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石油地质学 Petroleum Geology》课程教学资源(阅读文献)中国非构造油气藏研究现状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5,文件大小:255.55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第24卷第3期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P.GO.D.D.2005年6月 文章编号:10003754(2005)03-000104 中国非构造油气藏研究现状 陈果,彭军 西南石油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四川新都610500) 摘要:经过几十年的分析与研究,对非构造油气藏的认识在不断加深。近年来,随着全球非构造油气 臧的探明储量节节攀升,对非构造油气藏的研究更是成为了热门裸题。对非构造油气藏的概念、分 类、分布特征、非构造油气藏的识别与预测及其研究思路和方法等进行了综述,这些研究对提高非构 造油气藏勘探成功率有重要意义。但是,对非构造油气藏的研究目前还存在一系列亟需解决的问题, 有待进一步深入讨论。 关键词:非构造油气藏;隐蔽油气藏;隐蔽圈闭;坡折带;低位体系域;水动力油气藏 中图分类号:TE122.322 文献标识码:A 在我国除新疆、西藏和海上少数盆地外,多数盆对隐蔽油气藏的认识和理解不同,至今关于隐蔽油气 地都已进入勘探高成熟阶段。据统计,渤海湾盆地非藏的概念也还没有一个统一而又确切的定义,国内学 构造油气藏的探明储量占总探明储量的54.7%;者比较多的是根据圈闭的隐蔽性和勘探的难易程度给 南襄盆地岩性油气藏储量占总储量的比例高达隐蔽油气藏下定义。就目前的研究程度而言,国内主 84.6%2;济阳坳陷2000年以来探明储量的60%~要存在两种理解:其一,认为隐蔽油气藏是指采 70%属于非构造油气藏;在美国其已占探明储量用目前通用的勘探技术和方法不易找到的油气藏,将 的30%左右4。由此可见,随着油气勘探程度的提各种岩性油藏、地层超覆油藏、地层不整合油藏、古 高,容易勘探的中、浅层大型构造油气藏逐渐减少,地貌油藏,还有深层构造油藏、逆掩断层下盘油藏等 转向非构造油气藏勘探势在必行 统统包括在内;其二,认为隐蔽油气藏指的是非构造 1相关概念 类型的、在沉积过程中形成的岩性油气藏、地层不整 合或地层超覆油气藏以及古地貌油气藏等。 非构造油气藏也有人把它叫做隐蔽油气藏。隐蔽 可以看出,第一种理解对于隐蔽油气藏的地质含 油气藏的概念最早是由卡尔(1880)提出的。威尔义不够确切或不严格,仅代表勘探技术水平或勘探已 逊(1934)提出了非构造圈闭是“由于岩层孔隙度达到的程度,实际上包括了构造油气藏。而第二种理 变化而封闭的储集层”的观点。莱复生(A.L解将隐蔽油气藏限定在地层和岩性油气藏内,强调非 Levers∞en)1936年提出了地层圈闭的概念,在1964年构造成因。笔者赞同第二种理解,认为隐蔽油气藏是 的论文中用隐蔽圈闭来称呼构造、地层、流体(水动非构造类型的,是在沉积过程中形成的岩性油气藏、 力)多要素结合的复合圈闭,并在其1966年的遗著地层油气臧、水动力油气藏及复合型油气藏。为了避 中以隐蔽和难以捉摸的圈闭来形容隐蔽圈闭。哈尔鲍免不必要的争论,作者认为不宜再采用隐蔽油气藏的 蒂(H.T. Halbouty,1972)著文将地层圈闭、不整概念,而应采用非构造油气藏的提法 合圈闭、古地形圈闭等统称为隐蔽圈闭,并在1982 年进一步把隐蔽在不整合面下或复杂构造带下不易认2非构造油气藏的分类 识和勘探难度较大的各类潜伏圈闭都称之为隐蔽圈 以圈闭的成因类型为主要划分依据的分类是目前 闭。萨维特(C.H. Savit1982)也撰文指出“所谓国内非构造油气藏的主流划分方案。虽然不同学者的 隐蔽圈闭,是用目前普遍采用的勘探方法难于圈定其具体分类稍有差异,但大都差不多,归纳起来不外乎 位置的圈闭.61 将非构造油气藏分为四个大类和若干个亚类(表1)。 从上面的叙述中不难看出,不同的石油地质学家笔者也赞同这种分类方案。 基金项目:四川省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资助(SZD0414) 收稿日期:20040909 作者简介:陈果(1979-),男,四川蓬溪人,西南石油学院在读硕士。 201994-2007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p:/www.cnki.net

