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志是通过一系列具体的行动表现出来的。换句话说,道德意志只有支配道德行为的实现才具 有其意义。道德行为是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的具体表现和外部标志。道德行为习惯是在道 德知、情、意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练习、训练掌握行动技能与养成习惯的途径中形成起来的 道德行为的一个客观特征是其行为后果的直接现实性,亦即道德行为的结果是客观的。因此, 道德行为是品德一个循环中的终末环节,也是更高循环中的依据和基础。道德行为既可使道 德知、情、意得到检验,又可以加深和提高道德认识、増强道徳情感、锻炼道德意志。以上 我们可以看到,品德的四种基本成分是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密不可分的。如果某一成分 有所偏离,就会相互削弱,影响将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人的品德。如果对道德观念认识不 清,那么知、情、意、行就缺乏正确的思想指导:如果道德情感体验不深,就会缺少推动道 德行为的力量;如果意志不坚定,道德信念就会动摇,情感也不易控制:如果不重视对道德 行为习惯的培养,就可能使学生言行脱节,产生只会说不会做的情况。因此,品德的形成是 这些心理成分共同发生作用的综合过程 根据对品德结构中诸因素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不同,大体上分为唯知派和行为派,他们 进行了长期的争论。 唯知派认为人的品德形成主要取决于道德知识的掌握和智力与道德动机的形成与发展。 他们认为大部分不道德举动,都是由于愚昧无知,由于缺乏对各种事物的健全概念所形成的 因此,他们重视对学生道德知识的教育,强调伦理性的谈话,讲解系统的道德知识,但却忽 视了其它因素的作用,因而可能使学生产生言行脱节的现象,即儿童对道德标准和规范说得 很清楚,但往往不去遵守 行为派认为人的品德甚至整个人格都是道德行为方式的总和,是人们各种行为习惯的最 终产物。因此,强调只有掌握正确的行为方式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会形成良好的品德 因此,他们重视行为训练、环境因素、社会文化、榜样强化等客观条件对品德行为的影响, 而忽视了让学生懂得道德行为的依据。这将会导致学生在道德评价中是非不明、道德行为的 原则性与灵活性以及道德行为的迁移能力的发展受到限制,在道德行为中还会出现盲目的行 动,有时甚至会出现“好人办错事”的情况(如帮助坏人,对敌人“诚实”等) 品德结构中的心理成分不但是交互发展的共同体,而且它是和外部社会相互影响、相互 作用的开放系统。在品德的心理结构中,哪一种成分是核心,占主导和支配地位,这取决于 主体与情境、事件的性质及完成事情的难易程度。品德的核心是在一定范围内流动着的。品 德的发生、发展不是服从于线性决定说,而是服从于辩证决定论。同一种行为可能同多种道 德认识与情感发生联系,道德认识与情感同行为之间的联系也可能存在着种种冲突。总之 品德的结构是发展变化的,它是主体与外界环境双向互动、相互开放的运行关系 (三)品德心理结构的特征 1.品德心理结构的复杂性 品德的心理结构是非常复杂的,它是多维度、多形态、多层次、多水平、相互影响的开 放系统。一种道德行为的实现往往依赖于多种心理因素及外界环境。社会生活,特别是道德 本身所存在的矛盾,反映在人的头脑中常常表现为情感、动机内部及与行为之间的种种冲突 品德的发生、发展是服从于辩证决定论的。对品德心理结构复杂性的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至少可以告诉教育者在品德的评价和品德教育中切忌过于简单化 2.品德心理结构的整体性 这是指品德心理结构各成分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它们各自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而存在于 整体之中。各心理成分是相互依存在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中才具有意义。当我们要分析某一成 分的时候,必须将它置于这个完整的统一体中,考虑它所处的位置及与其它成分的关系,这 种分析才可能较为客观和全面。学生品德的形成就有赖于各种心理成分的协调发展与完善, 否则,将会出现知情相悖、知行脱节,就会使学生品德得不到健康而完善的发展。但是,这 并不是说不管什么时期和什么对象,都采取同样的教育,使品德的知、情、意、行同时发展 这里只是强调从整体上不要偏重于某一方面而忽视甚至否定其它心理成分的地位和作用。 3.品德心理结构的历时性与共时性 品德有一个发生发展到较为成熟的变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阶段,品德的内容和 形式都不一样,因而结构也不一样。这就是品德具有历时性的特征。在品德发展到较为成熟 的阶段,它的心理结构大致上是相同的。这就是它的共时性的特征。所以在研究品德结构的 时候,应该将其共时性与历时性统一起来,这就是既要考虑品德结构在时间维度上的变化特志是通过一系列具体的行动表现出来的。