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Thought Morals Tutelage and Legal Foundation》论文集:全国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研讨会交流论文(苏州,2010)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DOC,文档页数:376,文件大小:1.23MB,团购合买
理论探讨 1.当前青年学生信仰教育的突出问题和对策研究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初探 3.“基础”课教材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应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4.信仰的忠告——致部分有信教意向的同学 …… 16.关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 17.“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主体性的缺失与应对措施 18.《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优势转化为 19.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思想政治 教法探索 20.三管齐下,功到果成 21.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基础”课程创新工作室教学改革探索 22.行走的课堂 23.武汉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总结 …… 2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整体性改革的思考 27.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思考——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环节 改革为例 38.太原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建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的几点做法 29.作为一名基础课教师的个人教育信念 教法探索 30.积极进行教学方法创新,提高《基础》课教学实效性 31.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案例教学问题的探讨 34.《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方法的综合施用分析 …… 42.“凤头猪肚豹尾”:探索一种教学风格 4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探析 44.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教学的创新 …… 47.“小剧场式”教学模式——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改新路径 实践反思 48.如何尽快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师的教学能力 49.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探讨 …… 52.我校《基础》课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应用 5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测评报告 54.开展社会调查 培育公民意识 ——社会调查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 应用 55.《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改实验心得 56.实现教学优势的几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一次调查的思考 57.关于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效果的几点看法 …… 60.利用态度理论提高《思修》课的实效 6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

全国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课教学研讨会交流论文 二○一○年十月

全国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课教学研讨会交流论文 二 ○ 一 ○ 年 十 月

目录 理论探讨 1当前膏年学生信仰教育的突出问题和对策研究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初探 3.“甚础”课教材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应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4信仰的忠告—致部分有信教意向的同学 23 5《基础》课教学问题的哲学思考… 6立足公民教育,暨合“基础课”的知识教育与意识形态教育双重功能… 233 7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考试的思考 8.“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的路径思考45 9关于加强公共理论课膏年教师讲课基本功训练的一点思考 10论大学生道德素质构成 11试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的针对性 1“基础”课教师破解教学内容纵向衔接的著干思考 71 13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实践中的创新 14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 15实现教学优势的几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16关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 …92 174“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主体性的缺失与应对措施 18.《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优势转化为.103 19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思想政治… l12 教法探索 20三管齐下,功到果成… 2L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基础”课程创新工作室教学改革探索.… 22行走的课堂………………0110

1 目 录 理论探讨 1.当前青年学生信仰教育的突出问题和对策研究.............................................................................................1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初探..............................................................9 3.“基础”课教材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应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17 4.信仰的忠告——致部分有信教意向的同学................................................................................................... 23 5.《基础》课教学问题的哲学思考..................................................................................................................... 27 6.立足公民教育,整合“基础课”的知识教育与意识形态教育双重功能.............................................. 33 7.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考试的思考...................................................................................... 39 8.“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的路径思考.................................................. 45 9.关于加强公共理论课青年教师讲课基本功训练的一点思考.................................................................... 50 10.论大学生道德素质构成..................................................................................................................................... 52 11.试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的针对性....................................................................... 60 12.“基础”课教师破解教学内容纵向衔接的若干思考............................................................................... 71 13.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实践中的创新................................... 76 14.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 82 15.实现教学优势的几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87 16.关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 92 17.“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主体性的缺失与应对措施................................................ 97 18.《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优势转化为..................................................................................103 19.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思想政治............................................................................................... 112 教法探索 20.三管齐下,功到果成....................................................................................................................................... 118 21.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基础”课程创新工作室教学改革探索................................................................122 22.行走的课堂.........................................................................................................................................................127

23武汉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总结 134 24中南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建设简况 154 25《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 162 2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鳖体性改革的思考… 27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思考一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环节 改革为例 172 38太原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建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的几点做法 29作为一名基础课教师的个人教育信念 184 教法探索 30积极进行教学方法创新,提高《基础》课教学实效性 31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案例教学问题的探讨… 193 情境教学法应用研究初探 33创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方式方法 202 34《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方法的综合施用分析 35试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研究性教学.…… 1212 36案例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应用 37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38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 230 39科学收集和运用教学案例,增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36 40探究式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运用与实践 41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m 248 4,“凤头猪肚豹尾”:探索一种教学风格 4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探析 260 44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教学的创新 266 454“四点”突破,不断提高《基础》课实效性 46,“主-客主”模式教学文本的创建与运用 276 474“小剧场式”教学模式——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改新路径,……,… 281 2

