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石油学报 2005年第26卷 的成藏特征与分布规律,提出了“断坡控砂”和“相势偶在油气藏分类方面,对非构造油气藏的分类争议较大, 合控油”等观点2。 方案较多,一直未能形成较为统一的意见。从而,对非 笔者自2001年承担了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攻关构造油气臧进行较为科学合理的圈闭成因分类将更利 课题“松辽盆地及渤海湾盆地北部复杂隐蔽油气藏地于指导隐蔽油气藏的勘探。 质评价和关键技术研究”,通过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 院大庆、辽河、大港、冀东等油田以及石油大学和大庆 国内外非构造油气藏的分类方案对比 石油学院秦皇岛分院等院校的合作深入、系统地探讨 在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的多位学者对非构造 了以松辽盆地为例的坳陷湖盆和以渤海湾盆地为例的油气藏也开展了大量的探讨与实践。其油藏圈闭 断陷湖盆典型隐蔽油气藏(主要包括砂岩岩性油气藏、成因分类与美国有所不同,更加突出岩性因素(砂岩」 潜山内幕油气藏和火山岩岩性油气藏等)的形成与展倾尖灭、砂岩透镜体等),专门划分出岩性圈闭大类 布规律。针对陆相湖盆的地质特征,提出了“沟坡富而美国分类中的地层圈闭则包含了砂岩上倾尖灭和透 砂”“相成岩控储”“多因素配置富油”等岩性油气藏形镜体等类型。我国老一代石油地质学家也早已有 成与富集高产的观点。近年来松辽盆地和渤海湾盆地若干圈闭成因分类方案和论述3山,他们结合陆相沉 北部隐蔽油气藏的勘探已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果 积盆地物源近、岩性岩相变化快等特点,均突出了“岩 总之,从我国学者对隐蔽油气藏的两种理解和己性”控制因素将岩性圈闭定为与地层和构造同级的一 取得的认识来看,无论是等同于非构造圈闭,还是对大类。地层圈闭大类仅包含与不整合面相关的各种圈 A. L Levorsen的初始定义加以扩展(包含某些难识别闭类型,这一点明显区别于西方学者的划分方案。例 的构造圈闭),不可否认的事实是:隐蔽油气藏作为 如,胡见义院士等对非构造油气藏进行了较为系统和 种油气勘探圈闭目标特性的分类,在勘探活动中具有科学的圈闭成因分类将非构造油气藏分为4大类型, 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时刻提醒油气勘探工作者们即地层圈闭油气藏、岩性圈闭油气藏、混合型圈闭油气 应积极开发和探索各类隐蔽圈闭目标的识别技术与方藏和水动力圈闭油气藏。据10多年来的勘探实践, 法,并明确了科技工程攻关的目标。在理论层面上,对笔者在前人的分类基础上,建议仅划分出岩性、不整合 隐蔽油气藏的石油地质理论研究都应归属于各种油气和复合型油气藏3大类,将水动力油气藏类型归入复 藏圈闭成因类型的研究,即针对它所涵盖的各种油气合型油气藏大类。因为水动力只有在构造因素的配合 藏圈闭成因类型来进行石油地质理论的研讨。任何试下,才能对油气聚集产生控制,可称为“构造-水动力油 图脱离盆地类型以及盆地勘探阶段对隐蔽油气藏进行气藏”。同时,对各大类所包含的亚类也作了一定的调 的统一分类均是无意义的。其根本原因在于:隐蔽油整和整合,更便于隐蔽油气藏在理论上的应用。国内 气藏所涵盖的类型因盆地类型以及盆地勘探阶段的不外具代表性的非构造油气藏圈闭成因类型划分方案对 同而有所不同,但其主体由各种非构造油气藏构成。比见表1 表1非构造油气藏分类方案对比 lable 1 Comparison of nonstructural oiFgas reservoir classif ication projects 透镜体 储集层上倾尖灭(或岩性 侧变)油气藏 岩性上倾尖灭油气藏 层[鞋带状砂体隐岩沉积油气藏 相变化 古河道砂岩油气藏 岩性圈闭匚透镜状岩性油气藏 透镜状岩性油气藏 岩性油气 油气藏 生物礁块油气臧 岩性油气藏 生物礁块油气藏 岩封团油气臧 油次生地层油气碳沉积后油气藏 裂缝、层间缝油气藏 特殊岩性体油气藏(泥岩 碳酸盐岩,火山岩等) 臧(削截、剥 蚀、溶蚀、胶藏不整合油气藏 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 地层圈闭[地层超覆油气藏不整合[地层超覆油气藏 结、裂缝) 山风化淋滤型油气藏 古地貌油气藏 地层油气藏油气藏地层不整合“基若或古油 气藏 构造-地层油气臧 地层断层油气藏 断层地层油气藏 造岩性油气藏 复合油气藏 构造岩若性油气藏混合型圈 复合型 闭油气藏 断层岩性油气藏 断层岩性油气藏 岩性-地层油气藏 地层-岩性油气藏 油气藏 201994-2007chinaAcademic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nnw.cnki.ner124 石 油 学 报 2005 年 第 26 卷 的成藏特征与分布规律 ,提出了“断坡控砂”和“相势偶 合控油”等观点[ 12 ] 。 