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石油地质学 Petroleum Geology》课程教学资源(阅读文献)关于“隐蔽油气藏”概念的若干思考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5,文件大小:279.96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第26卷第2期 石油学报 Vol 26 No. 2 2005年3月 ACTA PETROL EI SINICA 文章编号:0253-2697(2005)02-0122-05 稿选登 关于“隐蔽油气藏”概念的若干思考 牛嘉玉李秋芬鲁卫华吴贤顺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 摘要:根据对国内、外大量文献的调研结果,对隐蔽油气藏的涵义和特征进行了系统论述。隐蔽油气藏(隐蔽圈闭)是一种因勘探活 动而提出的实用性术语。对隐蔽油气藏开展的任何石油地质理论研讨均应首先研究各种油气藏的圈闭成因类型,即针对它所涵盖 的各种油气藏圈闭成因类型来进行石油地质研究。提出了新的非构造油气藏分类方案,以便更适应隐蔽油气藏勘探的需求和加大 理论应用的便利性 关键词:隐蔽油气藏;非构造油气藏;圈闭;油气藏分类;油气勘探 中图分类号:TE1232 文献标识码:A Disc ussion on proposition and def inition of subtle oil-gas reservoir NIU Jiayu LI Qiurfen LU Weihua WU Xiarrshun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CN PC,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 A large number of literatures on subtle and obscure traps at home and abroad were investigated. The defini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ubtle oiF gas reservoirs were systematically discussed. Subtle oil-gas reservoir or trap is a practical term proposed for describing explora. tion activities. Any discussion on theory of petroleum geology about subtle oil gas reservoir should be firstly started from the classical types of all kinds of traps included in the subtle oil-gas reservoir. That is to say, petroleum geology research should be conducted around the type of trap included in the subtle oir gas reservoir. A new classification method for nor structural oiF gas reservoirs was proposed to meet the de- mand of exploration for subtle traps and to enlarge convenience of theory application in China Key words: subtle oilgas reservoir; norrstruct ural oil-gas reservoir; trap; oil-gas reservoir classification; petroleum exploration 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我国对隐蔽油气藏的糊和更隐蔽的圈闭对象。因此,除继续寻找纯构造圈 勘探和硏究己取得了显著的勘探成果和理论认识,尤其闭外,我们应更加注意与地层岩性°变化、水动力和流 是对渤海湾盆地的研究和勘探最为深入和系统。但在体相关的圈闭类型”。因此可见,A.I. Levorsen所提 隐蔽油气藏(隐蔽圈闭)的涵义和分类方面,仍存在较大出的隐蔽圈闭是指除构造圈闭以外的非构造圈闭,即 的争议,甚至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混乱。目前我国对其与地层岩性变化、水动力和流体相关的圈闭类型 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和分类归属。笔者依据对大 然而,早在1880年J.F.Carl就已提出“非构造 量国内外文献的调研和我国隐蔽油气藏勘探与研究历圈闭”一词凹1,他认为非构造因素也可形成圈闭。1934 程的回顾,对其内涵和分类归属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年W.B.Wiln在油藏分类中提出了存在由于岩石 1国外对隐蔽油气藏(隐蔽圈闭)的定义 物性变化而形成的油气藏类型3。“地层岩性圈闭 词是由A. I Levorsen在1936年首次提出的1,并将 隐蔽圈闭( Subtle trap)”一词最早是由A.I.其定义为在捕集油的圈闭当中,地层岩性上的变化是 Levor sen依据20世纪60年代美国油气勘探发展的其主要控制因素。在与构造圈闭的区别上,他指出 现状而提出的。他在1966年指出:“尽管大部分勘“地层岩性圈闭形成的主要因素包括孔隙型储层或砂 探活动是在构造圈闭上展开的,但许多大型的油气藏岩的楔状上倾尖灭,横向上由砂岩向页岩或灰岩的相 却赋存于非枃造圈闭。构造圈闭很明显,会首先被发变,上隆、削截和超覆等地层层序上的类似变化等” 现。而我们现在面临的勘探形势是构造圈闭似乎很有 M.T. Hal bo uty1981年在AAPG年会上宣读了 限,且余下的更难于发现,这意味着勘探将面临着更模“勘探家积极寻找隐蔽圈闭的时代已经来临”文。他 作者简介:牛嘉玉,男,1963年1月生,2003年获中国地震局地质所理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教授级高工,主要从事石油地 质综合研究工作。E-mail:ny@petrochina.com.cn 0在西方学者的定义和分类中“地层( Stratigraphy)包含“岩性”若直译应为“地层”。但考虑到我国石油地质界习惯上将“地层”和“岩性”分离 开来,从而译成“地层岩性 201994-2007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nw.cnki.net

