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从上面的战况对比我们不难发现,导致甲午战争失败的绝不是军力不足,而是 输在政府因“私”而战。甲午战争是朝廷的战争,当时虽有朝廷大员叹为“三千年 未有之变局”,但对广大民众而言,却多以事不关己的心态泰然视之。在甲午战争 中,日军侵占中国沿海部分城乡,一路烧杀抢掠,当地居民岀于义愤,激烈抵抗。 但清廷却担心有人乘机起事,极力压制民众的抗敌热情。个别官员甚至把甲午战争 看成是李鸿章与日本人之间的战争,俨然是在“坐山观虎斗”。而看李鸿章本人, 却又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极力消极避战。1901年光绪在诏书中说:“我中国之 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利字”。(4这 个“私”字和“利”字点出了甲午战争一败涂地的原因 然而到了抗日战争时期,情况就大不一样了。虽然我方军队的军力远不及日 方,而且此时日方的野心更大,但这时的政府却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支持,抗日战争 俨然已成为全民的抗战。 仅以抗日战争时期参加战争的四川民众为例,有这样一组数据:1937年为 103837人,1938年为174145人,1939年为296341人,1940年为266373人,1941年为 344601人,1942年为366625人,1943年为352681人,1944年为391112人。(5)这个时 期早已不像封建时期那样,“每家每户出几壮丁”了,参加战争的都是自愿报国的 普通民众。虽然八年抗战战况惨烈,但毎年参战报国的人数却几乎呈不断上升的趋 势。民众愈发地意识到国家大事,匹夫有责。 再看当时参战官兵们的气节。如果说甲午战争时邓世昌、刘步蟾等人挽留了中 华民族的一丝脸面的话,那么在抗日战争时期,甘愿为国捐躯之人数不胜数。 1938年春,日军猛攻鲁南藤县,时任第122师师长王铭章决心死守滕城,命令把 南北城门封死,只留东西城门暂作交通道路,师部乜由西关移进城內。后日军重炮 轰城,该师3000余人阵亡。王铭章拔枪自杀殉国。藤县血战为台儿庄大捷赢得了时 间 淞沪会战战事激烈之时,152团四连连长正向团长解固基汇报本连情况,忽听友 邻团团长大叫:“解团长,你的四连退下来了!”解固基气愤之极,拔枪便向四连 长开了一枪,四连长中弹后,仍举手敬礼向后转身,走了两三步后才倒地,最终解 固基和两个营长也在战场上阵亡。 上述故事只是所有牺牲的爱国将士的冰山一角,像张自忠、左权等等更是不用 再看当时海外华侨对国内战争的关注。8年中,美国华侨购买“救国公 债”、“月捐”和“航空救国捐”三项,就达18亿元。1937年至1940年底,美国华 侨所捐之款可购飞机63架。1941年,美国加州北部的20个华侨社团捐献运输机8架。 至1938年底,华侨就献机50架。新加坡华侨集资购买滑翔机100架。印度华侨先后献 机10多架。据不完全统计,抗战前三年,各地华侨社团和个人,就献机217架,可以 装备5个空军师。(6)而在甲午战争时期,这样的捐助是绝对不可能有的,即便有人真 想捐助资金,也只能看着淸政府,感慨自己空有一腔报囯之情吧。 3民族精神的形成及其成因 3.1爱国主义为本的民族精神 甲午战争时期的清朝民众,要我来说,也许更像鲁迅小说里的看客。他们不只 是麻木不仁,其实是脑海中根本没有民族和国家这一概念。“知有朝廷,不知有国 家”便是这一时期民众的真实写照。而抗战的胜利所代表的,却是民族意识的空前 觉醒。正是将士们心中都有了国家,有了报国的热血,才能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也从上面的战况对比我们不难发现,导致甲午战争失败的绝不是军力不足,而是 输在政府因“私”而战。甲午战争是朝廷的战争,当时虽有朝廷大员叹为“三千年 未有之变局”,但对广大民众而言,却多以事不关己的心态泰然视之。在甲午战争 中,日军侵占中国沿海部分城乡,一路烧杀抢掠,当地居民出于义愤,激烈抵抗。 但清廷却担心有人乘机起事,极力压制民众的抗敌热情。个别官员甚至把甲午战争 看成是李鸿章与日本人之间的战争,俨然是在“坐山观虎斗”。而看李鸿章本人, 却又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极力消极避战。1901年光绪在诏书中说:“我中国之 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利字”。⑷这 个“私”字和“利”字点出了甲午战争一败涂地的原因。 然而到了抗日战争时期,情况就大不一样了。虽然我方军队的军力远不及日 方,而且此时日方的野心更大,但这时的政府却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支持,抗日战争 俨然已成为全民的抗战。 仅以抗日战争时期参加战争的四川民众为例,有这样一组数据:1937年为 103837人,1938年为174145人,1939年为296341人,1940年为266373人,1941年为 344601人,1942年为366625人,1943年为352681人,1944年为391112人。⑸这个时 期早已不像封建时期那样,“每家每户出几壮丁”了,参加战争的都是自愿报国的 普通民众。虽然八年抗战战况惨烈,但每年参战报国的人数却几乎呈不断上升的趋 势。民众愈发地意识到国家大事,匹夫有责。 再看当时参战官兵们的气节。如果说甲午战争时邓世昌、刘步蟾等人挽留了中 华民族的一丝脸面的话,那么在抗日战争时期,甘愿为国捐躯之人数不胜数。 1938年春,日军猛攻鲁南藤县,时任第122师师长王铭章决心死守滕城,命令把 南北城门封死,只留东西城门暂作交通道路,师部也由西关移进城内。后日军重炮 轰城,该师3000余人阵亡。王铭章拔枪自杀殉国。藤县血战为台儿庄大捷赢得了时 间。 淞沪会战战事激烈之时,152团四连连长正向团长解固基汇报本连情况,忽听友 邻团团长大叫:“解团长,你的四连退下来了!”解固基气愤之极,拔枪便向四连 长开了一枪,四连长中弹后,仍举手敬礼向后转身,走了两三步后才倒地,最终解 固基和两个营长也在战场上阵亡。 上述故事只是所有牺牲的爱国将士的冰山一角,像张自忠、左权等等更是不用 说。 再看当时海外华侨对国内战争的关注。8年中,美国华侨购买“救国公 债”、“月捐”和“航空救国捐”三项,就达18亿元。1937年至1940年底,美国华 侨所捐之款可购飞机63架。1941年,美国加州北部的20个华侨社团捐献运输机8架。 至1938年底,华侨就献机50架。新加坡华侨集资购买滑翔机100架。印度华侨先后献 机10多架。据不完全统计,抗战前三年,各地华侨社团和个人,就献机217架,可以 装备5个空军师。⑹而在甲午战争时期,这样的捐助是绝对不可能有的,即便有人真 想捐助资金,也只能看着清政府,感慨自己空有一腔报国之情吧。 3 民族精神的形成及其成因 3.1 爱国主义为本的民族精神 甲午战争时期的清朝民众,要我来说,也许更像鲁迅小说里的看客。他们不只 是麻木不仁,其实是脑海中根本没有民族和国家这一概念。“知有朝廷,不知有国 家”便是这一时期民众的真实写照。而抗战的胜利所代表的,却是民族意识的空前 觉醒。正是将士们心中都有了国家,有了报国的热血,才能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也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