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第2期 牛嘉玉等:关于“隐蔽油气藏”概念的若干思考 指出:“尽管A. I. Levorsen先生在1936年就已提出闭油气藏”17,,即直接沿袭和引用了A.1 Levorsen “地层岩性圈闭”的概念,但并未马上对地质家的思维的初始定义;另一种观点是以朱夏先生为代表,认为隐 方式产生革命性影响,可他着实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蔽油气藏除非构造油气藏外,还应包含某些类型的构 地层岩性油气藏的本质。然而,遗憾的是在勘探实践造油气藏,将“隐蔽油气藏”定义为在现有勘探方法 中没有得到较多的运用。大部分已发现的大型地层岩与技术水平条件下较难识别和描述的油气藏圈闭成因 性油气藏不是被无意发现的,就是由不正确的地质推类型°。圈闭识别、描述和评价的难易程度取决于勘 理发现的”。他进一步指出:“隐蔽圈闭特征与明显圈探技术及方法的发展水平、盆地的勘探阶段以及盆地 闭的区别是基于现有的勘探方法和思维方式来讲的,的类型。也就是说,在盆地不同的勘探阶段,随着针对 隐蔽圈闭特征均是不明显的”。并在文中将“隐蔽圈性勘探技术方法的发展与完善,对各类圈闭目标的识 闭”划分为3种类型:①地层岩性型,即在给定地层内别与描述愈来愈明朗化。所以,其隐蔽油气藏涵盖的 由储集岩性质横向上的变化而形成的圈闭类型;②古圈闭成因类型也在不断变化。例如,在渤海湾盆地,20 地貌型,即由地表(陆上或水下)的形态变化而构成的世纪90年代以前,其勘探目标主要围绕盆地中、浅层 圈闭类型。例如,古潜山、生物礁、障壁滩和水下深切的二级正向构造带展开,地球物理技术主要为20世纪 谷均可归为古地貌圈闭;③不整合型圈闭。1982年80年代的数字地震和20世纪70年代的模拟地震 M.T. Hal bouty又主编了AAPG第32卷专题报告中浅层的岩性圈闭、低幅背斜以及深部层系的各类圈 集—积极寻找隐蔽圈闭5 闭均为隐蔽的勘探目标。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从上述国外隐蔽油气藏(隐蔽圈闭)术语的提出和随着层序地层学理论的引入和应用,以及基于高精度 论述来看,隐蔽圈闭是基于现有勘探技术方法所能发现2D和3D地震技术储层预测方法的提高,勘探目标的 的、明显的较大构造圈闭愈来愈少及寻找难度愈来愈大识别己围绕富油气凹陷、依据“满凹含油”的勘探思路 的现象而提出的。目的在于提醒勘探家们应转变传统开展。隐蔽圈闭目标主要包括更隐蔽的中深层岩性楔 的寻找构造圈闭的勘探思维方式,研发有效的勘探技术形体油气藏深层的潜山内幕油气藏、以裂缝为主要储 方法,积极寻找和清晰描述所赋存的、传统上不易识别集空间的火山岩体岩性油气藏、中深层复杂小断块油 和发现的非构造圈闭,即地层圈闭、岩性圈闭混合型圈气藏和低幅度背斜油气藏等。此外,盆地类型不同,隐 闭以及水动力型圈闭。因此,隐蔽油气藏(隐蔽圈闭)属蔽油气藏涵盖的类型也不同。例如,在前陆盆地逆冲 于油气勘探范畴的术语,是对以地层、岩性和混合型圈闭大断裂下盘的隐伏背斜等构造油气藏也是为隐蔽油气 为主的各类非构造圈闭类型在勘探指导意义上的一种通藏所涵盖的一种类型。 俗表述,即隐蔽油气藏与非构造油气藏在涵义上等同 986年胡见义等编著了《非构造油气藏》一书1。 2我国对隐蔽油气藏的研究 该书从中国陆相湖盆的地质特征出发把我国“非构造 油气藏”分为岩性圈闭油气藏、地层圈闭油气藏、混合 几乎与国际同步,我国地质界对非构造油气藏也型圈闭油气藏和水动力圈闭油气藏4大类,系统论述 在进行不断探索。1983年,由中国石油学会和黑龙江了各类非构造圈闭油气藏的形成与富集规律等地质特 省石油学会联合主办,在江苏无锡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征,并着重指出:“由于非构造油气藏形成条件及其配 隐蔽油气藏学术研讨会”,并出版了《中国隐蔽油气藏置关系的多样化和形态的不规则性,它们的存在和分 勘探论文集》。