第 26 卷 第 2 期 2005 年 3 月 石 油 学 报 ACTA PETROL EI SINICA Vol. 26 No. 2 Mar. 2005 作者简介 :牛嘉玉 ,男 ,1963 年 1 月生 , 2003 年获中国地震局地质所理学博士学位 ,现为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教授级高工 ,主要从事石油地 质综合研究工作。E2mail :njy @petrochina. com. cn Ο在西方学者的定义和分类中“地层”(Stratigraphy) 包含“岩性”,若直译应为“地层”。但考虑到我国石油地质界习惯上将“地层”和“岩性”分离 开来 ,从而译成“地层岩性”。 文章编号 : 0253Ο2697 (2005) 02Ο0122Ο05 来稿选登 关于“隐蔽油气藏”概念的若干思考 牛嘉玉 李秋芬 鲁卫华 吴贤顺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北京 100083) 摘要 : 根据对国内、外大量文献的调研结果 ,对隐蔽油气藏的涵义和特征进行了系统论述。隐蔽油气藏(隐蔽圈闭) 是一种因勘探活 动而提出的实用性术语。对隐蔽油气藏开展的任何石油地质理论研讨均应首先研究各种油气藏的圈闭成因类型 ,即针对它所涵盖 的各种油气藏圈闭成因类型来进行石油地质研究。提出了新的非构造油气藏分类方案 ,以便更适应隐蔽油气藏勘探的需求和加大 理论应用的便利性。 关键词 : 隐蔽油气藏 ; 非构造油气藏 ; 圈闭 ; 油气藏分类 ; 油气勘探 中图分类号 : TE112132 文献标识码 : A Discussion on proposition and definition of subtle oil2gas reservoir NIU Jia2yu L I Qiu2fen L U Wei2hua WU Xian2shun ( Research I nstitute of Petroleum Ex 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 CN PC, Bei j ing 100083 , China) Abstract : A large number of literatures on subtle and obscure traps at home and abroad were investigated. The defini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ubtle oil2gas reservoirs were systematically discussed. Subtle oil2gas reservoir or trap is a practical term proposed for describing explora2 tion activities. Any discussion on theory of petroleum geology about subtle oil2gas reservoir should be firstly started from the classical types of all kinds of traps included in the subtle oil2gas reservoir. That is to say , petroleum geology research should be conducted around the type of trap included in the subtle oil2gas reservoir. A new classification method for non2structural oil2gas reservoirs was proposed to meet the de2 mand of exploration for subtle traps and to enlarge convenience of theory application in China. Key words: subtle oil2gas reservoir ; non2structural oil2gas reservoir ; trap ; oil2gas reservoir classification ; petroleum exploration 自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以来 ,我国对隐蔽油气藏的 勘探和研究已取得了显著的勘探成果和理论认识 ,尤其 是对渤海湾盆地的研究和勘探最为深入和系统。但在 隐蔽油气藏(隐蔽圈闭)的涵义和分类方面 ,仍存在较大 的争议 ,甚至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混乱。目前我国对其 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和分类归属。笔者依据对大 量国内外文献的调研和我国隐蔽油气藏勘探与研究历 程的回顾 ,对其内涵和分类归属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1 国外对隐蔽油气藏(隐蔽圈闭)的定义 “隐蔽圈闭 (Subtle trap ) ”一词最早是由 A. I. Levorsen 依据 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油气勘探发展的 现状而提出的。他在 1966 年指出[ 1 ] “: 尽管大部分勘 探活动是在构造圈闭上展开的 ,但许多大型的油气藏 却赋存于非构造圈闭。构造圈闭很明显 ,会首先被发 现。而我们现在面临的勘探形势是构造圈闭似乎很有 限 ,且余下的更难于发现 ,这意味着勘探将面临着更模 糊和更隐蔽的圈闭对象。因此 ,除继续寻找纯构造圈 闭外 ,我们应更加注意与地层岩性Ο 变化、水动力和流 体相关的圈闭类型”。因此可见 ,A. I. Levorsen 所提 出的隐蔽圈闭是指除构造圈闭以外的非构造圈闭 ,即 与地层岩性变化、水动力和流体相关的圈闭类型。 然而 ,早在 1880 年 J. F. Carll 就已提出“非构造 圈闭”一词[ 2 ] ,他认为非构造因素也可形成圈闭。1934 年 W.B. Wilson 在油藏分类中提出了存在由于岩石 物性变化而形成的油气藏类型[ 3 ] 。“地层岩性圈闭”一 词是由 A. I. Levorsen 在 1936 年首次提出的[ 4 ] ,并将 其定义为 :在捕集油的圈闭当中 ,地层岩性上的变化是 其主要控制因素。在与构造圈闭的区别上 ,他指出 : “地层岩性圈闭形成的主要因素包括孔隙型储层或砂 岩的楔状上倾尖灭 ,横向上由砂岩向页岩或灰岩的相 变 ,上隆、削截和超覆等地层层序上的类似变化等”。 M. T. Halbouty 1981 年在 AAPG年会上宣读了 “勘探家积极寻找隐蔽圈闭的时代已经来临”一文。