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 献,并享受到劳动和创造带来的快乐。 情合理,为多数人所接受。儒家“贵和”、“尚中 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原则,深刻洞悉了人性的矛盾 三、儒家人生哲学强调“贵和”、“尚中”的思和本质,体现出一种理性主义的精神,具有稳健 维方式,有助于促进现代人际关系的和谐 包容、调和的特色。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和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利益格局的调整,经济方式、社会组织方式、就业 的总和。人在很大程度上是从自身的社会交往实方式、利益关系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 践中获得和感受生命的意义及价值的。人在生命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也明显增加,各种价值 历程和生活实践中,必须妥善处理自身与他人、社观念和利益的冲突频繁出现,人们所处的人际环 会的关系,这是个人完善道德的价值目标。儒家境弥漫着一种紧张、浮躁、冷漠、功利的氛围。倡 重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提出了“贵导并践行“贵和”、“尚中”的精神,将其作为各种 和”的处世原则。“和”是建立在差异性、多样性社会制度、政策的价值理念和方法原则,贯通于和 基础上的不同事物之间的一种有序稳定状态,反谐社会的全面建设,对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建 映在人与人之间关系上,“和”主要表现为“团结、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具有重大的价值。为此,当 和睦、宽容”。“贵和”即主张“和为贵”、“和而不前应树立和谐文化的理念,在坚持主导价值观的 同”。“儒家之所以‘贵和’,一是因为和能统,明前提下,尊重多元文化的存在和价值,并善于从异 分得利,多元一统秩序好,二是因为和能中,权变质文化中汲取有益精神养料,做到“各美其美 达中,各有所归生活顺,三是因为和能生,生生不 美美与共”。 息,化生万物发展快,四是因为和能合,群策群力, 其力断金力量大,五是因为和能解,仇以和解,互 四、儒家乐观旷达的人生精神对于现代人缓 相让步破坏小。”5儒家认为,实现人际和谐是人解心理压力、促进自我身心和谐具有重要的启发 生的一种价值追求,它要求个人完善道德,加强自和借鉴意义 身心性修养,培育“仁爱”、“忠恕”、“诚信”精神 儒家人生哲学主张积极入世,奋发有为,但人 以获得他人的理解和信任。儒家还提出为人处世生不可能完全一帆风顺,如何坦然面对人生的各 的道德底线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失去这 种矛盾、挫折和痛苦,保持内心的和谐呢?儒家认 原则,“和”即无从谈起。 为人应该以实现大道为己任,追求理想的道德人 儒家主张的“和”并不是一味的迁就、退让,格,超越世俗物质名利的诱惑和束缚,获得将自身 而是把握“尚中”的原则,奉行中庸之道。“中庸”与天道、自然融为一体的精神愉悦,正如孟子所 即以“中”为用,不走极端,讲究适时、适当、适度。言,“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礼记·中庸篇》讲:“极高明而道中庸”,“极高(《孟子尽心上》)这种愉悦不是贫困窘迫境遇下 明”指的是世事洞察,万物通观,“道中庸”说的是无奈的自我抚慰,也不是名利诱惑前刻意表现的 行事圆融,不偏不倚。“中庸”不同于“折中”。折清高,而是一种乐观、旷达的审美体验,是一种诗 中,是无原则的调和、妥协、让步,而中庸是追求至意的生活方式,体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 善、力争上游的进取哲学,它强调要从实际出发,之乐而乐”的精神境界。