2 23.武汉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总结...........................................................................................134 24.中南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建设简况.........................................................................154 25.《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162 2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整体性改革的思考....................................................................166 27.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思考——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环节 改革为例............................................................................................................................................................172 38.太原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建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的几点做法........................178 29.作为一名基础课教师的个人教育信念........................................................................................................184 教法探索 30.积极进行教学方法创新,提高《基础》课教学实效性.........................................................................189 31.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案例教学问题的探讨....................................................................193 32.情境教学法应用研究初探..............................................................................................................................197 33.创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方式方法.............................................................................202 34.《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方法的综合施用分析................................................................206 35.试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研究性教学....................................................................................................212 36.案例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应用.........................................................................218 37.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224 38.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230 39.科学收集和运用教学案例,增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36 40.探究式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运用与实践...........................................................242 41.创新教学方法 丰富教学手段...................................................................................................................248 42.“凤头猪肚豹尾”:探索一种教学风格....................................................................................................252 4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探析......................................................................................260 44.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教学的创新...............................................................................................266 45.“四点”突破,不断提高《基础》课实效性...........................................................................................271 46.“主-客主”模式教学文本的创建与运用.................................................................................................276 47.“小剧场式”教学模式——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改新路径..............................................281

实践反思 48如何尽快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师的教学能力 49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探讨 291 50.《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堂教学的多媒体应用思考 298 5L“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多媒体课件课应用中的四个关系… 303 52我校《基础》课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应用 5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测评报告 54开展社会调查培育公民意识一社会调查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 应用 55《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改实验心得 30 56实现教学优势的几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次调查的思考 339 57关于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效果的几点看法 58坚持以学生为本不斷提高“基础”课的实效性… 349 59以符合实际的教学模式提高基础课教学的实效性… 354 60利用态度理论提高《思修》课的实效 360 6L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364

3 实践反思 48.如何尽快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师的教学能力..................................................287 49.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探讨...............................................................................................291 50.《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堂教学的多媒体应用思考................................................................298 5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多媒体课件课应用中的四个关系.......................................................303 52.我校《基础》课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应用...............................................................................................308 5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测评报告....................................................................................................314 54.开展社会调查 培育公民意识 ——社会调查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 应用.....................................................................................................................................................................324 55.《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改实验心得......................................................................................330 56.实现教学优势的几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一次调查的思考................................................................339 57.关于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效果的几点看法.........................................................................344 58.坚持以学生为本 不断提高“基础”课的实效性...............................................................................349 59.以符合实际的教学模式提高基础课教学的实效性..................................................................................354 60.利用态度理论提高《思修》课的实效........................................................................................................360 6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研究..............................................364

当前青年学生信仰教育的突出问题和对策研究 王学俭李东坡 (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兰730000 【摘要】信仰教育是针对主体关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其终极性追求的理 想和信念教育,在我国对于青年学生的信仰教育就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当前 青年学生信仰教育的突出问题是信仰教育实施过程中的自我矛盾主要是教育者、 受教育者和信仰教育自身三者之间关系的突出矛盾。解决信仰教育自我矛盾问题 的对策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创新与发展,主要包括信仰教育本身的科学化, 教育者教学硏究的规范化和受教育者学习选择的常态化。 【关键词】青年学生信仰教育突出问题科学化规范化常态化 信仰是主体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和重要体现,是规范主体行为的 终极价值和终极追求,是主体关于人生意义和生活态度的理想和信念。“信仰是主 体的一种精神状态,是主体对其认定的、体现着最高生活价值的某种对象的由衷 信赖和执着不渝的追求。它统摄指导着个体的整个精神世界,是个体的精神支柱 和行动指南。”信仰教育是针对主体关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其终极性追 求的理想和信念教育,在我国对于青年学生的信仰教育是指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引导青年学生将马克思主义信仰确立为自身的信仰追求,成为指导和规范自身行 为的终极价值和终极追求 青年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对于马克思 主义的信仰程度和状况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走向和发展前途,研究青 年学生信仰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找出当前在青年学生信仰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 题,探究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坚定青年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强化青年 学生对于社会主义的认同,捍卫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导地位。 膏年学生信仰教育的突出问题—信仰教育实施过程中的自我矛盾 当前青年学生信仰教育取得了一定成绩,主要表现在当代青年学生思想信仰 状况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他们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坚决拥

