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阚和庆:儒家人生哲学对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建设的价值 的道德感。如果从功利欲求出发,就不能得真正导致严重社会危机。因此,当代中华民族精神家 的自由,因为追求功利的过程总是受到他物的支园的建构迫切需要克服与扬弃精神生活的物化状 配束缚,总是指向外在于人的实体对象。正因为态。儒家的“仁者无忧”、“安仁之道”诸多精神元 此,真正的君子总是自觉践行仁道,修炼一颗淡泊素无疑是克服消费异化、社会严重物化的一剂解 宁静的心灵,以超越尘世的物欲名利羁绊,充分享毒良药,在深刻剖析、合理扬弃的基础上,倡导、宣 受到精神的自由和快乐。孔子曾说自己是“饭疏扬这些超越性精神,借鉴儒家养心、修身之道,可 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以引导人们体悟和领略超乎感官享受的精神愉 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他还赞美其最悦;可以完善人格、平衡心态;可以追求与天地、国 得意弟子颜回的行为:“贤哉,回也!一箪食 家共和谐的人间正道;可以促进亿万炎黄子孙共 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优,回也不改其乐。”(论同尊崇的精神家园建设。 语·雍也》)可以看出,儒家人生哲学以道德体悟 当我们探讨当代中国人精神困境及民族精神 和心性自由为人生至乐,这种快乐具有沉静、淡家园建设时,不能不回眸传统文化的精神和智慧, 泊、超越的特性,使得儒家能够直面人生的坎坷、并从中获取某种有益的启示。但这并非是发思古 困苦,始终拥有一颗乐观、旷达的心灵,使生活充之幽情,而是表达、倾诉人们心灵深处的际遇与渴 满活力和欣意。这也正是儒家人生哲学具有无穷望,呼唤传统文化在否定之否定意义上的复归。 精神魅力,成为古代士人精神家园的重要原因。在这里,重温马克思高度评价古希腊文化和艺术 儒家乐观旷达的人生精神为中华民族精神家时所说的一段话也许并非多余:“一个成人不能 园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借鉴资源和启发意义。因再变成儿童,否则就变得稚气了。但是,儿童的天 为,当前的现代社会生产方式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真不使成人感到愉快吗?他自己不该努力在一个 的物质生活水平和技术能力,但并没有相应带来更高的阶梯上把儿童的真实再现出来吗?在每 精神的安适与和顺,人与人自身的和谐依然面临个时代,它固有的性格不是以其纯真性又活跃在 诸多难题、困境。由于市场经济以物欲、竞争作为儿童的天性中吗?为什么历史上的人类童年时 动力催生机制,但相应的价值和文化调节系统难代,在它发展得最完美的地方,不该作为永不复返 以适时创造、产生出来。人们几乎把追求物质欲的阶段而显示出永久的魅力呢? 望的满足作为生活的全部内容,却没有最终获得 心灵的自由和精神的幸福。精神生活的物化导致参考文献 了内在意义感的丧失和虚无化的困境。物化的精 [1]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2004:3 神生活使人们只能找到“感觉的幸福”,却难以获 2]罗国杰.罗国杰文集(下卷)[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 得“幸福的感觉”。只要人们总是为身外之物所 社,200:194-195 牵,他就必定要随着物欲之满足与否而心绪波动; [3]庞立生,王艳华。精神生活的物化与精神家园的当代建 即使不为身外之物牵累,如果丧失精神生活的追构[].现代哲学,200(3) 求与活泼自在的生命力之抒发,他依然会内心空 [4]周和平.民族精神是最核心的软实力[N].人民日报, 虚和惆怅,缺乏幸福感。6 2008-12-19 [5]平飞.橘家和谐文化八大理念[J].天府新论,2008 严重物化的社会使人们陷入心灵的困惑甚至 危机之中,这方面的突出反映就是现代人心理疾 [6]徐宗良.幸福问题的伦理思考[J].道德与文明,2008 患、精神压力普遍增加。无数事实证明,一个民族(4) 和国家如果单纯依靠物欲作为发展动力,没有恒 [7](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久的价值系统作为精神支撑,繁荣只是暂时的喧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29 嚣,前途注定一片暗淡。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人 (责任编輯:杜红琴) 由于没有精神家园的抚慰和栖息,幸福和快乐也 是浅薄、短暂的,最后会陷人精神的寂灭或疯狂阚和庆 :儒 家人 生哲 学对 中华 民族 精神 家 园建设 的价值 77 的道 德感 。如果 从 功 利 欲 求 出发 ,就不 能得 真 正 的 自由 ,因为 追求 功 利 的过 程 总是 受 到他 物 的支 配束 缚 ,总是 指 向外 在 于人 的实 体 对 象 。正 因为 此 ,真正 的君 子总是 自觉践行 仁 道 ,修 炼一 颗淡 泊 宁静 的心 灵 ,以超越 尘世 的物 欲 名利羁 绊 ,充分 享 受到 精神 的 自由和快 乐 。孔 子 曾 说 自己是 “饭 疏 食 饮水 ,曲肱 而枕之 ,乐亦 在 其 中矣 。