的 “囧”(郁闷、悲伤、无奈)、“槑”(很天真、 傻到家了)等词语也可以归入此类。第二类是旧词新意型。有的是“正义反用”,如 “天才” (天生的蠢材);“可爱”(可怜没人爱);“不错”(长成这样子不是你的错);“贤惠”(闲适 得什么也不会);“天生丽质”(天生没有利用价值)。当然也有“反义正用”的用法,如 “白 骨精(白领、骨干、精英);“讨人厌”(讨人喜欢,百看不厌)等。第三类是网民自创、流传 甚广的网络俏皮话,如“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别再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等,其产 生的原因可以归结为某种社会情绪的蔓延,体现了网络大众文化的特点。第四类是基于社会 公共事件产生的网络流行语。如“躲猫猫”、“欺实马(70 码)”、“俯卧撑”、“楼脆脆”等, 是网民在对公共事件进行自主解读之后创造出来的词汇。 当前,一些网络语言也在现实社会中流行。网络语言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渗透力、推进并 改变着人们现实的语言生活,成为当今我国进入数字化信息时代的一种十分现实、生动的写 照。需要指出的是,一些网络词语的使用范围仅仅局限于临时性的网络聊天,脱离了这一语 境就无法被人们所理解,因此很难真正用于现实的语言交际之中,如键盘敲击出来的符号型 网络语言、大部分的旧词新意型网络语言。显然这部分网络语言是不可能引进高校思政课堂 教学中的。 二、网络流行语的引入并不影响思政课教学语言的严谨性 从语言角度讲,网络流行语是不规范的语言系统。网络流行语,尤其是在“90 后”中 广为流行的“火星文”在丰富传统语言、扩大新词汇的同时,随意更改中国汉字,断章取义, 导致错别字横行,破坏了语言的纯洁,使传统语言规范面临严重挑战。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基 于课程自身特点,其教学语言要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表达的严谨性。不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还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都是科学严密的科学体系, 其语言是经导师、先辈和理论工作
者反复推敲而成,科学性、严谨性不言自明。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语言一定要遵循科学 严谨的原则,尊重原著,尊重科学 将网络流行语引入高校思政课堂是否会影响其严谨性、科学性?笔者以为,只要思政课 教师选择合适的网络流行语并将其恰如其分地使用,不仅不会影响思政课的严谨性,反而会 经常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讲授同意识形态密切相关的内容时,审慎使用网络流行语。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 教师可以把一堂课的内容大致分为严肃和相对严肃部分。严肃部分指的是基本的观点、理论、 教学重点、难点;相对严肃部分可以是一些事实评论、案例点评甚至包括课堂组织活动。应 当明确,教师在讲授严肃部分时,对网络流行语的运用应该是积极的,而不是消解式的。例 如,在全社会致力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网络上也开始流行“和谐”一词。经常可以 看到或听到学生说,在论坛上发了篇“猛文”,结果被版主“和谐”了。显然,网络流行语 和谐”是对党的“和谐”理论中的“和谐”作了戏谑性地使用。此类网络流行语歪曲了党 的创新理论,是绝对不能进思政课堂的 2.在对基本理论进行阐释时,灵活地使用网络流行语,能减轻意识形态教育的生硬 使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课堂气氛沉闷的状况。例如,在讲授“八荣 八耻”之“以骄奢淫逸为耻”时,教师可以从网络流行语“败”、“血拼”开始:“我今天败 了……”、“今天又血拼去了”。“败”是英文“buy”的中文发音,“血拼”是英文“ shopping 的中文发音。“购买”行为是日常化的,一旦这种购买超出了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超越了 所需,成了奢侈浪费,那就成了我们通俗所讲的“败”一一“败家”、“败家子”。如此一展 开,学生就会觉得有点意思了。此时,教师可顺势引导:“血拼”“拼”的是谁的“血”?是 自己的“血”还是父母的“血”?拿父母的血汗钱去“拼”,自己内心是否有不安?如此 教师既完成了基本理论的讲解,又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还活跃了课堂气氛,可谓一举多 3.在教学组织管理活动中,睿智地使用网络流行语,能有效发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 习,规范课堂教学秩序,做到严肃而不失活泼。例如,在新一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 成功经验之一是改革课堂教学方式,教师精讲,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课堂讨论、专题研究 和社会考察。但如何有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让不少教师费尽心思。笔者以为,难点有 二。一是如何打开学生的“话匣子”,激发学生发表个人观点的兴趣:二是在讨论过程中如 何控制场面,尤其是如何点评部分学生标新立异、非主流的观点。