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点,又要研究它相对静态的成熟结构。了解品德的这个特征,在品德教育与培养中,教育者 应根据学生年龄阶段的特点与品德结构发展的状况有侧重地来进行品德的培养与教育。 4品德心理结构的稳定性与可变性 品德是在一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习得的,在发展到一定的成熟阶段后就具有相对的稳定 性。这种稳定性能使人在较为习惯了的环境中更好地处理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事之间的 关系:我们了解一个人的品德,我们就可以判断他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什么行为。但是,如 果环境发生了变化,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会在人的心理打上深深的烙印,这对品德结构的形成 与发展就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品德结构中起支配作用的成分,没有大的变化,并且个人 已确实形成了稳定的道德习惯,那么,品德的总体结构不会有多大的改变。但由于品德是运 动着的开放系统,它必然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的特点,在这瞬息万变的时代,各种信息向我 们袭来,影响着我们的观念:社会的发展是突飞猛进的,改变着我们的生存环境。已形成的 品德,必然会由于这些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品德的心理结构虽是稳定的,但又是 可变的,而稳定性是相对的,可变性则是绝对的。因此,学校要经常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 以巩固好的方面,矫正错的方面,补上不足的方面,发展积极的方面,以提高学生品德的优 化水平。 第二节品德的发展 关于品德的发展,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特别是二十世纪60年代以来,出了很 多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对揭示品德发展的规律有很重要的意义。只有把品德横向结构的剖析 与纵向发展规律的揭示结合起来,才能获得对品德完整的全面的认识 、国外关于品德发展的理论 在国外品德发展的研究中,皮亚杰、柯尔伯格的品德发展阶段论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 是最具代表性的两种理论,前者侧重于道德认知发展规律的探索,后者侧重于道德行为方面 的研究。这两种理论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都很富有启发性。 (一)皮亚杰的品德发展阶段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 Jean Piaget,1896-1980)在研究儿童品德发展方面作出了突出的 贡献。他关于儿童及青少年道德判断问题的研究,为品德发展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和 套研究方法,初步奠定了品德心理研究的科学基础。 皮亚杰依据精神分析学派的投射原理,采用对偶故事研究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他设计 了一些包含道德价值内容的对偶故事,要求儿童判断是非对错,从儿童对行为责任的道德判 断中来探明他们所依据的道德规则,以及由此产生的公平观念发展的水平。下面就是皮亚杰 在研究中所用的一个对偶故事。 A.有一个小男孩叫朱利安。他的父亲出去了,朱利安觉得玩他爸爸的墨水瓶很有意思 开始时他拿着钢笔玩。后来,他在桌布上弄上了一小块墨水渍 B.一次,一个叫奥古斯塔斯的小男孩发现他父亲的墨水瓶空了。在他父亲外出的那一天, 他想把墨水瓶灌满以帮助他父亲。这样,在他父亲回家的时候,他将发现墨水瓶灌满了。但 在打开墨水瓶时,他在桌布上弄上了一大块墨水渍。 皮亚杰对每一个对偶故事都提出了两个问题:(1)这两个孩子的过失是否相同?(2)这两 个孩子中,哪一个更坏一些?为什么?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皮亚杰发现儿童道德判断能力的 发展与其认识能力的发展存在着互相对应、平衡发展的关系,这种认识能力是在与他人和社 会的关系之中得到发展的。皮亚杰概括出一条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总规律:儿童的道德发展 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在10岁之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 标准,称为他律道德;在10岁之后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则多半能依据自己的内在标 准,称为自律道德。在1930年他出版的《儿童的道德判断》等著作中,皮亚杰把这一过程 划分为四个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 这一阶段的儿童开始接受外界的准则,但不顾准则的规定,按照自己的想象在执行规则 他们还不能把自己和他人及外界的环境区别开来,常把成人说的混同于自己想的,把外界环 境看成是自身的延伸。规则对他们来说,还不具有约束力。他们的游戏活动只是个人独立活 动的任意行为,与成人、同伴之间还没有形成合作关系。