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民族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课程建设的思考 一以青海民族大学为例 青海民族大学李琼 摘要:西北民族高校在落实“05方案″的过程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面临着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的矛盾。本文通过对西北民族高校《思 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弱效性因素分析,提岀了课程改革的思路。在教学內容上进 行了爱国主义、民族和谐、民族团结、民族交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等方面的延伸和拓 展;从教师的施教方法、学生的学习策略和教师的培训机制上进行方法途径的探索 关键词:西北民族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内容方法 、问题的提出 05方案”的实施,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内容上强调高度的国家统一性,制 定出以主流文化为核心的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为统 思想、増强向心力和凝聚力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 下简称《思修与法基》)课在西北民族高校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我们的思考 和做法与大家分享交流。 西北民族高校在落实“05方案”的过程中,面临着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的矛盾。当 少数民族学生进入大学后,面临着文化冲突与适应的问题,会出现教育内容与少数民族 学生所在家庭和生活环境在文化承接上的不连续,比如生活习俗、宗教信仰、价值观、 语言、认知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当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从内容还是方法上不能满足学生 需要的时候,很容易造成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出现困惑、无所适从、逆反、拒绝等心理, 易导致其认同并接受境内外民族分裂分子的民族主义意识形态,对学校安全稳定和民族 地区的和谐发展带来隐患。2008年西藏拉萨“3.14”事件、209年新疆“7.5”事件及
1 西北民族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课程建设的思考 ——以青海民族大学为例 青海民族大学 李 琼 摘要:西北民族高校在落实“05方案”的过程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面临着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的矛盾。本文通过对西北民族高校《思 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弱效性因素分析,提出了课程改革的思路。在教学内容上进 行了爱国主义、民族和谐、民族团结、民族交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等方面的延伸和拓 展;从教师的施教方法、学生的学习策略和教师的培训机制上进行方法途径的探索。 关键词:西北民族高校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内容 方法 一、问题的提出 “05方案”的实施,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内容上强调高度的国家统一性,制 定出以主流文化为核心的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为统一 思想、增强向心力和凝聚力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 下简称《思修与法基》)课在西北民族高校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我们的思考 和做法与大家分享交流。 西北民族高校在落实“05方案”的过程中,面临着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的矛盾。当 少数民族学生进入大学后,面临着文化冲突与适应的问题,会出现教育内容与少数民族 学生所在家庭和生活环境在文化承接上的不连续,比如生活习俗、宗教信仰、价值观、 语言、认知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当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从内容还是方法上不能满足学生 需要的时候,很容易造成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出现困惑、无所适从、逆反、拒绝等心理, 易导致其认同并接受境内外民族分裂分子的民族主义意识形态,对学校安全稳定和民族 地区的和谐发展带来隐患。2008年西藏拉萨“3.14”事件、2009年新疆“7.5”事件及
青海省2010年藏语双语教育改革所引发的问题等等,使我国西北地区不稳定因素剧増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点。作为本民族佼佼者的大学生,既是民族地区 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又是境内外敌对分子争夺的重点对象。因此,西北民族高校 如何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的优势作用,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 治教育,在教学内容上进行合理的延伸,突出民族和谐、民族团结、民族交往的特色, 挖掘宗教的积极内容和形式,以少数民族文化传统为载体和手段,促使少数民族学生认 同主流价值观,逐渐改变其不利于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的价值取向,抗拒境内外民族分 裂分子宣扬的民族主义意识形态,阻断其上升或演变成具有分裂意向的政治诉求,西北 民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承担着重大的历史使命。 、《思修与法基》课弱效性因素分析 1、统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在内容上强调髙度的国家统一性,制定出以主流文化 为核心的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忽视了少数民族学生在传统、语言、文化、风俗习惯、 心理认同等方面的差异,忽视了少数民族学生在接受主流文化过程中出现的认知转换困 难和情绪情感变化,教学和管理环节一味强调主导性、灌输性和强制性,导致学生在学 习过程中的“逆反心理”,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2、教学模式过分统一,忽略了少数民族教育的特殊性。具体表现在:盲目向其他 普通高校看齐,使教学与实际相脱离。