朱夏先生在会上发表了“对隐蔽油气圈布具有很大的隐蔽性,这就增加了勘探的难度”。将隐 闭之浅见”文。他在文中指出:“按我的理解隐蔽蔽油气藏与非构造油气藏等同起来。1996年,山东省 圈闭的提出虽然着重于地层、岩性、古地貌等非构造圈石油学会和胜利油田联合主办,在青岛市召开了第 闭,但并不排斥某些构造圈闭。圈闭是否隐蔽取决于次“隐蔽油气藏勘探学术研讨会”,并由潘元林总地质 它们本身的形式和成因类型…某些构造圈闭,就人师主编了“中国隐蔽油气藏”论文集。2003年由石 们现有的知识水平来说,并不难以认识。而某些构造油大学牵头组织召开了第三次“隐蔽油气藏国际会 圈闭,则由于不同原因,也并不都是显而易见的……”。议”,也出版了相应的论文集。2004年,李丕龙等依托 同时,他又进一步指出:“……有必要对A.I. Levorsen国家“十五”重点攻关课题“济阳坳陷复杂隐蔽油气藏 先生在10年前的观点加以宣扬和扩展”。从而,我国地质评价和勘探开发关键技术研究”,出版了以济阳坳 学者对隐蔽油气藏的理解和定义形成了2种观点 陷为例的《陆相断陷湖盆隐蔽油气藏形成》一书,较为 种观点认为“隐蔽油气藏”在涵义上等同于“非构造圈系统地论述了济阳坳陷岩性油气藏和地层超覆油气藏 ◎牛嘉玉,侯启军,祝永军,松辽盆地及渤海湾盆地北部复杂隐蔽油气藏地质评价和关键技术硏究,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2003 201994-2007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nnwcnki.net第 2 期 牛嘉玉等 : 关于“隐蔽油气藏”概念的若干思考 123 Ο牛嘉玉 ,侯启军 ,祝永军. 松辽盆地及渤海湾盆地北部复杂隐蔽油气藏地质评价和关键技术研究1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2003 . 指出“: 尽管 A. I. Levorsen 先生在 1936 年就已提出 “地层岩性圈闭”的概念 ,但并未马上对地质家的思维 方式产生革命性影响 ,可他着实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 地层岩性油气藏的本质。然而 ,遗憾的是在勘探实践 中没有得到较多的运用。大部分已发现的大型地层岩 性油气藏不是被无意发现的 ,就是由不正确的地质推 理发现的”。他进一步指出“: 隐蔽圈闭特征与明显圈 闭的区别是基于现有的勘探方法和思维方式来讲的 , 隐蔽圈闭特征均是不明显的”。并在文中将“隐蔽圈 闭”划分为 3 种类型 : ①地层岩性型 ,即在给定地层内 由储集岩性质横向上的变化而形成的圈闭类型 ; ②古 地貌型 ,即由地表(陆上或水下) 的形态变化而构成的 圈闭类型。例如 ,古潜山、生物礁、障壁滩和水下深切 谷均可归为古地貌圈闭 ; ③不整合型圈闭。1982 年 M. T. Halbouty 又主编了 AA PG 第 32 卷专题报告 集 ———积极寻找隐蔽圈闭[ 5 ] 。 从上述国外隐蔽油气藏(隐蔽圈闭) 术语的提出和 论述来看 ,隐蔽圈闭是基于现有勘探技术方法所能发现 的、明显的较大构造圈闭愈来愈少及寻找难度愈来愈大 的现象而提出的。目的在于提醒勘探家们应转变传统 的寻找构造圈闭的勘探思维方式 ,研发有效的勘探技术 方法 ,积极寻找和清晰描述所赋存的、传统上不易识别 和发现的非构造圈闭 ,即地层圈闭、岩性圈闭、混合型圈 闭以及水动力型圈闭。因此 ,隐蔽油气藏(隐蔽圈闭) 属 于油气勘探范畴的术语 ,是对以地层、岩性和混合型圈闭 为主的各类非构造圈闭类型在勘探指导意义上的一种通 俗表述 ,即隐蔽油气藏与非构造油气藏在涵义上等同。 