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二)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据此,现代教学论指出,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 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 在认识论层面,对于教学,过去,人们更多的是以“实体优先”的思路主要从教师的角 度考虑如何教,整个教学理论以教为线索和重心而展开,因而导致教学理论严重忽视学生的 存在,成为没有“学生”或“没有儿童”的理论,理论中心严重倾斜,也使教学本身濒于消 解。为弥补偏差,当前,许多人又强调从学的角度考虑问题,教学理论重心由教转向学,理 由是教学的结果最终由学生承载,学生的发展特别是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是当代以及未来社会 的需要和教育的主题,以往的不足就在于忽视了对学生在教学中地位的正确分析与重视。因 而必须实现教学理论乃至实践的重心转移,这样,又掀起了“学本论”的理论思潮。 我们(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学教程的编者)认为:从教与学的关系,从教与学的相待而 立、对立同一入手,简言之,从教学中教与学的不可分性、整体性、共在性入手,立足于教 与学之间而不是从某一方出发,着眼于教与学的关系而不是单纯的实体,则有可能进入一个 崭新的天地,获得解开主客而分之迷、基本矛盾之争的钥匙。总而言之,从“关系”、“交往” 的角度切入,而不是从“实体”、“要素”的角度切入,才有可能真正地全面揭示教学的本质。 那么,什么是交往呢?交往是活动的最基本的形式,亦是人的最基本的精神需要之一。 交往不是静态的社会关系的总和,而是动态的表现出来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简而言之, 所谓交往,就是共在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这是人最基 本的存在方式。人正是在交往中,在与他人的互动中生活着,并通过交往学习着生存所需要 的知识、技能、经验等,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主动的生存方式,发展人之为人的一切方面, 获得人的本质。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说,师生交往是学校中师生生活与学习的基本方式。在师 生交往中,教师与学生共享着交往中形成的丰富资源,改造自己的生活,学习一切有利于自 身发展的内容,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拥有人的本质,不断使自己成为人。与一般的交往相比, 师生交往在交往主体、交往目的、交往内容以及组织方式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一方面,师 生交往摆脱了一般交往中的良莠难分、利害并存的局面,避免了异化的、消极的、负面的影 响:另一方面,师生交往具有更强的自觉性和更明确的目的,即通过交往中的学习,使人成 为人,使人过一种有意义、有价值的生活。如果我们说一般的交往在促进人的发展,使人成 为人的目的上带有一定的自发性、盲目性、自在性和无意识性,那么师生交往则具有了高度 的自觉性。值得强调的是,师生交往的意义决不仅仅是教育或教学活动的背景、条件、手段, 它的价值也不仅仅是完成教学任务、促进知识教学的工具性价值。师生交往的深层意义就在 于使置身于其中的每一个人,把经过交往形成的知识、经验、精神模式、人生体验等作为共 享的生存资源,发展情感、智慧、意志、精神等完整人的一切方面,使每一个人不断获得完 善自身、自我超越动力,不断使自己成为人。这正是师生交往在学校教育中的深层意义之所 在。 教学中师生交往具有以下属性: 师生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论承认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具有 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即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 弱之分。在交往中,教师与学生作为有生命的、具有平等地位的人相遇,相互尊重彼此的独 特个性,自由而持久地交换意见,共享不同的个人经历、人生体验。在交往中,教师与学生 共同学习民主和平等的观念,学习尊重差异、尊重生命。在相互对比、评价中发扎自我意识 和主体意识,形成对世界以及与自己的关系的新认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则朝着这个方面发 展,即教师的职责将“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 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以为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 o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