只重视教学计划统一、教材版本统一、教学内容 统一、课程标准统一、评价方法统一,这就容易导致课程的培养功能和服务功能弱化, 教学内容陷入抽象化、教条式、重复性的模式,在统一的标准中淡化和忽略了教育对象 的差异性,很难实现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价值。 3、教师对教育对象缺乏深入细致的了解,对民族传统文化基本知识的匮乏,往往 导致教学只能采用“满堂灌”的形式,教师常常把主流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作为“知识” 传授给学生,不关注学生的实际需要,使学生产生距离感。同时,在民族高校,教师不 可避免地面临多元文化的教学情境。但是,长期以来,对于民族髙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 师跨文化的培养,却没有受到教育机构的重视,使教师不能够顺利应对跨文化的教育教 学情境,辨别学生不同文化的行为模式,使用学生所熟悉的教学方法 西北民族高校《思修与法基》课改革思路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所呈现出的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特点,决定了思想政治
2 青海省2010年藏语双语教育改革所引发的问题等等,使我国西北地区不稳定因素剧增,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点。作为本民族佼佼者的大学生,既是民族地区 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又是境内外敌对分子争夺的重点对象。因此,西北民族高校 如何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的优势作用,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 治教育,在教学内容上进行合理的延伸,突出民族和谐、民族团结、民族交往的特色, 挖掘宗教的积极内容和形式,以少数民族文化传统为载体和手段,促使少数民族学生认 同主流价值观,逐渐改变其不利于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的价值取向,抗拒境内外民族分 裂分子宣扬的民族主义意识形态,阻断其上升或演变成具有分裂意向的政治诉求,西北 民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承担着重大的历史使命。 二、《思修与法基》课弱效性因素分析 1、统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在内容上强调高度的国家统一性,制定出以主流文化 为核心的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忽视了少数民族学生在传统、语言、文化、风俗习惯、 心理认同等方面的差异,忽视了少数民族学生在接受主流文化过程中出现的认知转换困 难和情绪情感变化,教学和管理环节一味强调主导性、灌输性和强制性,导致学生在学 习过程中的“逆反心理”,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2、教学模式过分统一,忽略了少数民族教育的特殊性。具体表现在:盲目向其他 普通高校看齐,使教学与实际相脱离。只重视教学计划统一、教材版本统一、教学内容 统一、课程标准统一、评价方法统一,这就容易导致课程的培养功能和服务功能弱化, 教学内容陷入抽象化、教条式、重复性的模式,在统一的标准中淡化和忽略了教育对象 的差异性,很难实现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价值。 3、教师对教育对象缺乏深入细致的了解,对民族传统文化基本知识的匮乏,往往 导致教学只能采用“满堂灌”的形式,教师常常把主流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作为“知识” 传授给学生,不关注学生的实际需要,使学生产生距离感。同时,在民族高校,教师不 可避免地面临多元文化的教学情境。但是,长期以来,对于民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 师跨文化的培养,却没有受到教育机构的重视,使教师不能够顺利应对跨文化的教育教 学情境,辨别学生不同文化的行为模式,使用学生所熟悉的教学方法。 三、西北民族高校《思修与法基》课改革思路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所呈现出的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特点,决定了思想政治
教育必须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必须坚持多样性中的主导性。在 主导性问题上,要有鲜明性、坚定性、一贯性,这是新时期西北民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 课的本质要求。主导性不明确,就会出现以多样性冲击、淹没主导性或以多样性否定主 导性的倾向。另一方面,也要坚持主导性前提下的多样性。发展多样性,是为了更好地 贯彻主导性的灵活性和针对性,丰富和充实主导性。排斥多样性,就会导致思想政治理 论课“教条化”、“抽象化”等脱离实际的倾向,使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地位流于形式。 因此,西北民族高校《思修与法基》课教师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必须做到科学性与民族 性、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统一。 1、内容的延伸和拓展 (1)根据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信息要素,建构以政治教育为主导、思想教育为根 本、道德教育为基础、心理教育为补充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结构模型。其中政治教育的 重点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使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和坚定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从而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思想基础。爱国主义教 育是西北民族高校《思修与法基》课的重点,教育中要体现出层次要求,具体表现为: 热爱“自然存在物”、热爱人民及其文化、热爱国家三个方面。需要强调的是,西北民 族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在遵循一般性的基础上,应具有特殊性。教育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 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这是首要前提和基本切入点。由于少数民族大学生从小生活在他 所属的民族文化氛围中,他们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有着先天的亲近感受和归属感。所以, 教育者要充分挖掘各个少数民族文化中爱国主义丰富资源,弥补教材的不足。这样才能 缩小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增加教学内容的说服力和实效性。 (2)民族和谐发展的思想应成为重要内容之一。 民族和谐发展是中华民族实现全面、共同、协调、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民族和 谐发展意识会使不同的民族在交往的过程中,关注民族利益和民族权利的公平合理,相 互尊重对方的民族特点,促进正常交往和共同发展。首先,要积极发挥自尊、自强、自 信的民族意识对少数民族自身素质提高和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其次,要 克服民族意识中的狭隘性和排他性等消极因素,对不同民族学生的自我意识进行有针对 性的引导,使之健康发展。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重视宗教对民族和谐发展的重 要影响和特殊作用,挖掘宗教和谐因素,发挥宗教的社会稳定、道德规范和生态保护等 功能
