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研讨型课程《应用伦理学》 大学生课题调研报告 实施贫困大学生教育援助,是高校全面完成培养目标和任务的需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 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 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 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 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贫困大学生在校的学习和生活状况,我们对部分我校学生进行了一次调查问卷。从调 查下来的结果来看,83%的大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是父母给予和学校或社会组织资助,其中有一部分家庭经 济状况不好的同学对目前的学费支出感到压力过大,学费占据了他们生活总支出的50%60%,每个月的主 要支出是在饮食方面,70%的同学对目前的饮食状况表示满意。其他方面的支出主要是购买书本的费用,大 多数同学还是选择自己购买新书。另外,无论是贫困生或是非贫困生,都没有因为贫困生的身份而受到歧 视或看不起他人。 通过对于贫困大学生教育援助体系的深入了解,我们发现其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 1、援助对象不尽准确,援助主要集中于贫困大学生中的优秀群体 从宏观上而言,援助的对象为贫困大学生。但是,是否能够保证受援对象确实是这一群体的成员?另外, 援助的范围是否包括了贫困大学生群体的所有成员,我们现有的机制对此更缺乏保障性 2、援助的内容主要局限于经济援助,相对忽视了其他援助。经济援助无疑是贫困大学生援助的基点 但绝不是援助的终点。在重视对贫困大学生经济援助的同时,我们不应当忽视对贫困大学生存在的其他困 难的援助。从贫困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他们面临的不仅仅是经济困难的问题。学业困难是贫困大学生 普遍面临的问题,心理亚健康状况也是贫困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另外,亲情缺失,对社会认同度较差 都是贫困大学生存在的突出问题 3、援助方式不一,管理无序,造成了较严重的负面影响。当前对贫困大学生的援助,既因其丰富多样 而充分显现了全社会对贫困大学生援助的热情,也因其多元,没有统一的归口管理而呈现出杂乱无序的状 态。就援助的主体而言,有国家,学生生源地政府,学生生源地银行,学生所在高校,,学生就读高校所在 地银行,各类贫困大学生援助基金会,各种慈善机构,各类社会团体,企业,社会个体等等:就经济援助 经费的支付方式而言,有直接交贫困大学生本人的现金或支票,银行(或邮政)汇兑,划拨贫困大学生个 人或家庭账号,高校发放,等等。因此,一个高校贫困大学生,受到来自哪方面的经济援助,受到了多少 援助,其受援状况是否与其家庭贫困程度和个人实际需求相适应等问题,没有任何一个捐助主体能够确切 地把握。这种多元不一的的援助方式,在实践中产生了诸多负面效应。例如,经济援助在援助过程中产生 不当质变,贫困大学生确定的非科学性,贫困大学生已受援助信息的不能共享,进一步加剧了高校援助工 作的难度 因此,整合各类经济援助,点面结合,在实施普遍惠及全体贫困大学生的经济援助方案的基础上,突出 重点,微励绝大多数贫困大学生刻苦学习,积极成才,并在其中培植典型,树立榜样与表率,才是贫困大 学生教育援助工作应当追求的目标。也就是说,我们应该通过援助,促进贫困大学生健康成才,全面发展, 而不是因为贫困大学生优秀,我们才对其实施援助。另外,在援助工作中,让贫困大学生充分感受到如亲 人般的温暖,将有助于提升援助的成效。还有,如果不能让贫困大学生在得到经济援助的同时,充分感受 与理解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给予的温暖,如果没有对他们进行政治思想上的引导,思想感情上的教育,那 么,贫困大学生教育援助就不可能真正发挥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功能。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在进一步强化对贫困大学生经济援助的同时,我们应该把贫困大学生所需与社会 对贫困大学生的要求有机结合起来,既从经济上帮助贫困大学生,又从思想政治,学业与心理健康等方面 全方位地给予他们帮助。只有如此,才能实现塑造与培养贫困大学生的目的。