他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第2期 牛嘉玉等:关于“隐蔽油气藏”概念的若干思考 指出:“尽管A. I. Levorsen先生在1936年就已提出闭油气藏”17,,即直接沿袭和引用了A.1 Levorsen “地层岩性圈闭”的概念,但并未马上对地质家的思维的初始定义;另一种观点是以朱夏先生为代表,认为隐 方式产生革命性影响,可他着实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蔽油气藏除非构造油气藏外,还应包含某些类型的构 地层岩性油气藏的本质。然而,遗憾的是在勘探实践造油气藏,将“隐蔽油气藏”定义为在现有勘探方法 中没有得到较多的运用。大部分已发现的大型地层岩与技术水平条件下较难识别和描述的油气藏圈闭成因 性油气藏不是被无意发现的,就是由不正确的地质推类型°。圈闭识别、描述和评价的难易程度取决于勘 理发现的”。他进一步指出:“隐蔽圈闭特征与明显圈探技术及方法的发展水平、盆地的勘探阶段以及盆地 闭的区别是基于现有的勘探方法和思维方式来讲的,的类型。也就是说,在盆地不同的勘探阶段,随着针对 隐蔽圈闭特征均是不明显的”。并在文中将“隐蔽圈性勘探技术方法的发展与完善,对各类圈闭目标的识 闭”划分为3种类型:①地层岩性型,即在给定地层内别与描述愈来愈明朗化。所以,其隐蔽油气藏涵盖的 由储集岩性质横向上的变化而形成的圈闭类型;②古圈闭成因类型也在不断变化。例如,在渤海湾盆地,20 地貌型,即由地表(陆上或水下)的形态变化而构成的世纪90年代以前,其勘探目标主要围绕盆地中、浅层 圈闭类型。例如,古潜山、生物礁、障壁滩和水下深切的二级正向构造带展开,地球物理技术主要为20世纪 谷均可归为古地貌圈闭;③不整合型圈闭。1982年80年代的数字地震和20世纪70年代的模拟地震 M.T. Hal bouty又主编了AAPG第32卷专题报告中浅层的岩性圈闭、低幅背斜以及深部层系的各类圈 集—积极寻找隐蔽圈闭5 闭均为隐蔽的勘探目标。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从上述国外隐蔽油气藏(隐蔽圈闭)术语的提出和随着层序地层学理论的引入和应用,以及基于高精度 论述来看,隐蔽圈闭是基于现有勘探技术方法所能发现2D和3D地震技术储层预测方法的提高,勘探目标的 的、明显的较大构造圈闭愈来愈少及寻找难度愈来愈大识别己围绕富油气凹陷、依据“满凹含油”的勘探思路 的现象而提出的。目的在于提醒勘探家们应转变传统开展。隐蔽圈闭目标主要包括更隐蔽的中深层岩性楔 的寻找构造圈闭的勘探思维方式,研发有效的勘探技术形体油气藏深层的潜山内幕油气藏、以裂缝为主要储 方法,积极寻找和清晰描述所赋存的、传统上不易识别集空间的火山岩体岩性油气藏、中深层复杂小断块油 和发现的非构造圈闭,即地层圈闭、岩性圈闭混合型圈气藏和低幅度背斜油气藏等。此外,盆地类型不同,隐 闭以及水动力型圈闭。因此,隐蔽油气藏(隐蔽圈闭)属蔽油气藏涵盖的类型也不同。例如,在前陆盆地逆冲 于油气勘探范畴的术语,是对以地层、岩性和混合型圈闭大断裂下盘的隐伏背斜等构造油气藏也是为隐蔽油气 为主的各类非构造圈闭类型在勘探指导意义上的一种通藏所涵盖的一种类型。 俗表述,即隐蔽油气藏与非构造油气藏在涵义上等同 986年胡见义等编著了《非构造油气藏》一书1。 2我国对隐蔽油气藏的研究 该书从中国陆相湖盆的地质特征出发把我国“非构造 油气藏”分为岩性圈闭油气藏、地层圈闭油气藏、混合 几乎与国际同步,我国地质界对非构造油气藏也型圈闭油气藏和水动力圈闭油气藏4大类,系统论述 在进行不断探索。1983年,由中国石油学会和黑龙江了各类非构造圈闭油气藏的形成与富集规律等地质特 省石油学会联合主办,在江苏无锡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征,并着重指出:“由于非构造油气藏形成条件及其配 隐蔽油气藏学术研讨会”,并出版了《中国隐蔽油气藏置关系的多样化和形态的不规则性,它们的存在和分 勘探论文集》。朱夏先生在会上发表了“对隐蔽油气圈布具有很大的隐蔽性,这就增加了勘探的难度”。将隐 闭之浅见”文。他在文中指出:“按我的理解隐蔽蔽油气藏与非构造油气藏等同起来。1996年,山东省 圈闭的提出虽然着重于地层、岩性、古地貌等非构造圈石油学会和胜利油田联合主办,在青岛市召开了第 闭,但并不排斥某些构造圈闭。圈闭是否隐蔽取决于次“隐蔽油气藏勘探学术研讨会”,并由潘元林总地质 它们本身的形式和成因类型…某些构造圈闭,就人师主编了“中国隐蔽油气藏”论文集。2003年由石 们现有的知识水平来说,并不难以认识。而某些构造油大学牵头组织召开了第三次“隐蔽油气藏国际会 圈闭,则由于不同原因,也并不都是显而易见的……”。议”,也出版了相应的论文集。2004年,李丕龙等依托 同时,他又进一步指出:“……有必要对A.I. Levorsen国家“十五”重点攻关课题“济阳坳陷复杂隐蔽油气藏 先生在10年前的观点加以宣扬和扩展”。从而,我国地质评价和勘探开发关键技术研究”,出版了以济阳坳 学者对隐蔽油气藏的理解和定义形成了2种观点 陷为例的《陆相断陷湖盆隐蔽油气藏形成》一书,较为 种观点认为“隐蔽油气藏”在涵义上等同于“非构造圈系统地论述了济阳坳陷岩性油气藏和地层超覆油气藏 ◎牛嘉玉,侯启军,祝永军,松辽盆地及渤海湾盆地北部复杂隐蔽油气藏地质评价和关键技术硏究,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2003 201994-2007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nnwcnki.net

第 2 期 牛嘉玉等 : 关于“隐蔽油气藏”概念的若干思考 123 Ο牛嘉玉 ,侯启军 ,祝永军. 松辽盆地及渤海湾盆地北部复杂隐蔽油气藏地质评价和关键技术研究1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2003 . 指出“: 尽管 A. I. Levorsen 先生在 1936 年就已提出 “地层岩性圈闭”的概念 ,但并未马上对地质家的思维 方式产生革命性影响 ,可他着实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 地层岩性油气藏的本质。然而 ,遗憾的是在勘探实践 中没有得到较多的运用。大部分已发现的大型地层岩 性油气藏不是被无意发现的 ,就是由不正确的地质推 理发现的”。他进一步指出“: 隐蔽圈闭特征与明显圈 闭的区别是基于现有的勘探方法和思维方式来讲的 , 隐蔽圈闭特征均是不明显的”。并在文中将“隐蔽圈 闭”划分为 3 种类型 : ①地层岩性型 ,即在给定地层内 由储集岩性质横向上的变化而形成的圈闭类型 ; ②古 地貌型 ,即由地表(陆上或水下) 的形态变化而构成的 圈闭类型。例如 ,古潜山、生物礁、障壁滩和水下深切 谷均可归为古地貌圈闭 ; ③不整合型圈闭。1982 年 M. T. Halbouty 又主编了 AA PG 第 32 卷专题报告 集 ———积极寻找隐蔽圈闭[ 5 ] 。 从上述国外隐蔽油气藏(隐蔽圈闭) 术语的提出和 论述来看 ,隐蔽圈闭是基于现有勘探技术方法所能发现 的、明显的较大构造圈闭愈来愈少及寻找难度愈来愈大 的现象而提出的。目的在于提醒勘探家们应转变传统 的寻找构造圈闭的勘探思维方式 ,研发有效的勘探技术 方法 ,积极寻找和清晰描述所赋存的、传统上不易识别 和发现的非构造圈闭 ,即地层圈闭、岩性圈闭、混合型圈 闭以及水动力型圈闭。