从这一点说,儒学虽不 选择合适恰当的角度,以达到最终目的。“中庸”是宗教,但具有宗教的精神超脱功能 是“极高明”的处事哲学,只有坚持“中庸”之道, 儒家以仁者的情怀面对人生与世界。“仁” 才能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安身立命的精神家的精神具有一定的超越性,它贯通天人,凸显了人 园。可以看出,从促进社会的善与和谐的角度说,的主体性,赋予儒家以强有力的价值支撑和人文 中庸也是一种德行,是一种最高尚的德行,难怪孔主义的终极关怀。一旦内在的仁心充沛于胸,体 子在世时曾感叹:“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验、践履仁道就成为人生之大乐,“仁”就是儒家 鲜久矣。”(论语·雍也》) 快乐、自由的源泉,即所谓“仁者不忧”。(《论语 人性之中有三大要素:情欲、德性、理智,德性子罕》)儒家认为“仁”不应是外在的道德约束 是调节情欲与理智的杠杆。情欲强而理智弱则流强制,而是自我德性的体悟和自觉,也即“为仁由 于放荡,理智强而情欲弱则失于冷酷。一个健康已”。(《论语·颜渊》)“为仁由己”的快乐是一种 的人性,应是情与理的平衡,他所做的事情便会合“超越的自由感”,它超越了被动屈服于传统原则76 华北 电力 大 学学 报 (社会 科学 版 ) 2011年 第 3期 献 ,并 享受 到 劳动 和创 造带 来 的快 乐 。 三 、儒家 人生 哲 学 强 调 “贵 和 ”、“尚 中”的 思 维方 式 。有助 于促 进现 代 人 际关 系的 和谐 马克 思 主义 认 为 ,人 的本 质 是 一 切 社 会 关 系 的 总和 。人 在很 大程 度上 是 从 自身 的社会 交往 实 践 中获得 和感 受 生命 的意 义 及价值 的 。人 在 生命 历程 和 生活 实践 中 ,必须 妥 善处 理 自身 与他人 、社 会 的关 系 ,这 是 个 人 完 善 道 德 的价 值 目标 。儒 家 重 视人 与 人 、人 与 社 会 的 和 谐 关 系 ,提 出 了 “贵 和 ”的处 世 原 则 。“和 ”是 建 立 在 差 异 性 、多 样 性 基础 上 的不 同事 物 之 间 的一 种 有 序 稳 定 状 态 ,反 映在人 与人 之 间关 系上 ,“和 ”主 要 表现 为 “团结 、 和 睦 、宽容 ”。“贵 和 ”即主 张 “和 为贵 ”、“和 而 不 同”。“儒 家之 所 以 ‘贵 和 ’,一 是 因为 和能 统 ,明 分 得 利 ,多 元 一 统秩 序 好 ,二 是 因为 和 能 中 ,权 变 达 中 ,各 有 所 归 生 活顺 ,三 是 因 为和 能 生 ,生 生 不 息 ,化 生 万物 发展 快 ,四是 因 为和 能合 ,群策 群 力 , 其 力 断 金 力 量 大 ,五是 因 为和 能 解 ,仇 以和 解 ,互 相让 步破 坏 小 。” 儒 家 认 为 ,实 现 人 际 和谐 是 人 生 的一种 价值 追 求 ,它要 求个 人 完善道 德 ,加 强 自 身心 性修 养 ,培 育 “仁 爱 ”、“忠 恕 ”、“诚 信 ”精 神 , 以获 得他 人 的理 解 和信任 。儒家 还提 出为人 处世 的道德 底 线 是 “己所 不 欲 ,勿 施 于 人 ”,失 去 这 一 原则 ,“和 ”即无 从谈 起 。 儒 家 主 张 的 “和 ”并 不 是 一 味 的迁 就 、退 让 , 而 是把 握 “尚中”的原则 ,奉 行 中庸 之 道 。“中庸 ” 即以 “中 ”为用 ,不走 极 端 ,讲究 适 时 、适 当 、适 度 。 《礼记 ·中庸 篇 》讲 :“极 高 明 而 道 中 庸 ”,“极 高 明 ”指 的是 世 事洞 察 ,万物 通 观 ,“道 中庸 ”说 的是 行 事 圆融 ,不 偏不 倚 。“中庸 ”不 同于 “折 中”。折 中 ,是 无原 则 的调 和 、妥协 、让 步 ,而 中庸 是 追求 至 善 、力 争 上游 的进 取 哲 学 ,它 强 调要 从 实 际 出发 , 选择 合适 恰 当 的角度 ,以达 到 最 终 目的 。 “中庸 ” 是 “极 高 明”的 处 事 哲 学 ,只 有 坚 持 “中庸 ”之 道 , 才 能创 造 和 谐 的人 际 关 系 和安 身 立 命 的 精 神 家 园 。可 以看 出 ,从 促 进社 会 的善 与和谐 的角度 说 , 中庸也 是一 种德 行 ,是 一种 最高 尚的德行 ,难 怪孔 子 在世 时 曾感 叹 :“中庸 之 为 德 也 ,其 至 矣 乎 !民 鲜 久矣 。”(论语 ·雍 也》) 人 性 之 中有三 大要 素 :情欲 、德 性 、理智 ,德性 是 调 节情 欲 与理智 的 杠杆 。情 欲强 而 理智 弱则 流 于放荡 ,理 智 强 而 情 欲 弱 则 失 于 冷酷 。一 个 健 康 的人性 ,应 是 情与 理 的平衡 ,他 所做 的事 情便 会 合 情 合 理 ,为多 数 人 所 接 受 。儒 家 “贵 和 ”、“尚 中” 的思 维方 式 和处 世 原 则 ,深 刻 洞 悉 了 人 性 的 矛盾 和本 质 ,体 现 出一 种理 性 主 义 的精 神 ,具有 稳 健 、 包 容 、调 和 的特色 。当前 ,随着 我 国经济 的转 型 和 利 益 格 局 的调 整 ,经 济方 式 、社 会 组 织 方式 、就业 方式 、利 益关 系 日益 多样 化 ,人 们 思想 活动 的独 立 性 、选择 性 、多变 性 、差 异性 也 明显 增加 ,各 种价值 观 念和 利益 的 冲 突频 繁 出现 ,人 们 所 处 的人 际 环 境 弥漫 着一 种 紧 张 、浮 躁 、冷 漠 、功利 的 氛 围 。倡 导并 践 行 “贵 和 ”、“尚 中”的精 神 ,将 其 作 为 各 种 社 会制 度 、政 策 的价 值理 念 和方法 原则 ,贯 通 于和 谐 社会 的全 面建 设 ,对 于构建 和 谐 的人 际 关 系 、建 设 中华 民族 精 神 家 园具 有 重 大 的价 值 。为 此 ,当 前 应树 立 和谐 文 化 的理 念 ,在 坚持 主导 价 值 观 的 前 提 下 ,尊 重 多元 文化 的存 在 和价值 ,并 善 于从异 质 文 化 中汲 取 有 益 精 神 养 料 ,做 到 “各 美 其 美 ”、 “美 美与 共 ”。 四、儒家 乐观 旷 达 的 人 生 精 神对 于 现 代 人 缓 解心 理 压力 、促 进 自我 身心 和 谐 具 有 重 要 的 启 发 和借 鉴 意义 儒 家人 生哲 学 主张 积极人 世 ,奋发 有 为 ,但 人 生不 可 能完 全一 帆风 顺 ,如 何 坦 然 面 对 人 生 的各 种 矛盾 、挫折 和 痛苦 ,保 持 内心 的和谐 呢 ?儒 家认 为 人应 该 以实 现 大道 为 己任 ,追 求 理 想 的道 德 人 格 ,超越世俗物质名利的诱惑和束缚 ,获得将 自身 与天 道 、自然 融 为 一 体 的 精 神 愉 悦 ,正 如 孟 子 所 言 ,“万 物 皆 备 于 我 矣 。反 身 而 诚 ,乐 莫 大 焉 。” (《孟子 ·尽心上》)这种愉悦不是贫困窘迫境遇下 无 奈 的 自我抚 慰 ,也 不 是 名 利 诱 惑 前 刻 意 表 现 的 清高 ,而是 一 种 乐 观 、旷 达 的审 美 体 验 ,是 一 种 诗 意 的生活 方式 ,体 现 了“先 天 下 之忧 而忧 ,后 天 下 之乐 而 乐 ”的 精 神 境 界 。从 这 一 点 说 ,儒 学 虽 不 是宗 教 ,但具 有 宗教 的精 神超脱 功 能 。 儒 家 以仁 者 的 情 怀 面 对 人 生 与 世 界 。 “仁 ” 的精 神 具有 一定 的超 越性 ,它 贯通 天人 ,凸显 了人 的主体性 ,赋予儒家以强有力 的价值支撑和人文 主义 的终极 关 怀 。 一旦 内在 的仁 心 充 沛 于 胸 ,体 验 、践 履仁 道 就 成 为 人 生 之 大 乐 ,“仁 ”就 是 儒 家 快 乐 、自由的源 泉 ,即所 谓 “仁者 不忧 ”。 (《论 语 · 子 罕》)儒 家认 为 “仁 ”不 应 是 外 在 的道 德 约 束 和 强 制 ,而是 自我 德 性 的体 悟 和 自觉 ,也 即“为 仁 由 己”。(《论 语 ·颜 渊 》)“为仁 由 己”的快 乐 是 一 种 “超越 的 自由感 ”,它超 越 了被 动屈 服 于 传 统 原则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