1 当前青年学生信仰教育的突出问题和对策研究 王学俭 李东坡 (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甘肃兰 730000) 【摘要】信仰教育是针对主体关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其终极性追求的理 想和信念教育,在我国对于青年学生的信仰教育就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当前 青年学生信仰教育的突出问题是信仰教育实施过程中的自我矛盾,主要是教育者、 受教育者和信仰教育自身三者之间关系的突出矛盾。解决信仰教育自我矛盾问题 的对策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创新与发展,主要包括信仰教育本身的科学化, 教育者教学研究的规范化和受教育者学习选择的常态化。 【关键词】青年学生 信仰教育 突出问题 科学化 规范化 常态化 信仰是主体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和重要体现,是规范主体行为的 终极价值和终极追求,是主体关于人生意义和生活态度的理想和信念。“信仰是主 体的一种精神状态,是主体对其认定的、体现着最高生活价值的某种对象的由衷 信赖和执着不渝的追求。它统摄指导着个体的整个精神世界,是个体的精神支柱 和行动指南。”[1]信仰教育是针对主体关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其终极性追 求的理想和信念教育,在我国对于青年学生的信仰教育是指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引导青年学生将马克思主义信仰确立为自身的信仰追求,成为指导和规范自身行 为的终极价值和终极追求。 青年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对于马克思 主义的信仰程度和状况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走向和发展前途,研究青 年学生信仰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找出当前在青年学生信仰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 题,探究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坚定青年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强化青年 学生对于社会主义的认同,捍卫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导地位。 一、青年学生信仰教育的突出问题——信仰教育实施过程中的自我矛盾 当前青年学生信仰教育取得了一定成绩,主要表现在当代青年学生思想信仰 状况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他们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坚决拥

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高度认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充分信赖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 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充满信心。但是国际国内形 势的深刻变化,使青年学生信仰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面对新 形势、新情况,青年学生信仰教育工作还不够适应,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其中的 突出问题就是信仰教育实施过程中的自我矛盾。 信仰是主体基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自主选择和主动追求,是为了实 现人生意义和生活价值而在精神层面进行的活动。“信仰是人自身的需要,不是外 来的强加的需要。尽管现实中并非所有的人都有信仰,但从根本上说,信仰为人 人所需要。”信仰教育在本质上是主体为实现人生意义和价值积极主动学习并实 践社会主流信仰的活动,是人自身创造出来的提供信仰教育和服务的一种活动。 “为人们提供可靠的选择信仰的标准,提高人们选择自身信仰的自觉性,这是信 仰教育的重要任务。”但在现实过程中,人自身作为主体并没有体现出学习和实 践的积极主动性,而是显现出消极怠惰性,转变为信仰教育过程中的客体;信仰 教育活动作为被创造者反过来成为教育主体,对人施加影响,制约人的行为,指 导人的实践活动,成为整个过程的主宰者。这种信仰教育实施过程中的自我矛盾 具体表现为受教育者与信仰教育之间的突出矛盾,教育者与信仰教育之间的突出 矛盾和受教育者和教育者之间的突出矛盾。 1、受教育者与信仰教育之间的突出矛盾 青年学生作为受教育者是信仰教育的主体,应积极主动地融入马克思主义信 仰教育的过程之中,并在其中发挥主体性作用。但现实中部分青年学生丧失了主 体性地位,对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学习显得消极怠惰。同时信仰教育作为服务于 青年学生信仰学习和选择的活动,却日益主宰了教育的全过程,以一种强制和压 迫的方式出现,引发了部分青年学生的反感和排斥心理。受教育者与信仰教育之 间的突出矛盾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僵化的信仰导致部分青年学生行为过激。由于信仰教育颠倒了青年学生 的主体性地位,在教育过程中强调灌输,忽视青年学生的主动性,导致接受这种 教育模式的青年学生形成了僵化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这种僵化具体表现为固守马 克思主义的一些教条,以一种偏激或激进的态度看待社会上出现的各种社会思潮, 盲目排斥和发对一切与马克思主义观点不一致或者不相符合的思想和观念,并伴 之以过激的行为,显得激情有余而理性不足。 (2)弱化的信仰导致一些青年学生迷失方向。由于受教育者和信仰教育之间 的矛盾关系,丧失了主体性地位的学生,不能有效发挥自身主动性,探求马克思 主义信仰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导致部分学生反感和排斥心理的产生,对于马克思