换句话说,道德意志只有支配道德行为的实现才具 有其意义。道德行为是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的具体表现和外部标志。道德行为习惯是在道 德知、情、意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练习、训练掌握行动技能与养成习惯的途径中形成起来的。 道德行为的一个客观特征是其行为后果的直接现实性,亦即道德行为的结果是客观的。因此, 道德行为是品德一个循环中的终末环节,也是更高循环中的依据和基础。道德行为既可使道 德知、情、意得到检验,又可以加深和提高道德认识、增强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以上 我们可以看到,品德的四种基本成分是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密不可分的。如果某一成分 有所偏离,就会相互削弱,影响将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人的品德。如果对道德观念认识不 清,那么知、情、意、行就缺乏正确的思想指导;如果道德情感体验不深,就会缺少推动道 德行为的力量;如果意志不坚定,道德信念就会动摇,情感也不易控制;如果不重视对道德 行为习惯的培养,就可能使学生言行脱节,产生只会说不会做的情况。因此,品德的形成是 这些心理成分共同发生作用的综合过程。 根据对品德结构中诸因素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不同,大体上分为唯知派和行为派,他们 进行了长期的争论。 唯知派认为人的品德形成主要取决于道德知识的掌握和智力与道德动机的形成与发展。 他们认为大部分不道德举动,都是由于愚昧无知,由于缺乏对各种事物的健全概念所形成的。 因此,他们重视对学生道德知识的教育,强调伦理性的谈话,讲解系统的道德知识,但却忽 视了其它因素的作用,因而可能使学生产生言行脱节的现象,即儿童对道德标准和规范说得 很清楚,但往往不去遵守。 行为派认为人的品德甚至整个人格都是道德行为方式的总和,是人们各种行为习惯的最 终产物。因此,强调只有掌握正确的行为方式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会形成良好的品德。 因此,他们重视行为训练、环境因素、社会文化、榜样强化等客观条件对品德行为的影响, 而忽视了让学生懂得道德行为的依据。这将会导致学生在道德评价中是非不明、道德行为的 原则性与灵活性以及道德行为的迁移能力的发展受到限制,在道德行为中还会出现盲目的行 动,有时甚至会出现“好人办错事”的情况(如帮助坏人,对敌人“诚实”等)。 品德结构中的心理成分不但是交互发展的共同体,而且它是和外部社会相互影响、相互 作用的开放系统。在品德的心理结构中,哪一种成分是核心,占主导和支配地位,这取决于 主体与情境、事件的性质及完成事情的难易程度。品德的核心是在一定范围内流动着的。品 德的发生、发展不是服从于线性决定说,而是服从于辩证决定论。同一种行为可能同多种道 德认识与情感发生联系,道德认识与情感同行为之间的联系也可能存在着种种冲突。总之, 品德的结构是发展变化的,它是主体与外界环境双向互动、相互开放的运行关系。 (三)品德心理结构的特征 1.品德心理结构的复杂性 品德的心理结构是非常复杂的,它是多维度、多形态、多层次、多水平、相互影响的开 放系统。一种道德行为的实现往往依赖于多种心理因素及外界环境。社会生活,特别是道德 本身所存在的矛盾,反映在人的头脑中常常表现为情感、动机内部及与行为之间的种种冲突。 品德的发生、发展是服从于辩证决定论的。对品德心理结构复杂性的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至少可以告诉教育者在品德的评价和品德教育中切忌过于简单化。 2.品德心理结构的整体性 这是指品德心理结构各成分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它们各自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而存在于 整体之中。各心理成分是相互依存在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中才具有意义。当我们要分析某一成 分的时候,必须将它置于这个完整的统一体中,考虑它所处的位置及与其它成分的关系,这 种分析才可能较为客观和全面。学生品德的形成就有赖于各种心理成分的协调发展与完善, 否则,将会出现知情相悖、知行脱节,就会使学生品德得不到健康而完善的发展。但是,这 并不是说不管什么时期和什么对象,都采取同样的教育,使品德的知、情、意、行同时发展, 这里只是强调从整体上不要偏重于某一方面而忽视甚至否定其它心理成分的地位和作用。 3.品德心理结构的历时性与共时性 品德有一个发生发展到较为成熟的变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阶段,品德的内容和 形式都不一样,因而结构也不一样。这就是品德具有历时性的特征。在品德发展到较为成熟 的阶段,它的心理结构大致上是相同的。这就是它的共时性的特征。所以在研究品德结构的 时候,应该将其共时性与历时性统一起来,这就是既要考虑品德结构在时间维度上的变化特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