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晚明思想和文学的—个重要特点,是怀疑人伦秩序的现状,归心∽自然,向慕本真,表现出对人性回归本然的追求。 李贽《童心说》是这一思潮的代表 他将童心"界说为是真心",“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心之初"。童心—一真心—一本心—初心,都是指人 在自然状态下的本性、本能、精神和心理。李贽在别的文章中谈到与童心¨概念相近似的异名,一类与老庄思想相 联系,如本真、“真"、“元”(《焚书答周柳塘》)、“未彫未琢之天”(《续焚书·与潘雪松》)、自然之性"(《续 焚书孔融有自然之性》)、“本色”(《续焚书·迫述潘见泉先生往会因由付其儿参将》);另一类又与佛家思想相 沟通,如《金刚经说》所谓诚意、“自在、“真心",《为黄安二上人三首失言》论“真佛所谓不必矫情,不必逆 性,不必昧心,不必抑志,直心而动,是为真佛”。李贽将道家崇自然、佛家尊本心的思想,与自己对虚伪说教及 其世风极端厌恶之感情铸成—体,从而构成童心说"的主体,这决定了该理论将批判锋芒指向伪道学对思想、学 术、文学的侵袭而腐蚀,而不仅是指向文学复古主义 李贽认为,童心蔽障,世风趋伪,其主要原因是人们从小就受到道理闻见"的浸熏,结果,以人之心为己心,以人 之耳目为己耳目,对善恶美丑是非的判断,均无个人主见,人云亦云,真声消失殆尽。因此,若欲恢复童心,最根 本的就是要从道理闻见、虚伪义理的束缚下解脱出来,回归到真我的自然状态中。 对于儒家经典的价值,他也提出了怀疑。以为六经、《论语》《孟子》大半非圣人之言;即使为圣人所道,也不 过因病发药,随时处方,决非万世之至论。从而否定了儒家经典长期以来被深信不疑的永恒真理的性质。这在 当时无疑具有冲决樊篱、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 以此为思想前提的文学“童心说”,与前此种种文学真实论相比,更具备深邃丰富的哲理涵蕴。李贽论真,特别强 调个人所独具的童心"与普遍的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的对立,深刻地指出伪道学吞噬、淹没个人独立思维的严重危 害,因此,谈到文学的真实性首先必须重视作者从“道理闻见"往“童心"的返归。如果失去这一重要前提,所谓文学 的真实性仍难免是空泛的 李贽强调,唯有从“童心而产生的文学,才是天下之至文。因此衡量作品优劣的标准,不是言词工否,也不是咐时 势先后”。从六朝以下的诗文、传奇、戏曲、小说乃至明代时文,只要能述人类真性本然,皆是佳作。诗何必古 《选》,文何必先秦”,这两语无疑是对前后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说的诘难。在李贽看来,离“童心°而言格 调、时势,便已落入第二义,文学的真义并不在此。 当然,李贽对社会意识的批判也有某种保留,认识上也存在一定的局限。他激烈抨击假人、假事、假文,一般来 说,主要针对言清行浊、文美情秽的伪君子,这无形中限制了自己思想广泛的意义。他对有些文学作品的主题和作 者创作动机的说明,往往不脱君臣伦理,肯定"今文而不适当地抬高八股文的地位,所论皆失妥善。但是重要的 是,李贽对人性的思考在许多方面超越众贤,露出近代的曙光,从而奠定了他在我国古代思想史和文学批评史上突 叙小修诗 袁宏道(一),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万历二十年()进土。三年后 选为吴县令,不久辞去。后授顺天教授,历国子助教、礼部主事。谢病归,复起官至稽勋郎中。袁宏道才名早成 十六岁为诸生,即结社城南,自为社长。深受李贽思想影响。