3 教育必须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必须坚持多样性中的主导性。在 主导性问题上,要有鲜明性、坚定性、一贯性,这是新时期西北民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 课的本质要求。主导性不明确,就会出现以多样性冲击、淹没主导性或以多样性否定主 导性的倾向。另一方面,也要坚持主导性前提下的多样性。发展多样性,是为了更好地 贯彻主导性的灵活性和针对性,丰富和充实主导性。排斥多样性,就会导致思想政治理 论课“教条化”、“抽象化”等脱离实际的倾向,使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地位流于形式。 因此,西北民族高校《思修与法基》课教师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必须做到科学性与民族 性、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统一。 1、内容的延伸和拓展 (1)根据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信息要素,建构以政治教育为主导、思想教育为根 本、道德教育为基础、心理教育为补充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结构模型。其中政治教育的 重点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使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和坚定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从而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思想基础。爱国主义教 育是西北民族高校《思修与法基》课的重点,教育中要体现出层次要求,具体表现为: 热爱“自然存在物”、热爱人民及其文化、热爱国家三个方面。需要强调的是,西北民 族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在遵循一般性的基础上,应具有特殊性。教育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 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这是首要前提和基本切入点。由于少数民族大学生从小生活在他 所属的民族文化氛围中,他们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有着先天的亲近感受和归属感。所以, 教育者要充分挖掘各个少数民族文化中爱国主义丰富资源,弥补教材的不足。这样才能 缩小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增加教学内容的说服力和实效性。 (2)民族和谐发展的思想应成为重要内容之一。 民族和谐发展是中华民族实现全面、共同、协调、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民族和 谐发展意识会使不同的民族在交往的过程中,关注民族利益和民族权利的公平合理,相 互尊重对方的民族特点,促进正常交往和共同发展。首先,要积极发挥自尊、自强、自 信的民族意识对少数民族自身素质提高和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其次,要 克服民族意识中的狭隘性和排他性等消极因素,对不同民族学生的自我意识进行有针对 性的引导,使之健康发展。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重视宗教对民族和谐发展的重 要影响和特殊作用,挖掘宗教和谐因素,发挥宗教的社会稳定、道德规范和生态保护等 功能
(3)民族团结教育是重要内容之二。 民族团结是我国尤其是西北地区的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当前更凸显了加强民族团 结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思修与法基》课要向各民族学生传授民族团结的观念,明 确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的平等团结和国家的稳定统一在很大程度上依赖 于人们正确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增强“各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的意识,使学生真 正从民族认同上升到对国家的认同。民族团结教育的重点是培育学生的民族团结观,包 括民族团结态度、民族团结情感和民族团结行为。 (4)民族交往心理的培育是重要内容之三 民族交往心理是由交往需要动机、交往认知、交往情感、交往意识和交往行为五 个交往心理要素构成的一个互动过程。积极而健康的民族交往心理是民族平等团结的前 提和基础。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让包括汉族学生在内的不同民族的学生感悟到:作为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只有尊重与维护他民族的发展,才能使本民族得到发展和 尊重:各民族之间多一份友谊感、依赖感和一体感,少一份怀疑、猜忌和敌意,保持民 族和谐稳定与促进民族繁荣发展就多一份向心力、内聚力和互助性,少一份将民族交往 关系引入歧途的离散力和阻碍力;在民族交往中树立民族平等意识,彼此尊重、相互协 助、共同进步。 3、方法的建构 西北民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精神领域中,非理性因素的特征较为明显和突出。非 理性因素属于社会意识层面,包括需要、情感、意志、信念、信仰等。西北少数民族大 学生非理性因素在情感方面表现为开朗、热情、倔强、自尊心强、易激动等特点;意志 方面表现为坚韧、刚强、勇敢、自制力弱等特点;信念信仰方面表现为坚定、执着、易 冲动等特点。非理性因素的客观存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人格特性以及相应的价值选择。 在思想政治教育各个环节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非理性因素中的积极方面,抑制其消 极方面。比如,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规范选择作用,一个人具有良好的情绪和 热烈的情感是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内化并真正取得实效的重要因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要善于借助少数民族学生丰富而健康的情感体验,当学生对社会主流价值做出积极和肯 定评价时,就会产生自尊、自信等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出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信赖和 追求。为此,教师应当结合学生实际,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有针对性地、创造性地设计现 实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相应的非理性因素。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可以保证学生情感接