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研讨型课程《应用伦理学》 大学生课题调研报告 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6 实施贫困大学生教育援助,是高校全面完成培养目标和任务的需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 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 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 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 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贫困大学生在校的学习和生活状况,我们对部分我校学生进行了一次调查问卷。从调 查下来的结果来看,83%的大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是父母给予和学校或社会组织资助,其中有一部分家庭经 济状况不好的同学对目前的学费支出感到压力过大,学费占据了他们生活总支出的 50%~60%,每个月的主 要支出是在饮食方面,70%的同学对目前的饮食状况表示满意。其他方面的支出主要是购买书本的费用,大 多数同学还是选择自己购买新书。另外,无论是贫困生或是非贫困生,都没有因为贫困生的身份而受到歧 视或看不起他人。 通过对于贫困大学生教育援助体系的深入了解,我们发现其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 1、援助对象不尽准确,援助主要集中于贫困大学生中的优秀群体。 从宏观上而言,援助的对象为贫困大学生。但是,是否能够保证受援对象确实是这一群体的成员?另外, 援助的范围是否包括了贫困大学生群体的所有成员,我们现有的机制对此更缺乏保障性。 2、援助的内容主要局限于经济援助,相对忽视了其他援助。经济援助无疑是贫困大学生援助的基点, 但绝不是援助的终点。在重视对贫困大学生经济援助的同时,我们不应当忽视对贫困大学生存在的其他困 难的援助。从贫困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他们面临的不仅仅是经济困难的问题。学业困难是贫困大学生 普遍面临的问题,心理亚健康状况也是贫困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另外,亲情缺失,对社会认同度较差 都是贫困大学生存在的突出问题。 3、援助方式不一,管理无序,造成了较严重的负面影响。当前对贫困大学生的援助,既因其丰富多样 而充分显现了全社会对贫困大学生援助的热情,也因其多元,没有统一的归口管理而呈现出杂乱无序的状 态。就援助的主体而言,有国家,学生生源地政府,学生生源地银行,学生所在高校,,学生就读高校所在 地银行,各类贫困大学生援助基金会,各种慈善机构,各类社会团体,企业,社会个体等等;就经济援助 经费的支付方式而言,有直接交贫困大学生本人的现金或支票,银行(或邮政)汇兑,划拨贫困大学生个 人或家庭账号,高校发放,等等。因此,一个高校贫困大学生,受到来自哪方面的经济援助,受到了多少 援助,其受援状况是否与其家庭贫困程度和个人实际需求相适应等问题,没有任何一个捐助主体能够确切 地把握。这种多元不一的的援助方式,在实践中产生了诸多负面效应。例如,经济援助在援助过程中产生 不当质变,贫困大学生确定的非科学性,贫困大学生已受援助信息的不能共享,进一步加剧了高校援助工 作的难度。 因此,整合各类经济援助,点面结合,在实施普遍惠及全体贫困大学生的经济援助方案的基础上,突出 重点,激励绝大多数贫困大学生刻苦学习,积极成才,并在其中培植典型,树立榜样与表率,才是贫困大 学生教育援助工作应当追求的目标。也就是说,我们应该通过援助,促进贫困大学生健康成才,全面发展, 而不是因为贫困大学生优秀,我们才对其实施援助。另外,在援助工作中,让贫困大学生充分感受到如亲 人般的温暖,将有助于提升援助的成效。还有,如果不能让贫困大学生在得到经济援助的同时,充分感受 与理解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给予的温暖,如果没有对他们进行政治思想上的引导,思想感情上的教育,那 么,贫困大学生教育援助就不可能真正发挥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功能。、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在进一步强化对贫困大学生经济援助的同时,我们应该把贫困大学生所需与社会 对贫困大学生的要求有机结合起来,既从经济上帮助贫困大学生,又从思想政治,学业与心理健康等方面 全方位地给予他们帮助。只有如此,才能实现塑造与培养贫困大学生的目的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