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公安三袁",是晚明重要文学 流派公安派的杰出代表,无论从文学思想和文学创作的实绩来看,袁宏道均为该派受之无愧的领袖。袁宏道的文学 主张是公安派文学理论的纲领,要点为代有升降,法不相沿:“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叙小修诗》)。其实质 是尚变求真。此外,他还高度重视和肯定戏曲、小说、民歌等通俗文学。这使他与正统文学观和七子拟古主张 形成严重分歧,对晚明文坛产生很大影响。他的诗歌,早期尚有模拟痕迹,在吴、越仼职和游赏期间,进入创作高 潮,或信笔而为,语意浅近;或色彩斑斓,绮丽艳快。以后注重修饰锻炼,至晩年诗作,声律法度,趋于工严,活 泼渐减。所作散文清隽流畅,朗丽俊脱。著有诗文集和杂著多种,今人整理为《袁宏道集笺校》。 弟小修诗,散逸者多矣,存者仅此耳。余惧其复逸也,故刻之。弟少也慧,十岁余即著《黄山》《雪》二赋,几五 千余言,虽不大佳,然刻画钉餖,傅以相如、太冲之法,视今之文土矜重以垂不朽者,无以异也。然弟自厌薄之, 弃去。顾独喜读老子、庄周、列御寇诸家言,皆自作注疏,多言外趣,旁及西方之书,教外之语,备极研究。既 长,胆量愈廓,识见愈朗,的然以豪杰自命,而欲与一世之豪杰为友。其视妻子之相聚,如鹿豕之与群而不相属 也;其视乡里小儿,如牛马之尾行而不可与一日居也。泛舟西陵,走马塞上,穷览燕、赵、齐、鲁、吴、越之地, 足迹所至,几泮半天下,而诗文亦因之以日进。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有时情与 境会,顷刻千言,如水东注,令人夺魄。其间有佳处,亦有疵处,佳处自不必言,即疵处亦多本色独造语。然予则 极喜其疵处;而所谓佳者,尚不能不以粉饰蹈袭为恨,以为未能尽脱近代文人气习故也。晚明思想和文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怀疑人伦秩序的现状,归心自然,向慕本真,表现出对人性回归本然的追求。 李贽《童心说》是这一思潮的代表。 他将“童心”界说为是“真心”,“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心之初”。童心——真心——本心——初心,都是指人 在自然状态下的本性、本能、精神和心理。李贽在别的文章中谈到与“童心”概念相近似的异名,一类与老庄思想相 联系,如“本真”、“真”、“元”(《焚书·答周柳塘》)、“未彫未琢之天”(《续焚书·与潘雪松》)、“自然之性”(《续 焚书·孔融有自然之性》)、“本色”(《续焚书·追述潘见泉先生往会因由付其儿参将》);另一类又与佛家思想相 沟通,如《金刚经说》所谓“诚意”、“自在”、“真心”,《为黄安二上人三首·失言》论“真佛”所谓“不必矫情,不必逆 性,不必昧心,不必抑志,直心而动,是为真佛”。李贽将道家崇自然、佛家尊本心的思想,与自己对虚伪说教及 其世风极端厌恶之感情铸成一体,从而构成“童心说”的主体,这决定了该理论将批判锋芒指向伪道学对思想、学 术、文学的侵袭而腐蚀,而不仅是指向文学复古主义。 李贽认为,童心蔽障,世风趋伪,其主要原因是人们从小就受到“道理闻见”的浸熏,结果,以人之心为己心,以人 之耳目为己耳目,对善恶美丑是非的判断,均无个人主见,人云亦云,真声消失殆尽。因此,若欲恢复童心,最根 本的就是要从“道理闻见”、虚伪义理的束缚下解脱出来,回归到真我的自然状态中。 对于儒家经典的价值,他也提出了怀疑。以为六经、《论语》《孟子》大半非圣人之言;即使为圣人所道,也不 过“因病发药,随时处方”,决非“万世之至论”。从而否定了儒家经典长期以来被深信不疑的永恒真理的性质。这在 当时无疑具有冲决樊篱、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 以此为思想前提的文学“童心说”,与前此种种文学真实论相比,更具备深邃丰富的哲理涵蕴。