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者,“达”也,“用”也,使阴阳交和也。亦即唯有以‘恒静”为基础,才能产生正确感 应、判断、处理天下事物的东西“”,“”又有为知”的意思,“知”故能判断天下之事 即易·咸·彖》所谓“止而说”,静止而愉快地交通成和。阴阳交和与場易”之静并立并行 不悖,这样才能既静又动,动由静节。正如庸》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 节谓之和”,“未发”先于“已发”,牛”先于和”且节制和”。“易”之静也是先于“动” 而存在的,“动”生起后,“静”并未消失,而且“静”始终影响、节制着“动”,这样才能正 确、稳固地动”,此即本章句所谓“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不动而动,动由静节。故《易 咸·象》曰:君子以虚受人”,即君子以心性之虚静来对待、包容人。又礼记·乐记》云 “人之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即人的本来状态也是如“易”一样静,这 是人的‘性”厌天性),天性感应外物而有“动”,此即“性之欲也”,也是‘性”的“欲”,即 是静”的动”,此“动”被“静”所包含,但不能完全取代静”,“静”也未曾全化为 动”。所以埸易”是恒静的,以此恒静而能动通万物。圣人也是以心性中深厚的此静,以“极 深”、“岍几”、“通天下之志”“城成天下之务”。没有此静,则达不到这种状态。可见場易”,恒 常寂静,是一种先在的、永恒的、无时间性的存在,所以说“易”是儒家的一个本原概念 引文三:“失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 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广大配天 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係系辞上》)”此章句言:場易”广大悉 备,囊括天地间万物,包括天地本身。場易”之“”来自“乾”(指称“天”精神”)的静 与动。“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茕乾”以动”为特点,所以衛·象》曰:“天,行 健。”但“乾”之智慧与德行便在于其“以成德为行”(衛·文言》),“元亨利贞”,(衛乾· 象》,)与时偕行,中正自守,即本章句所谓倛其动也直”,埴直”者“”也见砷坤·文 言》),心行如一也。“乾”何以能倛其动也直”?“乾以易知”(《系辞上》)即乾凭借“易”的 无思无为”而有智慧,(此也可见場易”在易传》中不仅仅是指惕易》之书。)《系辞上》 又云“易则易知”,因为場易”所以容易被知道,什么容易被知道呢?不易不变,平易而变(有 规律、中正的变化)的东西容易被知道,因此当代不少书籍将易”这一概念译为英文“chan ges”而本文认为,埸易”除了包括其有所“生”以及被生者之间的变易之外,还有不易不变和 简易之意,仅以“ changes”来译場易”,则没有包括易”概念的“恒静”在内,所以本文认 为埸易”应该音译为“Yi”更合理。此場易”是乾的基础和原因,乾为天,天有其基础和原因 那便是場易”即本原。故本章句言“夫乾,其静也专”,以动为特点的“範”,它的静”之根 本便在于不离本原之恒静;“其动也直”,乾之动能中正通情,也是因为其“动”有“恒静”之 德节制而与时变易。坤”之静动亦效法乾与本原,坤静时收敛(翕”)动时开生(辟”),也 是中正有常的。但坤”之“静”是相对的静,有别于本原之咂恒静”。乾坤这种“易简之善 配至德”,正是根基于本原之場易”的存在。所谓“至德”便是“本原”本身,其善德(特征) 为:不易(有不变的东西)、变易、简易(有节制、有规律的变化而容易跟随)。“易”的这三 种性质并存,从《系辞上》以上章句已可见,并不只是汉代《易纬·乾凿度》等后学的发明 因此可见‘易”为儒家所谓本原 引文四:“是故易有大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 业。”此章句言:場易有大极,是生两仪”易”作为一种存在,当其有“大极”(即“太极”) 20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通 ”者 , “达 ”也 , “用 ”也 , 使阴阳交和也。亦即唯有以 “恒静 ”为基础 , 才能产生正确感 应、判断、处理天下事物的东西 “感 ”, “感 ”又有 “知 ”的意思 , “知 ”故能判断天下之事。 即 《易 ·咸 ·彖 》所谓 “止而说 ”, 静止而愉快地交通成和。