对于前者,单纯通过给学 生加分的策略很难见效,笔者一般是预先收集数个与讨论主题有关的网络流行语作为开场 白,如讨论拜金主义话题时,引入“有钱能使磨推鬼”、“钱不是问题,问题是没钱”、“钱乃 味良药,有明目张胆之功效”等网络流行语,一下子就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对于 后者,教师既要明确是非,表明立场,又要注意方式,过分严厉的语气会影响讨论的流畅性, 笔者一般通过“某某同学的观点太雷人了”、“我差点被雷倒”、“我不顶”等网络流行语,既 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立场,又不至于让学生太难堪。将学生愿意接受的语言,用在学生能够 听到的地方。简单的一句网络流行语不仅可以活跃气氛,也可消除师生间的距离,同时也对 学生起到了警示的教育作用,这样的一举多得的教育效果是传统的任何一种说教都达不到 三、网络流行语的引入有助于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普遍采用大班教学的模式,要想做到完全的因材施教具有相 当的难度;而教学理念的革新、教学手段的创新能有效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笔者以为,网 络流行语的引入对思政课针对性的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流行语的引入针对教学对象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从2008年开始,高校已迎 来了“90后”的新一代大学生。一个时代的大学生往往都烙有该时代的烙印,而不同时代
者反复推敲而成, 科学性、严谨性不言自明。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语言一定要遵循科学 严谨的原则,尊重原著,尊重科学。 将网络流行语引入高校思政课堂是否会影响其严谨性、科学性?笔者以为,只要思政课 教师选择合适的网络流行语并将其恰如其分地使用,不仅不会影响思政课的严谨性,反而会 经常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讲授同意识形态密切相关的内容时,审慎使用网络流行语。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 教师可以把一堂课的内容大致分为严肃和相对严肃部分。严肃部分指的是基本的观点、理论、 教学重点、难点;相对严肃部分可以是一些事实评论、案例点评甚至包括课堂组织活动。应 当明确,教师在讲授严肃部分时,对网络流行语的运用应该是积极的,而不是消解式的。例 如,在全社会致力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网络上也开始流行“和谐”一词。经常可以 看到或听到学生说,在论坛上发了篇“猛文”,结果被版主“和谐”了。显然,网络流行语 “和谐”是对党的“和谐”理论中的“和谐”作了戏谑性地使用。此类网络流行语歪曲了党 的创新理论,是绝对不能进思政课堂的。 2.在对基本理论进行阐释时,灵活地使用网络流行语,能减轻意识形态教育的生硬, 使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课堂气氛沉闷的状况。例如,在讲授“八荣 八耻”之“以骄奢淫逸为耻”时,教师可以从网络流行语“败”、“血拼”开始:“我今天败 了……”、“今天又血拼去了”。“败”是英文“buy”的中文发音,“血拼”是英文“shopping” 的中文发音。“购买”行为是日常化的,一旦这种购买超出了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超越了 所需,成了奢侈浪费,那就成了我们通俗所讲的“败”——“败家”、“败家子”。如此一展 开,学生就会觉得有点意思了。此时,教师可顺势引导:“血拼”“拼”的是谁的“血”?是 自己的“血”还是父母的“血”?拿父母的血汗钱去“拼”,自己内心是否有不安?如此, 教师既完成了基本理论的讲解,又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还活跃了课堂气氛,可谓一举多 得。 3.在教学组织管理活动中,睿智地使用网络流行语,能有效发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 习,规范课堂教学秩序,做到严肃而不失活泼。例如,在新一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 成功经验之一是改革课堂教学方式,教师精讲,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课堂讨论、专题研究 和社会考察。但如何有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让不少教师费尽心思。笔者以为,难点有 二。一是如何打开学生的“话匣子”,激发学生发表个人观点的兴趣;二是在讨论过程中如 何控制场面,尤其是如何点评部分学生标新立异、非主流的观点。对于前者,单纯通过给学 生加分的策略很难见效,笔者一般是预先收集数个与讨论主题有关的网络流行语作为开场 白,如讨论拜金主义话题时,引入“有钱能使磨推鬼”、“钱不是问题,问题是没钱”、“钱乃 一味良药,有明目张胆之功效”等网络流行语,一下子就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对于 后者,教师既要明确是非,表明立场,又要注意方式,过分严厉的语气会影响讨论的流畅性, 笔者一般通过“某某同学的观点太雷人了”、“我差点被雷倒”、“我不顶”等网络流行语,既 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立场,又不至于让学生太难堪。将学生愿意接受的语言,用在学生能够 听到的地方。简单的一句网络流行语不仅可以活跃气氛,也可消除师生间的距离,同时也对 学生起到了警示的教育作用,这样的一举多得的教育效果是传统的任何一种说教都达不到 的。 三、网络流行语的引入有助于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普遍采用大班教学的模式,要想做到完全的因材施教具有相 当的难度;而教学理念的革新、教学手段的创新能有效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笔者以为,网 络流行语的引入对思政课针对性的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流行语的引入针对教学对象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从 2008 年开始,高校已迎 来了“90 后”的新一代大学生。一个时代的大学生往往都烙有该时代的烙印,而不同时代
