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以为事物为阴阳(两仪)所生,而阴阳(两仪)为“大极”即“太极”所生。“太极”是阴 阳未分的状态。如果以阴、阳为“二”则“太极”为“”。此逻辑固然有一定道理。但“太 极”是什么?它是怎么来的?‘易有太极”是什么意思?都是有待更深入讨论的问题。依据《易 传》文本,我们唯一能知道的是:“太极”一词仅在《易传》中出现一次,即以上引用的这段章 句。因此能被确定的只能是:“太极”是阴阳两仪)之前的阶段,是阴阳未分的状态,是相对 于“仪”而言的 而易传》文本却多次提到場易”这个概念。大多数《易传》后学,视場易”这一概念为 惕易》”,即場易”字指惕易经》这本书。本文以为場易”字在易传》中反复出现,有的地 方的确是指“惕易经》”这本书,如易传·系辞上》说:“惕易》曰:填且乘,致寇至。”这 里显然是指“《易》”这本书。又如《易传·系辞下》云:“锡易》之为书也不可远”,这里也显 然指书名。但是同时应该注意到,《易传》中有不少地方出现的“易”字是不能被理解为 “惕易》”的意思,比如惕传·系辞上》云:“神无方而易无体。”此处“神”与場易”为对应 互文,正如‘无方”与‘无体”为对称之文一样。“神”为一个哲学思维概念,此处之場易” 也应为一个思维概念所指之物,而非指《易》这本书。又如陽易传·系辞上》云:生生之谓 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阴阳不测之谓神。”即場易”是“生生”,即生出被生者的那 个东西,也是指某一物,而不是指裼易》这本书。此不一一类举。 本文以为“易”这个概念,在《易传》中主要是指万物的本原、本体的意思,这可以从 《易传》以下章句得见 引文一:“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易传·系辞上》)”此章句是易传》 直接定义場易”为何物的文字。此章句也证明場易”是一种事物,而不是指傷易》之书。“生 生谓易”,不少人把“生生”理解为“生生不息”,“不断变化出新的东西”或生命之创造” 等等。这些解释固然不错,但本文以为“生生之谓易”有更深层的意义。《系辞上》云:“天 地之大德曰生”,即天地的主要功能是生出万物,“生生”即使“生者”(所有被产生的事物或 现象)所以生出来的那个最初者,即本原。这一本原独立存在,不被任何它物所“生”。即 易”生化出天地而后万物,場易”却不是被它物所生者。因此性生生”之場易”,亦是“生死” 之場易”(使死灭”发生者)亦即“生生死”(即使生、死发生者)之易”。用现代语言来 说:場易”是使万物或生、或灭,或生而又灭,或灭而又生的根本存在。“成象之谓乾”,乾” (“精神”、“天”)健动、发散是建构“象”的东西。“範”作为一物是易”这一本原所生之 物。“效法之谓坤”,坤效法乾,但它收敛凝聚,在地成形,构成有相对稳定形体的东西。“坤 作为一物亦是由本原易”所生。因为乾坤皆为生者”,是被生之物,而馮易”是“生生 者,不被生之物,故而永恒存在。可见場易”是天地之前的存在,且永恒存在,因此是易传》 和儒家的一个本原概念 引文二:“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 此!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唯 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此章句言:“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即“易”这个存 在,无思想无行为无欲望,寂然不动,其静是恒常的。这是場易”的本然状态,正如礼记 乐记》言:“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感”即应,“二气感应以相与” 伣见惕易·咸·彖》)即場易”以其本然恒常之静正确地感应与应对天下之事(即“天下故” g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即以为事物为阴阳 (两仪 ) 所生 , 而阴阳 (两仪 ) 为 “大极 ”即 “太极 ”所生。“太极 ”是阴 阳未分的状态。如果以阴、阳为 “二 ”则 “太极 ”为 “一 ”。此逻辑固然有一定道理。但 “太 极 ”是什么 ? 