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要求:1.读出悠然神往的意味。 2领略科学之美、文学之美。 3.尝试来点“化石吟”。 学习重点:诗意的课文朗读和拓展材料的诗句拟写。 学习课时:二课时 操作程序 第一课时“吟”诗切入首尾解读 1入课。诗歌难写,但会“吟”则可以出诗。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 作诗也会吟。昑吟”也就是诗歌体裁的标志之一。试加回顾,我们是否学过带“吟” 作标题的诗歌,诸如《石灰吟》《游子吟》《暮江吟》,等等(教师可不说出标 题,期待学生报题,再予以综合归纳)。然后,让学生大声朗诵这些诗句。再提 示这些诗歌皆是短章,表现手法不是抒情,就是描写,其吟咏的内容不是个体的 生态体验就是眼前所见的相关事物。就科学现象而加以吟哦,今天所学可能是首 2标序。整首诗共七节,要求学生先将序号按惯例标出。 3首尾解读。首尾即第1、2、7节,首先,采用多种方式吟诵和朗读。以教 师范读始,接着或齐读,再点读,分组读,将诗句读得朗朗上口,读得摇头晃脑, 读到师生进入忘乎所以的境界。接着,逐节于诗意做出概括并板书。其间,留给 学生酝酿并充分交流的时间。然后点名或自主回答,教师点评且归纳总结:第1、 2节发问求教,语意探询;第7节照应作答,语意肯定。以诗句来就生物进化的 科学现象进行仰头向天式发问,在我们有限的读书生涯中,似乎这首诗是第一回。 其实,古人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歌咏。比如爱国诗人屈原写过《天问》,诗中就 天文地理、日月星辰等引人思考和探索的科学现象,一口气提出了172个问题 到唐代,大散文家柳宗元用近似回答和对应的方式,也激情澎湃地吟唱了一回《天学习要求:1.读出悠然神往的意味。 2.领略科学之美、文学之美。 3.尝试来点“化石吟”。 学习重点:诗意的课文朗读和拓展材料的诗句拟写。 学习课时:二课时 操作程序: 第一课时“吟”诗切入 首尾解读 1.入课。诗歌难写,但会“吟”则可以出诗。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 作诗也会吟。”“吟”也就是诗歌体裁的标志之一。试加回顾,我们是否学过带“吟” 作标题的诗歌,诸如《石灰吟》《游子吟》《暮江吟》,等等(教师可不说出标 题,期待学生报题,再予以综合归纳)。然后,让学生大声朗诵这些诗句。再提 示这些诗歌皆是短章,表现手法不是抒情,就是描写,其吟咏的内容不是个体的 生态体验就是眼前所见的相关事物。就科学现象而加以吟哦,今天所学可能是首 次。 2.标序。整首诗共七节,要求学生先将序号按惯例标出。 3.首尾解读。首尾即第 1、2、7 节,首先,采用多种方式吟诵和朗读。以教 师范读始,接着或齐读,再点读,分组读,将诗句读得朗朗上口,读得摇头晃脑, 读到师生进入忘乎所以的境界。接着,逐节于诗意做出概括并板书。其间,留给 学生酝酿并充分交流的时间。然后点名或自主回答,教师点评且归纳总结:第 1、 2 节发问求教,语意探询;第 7 节照应作答,语意肯定。以诗句来就生物进化的 科学现象进行仰头向天式发问,在我们有限的读书生涯中,似乎这首诗是第一回。 其实,古人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歌咏。比如爱国诗人屈原写过《天问》,诗中就 天文地理、日月星辰等引人思考和探索的科学现象,一口气提出了 172 个问题。 到唐代,大散文家柳宗元用近似回答和对应的方式,也激情澎湃地吟唱了一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