2 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高度认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充分信赖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 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充满信心。但是国际国内形 势的深刻变化,使青年学生信仰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面对新 形势、新情况,青年学生信仰教育工作还不够适应,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其中的 突出问题就是信仰教育实施过程中的自我矛盾。 信仰是主体基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自主选择和主动追求,是为了实 现人生意义和生活价值而在精神层面进行的活动。“信仰是人自身的需要,不是外 来的强加的需要。尽管现实中并非所有的人都有信仰,但从根本上说,信仰为人 人所需要。”[2]信仰教育在本质上是主体为实现人生意义和价值积极主动学习并实 践社会主流信仰的活动,是人自身创造出来的提供信仰教育和服务的一种活动。 “为人们提供可靠的选择信仰的标准,提高人们选择自身信仰的自觉性,这是信 仰教育的重要任务。”[3]但在现实过程中,人自身作为主体并没有体现出学习和实 践的积极主动性,而是显现出消极怠惰性,转变为信仰教育过程中的客体;信仰 教育活动作为被创造者反过来成为教育主体,对人施加影响,制约人的行为,指 导人的实践活动,成为整个过程的主宰者。这种信仰教育实施过程中的自我矛盾 具体表现为受教育者与信仰教育之间的突出矛盾,教育者与信仰教育之间的突出 矛盾和受教育者和教育者之间的突出矛盾。 1、受教育者与信仰教育之间的突出矛盾 青年学生作为受教育者是信仰教育的主体,应积极主动地融入马克思主义信 仰教育的过程之中,并在其中发挥主体性作用。但现实中部分青年学生丧失了主 体性地位,对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学习显得消极怠惰。同时信仰教育作为服务于 青年学生信仰学习和选择的活动,却日益主宰了教育的全过程,以一种强制和压 迫的方式出现,引发了部分青年学生的反感和排斥心理。受教育者与信仰教育之 间的突出矛盾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僵化的信仰导致部分青年学生行为过激。由于信仰教育颠倒了青年学生 的主体性地位,在教育过程中强调灌输,忽视青年学生的主动性,导致接受这种 教育模式的青年学生形成了僵化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这种僵化具体表现为固守马 克思主义的一些教条,以一种偏激或激进的态度看待社会上出现的各种社会思潮, 盲目排斥和发对一切与马克思主义观点不一致或者不相符合的思想和观念,并伴 之以过激的行为,显得激情有余而理性不足。 (2)弱化的信仰导致一些青年学生迷失方向。由于受教育者和信仰教育之间 的矛盾关系,丧失了主体性地位的学生,不能有效发挥自身主动性,探求马克思 主义信仰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导致部分学生反感和排斥心理的产生,对于马克思

主义信仰的学习变得消极怠惰,弱化了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信仰。结果 造成有些青年学生由于没有主流核心信仰的支撑,在面对其他各种社会思潮时茫 然不知所措,没有相应的理论武器去科学评判其他社会思潮,因而极易人云亦云 在各种社会思潮的波涛汹涌中迷失方向、丧失自我。 (3)西化的信仰导致少数青年学生误入歧途。二者关系矛盾的最高形态是有 些青年学生放弃马克思主义信仰,转而信奉西方某些社会思潮,并在行为上表现 为排斥和反对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不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主张 中国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把西方资产阶级宣扬的自由、民主、人权、人道、三 权分立和多元主义等等作为衡量中国政治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的标准”虽然这 种现象在青年学生中所占比例很少,但却值得引起我们注意,采取相应的措施防 止这种现象的扩散和蔓延。 2、教育者与信仰教育之间的突出矛盾 教育者作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主体之一,应主动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相关 理论著作,积极投入到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教学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信仰教 育的理论和方法。但实际情况却是部分教育者和信仰教育颠倒了这种主客体关系, 信仰教育主宰了教育者的教学和研究,失去主体地位的教育者陷入被动境地。二 者的突出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1)部分教育者消极地机械传播马克思主义。由于陷入教学和研究的被动地 位,部分教育者被迫所做的研究和教学不再是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因而对于传播 马克思主义持一种主观上的消极态度,机械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观点。主要 表现为:一是一些教育者言传与身教不一致,课堂所讲理论和信仰与教育者自身 日常行为相冲突;二是部分教育者自身理论素养不够,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 中不能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三是少数教育者信仰马克思主义的 立场不坚定,在教育过程中借马克思主义之名向学生介绍其他社会思潮,这是消 极传播的最严重形式。 (2)少数教育者积极地简单灌输马克思主义。由于颠倒的主客体关系,在教 育过程中受信仰教育客观要求的制约,少数教育者不能有效发挥自主性和创新性, 教学模式老套陈旧,教学方法呆板过时,教育理论生涩无力,但是有些教育者却 对这种教育方式乐此不彼,以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和教育者自居,积极简单地宣传 马克思主义,生搬硬套地演绎普遍原理,导致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不能顺利进行, 学生听不进,平时用不上的局面。这是我们不易觉察的矛盾关系,这种隐性的矛 盾更要引起我们的关注 3、受教育者和教育者之间的突出矛盾 受教育者和教育者之间是平等的主体关系,是融洽的传播者与选择者关系