它是怎么来的 ? “易有太极 ”是什么意思 ? 都是有待更深入讨论的问题。依据 《易 传 》文本 , 我们唯一能知道的是 : “太极 ”一词仅在 《易传 》中出现一次 , 即以上引用的这段章 句。因此能被确定的只能是 : “太极 ”是阴阳 (两仪 ) 之前的阶段 , 是阴阳未分的状态 , 是相对 于 “两仪 ”而言的 “一 ”。 而 《易传 》文本却多次提到 “易 ”这个概念。大多数 《易传 》后学 , 视 “易 ”这一概念为 “《易 》”, 即 “易 ”字指 《易经 》这本书。本文以为 “易 ”字在 《易传 》中反复出现 , 有的地 方的确是指 “《易经 》”这本书 , 如 《易传 ·系辞上 》说 : “《易 》曰 : ‘负且乘 , 致寇至。”这 里显然是指 “《易 》”这本书。又如 《易传 ·系辞下 》云 : “《易 》之为书也不可远 ”, 这里也显 然指书名。但是同时应该注意到 , 《易传 》中有不少地方出现的 “易 ”字是不能被理解为 “《易 》”的意思 , 比如 《易传 ·系辞上 》云 : “神无方而易无体。”此处 “神 ”与 “易 ”为对应 互文 , 正如 “无方 ”与 “无体 ”为对称之文一样。“神 ”为一个哲学思维概念 , 此处之 “易 ” 也应为一个思维概念所指之物 , 而非指 《易 》这本书。又如 《易传 ·系辞上 》云 : “生生之谓 易 , 成象之谓乾 , 效法之谓坤 ……阴阳不测之谓神。”即 “易 ”是 “生生 ”, 即生出被生者的那 个东西 , 也是指某一物 , 而不是指 《易 》这本书。此不一一类举。 本文以为 “易 ”这个概念 , 在 《易传 》中主要是指万物的本原、本体的意思 , 这可以从 《易传 》以下章句得见 : 引文一 : “生生之谓易 , 成象之谓乾 , 效法之谓坤。 (《易传 ·系辞上 》) ”此章句是 《易传 》 直接定义 “易 ”为何物的文字。此章句也证明 “易 ”是一种事物 , 而不是指 《易 》之书。“生 生谓易 ”, 不少人把 “生生 ”理解为 “生生不息 ”, “不断变化出新的东西 ”或 “生命之创造 ” 等等 ③。这些解释固然不错 , 但本文以为 “生生之谓易 ”有更深层的意义。《系辞上 》云 : “天 地之大德曰生 ”, 即天地的主要功能是生出万物 , “生生 ”即使 “生者 ” (所有被产生的事物或 现象 ) 所以生出来的那个最初者 , 即本原。这一本原独立存在 , 不被任何它物所 “生 ”。即 “易 ”生化出天地而后万物 , “易 ”却不是被它物所生者。因此 “生生 ”之 “易 ”, 亦是 “生死 ” 之 “易 ” (使 “死灭 ”发生者 ) 亦即 “生生死 ” (即使生、死发生者 ) 之 “易 ”。用现代语言来 说 : “易 ”是使万物或生、或灭 , 或生而又灭 , 或灭而又生的根本存在。“成象之谓乾 ”, “乾 ” ( “精神 ”、“天 ”) 健动、发散是建构 “象 ”的东西。“乾 ”作为一物是 “易 ”这一本原所生之 物。“效法之谓坤 ”, 坤效法乾 , 但它收敛凝聚 , 在地成形 , 构成有相对稳定形体的东西。“坤 ” 作为一物亦是由本原 “易 ”所生。因为乾坤皆为 “生者 ”, 是被生之物 , 而 “易 ”是 “生生 ” 者 , 不被生之物 , 故而永恒存在。可见 “易 ”是天地之前的存在 , 且永恒存在 , 因此是 《易传 》 和儒家的一个本原概念。 引文二 : “易无思也 , 无为也 , 寂然不动 , 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 , 其孰能与于 此 ! 夫易 , 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 , 故能通天下之志 ; 唯几也 , 故能成天下之务 ; 唯 神也 , 故不疾而速 , 不行而至。”此章句言 : “易无思也 , 无为也 , 寂然不动 ”即 “易 ”这个存 在 , 无思想无行为无欲望 , 寂然不动 , 其静是恒常的。这是 “易 ”的本然状态 , 正如 《礼记 · 乐记 》言 : “人生而静 , 天之性也。”“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 “感 ”即应 , “二气感应以相与 ” (见 《易 ·咸 ·彖 》) 即 “易 ”以其本然恒常之静正确地感应与应对天下之事 (即 “天下故 ”) , 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