因此 ,隐蔽油气藏(隐蔽圈闭) 属 于油气勘探范畴的术语 ,是对以地层、岩性和混合型圈闭 为主的各类非构造圈闭类型在勘探指导意义上的一种通 俗表述 ,即隐蔽油气藏与非构造油气藏在涵义上等同。 2 我国对隐蔽油气藏的研究 几乎与国际同步 ,我国地质界对非构造油气藏也 在进行不断探索。1983 年 ,由中国石油学会和黑龙江 省石油学会联合主办 ,在江苏无锡召开了“第一次全国 隐蔽油气藏学术研讨会”,并出版了《中国隐蔽油气藏 勘探论文集》。朱夏先生在会上发表了“对隐蔽油气圈 闭之浅见”一文[ 6 ] 。他在文中指出“: 按我的理解 ,隐蔽 圈闭的提出虽然着重于地层、岩性、古地貌等非构造圈 闭 ,但并不排斥某些构造圈闭。圈闭是否隐蔽 ,取决于 它们本身的形式和成因类型 ……某些构造圈闭 ,就人 们现有的知识水平来说 ,并不难以认识。而某些构造 圈闭 ,则由于不同原因 ,也并不都是显而易见的 ……”。 同时 ,他又进一步指出“: ……有必要对 A. I. Levorsen 先生在 10 年前的观点加以宣扬和扩展”。从而 ,我国 学者对隐蔽油气藏的理解和定义形成了 2 种观点 :一 种观点认为“隐蔽油气藏”在涵义上等同于“非构造圈 闭油气藏”[ 7 ,8 ] ,即直接沿袭和引用了 A. I. Levorsen 的初始定义 ;另一种观点是以朱夏先生为代表 ,认为隐 蔽油气藏除非构造油气藏外 ,还应包含某些类型的构 造油气藏[ 9 ] ,将“隐蔽油气藏”定义为在现有勘探方法 与技术水平条件下较难识别和描述的油气藏圈闭成因 类型Ο 。圈闭识别、描述和评价的难易程度取决于勘 探技术及方法的发展水平、盆地的勘探阶段以及盆地 的类型。也就是说 ,在盆地不同的勘探阶段 ,随着针对 性勘探技术方法的发展与完善 ,对各类圈闭目标的识 别与描述愈来愈明朗化。所以 ,其隐蔽油气藏涵盖的 圈闭成因类型也在不断变化。例如 ,在渤海湾盆地 ,20 世纪 90 年代以前 ,其勘探目标主要围绕盆地中、浅层 的二级正向构造带展开 ,地球物理技术主要为 20 世纪 80 年代的数字地震和 20 世纪 70 年代的模拟地震 , 中、浅层的岩性圈闭、低幅背斜以及深部层系的各类圈 闭均为隐蔽的勘探目标。而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 随着层序地层学理论的引入和应用 ,以及基于高精度 2D 和 3D 地震技术储层预测方法的提高 ,勘探目标的 识别已围绕富油气凹陷、依据“满凹含油”的勘探思路 开展。隐蔽圈闭目标主要包括更隐蔽的中深层岩性楔 形体油气藏、深层的潜山内幕油气藏、以裂缝为主要储 集空间的火山岩体岩性油气藏、中深层复杂小断块油 气藏和低幅度背斜油气藏等。此外 ,盆地类型不同 ,隐 蔽油气藏涵盖的类型也不同。例如 ,在前陆盆地逆冲 大断裂下盘的隐伏背斜等构造油气藏也是为隐蔽油气 藏所涵盖的一种类型[ 10 ] 。 1986 年胡见义等编著了《非构造油气藏》一书[ 8 ] 。 该书从中国陆相湖盆的地质特征出发 ,把我国“非构造 油气藏”分为岩性圈闭油气藏、地层圈闭油气藏、混合 型圈闭油气藏和水动力圈闭油气藏 4 大类 ,系统论述 了各类非构造圈闭油气藏的形成与富集规律等地质特 征 ,并着重指出“: 由于非构造油气藏形成条件及其配 置关系的多样化和形态的不规则性 ,它们的存在和分 布具有很大的隐蔽性 ,这就增加了勘探的难度”。将隐 蔽油气藏与非构造油气藏等同起来。1996 年 ,山东省 石油学会和胜利油田联合主办 ,在青岛市召开了第二 次“隐蔽油气藏勘探学术研讨会”,并由潘元林总地质 师主编了“中国隐蔽油气藏”论文集[ 11 ] 。2003 年由石 油大学牵头组织召开了第三次“隐蔽油气藏国际会 议”,也出版了相应的论文集。2004 年 ,李丕龙等依托 国家“十五”重点攻关课题“济阳坳陷复杂隐蔽油气藏 地质评价和勘探开发关键技术研究”,出版了以济阳坳 陷为例的《陆相断陷湖盆隐蔽油气藏形成》一书 ,较为 系统地论述了济阳坳陷岩性油气藏和地层超覆油气藏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石油学报 2005年第26卷 的成藏特征与分布规律,提出了“断坡控砂”和“相势偶在油气藏分类方面,对非构造油气藏的分类争议较大, 合控油”等观点2。 方案较多,一直未能形成较为统一的意见。从而,对非 笔者自2001年承担了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攻关构造油气臧进行较为科学合理的圈闭成因分类将更利 课题“松辽盆地及渤海湾盆地北部复杂隐蔽油气藏地于指导隐蔽油气藏的勘探。 质评价和关键技术研究”,通过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 院大庆、辽河、大港、冀东等油田以及石油大学和大庆 国内外非构造油气藏的分类方案对比 石油学院秦皇岛分院等院校的合作深入、系统地探讨 在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的多位学者对非构造 了以松辽盆地为例的坳陷湖盆和以渤海湾盆地为例的油气藏也开展了大量的探讨与实践。其油藏圈闭 断陷湖盆典型隐蔽油气藏(主要包括砂岩岩性油气藏、成因分类与美国有所不同,更加突出岩性因素(砂岩」 潜山内幕油气藏和火山岩岩性油气藏等)的形成与展倾尖灭、砂岩透镜体等),专门划分出岩性圈闭大类 布规律。针对陆相湖盆的地质特征,提出了“沟坡富而美国分类中的地层圈闭则包含了砂岩上倾尖灭和透 砂”“相成岩控储”“多因素配置富油”等岩性油气藏形镜体等类型。我国老一代石油地质学家也早已有 成与富集高产的观点。近年来松辽盆地和渤海湾盆地若干圈闭成因分类方案和论述3山,他们结合陆相沉 北部隐蔽油气藏的勘探已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果 积盆地物源近、岩性岩相变化快等特点,均突出了“岩 总之,从我国学者对隐蔽油气藏的两种理解和己性”控制因素将岩性圈闭定为与地层和构造同级的一 取得的认识来看,无论是等同于非构造圈闭,还是对大类。地层圈闭大类仅包含与不整合面相关的各种圈 A. L Levorsen的初始定义加以扩展(包含某些难识别闭类型,这一点明显区别于西方学者的划分方案。例 的构造圈闭),不可否认的事实是:隐蔽油气藏作为 如,胡见义院士等对非构造油气藏进行了较为系统和 种油气勘探圈闭目标特性的分类,在勘探活动中具有科学的圈闭成因分类将非构造油气藏分为4大类型, 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时刻提醒油气勘探工作者们即地层圈闭油气藏、岩性圈闭油气藏、混合型圈闭油气 应积极开发和探索各类隐蔽圈闭目标的识别技术与方藏和水动力圈闭油气藏。据10多年来的勘探实践, 法,并明确了科技工程攻关的目标。在理论层面上,对笔者在前人的分类基础上,建议仅划分出岩性、不整合 隐蔽油气藏的石油地质理论研究都应归属于各种油气和复合型油气藏3大类,将水动力油气藏类型归入复 藏圈闭成因类型的研究,即针对它所涵盖的各种油气合型油气藏大类。因为水动力只有在构造因素的配合 藏圈闭成因类型来进行石油地质理论的研讨。