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义者眼中,乃情所必至,因为社会需要它们“调色 失业:经济力制造的贫困 古典政治经济学认为,一个人是否有工作、是否能获得自己喜爱或合适的工作, 以及工作报酬的高低等都经常取决于经济力——一市场结构中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变 化。而在自由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贫困是个人的选择行为和市场调节的结果。就像 亚当·斯密所说,贫困是由经济体系对劳动力的需求和人口的生育情况共同决定的 依靠工资维持生计的工人,其所获工资是他劳动的基本价格,即维持工人及其家庭 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但在市场中,工人的实际工资为劳动的“市场价格”,它 是随市场劳动力的供求关系的变化而波动的。当劳动力供大于求时,劳动的市场价 格会低于其基本价格。此时,劳动报酬降低,部分工人会因此而陷入贫困。而贫困 又会使劳动者的供养能力降低,从而抑止人口的增长,减轻劳动力的过剩,使经济 复苏,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增加,劳动的市场价格上升(亚当斯密,1972:73-74) 显然,斯密认为,贫困是市场情境中劳动力供需关系波动的结果。他提醒我们注意 的一个社会事实是:由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动而产生的贫困是不可抗拒的。 经济力不可抗拒的社会事实还可以用另一个社会事实——反贫困政策失败 一来加以说明。奥科克在考察20世纪3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的三次世界经济 不景气时期出现的,由大量失业遭致大幅度贫困现象的案例后指出:“失业、低工 资、早退休、高税收等引起了贫困,因此,国内外各种各样经济力量的变化都可能 而且正在引起贫困,这类经济力量的影响不得不被归属到宿命论者的悲哀之中,因 为几乎任何政府、任何政策都无法真正抵御或改变它。”我们永远不敢肯定,在这 样一个世界上,将来这些经济力不会被修正,但至少现在“政策意愿和经济力的互 动不可能解决贫困问题,因为经济力是导致贫困现象的原因。”( Alcock,1993:32) 很多反贫困战略的失败往往都因为它们不敌一些或然的也可能是必然的经济力。在 这层意义上说,任何解救贫困的政策措施都好似建立在漂浮不定的沙滩上。对此, 有人干脆模仿功能主义的说法,赋予它合法之地位,这就是“市场需要贫困”。换 言之,市场为了有效地运作,需要相当一部分穷人徘徊于市场的边缘。贫困者的等 待与徘徊,会以一种无形的压力,作用于在职的工人,鼓励他们勤勉工作、克服懒 惰(参见 Novak,1988,转引 Alcock,1993:33)。 按是否拥有职业,穷人可以分为两类:失业的穷人和工作的穷人。针对工作的 穷人,美国学界有所谓“利益均沾论”( trickle down theory)。该理论假设:经济 增长能有效地抑制贫困。安德森( Anderson)在1964年发表的《利益均沾:经济 增长和美国家庭贫困的程度》一文中提出,经济增长有助于减低贫困的发生。在后 续的研究中,人们根据安德森的理论,归纳了经济影响贫困率高低的主要理由为 经济繁荣,劳动力市场紧俏,此时雇主少有余地去选择他们雇用的人,穷人尤其是 有工作能力的穷人就容易找到工作,而工作的穷人也会获得向上流动的机会,进而义者眼中,乃情所必至,因为社会需要它们“调色”。 失业:经济力制造的贫困 古典政治经济学认为,一个人是否有工作、是否能获得自己喜爱或合适的工作, 以及工作报酬的高低等都经常取决于经济力──市场结构中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变 化。而在自由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贫困是个人的选择行为和市场调节的结果。就像 亚当•斯密所说,贫困是由经济体系对劳动力的需求和人口的生育情况共同决定的。 依靠工资维持生计的工人,其所获工资是他劳动的基本价格,即维持工人及其家庭 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但在市场中,工人的实际工资为劳动的“市场价格”,它 是随市场劳动力的供求关系的变化而波动的。当劳动力供大于求时,劳动的市场价 格会低于其基本价格。此时,劳动报酬降低,部分工人会因此而陷入贫困。而贫困 又会使劳动者的供养能力降低,从而抑止人口的增长,减轻劳动力的过剩,使经济 复苏,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增加,劳动的市场价格上升(亚当·斯密,1972:73-74)。 显然,斯密认为,贫困是市场情境中劳动力供需关系波动的结果。他提醒我们注意 的一个社会事实是:由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动而产生的贫困是不可抗拒的。 经济力不可抗拒的社会事实还可以用另一个社会事实──反贫困政策失败─ ─来加以说明。奥科克在考察 20 世纪 30 年代、70 年代和 80 年代的三次世界经济 不景气时期出现的,由大量失业遭致大幅度贫困现象的案例后指出:“失业、低工 资、早退休、高税收等引起了贫困,因此,国内外各种各样经济力量的变化都可能 而且正在引起贫困,这类经济力量的影响不得不被归属到宿命论者的悲哀之中,因 为几乎任何政府、任何政策都无法真正抵御或改变它。”我们永远不敢肯定,在这 样一个世界上,将来这些经济力不会被修正,但至少现在“政策意愿和经济力的互 动不可能解决贫困问题,因为经济力是导致贫困现象的原因。”(Alcock,1993:32) 很多反贫困战略的失败往往都因为它们不敌一些或然的也可能是必然的经济力。在 这层意义上说,任何解救贫困的政策措施都好似建立在漂浮不定的沙滩上。对此, 有人干脆模仿功能主义的说法,赋予它合法之地位,这就是“市场需要贫困”。换 言之,市场为了有效地运作,需要相当一部分穷人徘徊于市场的边缘。贫困者的等 待与徘徊,会以一种无形的压力,作用于在职的工人,鼓励他们勤勉工作、克服懒 惰(参见 Novak, 1988, 转引 Alcock,1993:33)。 按是否拥有职业,穷人可以分为两类:失业的穷人和工作的穷人。针对工作的 穷人,美国学界有所谓“利益均沾论”(trickle down theory)。该理论假设:经济 增长能有效地抑制贫困。安德森(Anderson)在 1964 年发表的《利益均沾:经济 增长和美国家庭贫困的程度》一文中提出,经济增长有助于减低贫困的发生。在后 续的研究中,人们根据安德森的理论,归纳了经济影响贫困率高低的主要理由为: 经济繁荣,劳动力市场紧俏,此时雇主少有余地去选择他们雇用的人,穷人尤其是 有工作能力的穷人就容易找到工作,而工作的穷人也会获得向上流动的机会,进而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