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二)启发式教育方法观 启发式教育方法观出现在奴隶社会,在中国集中体现在孔子的 个教育方法中,在西方以苏格拉底为主要代表。在中国,启发一词 源于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 复也”。后来朱熹将孔子的“愤悱”原理解释为“愤者,心求通 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 达其辞。”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即学生想弄明白某个道理或有些 兴趣,但是却弄不明白;口欲言而未能之貌,是指学生想说,但 却说不出来、说不清的情况。孔子主张,在这种情况下,要帮助 学生弄清他要弄清的道理,理清其思路,使之能表达清楚。孔子 启发式的条件是“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即如果学 生不能举一反三,则要另外选择其他的途径。因此,有人说他主 张“叩则鸣,不叩则不鸣”,即学生问才作答,不问则不作答 这就是传统的启发式教育方法观。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倡导的“问 答法”,也称产婆术,是西方最早运用启发式教育方法的代表 他主张教师不要把知识的结果直接告诉学生,应启发学生去思考 ,帮助学生自己发现和获取知识。(二)启发式教育方法观 启发式教育方法观出现在奴隶社会,在中国集中体现在孔子的 教育方法中,在西方以苏格拉底为主要代表。在中国,启发一词 源于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 复也”。后来朱熹将孔子的“愤悱”原理解释为“愤者,心求通 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 达其辞。”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即学生想弄明白某个道理或有些 兴趣,但是却弄不明白;口欲言而未能之貌,是指学生想说,但 却说不出来、说不清的情况。孔子主张,在这种情况下,要帮助 学生弄清他要弄清的道理,理清其思路,使之能表达清楚。孔子 启发式的条件是“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即如果学 生不能举一反三,则要另外选择其他的途径。因此,有人说他主 张“叩则鸣,不叩则不鸣” ,即学生问才作答,不问则不作答。 这就是传统的启发式教育方法观。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倡导的“问 答法” ,也称产婆术,是西方最早运用启发式教育方法的代表。 他主张教师不要把知识的结果直接告诉学生,应启发学生去思考 ,帮助学生自己发现和获取知识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