任何试下,才能对油气聚集产生控制,可称为“构造-水动力油 图脱离盆地类型以及盆地勘探阶段对隐蔽油气藏进行气藏”。同时,对各大类所包含的亚类也作了一定的调 的统一分类均是无意义的。其根本原因在于:隐蔽油整和整合,更便于隐蔽油气藏在理论上的应用。国内 气藏所涵盖的类型因盆地类型以及盆地勘探阶段的不外具代表性的非构造油气藏圈闭成因类型划分方案对 同而有所不同,但其主体由各种非构造油气藏构成。比见表1 表1非构造油气藏分类方案对比 lable 1 Comparison of nonstructural oiFgas reservoir classif ication projects 透镜体 储集层上倾尖灭(或岩性 侧变)油气藏 岩性上倾尖灭油气藏 层[鞋带状砂体隐岩沉积油气藏 相变化 古河道砂岩油气藏 岩性圈闭匚透镜状岩性油气藏 透镜状岩性油气藏 岩性油气 油气藏 生物礁块油气臧 岩性油气藏 生物礁块油气藏 岩封团油气臧 油次生地层油气碳沉积后油气藏 裂缝、层间缝油气藏 特殊岩性体油气藏(泥岩 碳酸盐岩,火山岩等) 臧(削截、剥 蚀、溶蚀、胶藏不整合油气藏 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 地层圈闭[地层超覆油气藏不整合[地层超覆油气藏 结、裂缝) 山风化淋滤型油气藏 古地貌油气藏 地层油气藏油气藏地层不整合“基若或古油 气藏 构造-地层油气臧 地层断层油气藏 断层地层油气藏 造岩性油气藏 复合油气藏 构造岩若性油气藏混合型圈 复合型 闭油气藏 断层岩性油气藏 断层岩性油气藏 岩性-地层油气藏 地层-岩性油气藏 油气藏 201994-2007chinaAcademic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nnw.cnki.ner

124 石 油 学 报 2005 年 第 26 卷 的成藏特征与分布规律 ,提出了“断坡控砂”和“相势偶 合控油”等观点[ 12 ] 。 笔者自 2001 年承担了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攻关 课题“松辽盆地及渤海湾盆地北部复杂隐蔽油气藏地 质评价和关键技术研究”,通过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 院、大庆、辽河、大港、冀东等油田以及石油大学和大庆 石油学院秦皇岛分院等院校的合作 ,深入、系统地探讨 了以松辽盆地为例的坳陷湖盆和以渤海湾盆地为例的 断陷湖盆典型隐蔽油气藏(主要包括砂岩岩性油气藏、 潜山内幕油气藏和火山岩岩性油气藏等) 的形成与展 布规律。针对陆相湖盆的地质特征 ,提出了“沟坡富 砂”“、相成岩控储”“、多因素配置富油”等岩性油气藏形 成与富集高产的观点。近年来 ,松辽盆地和渤海湾盆地 北部隐蔽油气藏的勘探已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果。 总之 ,从我国学者对隐蔽油气藏的两种理解和已 取得的认识来看 ,无论是等同于非构造圈闭 ,还是对 A. I. Levorsen 的初始定义加以扩展(包含某些难识别 的构造圈闭) ,不可否认的事实是 :隐蔽油气藏作为一 种油气勘探圈闭目标特性的分类 ,在勘探活动中具有 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它时刻提醒油气勘探工作者们 应积极开发和探索各类隐蔽圈闭目标的识别技术与方 法 ,并明确了科技工程攻关的目标。在理论层面上 ,对 隐蔽油气藏的石油地质理论研究都应归属于各种油气 藏圈闭成因类型的研究 ,即针对它所涵盖的各种油气 藏圈闭成因类型来进行石油地质理论的研讨。任何试 图脱离盆地类型以及盆地勘探阶段对隐蔽油气藏进行 的统一分类均是无意义的。其根本原因在于 :隐蔽油 气藏所涵盖的类型因盆地类型以及盆地勘探阶段的不 同而有所不同 ,但其主体由各种非构造油气藏构成。 在油气藏分类方面 ,对非构造油气藏的分类争议较大 , 方案较多 ,一直未能形成较为统一的意见。从而 ,对非 构造油气藏进行较为科学合理的圈闭成因分类将更利 于指导隐蔽油气藏的勘探。 3 国内外非构造油气藏的分类方案对比 在 20 世纪 50 年代 ,前苏联的多位学者对非构造 油气藏也开展了大量的探讨与实践[ 13 ] 。其油藏圈闭 成因分类与美国有所不同 ,更加突出岩性因素(砂岩上 倾尖灭、砂岩透镜体等) ,专门划分出岩性圈闭大类[ 7 ] ; 而美国分类中的地层圈闭则包含了砂岩上倾尖灭和透 镜体等类型[ 4 ,5 ] 。我国老一代石油地质学家也早已有 若干圈闭成因分类方案和论述[ 7 ,8 ,14 ] ,他们结合陆相沉 积盆地物源近、岩性岩相变化快等特点 ,均突出了“岩 性”控制因素 ,将岩性圈闭定为与地层和构造同级的一 大类。地层圈闭大类仅包含与不整合面相关的各种圈 闭类型 ,这一点明显区别于西方学者的划分方案。例 如 ,胡见义院士等对非构造油气藏进行了较为系统和 科学的圈闭成因分类 ,将非构造油气藏分为 4 大类型 , 即地层圈闭油气藏、岩性圈闭油气藏、混合型圈闭油气 藏和水动力圈闭油气藏[ 8 ] 。据 10 多年来的勘探实践 , 笔者在前人的分类基础上 ,建议仅划分出岩性、不整合 和复合型油气藏 3 大类 ,将水动力油气藏类型归入复 合型油气藏大类。因为水动力只有在构造因素的配合 下 ,才能对油气聚集产生控制 ,可称为“构造Ο水动力油 气藏”。同时 ,对各大类所包含的亚类也作了一定的调 整和整合 ,更便于隐蔽油气藏在理论上的应用。国内 外具代表性的非构造油气藏圈闭成因类型划分方案对 比见表 1 。 表 1 非构造油气藏分类方案对比 Table 1 Comparison of non2structural oil2gas reservoir classification projects A. I. Levorsen [4 ] M. T. Halbouty [5 ] A. R. 阿列克辛[7 ] 胡 见 义 等[8 ] 笔 者 地 层 岩 性 油 气 藏 原 生 地 层 油 气 藏 透镜体 岩相变化 鞋带状砂体 礁体 次生地层油气 藏 ( 削 截、剥 蚀、溶 蚀、胶 结、裂缝) 隐 蔽 油 气 藏 地 层 岩 性 油 气 藏 沉积油气藏 沉积后油气藏 不整合油气藏 古地貌油气藏 岩性油气藏 岩性圈闭 油气藏 地层油气藏 地层圈闭 油气藏 储集层上倾尖灭(或岩性 侧变) 油气藏 古河道砂岩油气藏 透镜状岩性油气藏 生物礁块油气藏 储集层成岩封闭油气藏 裂缝、层间缝油气藏 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 地层超覆油气藏 地层不整合“基岩”(或古 潜山) 油气藏 岩 性 油 气 藏 不整合 油气藏 岩性上倾尖灭油气藏 透镜状岩性油气藏 生物礁块油气藏 成岩封闭油气藏 特殊岩性体油气藏(泥岩 , 碳酸盐岩 ,火山岩等) 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 地层超覆油气藏 潜山风化淋滤型油气藏 潜山基岩内幕型油气藏 复合油气藏 水动力油气藏 构造Ο地层油气藏 构造Ο岩性油气藏 岩性Ο地层油气藏 水动力油气藏 混合型圈 闭油气藏 地层Ο断层油气藏 构造Ο岩性油气藏 断层Ο岩性油气藏 地层Ο岩性油气藏 水动力圈闭油气藏 复合型 油气藏 断层Ο地层油气藏 构造Ο岩性油气藏 断层Ο岩性油气藏 岩性Ο地层油气藏 构造Ο水动力油气藏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第2期 牛嘉玉等:关于“隐蔽油气藏”概念的若干思考 4各种非构造油气藏亚类特征 整合线与储集层顶部构造等高线相交切 (3)潜山风化淋滤型油气藏这种油气藏系指在 4.1岩性油气藏 由于不整合面起伏而构成的基岩古地貌(多呈残丘或 岩性油气藏系指在沉积和成岩作用下,地层在岩断块山形状)上发育的侵蚀、风化淋滤带被不渗透地层 性、岩相和岩石储集物性等方面发生突变,储集岩体被覆盖而形成的油气藏(通常称之为古潜山油气藏)。