阴阳交和与 “易 ”之静并立并行 不悖 , 这样才能既静又动 , 动由静节。正如 《中庸 》所谓 :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 发而皆中 节谓之和 ”, “未发 ”先于 “已发 ”, “中 ”先于 “和 ”且节制 “和 ”。“易 ”之静也是先于 “动 ” 而存在的 , “动 ”生起后 , “静 ”并未消失 , 而且 “静 ”始终影响、节制着 “动 ”, 这样才能正 确、稳固地 “动 ”, 此即本章句所谓 “不疾而速 , 不行而至 ”, 不动而动 , 动由静节。故 《易 · 咸 ·象 》曰 : “君子以虚受人 ”, 即君子以心性之虚静来对待、包容人。又 《礼记 ·乐记 》云 : “人之生而静 , 天之性也 ; 感于物而动 , 性之欲也。”即人的本来状态也是如 “易 ”一样静 , 这 是人的 “性 ” (天性 ) , 天性感应外物而有 “动 ”, 此即 “性之欲也 ”, 也是 “性 ”的 “欲 ”, 即 是 “静 ”的 “动 ”, 此 “动 ”被 “静 ”所包含 , 但不能完全取代 “静 ”, “静 ”也未曾全化为 “动 ”。所以 “易 ”是恒静的 , 以此恒静而能动通万物。圣人也是以心性中深厚的此静 , 以 “极 深 ”、“研几 ”、“通天下之志 ”、“成天下之务 ”。没有此静 , 则达不到这种状态。可见 “易 ”, 恒 常寂静 , 是一种先在的、永恒的、无时间性的存在 , 所以说 “易 ”是儒家的一个本原概念。 引文三 : “夫易广矣大矣 ! 以言乎远则不御 , 以言乎迩则静而正 , 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 夫乾 , 其静也专 , 其动也直 , 是以大生焉。夫坤 , 其静也翕 , 其动也辟 , 是以广生焉。广大配天 地 , 变通配四时 , 阴阳之义配日月 , 易简之善配至德。 ( 《系辞上 》) ”此章句言 : “易 ”广大悉 备 , 囊括天地间万物 , 包括天地本身。“易 ”之 “广 ”来自 “乾 ” (指称 “天 ”“精神 ”) 的静 与动。“夫乾 , 其静也专 , 其动也直 ”。“乾 ”以 “动 ”为特点 , 所以 《乾 ·象 》曰 : “天 , 行 , 健。”但 “乾 ”之智慧与德行便在于其 “以成德为行 ” ( 《乾 ·文言 》) , “元亨利贞 ”, ( 《乾 · 象 》, ) 与时偕行 , 中正自守 , 即本章句所谓 “其动也直 ”, “直 ”者 “正 ”也 (见 《坤 ·文 言 》) , 心行如一也。“乾 ”何以能 “其动也直 ”? “乾以易知 ” ( 《系辞上 》) 即乾凭借 “易 ”的 “无思无为 ”而有智慧 , (此也可见 “易 ”在 《易传 》中不仅仅是指 《易 》之书。) 《系辞上 》 又云 “易则易知 ”, 因为 “易 ”所以容易被知道 , 什么容易被知道呢 ? 不易不变 , 平易而变 (有 规律、中正的变化 ) 的东西容易被知道 , 因此当代不少书籍将 “易 ”这一概念译为英文 “chan2 ges”。 ④而本文认为 , “易 ”除了包括其有所 “生 ”以及被生者之间的变易之外 , 还有不易不变和 简易之意 , 仅以 “changes”来译 “易 ”, 则没有包括 “易 ”概念的 “恒静 ”在内 , 所以本文认 为 “易 ”应该音译为 “Yi”更合理。此 “易 ”是乾的基础和原因 , 乾为天 , 天有其基础和原因 , 那便是 “易 ”即本原。故本章句言 “夫乾 , 其静也专 ”, 以动为特点的 “乾 ”, 它的 “静 ”之根 本便在于不离本原之恒静 ; “其动也直 ”, 乾之动能中正通情 , 也是因为其 “动 ”有 “恒静 ”之 德节制而与时变易。“坤 ”之静动亦效法乾与本原 , 坤静时收敛 (“翕 ”) 动时开生 (“辟 ”) , 也 是中正有常的。但 “坤 ”之 “静 ”是相对的静 , 有别于本原之 “恒静 ”。乾坤这种 “易简之善 配至德 ”, 正是根基于本原之 “易 ”的存在。所谓 “至德 ”便是 “本原 ”本身 , 其善德 (特征 ) 为 : 不易 (有不变的东西 )、变易、简易 (有节制、有规律的变化而容易跟随 )。“易 ”的这三 种性质并存 , 从 《系辞上 》以上章句已可见 , 并不只是汉代 《易纬 ·乾凿度 》等后学的发明。 因此可见 “易 ”为儒家所谓本原。 引文四 : “是故易有大极 , 是生两仪 , 两仪生四象 , 四象生八卦 , 八卦定吉凶 , 吉凶生大 业。”此章句言 : “易有大极 , 是生两仪 ”: “易 ”作为一种存在 , 当其有 “大极 ” (即 “太极 ”)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