2 我国对隐蔽油气藏的研究 几乎与国际同步 ,我国地质界对非构造油气藏也 在进行不断探索。1983 年 ,由中国石油学会和黑龙江 省石油学会联合主办 ,在江苏无锡召开了“第一次全国 隐蔽油气藏学术研讨会”,并出版了《中国隐蔽油气藏 勘探论文集》。朱夏先生在会上发表了“对隐蔽油气圈 闭之浅见”一文[ 6 ] 。他在文中指出“: 按我的理解 ,隐蔽 圈闭的提出虽然着重于地层、岩性、古地貌等非构造圈 闭 ,但并不排斥某些构造圈闭。圈闭是否隐蔽 ,取决于 它们本身的形式和成因类型 ……某些构造圈闭 ,就人 们现有的知识水平来说 ,并不难以认识。而某些构造 圈闭 ,则由于不同原因 ,也并不都是显而易见的 ……”。 同时 ,他又进一步指出“: ……有必要对 A. I. Levorsen 先生在 10 年前的观点加以宣扬和扩展”。从而 ,我国 学者对隐蔽油气藏的理解和定义形成了 2 种观点 :一 种观点认为“隐蔽油气藏”在涵义上等同于“非构造圈 闭油气藏”[ 7 ,8 ] ,即直接沿袭和引用了 A. I. Levorsen 的初始定义 ;另一种观点是以朱夏先生为代表 ,认为隐 蔽油气藏除非构造油气藏外 ,还应包含某些类型的构 造油气藏[ 9 ] ,将“隐蔽油气藏”定义为在现有勘探方法 与技术水平条件下较难识别和描述的油气藏圈闭成因 类型Ο 。圈闭识别、描述和评价的难易程度取决于勘 探技术及方法的发展水平、盆地的勘探阶段以及盆地 的类型。也就是说 ,在盆地不同的勘探阶段 ,随着针对 性勘探技术方法的发展与完善 ,对各类圈闭目标的识 别与描述愈来愈明朗化。所以 ,其隐蔽油气藏涵盖的 圈闭成因类型也在不断变化。例如 ,在渤海湾盆地 ,20 世纪 90 年代以前 ,其勘探目标主要围绕盆地中、浅层 的二级正向构造带展开 ,地球物理技术主要为 20 世纪 80 年代的数字地震和 20 世纪 70 年代的模拟地震 , 中、浅层的岩性圈闭、低幅背斜以及深部层系的各类圈 闭均为隐蔽的勘探目标。而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 随着层序地层学理论的引入和应用 ,以及基于高精度 2D 和 3D 地震技术储层预测方法的提高 ,勘探目标的 识别已围绕富油气凹陷、依据“满凹含油”的勘探思路 开展。隐蔽圈闭目标主要包括更隐蔽的中深层岩性楔 形体油气藏、深层的潜山内幕油气藏、以裂缝为主要储 集空间的火山岩体岩性油气藏、中深层复杂小断块油 气藏和低幅度背斜油气藏等。此外 ,盆地类型不同 ,隐 蔽油气藏涵盖的类型也不同。例如 ,在前陆盆地逆冲 大断裂下盘的隐伏背斜等构造油气藏也是为隐蔽油气 藏所涵盖的一种类型[ 10 ] 。 1986 年胡见义等编著了《非构造油气藏》一书[ 8 ] 。 该书从中国陆相湖盆的地质特征出发 ,把我国“非构造 油气藏”分为岩性圈闭油气藏、地层圈闭油气藏、混合 型圈闭油气藏和水动力圈闭油气藏 4 大类 ,系统论述 了各类非构造圈闭油气藏的形成与富集规律等地质特 征 ,并着重指出“: 由于非构造油气藏形成条件及其配 置关系的多样化和形态的不规则性 ,它们的存在和分 布具有很大的隐蔽性 ,这就增加了勘探的难度”。将隐 蔽油气藏与非构造油气藏等同起来。1996 年 ,山东省 石油学会和胜利油田联合主办 ,在青岛市召开了第二 次“隐蔽油气藏勘探学术研讨会”,并由潘元林总地质 师主编了“中国隐蔽油气藏”论文集[ 11 ] 。2003 年由石 油大学牵头组织召开了第三次“隐蔽油气藏国际会 议”,也出版了相应的论文集。2004 年 ,李丕龙等依托 国家“十五”重点攻关课题“济阳坳陷复杂隐蔽油气藏 地质评价和勘探开发关键技术研究”,出版了以济阳坳 陷为例的《陆相断陷湖盆隐蔽油气藏形成》一书 ,较为 系统地论述了济阳坳陷岩性油气藏和地层超覆油气藏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