其 相对不渗透层(面)所包裹或侧向遮挡而形成的油气藏形成主要受不整合面、断层和非渗透层3个因素控制 类型。可分为以下5个亚类 储层可由遭受了风化淋滤的碳酸盐岩、变质岩、花岗 (1)岩性上倾尖灭油气藏储集体沿上倾方向发岩、火山岩和碎屑岩等构成。油气藏形态以块状为主 生尖灭或岩性侧变,并被非渗透层所包围,形成可遮挡例如任丘油田 与聚集油气的圈闭。储集体可由砂岩、砾岩、碳酸盐岩 (4)潜山基岩内幕型油气藏是指发育在盆地基 和火山岩等构成。 底不整合面之下的各类基岩内幕圈闭油气藏。与潜山 (2)透镜状岩性油气藏各种透镜状、条带状或风化淋滤型油气藏的最大区别在于其储集岩体不是风 不规则状渗透性储集体四周被非渗透层所包围而形成化淋滤带而是分布于具裂缝带、断层遮挡和逆牵引构 的油气藏,多为自生自储的原生性油气藏。储集体可造的内幕储层中。油气藏形态以层状为主,例如大民 由三角洲前缘砂体滨岸滩坝砂体、条带状河道砂体以屯潜山内幕油气藏 及深水浊积砂体等构成。 4.3复合型油气藏 (3)生物礁块油气藏生物礁储集岩体被非渗透 复合型油气藏是指在受两种以上地质遮挡因素控 层包围或侧向遮挡而形成的油气藏。 制所构成的圈闭中形成的油气藏。如构造、岩性尖灭、 (4)成岩封闭油气藏系指在成岩和后生作用过断层、地层不整合和水动力诸因素相配合而形成的构 程中,发生压实、胶结、硅化沉淀、结晶、重结晶、交代造-岩性油气藏、断层-岩性油气藏、断层-地层油气藏 和溶解等现象,使岩石储集物性发生突变,造成物性封岩性-地层油气藏以及构造-水动力油气藏等。 盆地的 安塞油田于浊沸石溶程度上的明显差异导致三5结论 叠系砂岩储层的储集物性发生突变,油气分布明显受 (1)从国外隐蔽圈闭(隐蔽油气藏)术语的提出和 成岩后生作用的控制。 论述来看,隐蔽圈闭是基于现有勘探技术方法所能发 (5)特殊岩性体油气藏特殊岩性体包括陆相盆现的较大构造圈闭愈来愈少的现象而提出的,目的在 地中发育的碳酸盐岩、泥岩和火山岩等。在构造和成于提醒勘探家们应转变传统的寻找构造圈闭的勘探思 岩后生作用下,岩体内部发育了以裂缝为主的储油空维方式,研发新的有效勘探技术,从而开拓出更广阔的 间。油气分布主要受裂缝系统和岩相的共同控制 勘探领域。因此,隐蔽圈闭是对以地层、岩性圈闭和混 4.2不整合油气藏 合型圈闭为主的各类非构造圈闭类型在勘探指导意义 该类油气藏与地层不整合面密切相关,系指储集上的一种通俗表述。 岩体沿地层不整合面或侵蚀面被非滲透层遮挡所形成 (2)从我国学者对隐蔽油气藏的理解和认识来 的油气藏。据所构成的圈闭与不整合面所处的相对位看,无论是直接沿袭和引用了A.. Levorsen的初始定 置、产状、遮挡条件,可进一步划分为以下4个亚类:不义,还是对其加以扩展,我们所面临的事实都是:隐蔽 整合面上的地层超覆油气藏,不整合面以下的地层不油气藏作为一种油气勘探圈闭目标特性的类别和术 整合遮挡油气藏、潜山风化淋滤型油气藏及潜山基岩语,在勘探活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理论硏 内幕型油气藏。 讨层面上,应针对隐蔽油气藏所涵盖的各种油气藏的 (1)地层超覆油气藏当海水或湖水向盆地边缘圈闭成因类型来进行。 斜坡或隆起翼部水进时,在不整合面上形成了逐层超 (3)由于隐蔽油气藏所涵盖的类型因盆地类型以 覆的旋回沉积。旋回底部的新生储集层不整合地超覆及盆地勘探阶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因此,任何试图脱 在时代较老的非渗透岩层上,而储层本身又被连续沉离盆地类型和勘探阶段对隐蔽油气藏进行的统一分类 积的非渗透层覆盖,从而形成地层超覆油气藏 均是无意义的。 (2)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斜坡边缘或古隆起 (4)各种非构造油气藏构成了隐蔽油气藏的主 带储集层遭受不同程度剥蚀后,被非渗透岩层不整合体,对非构造油气藏进行较为科学合理的圈闭成因分 地覆盖而封闭,形成不整合遮挡油气藏。在平面上不类将更利于指导隐蔽油气藏的勘探。 201994-2007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nn.cnki.net

第 2 期 牛嘉玉等 : 关于“隐蔽油气藏”概念的若干思考 125 4 各种非构造油气藏亚类特征 411 岩性油气藏 岩性油气藏系指在沉积和成岩作用下 ,地层在岩 性、岩相和岩石储集物性等方面发生突变 ,储集岩体被 相对不渗透层(面) 所包裹或侧向遮挡而形成的油气藏 类型。可分为以下 5 个亚类 : (1) 岩性上倾尖灭油气藏 储集体沿上倾方向发 生尖灭或岩性侧变 ,并被非渗透层所包围 ,形成可遮挡 与聚集油气的圈闭。储集体可由砂岩、砾岩、碳酸盐岩 和火山岩等构成。 (2) 透镜状岩性油气藏 各种透镜状、条带状或 不规则状渗透性储集体四周被非渗透层所包围而形成 的油气藏 ,多为自生自储的原生性油气藏。储集体可 由三角洲前缘砂体、滨岸滩坝砂体、条带状河道砂体以 及深水浊积砂体等构成。 (3) 生物礁块油气藏 生物礁储集岩体被非渗透 层包围或侧向遮挡而形成的油气藏。 (4) 成岩封闭油气藏 系指在成岩和后生作用过 程中 ,发生压实、胶结、硅化、沉淀、结晶、重结晶、交代 和溶解等现象 ,使岩石储集物性发生突变 ,造成物性封 闭而形成的油气藏。例如 ,在鄂尔多斯盆地的志靖和 安塞油田 ,由于浊沸石溶蚀程度上的明显差异 ,导致三 叠系砂岩储层的储集物性发生突变 ,油气分布明显受 成岩后生作用的控制。 (5) 特殊岩性体油气藏 特殊岩性体包括陆相盆 地中发育的碳酸盐岩、泥岩和火山岩等。在构造和成 岩后生作用下 ,岩体内部发育了以裂缝为主的储油空 间。油气分布主要受裂缝系统和岩相的共同控制。 412 不整合油气藏 该类油气藏与地层不整合面密切相关 ,系指储集 岩体沿地层不整合面或侵蚀面被非渗透层遮挡所形成 的油气藏。据所构成的圈闭与不整合面所处的相对位 置、产状、遮挡条件 ,可进一步划分为以下 4 个亚类 :不 整合面上的地层超覆油气藏 ,不整合面以下的地层不 整合遮挡油气藏、潜山风化淋滤型油气藏及潜山基岩 内幕型油气藏。 (1) 地层超覆油气藏 当海水或湖水向盆地边缘 斜坡或隆起翼部水进时 ,在不整合面上形成了逐层超 覆的旋回沉积。旋回底部的新生储集层不整合地超覆 在时代较老的非渗透岩层上 ,而储层本身又被连续沉 积的非渗透层覆盖 ,从而形成地层超覆油气藏[ 8 ] 。 (2) 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 斜坡边缘或古隆起 带储集层遭受不同程度剥蚀后 ,被非渗透岩层不整合 地覆盖而封闭 ,形成不整合遮挡油气藏。在平面上不 整合线与储集层顶部构造等高线相交切。 (3) 潜山风化淋滤型油气藏 这种油气藏系指在 由于不整合面起伏而构成的基岩古地貌 (多呈残丘或 断块山形状) 上发育的侵蚀、风化淋滤带被不渗透地层 覆盖而形成的油气藏(通常称之为古潜山油气藏) 。其 形成主要受不整合面、断层和非渗透层 3 个因素控制 , 储层可由遭受了风化淋滤的碳酸盐岩、变质岩、花岗 岩、火山岩和碎屑岩等构成。油气藏形态以块状为主 , 例如任丘油田。 (4) 潜山基岩内幕型油气藏 是指发育在盆地基 底不整合面之下的各类基岩内幕圈闭油气藏。与潜山 风化淋滤型油气藏的最大区别在于其储集岩体不是风 化淋滤带 ,而是分布于具裂缝带、断层遮挡和逆牵引构 造的内幕储层中。油气藏形态以层状为主 ,例如大民 屯潜山内幕油气藏。 413 复合型油气藏 复合型油气藏是指在受两种以上地质遮挡因素控 制所构成的圈闭中形成的油气藏。如构造、岩性尖灭、 断层、地层不整合和水动力诸因素相配合而形成的构 造Ο岩性油气藏、断层Ο岩性油气藏、断层Ο地层油气藏、 岩性Ο地层油气藏以及构造Ο水动力油气藏等。 5 结 论 (1) 从国外隐蔽圈闭(隐蔽油气藏) 术语的提出和 论述来看 ,隐蔽圈闭是基于现有勘探技术方法所能发 现的较大构造圈闭愈来愈少的现象而提出的 ,目的在 于提醒勘探家们应转变传统的寻找构造圈闭的勘探思 维方式 ,研发新的有效勘探技术 ,从而开拓出更广阔的 勘探领域。因此 ,隐蔽圈闭是对以地层、岩性圈闭和混 合型圈闭为主的各类非构造圈闭类型在勘探指导意义 上的一种通俗表述。 (2) 从我国学者对隐蔽油气藏的理解和认识来 看 ,无论是直接沿袭和引用了 A. I. Levorsen 的初始定 义 ,还是对其加以扩展 ,我们所面临的事实都是 :隐蔽 油气藏作为一种油气勘探圈闭目标特性的类别和术 语 ,在勘探活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理论研 讨层面上 ,应针对隐蔽油气藏所涵盖的各种油气藏的 圈闭成因类型来进行。 (3) 由于隐蔽油气藏所涵盖的类型因盆地类型以 及盆地勘探阶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因此 ,任何试图脱 离盆地类型和勘探阶段对隐蔽油气藏进行的统一分类 均是无意义的。 (4) 各种非构造油气藏构成了隐蔽油气藏的主 体 ,对非构造油气藏进行较为科学合理的圈闭成因分 类将更利于指导隐蔽油气藏的勘探。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石油学报 2005年第26卷 与开发》编辑部.中国隐蔽油气藏勘探论文集[C]哈尔滨:黑龙 参考文献 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2728 [1] Levorsen A I. The obscure and subtle trap[J]. AAPG Bull. [8]胡见义,徐树宝,刘淑萱,等.非构造油气藏[M].北京:石油工业 [2] Carll J F. The geology of the oil regions of Warren, Venango [9]高瑞琪赵政璋中国油气新区勘探(第3卷)—渤海湾盆地隐 and Butler counties [C]. The 2nd Pennsylvania Geol. Survey 蔽油气藏勘探[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5-6 (V3),1880:482 [10]沈守义,彭大钧颜其彬,等试论隐蔽油气藏的分类及勘探思路 [3 Wilson W B. Proposed classification of oil and gas reservoirs [J].石油学报,2000,21(1):16-17 [C]. Oklahoma: AAPG Sidney Powers Memorial Volume 1]潘元林,孔凡仙,郑和荣,等.中国隐蔽油气藏[M].北京:地质 1934:433-445 出版社,1998:45 [4] Levorsen A I. Stratigraphic versus struct ural accumulation] 12]李丕龙,庞雄奇陆相断陷湖盆隐蔽油气藏形成—以济阳坳陷 AAPG Bull.,1936,20(5):521-530. 为例[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33-36 5 Halbouty M T. The deliberate search for the subtle trap [C] [13]西门诺维奇BB.非背斜圈闭油气藏[M].刘淑萱,徐树宝,译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6:1-3 6朱夏,对隐蔽油气圈闭之浅见A1,见:(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141张万选,张厚福石油地质学1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编辑部.中国隐蔽油气藏勘探论文集[C].哈尔滨:黑龙江科学 98l:l6l-162 技术出版社,1984:1-2 7]杨万里隐蔽油气藏勘探的实践与认识[A].见:《大庆石油地质 (收稿日期200-10-22改回日期2004-116编辑王秀) 中国石油学会2005年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2005年3月24~25日,中国石油学会2005年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国石油学会秘书处、 各省、市、自治区石油学会以及各分会专业委员会的近10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中国石油学会理事长 黄炎,中国石油学会秘书长何庆华、副秘书长钱基、王伟元,石油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沈平平、石油地质 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胡见义院士、天然气专业委员会主任夏鸿辉等领导出席了会议。 3月24日上午大会正式开幕,王伟元副秘书长主持了开幕式,何庆华秘书长作了“团结一心,务实 进取,全面促进中国石油学会发展进步”的工作报告。大会最重要的一项日程是,黄炎理事长作了重要 讲话,对学会今后的工作提出了非常重要的指示和要求,指明了学会未来的发展方向,代表们深受鼓舞 大会还由钱基副秘书长宣读了“关于表彰学会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的决定”,北京市石油学会等20个单 位、卜文平等66名同志受到了表彰。