的大学生需要有不同的教育方式。有人把“90后”的大学生称为“虚拟的一代”。他们通常 通过博客、玩家群、QQ群这些手段来传递信息,并喜欢使用网络语言以便保住自己的隐私。 这样,一本教材+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必然被打破。针对“90后” 大学生的特点,采取通俗易懂的、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很受 学生欢迎,而过去的那种一刀切、一锅煮、照本宣科、强灌硬输的教育方式,在面对个性鲜 明的“90后”的学生时己经显得不合时宜。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讲授中每每穿插网络 流行语时,学生们发出会心的一笑,课堂气氛一下子被激活了。这种氛围下的课堂教学,不 仅能牢牢地吸引住学生们的注意力,也能深深地震撼学生们的心灵,更能极大地启发学生们 的思维与启迪学生们的灵感 2.网络流行语的引入针对教学对象存在的思想认识问题,对症下药。大学生作为互联 网的主力军,目前已成为使用网络流行语的优势群体。他们以能够使用网络流行语为时尚, 因此理解网络语言有时候是进入他们内心世界的钥匙。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当将网络流行语作 为大学生思想动态的睛雨表,以全新的观念把握和审视网络中出现的流行语,深入了解研究 网络流行语,探析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以便对症下药,用积极的网络流行语引领大学生思想 导向。例如,在讲授人生观、人生价值时,可引入网络流行语“嫁人要嫁灰太狼,做人要做 懒羊羊”。这句流行语源自正在热播的国产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灰太狼吃苦受累爱劳 动,聪明能干有毅力,爱老婆胜过爱自己:而懒羊羊是青青草原上最聪明的一只小肥羊,因 为比别人聪明,干活、读书都比别的羊快,所以有很多时间可以用来睡觉。这句流行语的前 半句反映的当代女性白领的爱情观,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择偶标准,也许不太全面,但却 很实用:后半句则是年轻人的生存心态的写照,它的传播无疑会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产生影 响。教师可进一步启发学生进行讨论:如果将此流行语改为“嫁人要嫁懒羊羊,做人要做灰 太狼”,大家是否认同?通过观点的碰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此外, 些网络流行语所传播的一种消极情绪值得关注。比如“囧”是郁闷的意思,该词的流行表明 郁闷成了当代大学生的通病。如何帮助学生解开心结,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思政课教师责 无旁贷。 3.网络流行语的引入针对网络化、信息化的新形势,充分体现时代性。信息社会、互 联网络时代的到来,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要讲好思政课,就必须根 据理论和实际的发展变化不断地补充新的内容,用鲜活的教学内容赋予其鲜明的时代气息。 当代大学生对现实中的热点问题具有强烈的探索欲望,要适时引入学生普遍关心的国内外正 在发生的经济、政治、文化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并用相关的理论加以阐释,使教学内容能 充分反映时代的特点和要求。而思政课教师将时政热点类网络流行语引入课堂恰恰契合了这 一要求。此类流行语往往是一些社会热点事件经过大众传媒曝光以后网民总结的关键词句 其实际涵义必须找到对应的案例才能理解,它巧妙而有趣地折射出社会的热点问题。比如在 拉萨打砸抢烧的事件中,美国CNN的报道淡化袭击者的暴力和群体性,严重歪曲了事实 引起大学生网民的不满,并爆出“做人不能太CNN"的网络流行语,痛斥CNN的不实报道。 值得注意的是,引入时政热点类网络流行语时,教师应坚持正面引导,绝不能煽情渲染,以 点带面,把课堂变成宣泄不满情绪的舞台,产生负面影响。例如,让国人愤怒的三鹿奶粉事 件,引发大学生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高度关注,将传统的“鹿死谁手”改为“谁死鹿手”,以 表达对食品安全问题的不满和焦虑,并透露出个体在不诚信企业面前的无奈。在引入网络流 行语“谁死鹿手”时,教师既要立足当前食品安全问题的现状,又可以《食品安全法》取代 《食品卫生法》为切入点,展现党和政府对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切不可将食品安全问题简 单归咎于政府工作不力,误导学生。又如,“俯卧撑”、“躲猫猫”折射出部分大学生网民对 司法公正的不信任。教师应客观评价我国司法公正现状,既看到我国司法改革所取得的成就 也正视现存问题,切勿以偏概全、一棍子打死