3 主义信仰的学习变得消极怠惰,弱化了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信仰。结果 造成有些青年学生由于没有主流核心信仰的支撑,在面对其他各种社会思潮时茫 然不知所措,没有相应的理论武器去科学评判其他社会思潮,因而极易人云亦云, 在各种社会思潮的波涛汹涌中迷失方向、丧失自我。 (3)西化的信仰导致少数青年学生误入歧途。二者关系矛盾的最高形态是有 些青年学生放弃马克思主义信仰,转而信奉西方某些社会思潮,并在行为上表现 为排斥和反对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不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主张 中国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把西方资产阶级宣扬的自由、民主、人权、人道、三 权分立和多元主义等等作为衡量中国政治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的标准”。[4]虽然这 种现象在青年学生中所占比例很少,但却值得引起我们注意,采取相应的措施防 止这种现象的扩散和蔓延。 2、教育者与信仰教育之间的突出矛盾 教育者作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主体之一,应主动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相关 理论著作,积极投入到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教学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信仰教 育的理论和方法。但实际情况却是部分教育者和信仰教育颠倒了这种主客体关系, 信仰教育主宰了教育者的教学和研究,失去主体地位的教育者陷入被动境地。二 者的突出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1)部分教育者消极地机械传播马克思主义。由于陷入教学和研究的被动地 位,部分教育者被迫所做的研究和教学不再是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因而对于传播 马克思主义持一种主观上的消极态度,机械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观点。主要 表现为:一是一些教育者言传与身教不一致,课堂所讲理论和信仰与教育者自身 日常行为相冲突;二是部分教育者自身理论素养不够,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 中不能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三是少数教育者信仰马克思主义的 立场不坚定,在教育过程中借马克思主义之名向学生介绍其他社会思潮,这是消 极传播的最严重形式。 (2)少数教育者积极地简单灌输马克思主义。由于颠倒的主客体关系,在教 育过程中受信仰教育客观要求的制约,少数教育者不能有效发挥自主性和创新性, 教学模式老套陈旧,教学方法呆板过时,教育理论生涩无力,但是有些教育者却 对这种教育方式乐此不彼,以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和教育者自居,积极简单地宣传 马克思主义,生搬硬套地演绎普遍原理,导致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不能顺利进行, 学生听不进,平时用不上的局面。这是我们不易觉察的矛盾关系,这种隐性的矛 盾更要引起我们的关注。 3、受教育者和教育者之间的突出矛盾 受教育者和教育者之间是平等的主体关系,是融洽的传播者与选择者关系