另外,山东省石油学会、四川省石油学会、吉林省石油学会、石油炼 制分会、海洋石油分会、石油工程专业委员会等10多个单位在大会上进行了典型经验交流。会议还进 行了分组讨论并向大会通报了讨论情况,代表们畅所欲言,纷纷建言献策,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 议,一致表示要深刻领会这次会议和黄炎理事长的讲话精神,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一定认真贯彻执行, 会议气氛非常热烈。闭幕式上,钱基副秘书长主持了会议,何庆华秘书长部署了2005年重点学术交流 工作任务,王伟元副秘书长作了会议总结。这次会议在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气氛中取得了圆满成功。 (康剑供稿) 201994-2007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d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126 石 油 学 报 2005 年 第 26 卷 参 考 文 献 [ 1 ] Levorsen A I. The obscure and subtle trap [J ]. AAPG Bull. , 1966 , 50 (10) :2058Ο2067 . [ 2 ] Carll J F. The geology of t he oil regions of Warren ,Venango , and Butler counties [ C ]. The 2 nd Pennsylvania Geol. Survey (V3) , 1880 : 482. [ 3 ] Wilson W B. Proposed classification of oil and gas reservoirs [ C ]. Oklahoma : AAPG Sidney Powers Memorial Volume , 1934 :433Ο445 . [ 4 ] Levorsen A I. Stratigraphic versus structural accumulation[J ]. AAPG Bull. ,1936 ,20 (5) : 521Ο530 . [ 5 ] Halbouty M T. The deliberate search for t he subtle trap [ C]. Oklahoma :AAPG Memoir 32 ,1982 :1Ο8. [ 6 ] 朱夏. 对隐蔽油气圈闭之浅见[ A ] . 见《: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编辑部. 中国隐蔽油气藏勘探论文集[ C] . 哈尔滨 :黑龙江科学 技术出版社 ,1984 :1Ο2 . [7 ] 杨万里. 隐蔽油气藏勘探的实践与认识[ A ] . 见《: 大庆石油地质 与开发》编辑部. 中国隐蔽油气藏勘探论文集[ C]. 哈尔滨 :黑龙 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4 :27Ο28 . [8 ] 胡见义 ,徐树宝 ,刘淑萱 ,等. 非构造油气藏[ M]. 北京 :石油工业 出版社 ,1986 . [9 ] 高瑞琪 ,赵政璋. 中国油气新区勘探(第 3 卷) ———渤海湾盆地隐 蔽油气藏勘探[ M]. 北京 :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1 :5Ο6. [ 10 ] 沈守义 ,彭大钧 ,颜其彬 ,等. 试论隐蔽油气藏的分类及勘探思路 [J ]. 石油学报 ,2000 ,21 (1) :16Ο17 . [ 11 ] 潘元林 ,孔凡仙 ,郑和荣 ,等. 中国隐蔽油气藏[ M ]. 北京 : 地质 出版社 ,1998 :4Ο5 . [ 12 ] 李丕龙 ,庞雄奇. 陆相断陷湖盆隐蔽油气藏形成 ———以济阳坳陷 为例[ M].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4 :33Ο36 . [ 13 ] 西门诺维奇 B B. 非背斜圈闭油气藏[ M ]. 刘淑萱 ,徐树宝 ,译. 北京 : 石油工业出版社 ,1986 :1Ο3 . [ 14 ] 张万选 ,张厚福. 石油地质学[ M ]. 北京 : 石油工业出版社 , 1981 :161Ο162. (收稿日期 2004Ο10Ο22 改回日期 2004Ο11Ο16 编辑 王 秀) 中国石油学会 2005 年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2005 年 3 月 24~25 日 ,中国石油学会 2005 年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国石油学会秘书处、 各省、市、自治区石油学会以及各分会、专业委员会的近 100 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中国石油学会理事长 黄炎 ,中国石油学会秘书长何庆华、副秘书长钱基、王伟元 ,石油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沈平平、石油地质 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胡见义院士、天然气专业委员会主任夏鸿辉等领导出席了会议。 3 月 24 日上午大会正式开幕 ,王伟元副秘书长主持了开幕式 ,何庆华秘书长作了“团结一心 ,务实 进取 ,全面促进中国石油学会发展进步”的工作报告。大会最重要的一项日程是 ,黄炎理事长作了重要 讲话 ,对学会今后的工作提出了非常重要的指示和要求 ,指明了学会未来的发展方向 ,代表们深受鼓舞。 大会还由钱基副秘书长宣读了“关于表彰学会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的决定”,北京市石油学会等 20 个单 位、卜文平等 66 名同志受到了表彰。另外 ,山东省石油学会、四川省石油学会、吉林省石油学会、石油炼 制分会、海洋石油分会、石油工程专业委员会等 10 多个单位在大会上进行了典型经验交流。会议还进 行了分组讨论并向大会通报了讨论情况 ,代表们畅所欲言 ,纷纷建言献策 ,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 议 ,一致表示要深刻领会这次会议和黄炎理事长的讲话精神 ,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一定认真贯彻执行 , 会议气氛非常热烈。闭幕式上 ,钱基副秘书长主持了会议 ,何庆华秘书长部署了 2005 年重点学术交流 工作任务 ,王伟元副秘书长作了会议总结。这次会议在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气氛中取得了圆满成功。 (康 剑供稿)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