4 (3)民族团结教育是重要内容之二。 民族团结是我国尤其是西北地区的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当前更凸显了加强民族团 结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思修与法基》课要向各民族学生传授民族团结的观念,明 确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的平等团结和国家的稳定统一在很大程度上依赖 于人们正确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增强“各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的意识,使学生真 正从民族认同上升到对国家的认同。民族团结教育的重点是培育学生的民族团结观,包 括民族团结态度、民族团结情感和民族团结行为。 (4)民族交往心理的培育是重要内容之三。 民族交往心理是由交往需要动机、交往认知、交往情感、交往意识和交往行为五 个交往心理要素构成的一个互动过程。积极而健康的民族交往心理是民族平等团结的前 提和基础。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让包括汉族学生在内的不同民族的学生感悟到:作为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只有尊重与维护他民族的发展,才能使本民族得到发展和 尊重;各民族之间多一份友谊感、依赖感和一体感,少一份怀疑、猜忌和敌意,保持民 族和谐稳定与促进民族繁荣发展就多一份向心力、内聚力和互助性,少一份将民族交往 关系引入歧途的离散力和阻碍力;在民族交往中树立民族平等意识,彼此尊重、相互协 助、共同进步。 3、方法的建构 西北民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精神领域中,非理性因素的特征较为明显和突出。非 理性因素属于社会意识层面,包括需要、情感、意志、信念、信仰等。西北少数民族大 学生非理性因素在情感方面表现为开朗、热情、倔强、自尊心强、易激动等特点;意志 方面表现为坚韧、刚强、勇敢、自制力弱等特点;信念信仰方面表现为坚定、执着、易 冲动等特点。非理性因素的客观存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人格特性以及相应的价值选择。 在思想政治教育各个环节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非理性因素中的积极方面,抑制其消 极方面。比如,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规范选择作用,一个人具有良好的情绪和 热烈的情感是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内化并真正取得实效的重要因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要善于借助少数民族学生丰富而健康的情感体验,当学生对社会主流价值做出积极和肯 定评价时,就会产生自尊、自信等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出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信赖和 追求。为此,教师应当结合学生实际,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有针对性地、创造性地设计现 实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相应的非理性因素。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可以保证学生情感接
收系统处于刺激状态,保证学生非理性因素的良性发展。总之,要提高《思修与法基》 课教学实效性,需要整个教学环节中的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学校环境等要素相互作用 而形成方法体系。 (1)教师的施教方法。教师易多采用形象直观的案例教学方法,包括教学短片、 典型案例,以不同的少数民族学生熟悉的人和事为材料,抓住其情绪易激昂的特点,激 发学生的情感兴奋点,讲解环节忌逻辑化、概念化的语言,做到使学生入眼、入耳、入 脑、入心。具体表现为:第一,在“情”字上下功夫。在各类教程中挖掘情感性思想政 治教育内容;在活动中让学生体验自尊、自信、关爱、愉快等正向情感;在师生情感交 流中感动、感染学生;创造条件,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状态。第二,强化理论灌输。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先 进的文化知识改变其认知方式,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教师要重视对教材相关内容的讲 授讲解,做到语言规范、标准,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第三,创立“课堂实践教 学”模式。实践教学包括社会实践、课堂实践、科研实践,结合西北民族院校学生能力、 素质、知识结构差异性大的特点,对民族专业的学生多以“课堂实践”为主,提高其分 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情景模拟式教学、案例讨论式教学、学生自学自讲等。 第四,健全考核评价机制。改变一次考试定结论的传统考核方式,加大平时成绩分值, 包括考勤、作业、讨论等,期末考试要以闭卷形式进行,要求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规 律、基本原理熟记于心。 (2)学生学习策略。第一,培养学习兴趣,以探求问题的解决途径产生兴趣。第二 创立“小组协作学习”的形式。一般由78名学生组成,由教师结合学生实际列出相关 问题,学生分工协作,制作课件,上台演示讲解。第三,自学作业。这是“课堂实践教 学”的重要形式。教师有计划地选择一部分课程内容要求学生通过自学作业的形式完成, 但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选择的内容不能太难,通过阅读基本可理解;二是要指定或提 供相当的资料;三是要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四是要及时认真地检査和批改 作业,并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 (3)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职培训长效机制。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老 本”亏空状况严重。对西北民族髙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训应做到:第一,定期举 办该地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交流培训活动,对新情况、新问题以及突发事件进行研讨 及时交流和分享经验,制定相关对策。第二,定期聘请有关专家学者对思想政治理论课