二者在平等沟通的互动过程中实现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效果最大化。但在一些实 际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和教育者的突出矛盾以二者的关系僵化和恶化显现出来 少数受教育者在学习的过程中消极懈怠,形成信仰的偏激化、多元化或者西方化, 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持怀疑和否定态度;而个别教育者由于陷入被动境地,要么机 械僵化地宣讲马克思主义,要么利用宣讲平台宣传西方社会思潮。二者的这种表 象其实质是在自我需求和外界契合上的矛盾与冲突,导致二者原本融洽互动的平 等关系演变成僵化恶化的矛盾关系。二者原本应该在平等融洽的关系之中各取所 需,实现双赢,但却演变成各自的对立面而存在,甚至产生潜意识的“敌意”。学 生课堂上不认真听讲,课后不主动交流,甚至故意旷课、逃课。 二、改善和解决膏年学生信仰教育突出问题的对策——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的创新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突出矛盾严重制约了青年学生信仰教育的有效性,导 致在部分青年学生中形成对马克思主义冷漠和排斥的局面。要从根本上祛除信仰 教育的突出矛盾问题和打开这些青年学生冷漠排斥的局面,就需要恢复马克思主 义信仰教育的本来面目,实现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发展与创新。马克思主义信 仰教育的创新与发展包括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本身的科学化,教育者教学研究的 规范化和受教育者学习选择的常态化 1、信仰教育本身的科学化 (1)恢复原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科学再认识 还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本来面目,是要明确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对青 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信仰教育,是为青年学生的人生意义和生 活价值提供一种理性选择,是在严密论证,科学阐释的基础上,青年学生发自内 心的自主选择,而不是强迫和压制。“信仰不能强迫,靠强迫是建立不起来信仰的。 我们强迫信仰,包括信仰马克思主义,使信仰成为工具,从中学到大学强迫学习 实行学分制,使马克思主义成了考大学、考研的工具。本来是通过学习,信仰马 克思,但却适得其反,越让信的却不信,越不让信的却去信,形成一种不是很正 常的心态。”要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科学性,让青年学生在自我学习的过 程中真正了解和理解马克思主义、信服地接受和体会马克思主义、真诚地信仰和 坚持马克思主义,不论是在教育方法上还是在教育内容上都必须进行创新与发展, 切实加大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科学含量,“努力实现政治理论科学化、经典理论 现实化、严肃理论人文化,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 召力

4 二者在平等沟通的互动过程中实现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效果最大化。但在一些实 际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和教育者的突出矛盾以二者的关系僵化和恶化显现出来。 少数受教育者在学习的过程中消极懈怠,形成信仰的偏激化、多元化或者西方化, 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持怀疑和否定态度;而个别教育者由于陷入被动境地,要么机 械僵化地宣讲马克思主义,要么利用宣讲平台宣传西方社会思潮。二者的这种表 象其实质是在自我需求和外界契合上的矛盾与冲突,导致二者原本融洽互动的平 等关系演变成僵化恶化的矛盾关系。二者原本应该在平等融洽的关系之中各取所 需,实现双赢,但却演变成各自的对立面而存在,甚至产生潜意识的“敌意”。学 生课堂上不认真听讲,课后不主动交流,甚至故意旷课、逃课。 二、改善和解决青年学生信仰教育突出问题的对策——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的创新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突出矛盾严重制约了青年学生信仰教育的有效性,导 致在部分青年学生中形成对马克思主义冷漠和排斥的局面。要从根本上祛除信仰 教育的突出矛盾问题和打开这些青年学生冷漠排斥的局面,就需要恢复马克思主 义信仰教育的本来面目,实现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发展与创新。马克思主义信 仰教育的创新与发展包括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本身的科学化,教育者教学研究的 规范化和受教育者学习选择的常态化。 1、信仰教育本身的科学化 (1)恢复原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科学再认识 还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本来面目,是要明确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对青 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信仰教育,是为青年学生的人生意义和生 活价值提供一种理性选择,是在严密论证,科学阐释的基础上,青年学生发自内 心的自主选择,而不是强迫和压制。“信仰不能强迫,靠强迫是建立不起来信仰的。 我们强迫信仰,包括信仰马克思主义,使信仰成为工具,从中学到大学强迫学习, 实行学分制,使马克思主义成了考大学、考研的工具。本来是通过学习,信仰马 克思,但却适得其反,越让信的却不信,越不让信的却去信,形成一种不是很正 常的心态。”[5]要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科学性,让青年学生在自我学习的过 程中真正了解和理解马克思主义、信服地接受和体会马克思主义、真诚地信仰和 坚持马克思主义,不论是在教育方法上还是在教育内容上都必须进行创新与发展, 切实加大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科学含量,“努力实现政治理论科学化、经典理论 现实化、严肃理论人文化,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 召力。”[6]