不义 而富 且 贵,于我如浮云”。(《论语 ·述而》)他还赞美其最 得 意弟 子 颜 回 的行 为 :“贤 哉 ,回也 !一 箪 食 ,一 瓢 饮 ,在 陋 巷 ,人 不堪 其 忧 ,回也 不 改 其 乐 。”(论 语 ·雍也》)可 以看 出,儒 家人 生哲学 以道德体悟 和 心 性 自由为 人 生 至 乐 ,这 种 快 乐 具 有 沉 静 、淡 泊 、超 越 的 特性 ,使 得 儒 家 能够 直 面 人 生 的坎 坷 、 困苦 ,始终 拥 有 一 颗乐 观 、旷达 的心灵 ,使生 活 充 满 活力 和欣 意 。这 也 正是儒 家人 生哲 学具 有无 穷 精神 魅力 ,成 为古 代士 人精 神家 园 的重要 原 因。 儒家 乐观 旷达 的人 生精 神 为 中华 民族 精神 家 园建设 提 供 了重 要 的 借 鉴 资 源 和 启 发 意 义 。 因 为 ,当前 的现代 社 会 生 产 方式 极 大地 提 高 了人 们 的物质 生 活水 平 和技 术 能 力 ,但 并 没 有 相 应 带 来 精 神 的安适 与 和顺 ,人 与人 自身 的和 谐 依 然 面 临 诸 多难 题 、困境 。 由于市 场经 济 以物 欲 、竞争 作 为 动 力催 生机 制 ,但 相 应 的价 值 和 文 化 调 节 系 统难 以适 时创造 、产 生 出来 。人 们 几 乎 把 追 求 物 质 欲 望 的满 足作 为生 活 的全 部 内容 ,却 没 有 最终 获得 心 灵 的 自由和精 神 的幸福 。精 神生 活 的物化 导致 了内在 意义感 的丧失 和虚无 化 的 困境 。物化 的精 神生 活使 人们 只 能找 到 “感觉 的幸 福 ”,却 难 以获 得 “幸福 的感 觉 ”。只 要 人 们 总是 为 身 外 之 物 所 牵 ,他 就 必定要 随 着物 欲之 满足 与否 而心 绪波 动 ; 即使 不为 身外 之 物 牵 累 ,如果 丧失 精 神 生 活 的追 求 与 活泼 自在 的 生命 力 之 抒 发 ,他 依 然 会 内心 空 虚和惆 怅 ,缺乏 幸福 感 。 严 重 物化 的社会 使人 们 陷入 心灵 的 困惑甚 至 危 机之 中 ,这方 面 的 突 出反 映就 是 现 代 人 心 理疾 患 、精 神压力 普 遍增加 。无数 事实 证 明 ,一个 民族 和 国家 如果 单纯 依 靠 物 欲 作 为 发展 动力 ,没有 恒 久 的价 值系 统作 为 精 神 支 撑 ,繁 荣 只 是 暂 时 的 喧 嚣 ,前途 注定 一 片暗淡 。在这样 的社 会环 境 中 ,人 由于没 有精 神家 园 的抚 慰 和 栖 息 ,幸福 和快 乐 也 是 浅薄 、短暂 的 ,最 后 会 陷入 精 神 的寂灭 或 疯 狂 , 导致 严重 社会 危机 。因此 ,当代 中华 民族 精 神 家 园 的建构 迫切 需要 克服 与扬 弃精 神生 活 的物化状 态 。儒家 的“仁 者无 忧 ”、“安 仁之 道 ”诸 多精 神元 素 无 疑是克 服 消 费异 化 、社会 严 重 物 化 的一 剂解 毒 良药 ,在 深刻 剖析 、合 理扬弃 的基 础上 ,倡 导 、宣 扬 这 些超 越 性 精 神 ,借鉴 儒 家 养 心 、修 身 之道 ,可 以引导 人 们 体 悟 和 领 略 超 乎 感 官 享 受 的 精 神 愉 悦 ;可 以完善 人格 、平 衡心 态 ;可 以追 求 与天地 、国 家 共和谐 的人 间正 道 ;可 以促 进 亿 万 炎 黄子 孙 共 同尊崇 的精 神家 园建设 。 当我们 探讨 当代 中 国人 精 神 困境 及 民族精 神 家 园建设 时 ,不能 不 回眸传 统文 化 的精 神 和智 慧 , 并 从 中获 取某 种有 益 的启示 。但 这并 非是 发思 古 之 幽情 ,而是 表达 、倾 诉 人们 心灵 深处 的 际遇与 渴 望 ,呼 唤 传 统 文 化 在 否 定 之 否 定 意 义 上 的复 归 。 在 这 里 ,重 温 马克 思 高 度 评 价古 希 腊 文 化 和 艺术 时所说 的一 段 话 也 许 并 非 多 余 :“一 个 成 人 不 能 再 变成 儿童 ,否 则就 变得 稚气 了 。但是 ,儿 童的天 真 不使 成人 感 到愉快 吗 ?他 自己不 该努 力在 一个 更 高 的阶梯 上把 儿童 的真 实再 现 出来 吗?在 每一 个 时代 ,它 固有 的性 格 不 是 以其 纯 真 性 又 活跃 在 儿 童 的天 性 中 吗 ?为 什 么 历 史 上 的人 类 童 年 时 代 ,在它 发展 得最 完美 的地 方 ,不该作 为永 不 复返 的 阶段 而显示 出永 久 的魅力 呢 ?” 参 考 文 献 : [1]冯 友兰.中 国哲 学 简史 [M].北 京 :新 世 界 出版 社 , 2004:37. [2]罗国杰.罗 国杰文集 (下卷 )[M].保定 :河北 大学出版 社 ,2000:194—195. [3]庞立 生,王艳华 .精神生活的物化 与精神家 园的当代建 构 [J].现代哲 学 ,2009(3). [4]周 和平.民族精神 是最核 心的软实力 [N].人 民 日报 , 2008—12 —19. [5]平 飞.儒 家 和 谐 文化 八 大 理念 [J].天府 新 论 ,2008 (3). [6]徐宗 良.幸福 问题 的伦 理思 考 [J].道德 与文 明,2008 (4). [7](德 )马克 思 ,恩 格斯 .马 克 思恩 格 斯选 集 (第 2卷 ) [M].北京 :人 民出版社 ,1995:29. (责任 编辑 :杜 红琴 )
<<向上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