5 收系统处于刺激状态,保证学生非理性因素的良性发展。总之,要提高《思修与法基》 课教学实效性,需要整个教学环节中的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学校环境等要素相互作用 而形成方法体系。 (1)教师的施教方法。教师易多采用形象直观的案例教学方法,包括教学短片、 典型案例,以不同的少数民族学生熟悉的人和事为材料,抓住其情绪易激昂的特点,激 发学生的情感兴奋点,讲解环节忌逻辑化、概念化的语言,做到使学生入眼、入耳、入 脑、入心。具体表现为:第一,在“情”字上下功夫。在各类教程中挖掘情感性思想政 治教育内容;在活动中让学生体验自尊、自信、关爱、愉快等正向情感;在师生情感交 流中感动、感染学生;创造条件,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状态。第二,强化理论灌输。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先 进的文化知识改变其认知方式,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教师要重视对教材相关内容的讲 授讲解,做到语言规范、标准,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第三,创立“课堂实践教 学”模式。实践教学包括社会实践、课堂实践、科研实践,结合西北民族院校学生能力、 素质、知识结构差异性大的特点,对民族专业的学生多以“课堂实践”为主,提高其分 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情景模拟式教学、案例讨论式教学、学生自学自讲等。 第四,健全考核评价机制。改变一次考试定结论的传统考核方式,加大平时成绩分值, 包括考勤、作业、讨论等,期末考试要以闭卷形式进行,要求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规 律、基本原理熟记于心。 (2)学生学习策略。第一,培养学习兴趣,以探求问题的解决途径产生兴趣。第二, 创立“小组协作学习”的形式。一般由 7-8 名学生组成,由教师结合学生实际列出相关 问题,学生分工协作,制作课件,上台演示讲解。第三,自学作业。这是“课堂实践教 学”的重要形式。教师有计划地选择一部分课程内容要求学生通过自学作业的形式完成, 但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选择的内容不能太难,通过阅读基本可理解;二是要指定或提 供相当的资料;三是要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四是要及时认真地检查和批改 作业,并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 (3)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职培训长效机制。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老 本”亏空状况严重。对西北民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训应做到:第一,定期举 办该地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交流培训活动,对新情况、新问题以及突发事件进行研讨, 及时交流和分享经验,制定相关对策。第二,定期聘请有关专家学者对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师进行民族传统文化、民族社会学、民族心理学等知识讲授 四、结语 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 出:“对各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传统、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心理认同等方面的 差异,我们要充分尊重和理解,不能忽视它们的存在,也不能用强制的方式加以改变。 对各民族在发展水平上的差距,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缩小和消除。这是一个历史 过程,需要我们进行长期努力。”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认真探索和研究少数民 族学生的生活世界,关心他们的生活体验,感受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了解他们的价值 需求。同时,教师还应加强对民族问题的关注和硏究,注意理论研究的针对性、实践性 和应用性,力图揭示民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规律性,改进教学方法,切实提高 思想政治理论的实效性,为民族地区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繁荣昌盛提供精神支持。 作者简介:李琼(1964—),女,汉族,青海民族大学思政教研部副主任,教授,主要 从事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6 教师进行民族传统文化、民族社会学、民族心理学等知识讲授。 四、结语 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 出:“对各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传统、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心理认同等方面的 差异,我们要充分尊重和理解,不能忽视它们的存在,也不能用强制的方式加以改变。 对各民族在发展水平上的差距,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缩小和消除。这是一个历史 过程,需要我们进行长期努力。”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认真探索和研究少数民 族学生的生活世界,关心他们的生活体验,感受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了解他们的价值 需求。同时,教师还应加强对民族问题的关注和研究,注意理论研究的针对性、实践性 和应用性,力图揭示民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规律性,改进教学方法,切实提高 思想政治理论的实效性,为民族地区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繁荣昌盛提供精神支持。 作者简介:李琼(1964—),女,汉族,青海民族大学思政教研部副主任,教授,主要 从事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