的大学生需要有不同的教育方式。有人把“90 后”的大学生称为“虚拟的一代”。他们通常 通过博客、玩家群、QQ 群这些手段来传递信息,并喜欢使用网络语言以便保住自己的隐私。 这样,一本教材+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必然被打破。针对“90 后” 大学生的特点,采取通俗易懂的、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很受 学生欢迎,而过去的那种一刀切、一锅煮、照本宣科、强灌硬输的教育方式,在面对个性鲜 明的“90 后”的学生时已经显得不合时宜。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讲授中每每穿插网络 流行语时,学生们发出会心的一笑,课堂气氛一下子被激活了。这种氛围下的课堂教学,不 仅能牢牢地吸引住学生们的注意力,也能深深地震撼学生们的心灵,更能极大地启发学生们 的思维与启迪学生们的灵感。 2.网络流行语的引入针对教学对象存在的思想认识问题,对症下药。大学生作为互联 网的主力军,目前已成为使用网络流行语的优势群体。他们以能够使用网络流行语为时尚, 因此理解网络语言有时候是进入他们内心世界的钥匙。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当将网络流行语作 为大学生思想动态的睛雨表,以全新的观念把握和审视网络中出现的流行语,深入了解研究 网络流行语,探析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以便对症下药,用积极的网络流行语引领大学生思想 导向。例如,在讲授人生观、人生价值时,可引入网络流行语“嫁人要嫁灰太狼,做人要做 懒羊羊”。这句流行语源自正在热播的国产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灰太狼吃苦受累爱劳 动,聪明能干有毅力,爱老婆胜过爱自己;而懒羊羊是青青草原上最聪明的一只小肥羊,因 为比别人聪明,干活、读书都比别的羊快,所以有很多时间可以用来睡觉。这句流行语的前 半句反映的当代女性白领的爱情观,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择偶标准,也许不太全面,但却 很实用;后半句则是年轻人的生存心态的写照,它的传播无疑会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产生影 响。教师可进一步启发学生进行讨论:如果将此流行语改为“嫁人要嫁懒羊羊,做人要做灰 太狼”,大家是否认同?通过观点的碰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此外,一 些网络流行语所传播的一种消极情绪值得关注。比如“囧”是郁闷的意思,该词的流行表明 郁闷成了当代大学生的通病。如何帮助学生解开心结,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思政课教师责 无旁贷。 3.网络流行语的引入针对网络化、信息化的新形势,充分体现时代性。信息社会、互 联网络时代的到来,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要讲好思政课,就必须根 据理论和实际的发展变化不断地补充新的内容,用鲜活的教学内容赋予其鲜明的时代气息。 当代大学生对现实中的热点问题具有强烈的探索欲望,要适时引入学生普遍关心的国内外正 在发生的经济、政治、文化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并用相关的理论加以阐释,使教学内容能 充分反映时代的特点和要求。而思政课教师将时政热点类网络流行语引入课堂恰恰契合了这 一要求。此类流行语往往是一些社会热点事件经过大众传媒曝光以后网民总结的关键词句, 其实际涵义必须找到对应的案例才能理解,它巧妙而有趣地折射出社会的热点问题。比如在 拉萨打砸抢烧的事件中,美国 CNN 的报道淡化袭击者的暴力和群体性,严重歪曲了事实, 引起大学生网民的不满,并爆出“做人不能太 CNN”的网络流行语,痛斥 CNN 的不实报道。 值得注意的是,引入时政热点类网络流行语时,教师应坚持正面引导,绝不能煽情渲染,以 点带面,把课堂变成宣泄不满情绪的舞台,产生负面影响。例如,让国人愤怒的三鹿奶粉事 件,引发大学生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高度关注,将传统的“鹿死谁手”改为“谁死鹿手”,以 表达对食品安全问题的不满和焦虑,并透露出个体在不诚信企业面前的无奈。在引入网络流 行语“谁死鹿手”时,教师既要立足当前食品安全问题的现状,又可以《食品安全法》取代 《食品卫生法》为切入点,展现党和政府对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切不可将食品安全问题简 单归咎于政府工作不力,误导学生。又如,“俯卧撑”、“躲猫猫”折射出部分大学生网民对 司法公正的不信任。教师应客观评价我国司法公正现状,既看到我国司法改革所取得的成就, 也正视现存问题,切勿以偏概全、一棍子打死
将网络流行语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是一项全新、大胆的尝试,虽收到了一定的 教学效果,但亟需探究的环节还有很多。实践证明,网络流行语的适时、适度使用对思政课 的教学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对于网络流行语这样一种新兴事物,思政课教师应以与时俱 进、兼容并包的态度去认识、了解和使用它。如果高校思政课教师连大学生最流行的网络用 语一点都不了解,那就真的out(网络流行语,过时、落伍的意思)了
将网络流行语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是一项全新、大胆的尝试,虽收到了一定的 教学效果,但亟需探究的环节还有很多。实践证明,网络流行语的适时、适度使用对思政课 的教学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对于网络流行语这样一种新兴事物,思政课教师应以与时俱 进、兼容并包的态度去认识、了解和使用它。如果高校思政课教师连大学生最流行的网络用 语一点都不了解,那就真的 out(网络流行语,过时、落伍的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