李贽论“真”,特别强 调个人所独具的“童心”与普遍的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的对立,深刻地指出伪道学吞噬、淹没个人独立思维的严重危 害,因此,谈到文学的真实性首先必须重视作者从“道理闻见”往“童心”的返归。如果失去这一重要前提,所谓文学 的真实性仍难免是空泛的。 李贽强调,唯有从“童心”而产生的文学,才是“天下之至文”。因此衡量作品优劣的标准,不是言词工否,也不是“时 势先后”。从六朝以下的诗文、传奇、戏曲、小说乃至明代时文,只要能述人类真性本然,皆是佳作。“诗何必古 《选》,文何必先秦”,这两语无疑是对前后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说的诘难。在李贽看来,离“童心”而言格 调、时势,便已落入第二义,文学的真义并不在此。 当然,李贽对社会意识的批判也有某种保留,认识上也存在一定的局限。他激烈抨击假人、假事、假文,一般来 说,主要针对言清行浊、文美情秽的伪君子,这无形中限制了自己思想广泛的意义。他对有些文学作品的主题和作 者创作动机的说明,往往不脱君臣伦理,肯定“今”文而不适当地抬高八股文的地位,所论皆失妥善。但是重要的 是,李贽对人性的思考在许多方面超越众贤,露出近代的曙光,从而奠定了他在我国古代思想史和文学批评史上突 出的地位。 叙小修诗 袁宏道(—),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万历二十年()进士。三年后 选为吴县令,不久辞去。后授顺天教授,历国子助教、礼部主事。谢病归,复起官至稽勋郎中。袁宏道才名早成, 十六岁为诸生,即结社城南,自为社长。深受李贽思想影响。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公安三袁”,是晚明重要文学 流派公安派的杰出代表,无论从文学思想和文学创作的实绩来看,袁宏道均为该派受之无愧的领袖。袁宏道的文学 主张是公安派文学理论的纲领,要点为“代有升降,法不相沿”;“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叙小修诗》)。其实质 是尚“变”求“真”。此外,他还高度重视和肯定戏曲、小说、民歌等通俗文学。这使他与正统文学观和七子拟古主张 形成严重分歧,对晚明文坛产生很大影响。他的诗歌,早期尚有模拟痕迹,在吴、越任职和游赏期间,进入创作高 潮,或信笔而为,语意浅近;或色彩斑斓,绮丽艳快。以后注重修饰锻炼,至晚年诗作,声律法度,趋于工严,活 泼渐减。所作散文清隽流畅,朗丽俊脱。著有诗文集和杂著多种,今人整理为《袁宏道集笺校》。 弟小修诗,散逸者多矣,存者仅此耳。余惧其复逸也,故刻之。弟少也慧,十岁余即著《黄山》《雪》二赋,几五 千余言,虽不大佳,然刻画饤饾,傅以相如、太冲之法,视今之文士矜重以垂不朽者,无以异也。然弟自厌薄之, 弃去。顾独喜读老子、庄周、列御寇诸家言,皆自作注疏,多言外趣,旁及西方之书,教外之语,备极研究。既 长,胆量愈廓,识见愈朗,的然以豪杰自命,而欲与一世之豪杰为友。其视妻子之相聚,如鹿豕之与群而不相属 也;其视乡里小儿,如牛马之尾行而不可与一日居也。泛舟西陵,走马塞上,穷览燕、赵、齐、鲁、吴、越之地, 足迹所至,几半天下,而诗文亦因之以日进。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有时情与 境会,顷刻千言,如水东注,令人夺魄。其间有佳处,亦有疵处,佳处自不必言,即疵处亦多本色独造语。然予则 极喜其疵处;而所谓佳者,尚不能不以粉饰蹈袭为恨,以为未能尽脱近代文人气习故也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