(2)正本清源: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如何让青年学生自愿自主自动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终身信仰知道自身 的行为并为之而奋斗终生,这就需要我们正本清源,还原马克思主义的本来面目 要抛弃附着在马克思主义之上的非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思想,理论结合实际,现实 结合历史,着重论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同时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 包括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防止只言片语的误解,“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 主义的信念,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信心以及对于党和政府的信任。这‘四 信’是一个整体,共同构成当前马克思主义仰教育的基本内容。”在此基础上提 炼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和精髓,证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以此吸引 青年学生的兴趣。 (3)直面现实: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青年学生实际问题 马克思主义不是经院哲学,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科学理论,因此直面现实 困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珍贵品质。要积极面对社会现实,善于用马克思主义及 其相关理论解释社会问题,解决突发事件,引导社会风气,引领社会思潮,积极 回应青年学生热切期盼,不断解答他们关注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随着时代的 发展和社会制度的变迁,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出现了教育、就业、住房、医疗 等一系列民生问题和公平与效率、民主与法治等一些社会问题。马克思主义要敢 于并能真正解决当前社会客观存在的问题和矛盾,解决和回答青年学生面临的学 习、生活和工作上的困难核问题,帮助其解答与自身有关的现实困惑,才能赢得 青年学生的真心信仰。 (4)回应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 论品质,时代在不断发展,理论创新的步伐也不应停滞。“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 生命力,则在于其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相同步而发展。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只有紧跟时代的步伐,积极回应时代的呼唤,用发展的理论 不断回答解决发展变化的实际问题,才能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自身的吸引力、说 服力、感召力。”马克思主义理论要善于紧密联系实际,结合自身理论发展的经 验,回应时代变化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自身理论范围内的合理和科学解答, 要牢牢抓住时代变化的主旋律,不断进行理论创新,解释社会变迁的各方面问题, 满足青年学生日益增长的理论需要和思想需求。 2、教育者教学研究的规范化 (1)角色重设:教育者主体地位的科学认识 作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教育者,要明确自身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历史重任, 同时更要明确自身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并充分发挥这种主体性作用。教育

5 (2)正本清源: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如何让青年学生自愿自主自动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终身信仰知道自身 的行为并为之而奋斗终生,这就需要我们正本清源,还原马克思主义的本来面目。 要抛弃附着在马克思主义之上的非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思想,理论结合实际,现实 结合历史,着重论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同时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 包括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防止只言片语的误解,“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 主义的信念,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信心以及对于党和政府的信任。这‘四 信’是一个整体,共同构成当前马克思主义仰教育的基本内容。”[[7]在此基础上提 炼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和精髓,证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以此吸引 青年学生的兴趣。 (3)直面现实: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青年学生实际问题 马克思主义不是经院哲学,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科学理论,因此直面现实 困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珍贵品质。要积极面对社会现实,善于用马克思主义及 其相关理论解释社会问题,解决突发事件,引导社会风气,引领社会思潮,积极 回应青年学生热切期盼,不断解答他们关注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随着时代的 发展和社会制度的变迁,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出现了教育、就业、住房、医疗 等一系列民生问题和公平与效率、民主与法治等一些社会问题。马克思主义要敢 于并能真正解决当前社会客观存在的问题和矛盾,解决和回答青年学生面临的学 习、生活和工作上的困难核问题,帮助其解答与自身有关的现实困惑,才能赢得 青年学生的真心信仰。 (4)回应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 论品质,时代在不断发展,理论创新的步伐也不应停滞。“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 生命力,则在于其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相同步而发展。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只有紧跟时代的步伐,积极回应时代的呼唤,用发展的理论 不断回答解决发展变化的实际问题,才能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自身的吸引力、说 服力、感召力。”[8]马克思主义理论要善于紧密联系实际,结合自身理论发展的经 验,回应时代变化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自身理论范围内的合理和科学解答, 要牢牢抓住时代变化的主旋律,不断进行理论创新,解释社会变迁的各方面问题, 满足青年学生日益增长的理论需要和思想需求。 2、教育者教学研究的规范化 (1)角色重设:教育者主体地位的科学认识 作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教育者,要明确自身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历史重任, 同时更要明确自身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并充分发挥这种主体性作用。教育