点,又要研究它相对静态的成熟结构。了解品德的这个特征,在品德教育与培养中,教育者 应根据学生年龄阶段的特点与品德结构发展的状况有侧重地来进行品德的培养与教育。 4.品德心理结构的稳定性与可变性 品德是在一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习得的,在发展到一定的成熟阶段后就具有相对的稳定 性。这种稳定性能使人在较为习惯了的环境中更好地处理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事之间的 关系;我们了解一个人的品德,我们就可以判断他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什么行为。但是,如 果环境发生了变化,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会在人的心理打上深深的烙印,这对品德结构的形成 与发展就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品德结构中起支配作用的成分,没有大的变化,并且个人 已确实形成了稳定的道德习惯,那么,品德的总体结构不会有多大的改变。但由于品德是运 动着的开放系统,它必然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的特点,在这瞬息万变的时代,各种信息向我 们袭来,影响着我们的观念;社会的发展是突飞猛进的,改变着我们的生存环境。已形成的 品德,必然会由于这些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品德的心理结构虽是稳定的,但又是 可变的,而稳定性是相对的,可变性则是绝对的。因此,学校要经常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 以巩固好的方面,矫正错的方面,补上不足的方面,发展积极的方面,以提高学生品德的优 化水平。 第二节 品德的发展 关于品德的发展,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特别是二十世纪 60 年代以来,出了很 多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对揭示品德发展的规律有很重要的意义。只有把品德横向结构的剖析 与纵向发展规律的揭示结合起来,才能获得对品德完整的全面的认识。 一、国外关于品德发展的理论 在国外品德发展的研究中,皮亚杰、柯尔伯格的品德发展阶段论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 是最具代表性的两种理论,前者侧重于道德认知发展规律的探索,后者侧重于道德行为方面 的研究。这两种理论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都很富有启发性。 (一)皮亚杰的品德发展阶段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 1896-1980)在研究儿童品德发展方面作出了突出的 贡献。他关于儿童及青少年道德判断问题的研究,为品德发展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和 一套研究方法,初步奠定了品德心理研究的科学基础。 皮亚杰依据精神分析学派的投射原理,采用对偶故事研究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他设计 了一些包含道德价值内容的对偶故事,要求儿童判断是非对错,从儿童对行为责任的道德判 断中来探明他们所依据的道德规则,以及由此产生的公平观念发展的水平。下面就是皮亚杰 在研究中所用的一个对偶故事。 A.有一个小男孩叫朱利安。他的父亲出去了,朱利安觉得玩他爸爸的墨水瓶很有意思。 开始时他拿着钢笔玩。后来,他在桌布上弄上了一小块墨水渍。 B.一次,一个叫奥古斯塔斯的小男孩发现他父亲的墨水瓶空了。在他父亲外出的那一天, 他想把墨水瓶灌满以帮助他父亲。这样,在他父亲回家的时候,他将发现墨水瓶灌满了。但 在打开墨水瓶时,他在桌布上弄上了一大块墨水渍。 皮亚杰对每一个对偶故事都提出了两个问题:(1)这两个孩子的过失是否相同?(2)这两 个孩子中,哪一个更坏一些?为什么?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皮亚杰发现儿童道德判断能力的 发展与其认识能力的发展存在着互相对应、平衡发展的关系,这种认识能力是在与他人和社 会的关系之中得到发展的。皮亚杰概括出一条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总规律:儿童的道德发展 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在 10 岁之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 标准,称为他律道德;在 10 岁之后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则多半能依据自己的内在标 准,称为自律道德。在 1930 年他出版的《儿童的道德判断》等著作中,皮亚杰把这一过程 划分为四个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2~5 岁) 这一阶段的儿童开始接受外界的准则,但不顾准则的规定,按照自己的想象在执行规则。 他们还不能把自己和他人及外界的环境区别开来,常把成人说的混同于自己想的,把外界环 境看成是自身的延伸。规则对他们来说,还不具有约束力。他们的游戏活动只是个人独立活 动的任意行为,与成人、同伴之间还没有形成合作关系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