笔者自 2001 年承担了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攻关 课题“松辽盆地及渤海湾盆地北部复杂隐蔽油气藏地 质评价和关键技术研究”,通过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 院、大庆、辽河、大港、冀东等油田以及石油大学和大庆 石油学院秦皇岛分院等院校的合作 ,深入、系统地探讨 了以松辽盆地为例的坳陷湖盆和以渤海湾盆地为例的 断陷湖盆典型隐蔽油气藏(主要包括砂岩岩性油气藏、 潜山内幕油气藏和火山岩岩性油气藏等) 的形成与展 布规律。针对陆相湖盆的地质特征 ,提出了“沟坡富 砂”“、相成岩控储”“、多因素配置富油”等岩性油气藏形 成与富集高产的观点。近年来 ,松辽盆地和渤海湾盆地 北部隐蔽油气藏的勘探已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果。 总之 ,从我国学者对隐蔽油气藏的两种理解和已 取得的认识来看 ,无论是等同于非构造圈闭 ,还是对 A. I. Levorsen 的初始定义加以扩展(包含某些难识别 的构造圈闭) ,不可否认的事实是 :隐蔽油气藏作为一 种油气勘探圈闭目标特性的分类 ,在勘探活动中具有 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它时刻提醒油气勘探工作者们 应积极开发和探索各类隐蔽圈闭目标的识别技术与方 法 ,并明确了科技工程攻关的目标。在理论层面上 ,对 隐蔽油气藏的石油地质理论研究都应归属于各种油气 藏圈闭成因类型的研究 ,即针对它所涵盖的各种油气 藏圈闭成因类型来进行石油地质理论的研讨。任何试 图脱离盆地类型以及盆地勘探阶段对隐蔽油气藏进行 的统一分类均是无意义的。其根本原因在于 :隐蔽油 气藏所涵盖的类型因盆地类型以及盆地勘探阶段的不 同而有所不同 ,但其主体由各种非构造油气藏构成。 在油气藏分类方面 ,对非构造油气藏的分类争议较大 , 方案较多 ,一直未能形成较为统一的意见。从而 ,对非 构造油气藏进行较为科学合理的圈闭成因分类将更利 于指导隐蔽油气藏的勘探。 3 国内外非构造油气藏的分类方案对比 在 20 世纪 50 年代 ,前苏联的多位学者对非构造 油气藏也开展了大量的探讨与实践[ 13 ] 。其油藏圈闭 成因分类与美国有所不同 ,更加突出岩性因素(砂岩上 倾尖灭、砂岩透镜体等) ,专门划分出岩性圈闭大类[ 7 ] ; 而美国分类中的地层圈闭则包含了砂岩上倾尖灭和透 镜体等类型[ 4 ,5 ] 。我国老一代石油地质学家也早已有 若干圈闭成因分类方案和论述[ 7 ,8 ,14 ] ,他们结合陆相沉 积盆地物源近、岩性岩相变化快等特点 ,均突出了“岩 性”控制因素 ,将岩性圈闭定为与地层和构造同级的一 大类。地层圈闭大类仅包含与不整合面相关的各种圈 闭类型 ,这一点明显区别于西方学者的划分方案。例 如 ,胡见义院士等对非构造油气藏进行了较为系统和 科学的圈闭成因分类 ,将非构造油气藏分为 4 大类型 , 即地层圈闭油气藏、岩性圈闭油气藏、混合型圈闭油气 藏和水动力圈闭油气藏[ 8 ] 。据 10 多年来的勘探实践 , 笔者在前人的分类基础上 ,建议仅划分出岩性、不整合 和复合型油气藏 3 大类 ,将水动力油气藏类型归入复 合型油气藏大类。因为水动力只有在构造因素的配合 下 ,才能对油气聚集产生控制 ,可称为“构造Ο水动力油 气藏”。同时 ,对各大类所包含的亚类也作了一定的调 整和整合 ,更便于隐蔽油气藏在理论上的应用。国内 外具代表性的非构造油气藏圈闭成因类型划分方案对 比见表 1 。 表 1 非构造油气藏分类方案对比 Table 1 Comparison of non2structural oil2gas reservoir classification projects A. I. Levorsen [4 ] M. T. Halbouty [5 ] A. R. 阿列克辛[7 ] 胡 见 义 等[8 ] 笔 者 地 层 岩 性 油 气 藏 原 生 地 层 油 气 藏 透镜体 岩相变化 鞋带状砂体 礁体 次生地层油气 藏 ( 削 截、剥 蚀、溶 蚀、胶 结、裂缝) 隐 蔽 油 气 藏 地 层 岩 性 油 气 藏 沉积油气藏 沉积后油气藏 不整合油气藏 古地貌油气藏 岩性油气藏 岩性圈闭 油气藏 地层油气藏 地层圈闭 油气藏 储集层上倾尖灭(或岩性 侧变) 油气藏 古河道砂岩油气藏 透镜状岩性油气藏 生物礁块油气藏 储集层成岩封闭油气藏 裂缝、层间缝油气藏 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 地层超覆油气藏 地层不整合“基岩”(或古 潜山) 油气藏 岩 性 油 气 藏 不整合 油气藏 岩性上倾尖灭油气藏 透镜状岩性油气藏 生物礁块油气藏 成岩封闭油气藏 特殊岩性体油气藏(泥岩 , 碳酸盐岩 ,火山岩等) 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 地层超覆油气藏 潜山风化淋滤型油气藏 潜山基岩内幕型油气藏 复合油气藏 水动力油气藏 构造Ο地层油气藏 构造Ο岩性油气藏 岩性Ο地层油气藏 水动力油气藏 混合型圈 闭油气藏 地层Ο断层油气藏 构造Ο岩性油气藏 断层Ο岩性油气藏 地层Ο岩性油气藏 水动力圈闭油气藏 复合型 油气藏 断层Ο地层油气藏 构造Ο岩性油气藏 断层Ο岩性油气藏 岩性Ο地层油气藏 构造Ο水动力油气藏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