者不仅要有强烈的责任心,而且要有高度的使命感;不仅要有职业层面的敬业精 神和职业道德,而且要有社会主义事业大局层面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境界。教育者 要积极投入到信仰教育的研究和教学中去,合理继承,大胆创新,不断丰富和发 展信仰教育的理论和方法,促进信仰教育的有效性。 (2)素养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自我提升 教育者要在明确自身使命和地位的同时,要不断提升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素养,紧跟时代步伐,积极主动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和先进思想,学习 新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能运用最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解 决生活、教学和硏究中的实际问题,提高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境界和思想髙度。同 时一定要做到言传与身教的一致性,做到思想和行为的一致性,以自身的切实行 动宣传和贯彻马克思主义。 (3)实践锻造:理论联系实际,深入社会调查 马克思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强化社会实践是深化信仰的重 要途径。因此教育者除了教学和硏究外,更要深入社会底层,进行社会调查和实 地考证,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自身理论贮备的丰富与否和合理 与否,在实践中完善自己的理论知识框架,在实践中锻造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素养。正如马克思所言“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 经院哲学的问题 [10] 要用实践的成果和经验来提升自己,锻造自己 (4)方法改进:社会、学校、家庭和网络四维教育立体化 信仰教育要取得预期的成效,与教育理念的科学先进和教育方法的科学合理 有着紧密的关系。在树立“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前提下,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 教育要体现人文关怀的原则下,教育者要建立和健全科学合理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教育方法体系,扬弃传统的教育方法体系,结合社会发展的特征,建设社会、学 校、家庭和网络四维立体化的教育方法体系。所谓四维立体化的教育方法体系是 在重视学校教育,改善教学方式,实现人性化教育的同时,加强社会教育的途径 建设,号召青年学生深入社会,感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带来的巨大改变和辉煌成 果,以形象的方式强化信仰教育;同时深化家庭教育的质量,强调父母和其他家 庭成员的言传身教与日常行为对青年学生的的巨大影响,号召家庭在潜移默化中 实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隐性教育:最后,优化网络环境,改进网络传播方式,强 化阵地意识,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占领网络虚拟阵地,开设形式各异,内容有趣, 富有吸引力的网络宣传平台,利用网络的信息传递便捷和沟通交流无碍的优势, 达到信仰教育的目的。 3、受教育者自身的常态化 (1)主体回归:积极响应和主动追求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6 者不仅要有强烈的责任心,而且要有高度的使命感;不仅要有职业层面的敬业精 神和职业道德,而且要有社会主义事业大局层面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境界。教育者 要积极投入到信仰教育的研究和教学中去,合理继承,大胆创新,不断丰富和发 展信仰教育的理论和方法,促进信仰教育的有效性。 (2)素养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自我提升 教育者要在明确自身使命和地位的同时,要不断提升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素养,紧跟时代步伐,积极主动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和先进思想,学习 新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能运用最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解 决生活、教学和研究中的实际问题,提高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境界和思想高度。同 时一定要做到言传与身教的一致性,做到思想和行为的一致性,以自身的切实行 动宣传和贯彻马克思主义。 (3)实践锻造:理论联系实际,深入社会调查 马克思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9],强化社会实践是深化信仰的重 要途径。因此教育者除了教学和研究外,更要深入社会底层,进行社会调查和实 地考证,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自身理论贮备的丰富与否和合理 与否,在实践中完善自己的理论知识框架,在实践中锻造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素养。正如马克思所言“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 经院哲学的问题。”[10]要用实践的成果和经验来提升自己,锻造自己。 (4)方法改进:社会、学校、家庭和网络四维教育立体化 信仰教育要取得预期的成效,与教育理念的科学先进和教育方法的科学合理 有着紧密的关系。在树立“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前提下,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 教育要体现人文关怀的原则下,教育者要建立和健全科学合理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教育方法体系,扬弃传统的教育方法体系,结合社会发展的特征,建设社会、学 校、家庭和网络四维立体化的教育方法体系。所谓四维立体化的教育方法体系是 在重视学校教育,改善教学方式,实现人性化教育的同时,加强社会教育的途径 建设,号召青年学生深入社会,感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带来的巨大改变和辉煌成 果,以形象的方式强化信仰教育;同时深化家庭教育的质量,强调父母和其他家 庭成员的言传身教与日常行为对青年学生的的巨大影响,号召家庭在潜移默化中 实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隐性教育;最后,优化网络环境,改进网络传播方式,强 化阵地意识,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占领网络虚拟阵地,开设形式各异,内容有趣, 富有吸引力的网络宣传平台,利用网络的信息传递便捷和沟通交流无碍的优势, 达到信仰教育的目的。 3、受教育者自身的常态化 (1)主体回归:积极响应和主动追求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376页,可试读40页,点击继续阅读 ↓↓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