基金项目 : 四川省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资助 ( SZD0414)。 收稿日期 : 2004209209 作者简介 : 陈 果 (1979 - ) , 男 , 四川蓬溪人 , 西南石油学院在读硕士。 文章编号 : 100023754 (2005) 0320001204 中国非构造油气藏研究现状 陈 果 , 彭 军 (西南石油学院 资源与环境学院 , 四川 新都 610500) 摘要 : 经过几十年的分析与研究 , 对非构造油气藏的认识在不断加深。近年来 , 随着全球非构造油气 藏的探明储量节节攀升 , 对非构造油气藏的研究更是成为了热门课题。对非构造油气藏的概念、分 类、分布特征、非构造油气藏的识别与预测及其研究思路和方法等进行了综述 , 这些研究对提高非构 造油气藏勘探成功率有重要意义。但是 , 对非构造油气藏的研究目前还存在一系列亟需解决的问题 , 有待进一步深入讨论。 关 键 词 : 非构造油气藏 ; 隐蔽油气藏 ; 隐蔽圈闭 ; 坡折带 ; 低位体系域 ; 水动力油气藏 中图分类号 : TE12213 + 22 文献标识码 : A 在我国除新疆、西藏和海上少数盆地外 , 多数盆 地都已进入勘探高成熟阶段。据统计 , 渤海湾盆地非 构造油气藏的探明储量占总探明储量的 5417% [ 1 ] ; 南襄盆地 岩性油气 藏储量占 总储量 的比例高 达 8416% [ 2 ] ; 济阳坳陷 2000年以来探明储量的 60% ~ 70%属于非构造油气藏 [ 3 ] ; 在美国其已占探明储量 的 30%左右 [ 2, 4 ]。由此可见 , 随着油气勘探程度的提 高 , 容易勘探的中、浅层大型构造油气藏逐渐减少 , 转向非构造油气藏勘探势在必行。 1 相关概念 非构造油气藏也有人把它叫做隐蔽油气藏。隐蔽 油气藏的概念最早是由卡尔 ( 1880) 提出的。威尔 逊 (1934) 提出了非构造圈闭是 “由于岩层孔隙度 变化而封闭的储 集层 ”的观点。莱 复生 (A1 I1 Levorsen) 1936年提出了地层圈闭的概念 , 在 1964年 的论文中用隐蔽圈闭来称呼构造、地层、流体 (水动 力 ) 多要素结合的复合圈闭 , 并在其 1966年的遗著 中以隐蔽和难以捉摸的圈闭来形容隐蔽圈闭。哈尔鲍 蒂 (H1T1 Halbouty, 1972) 著文将地层圈闭、不整 合圈闭、古地形圈闭等统称为隐蔽圈闭 , 并在 1982 年进一步把隐蔽在不整合面下或复杂构造带下不易认 识和勘探难度较大的各类潜伏圈闭都称之为隐蔽圈 闭。萨维特 (C1H1Savit, 1982 ) 也撰文指出 “所谓 隐蔽圈闭 , 是用目前普遍采用的勘探方法难于圈定其 位置的圈闭 ” [ 5, 6 ]。 从上面的叙述中不难看出 , 不同的石油地质学家 对隐蔽油气藏的认识和理解不同 , 至今关于隐蔽油气 藏的概念也还没有一个统一而又确切的定义 , 国内学 者比较多的是根据圈闭的隐蔽性和勘探的难易程度给 隐蔽油气藏下定义。就目前的研究程度而言 , 国内主 要存在两种理解 [ 7 ] : 其一 , 认为隐蔽油气藏是指采 用目前通用的勘探技术和方法不易找到的油气藏 , 将 各种岩性油藏、地层超覆油藏、地层不整合油藏、古 地貌油藏 , 还有深层构造油藏、逆掩断层下盘油藏等 统统包括在内 ; 其二 , 认为隐蔽油气藏指的是非构造 类型的、在沉积过程中形成的岩性油气藏、地层不整 合或地层超覆油气藏以及古地貌油气藏等。 可以看出 , 第一种理解对于隐蔽油气藏的地质含 义不够确切或不严格 , 仅代表勘探技术水平或勘探已 达到的程度 , 实际上包括了构造油气藏。而第二种理 解将隐蔽油气藏限定在地层和岩性油气藏内 , 强调非 构造成因。笔者赞同第二种理解 , 认为隐蔽油气藏是 非构造类型的 , 是在沉积过程中形成的岩性油气藏、 地层油气藏、水动力油气藏及复合型油气藏。为了避 免不必要的争论 , 作者认为不宜再采用隐蔽油气藏的 概念 , 而应采用非构造油气藏的提法。 2 非构造油气藏的分类 以圈闭的成因类型为主要划分依据的分类是目前 国内非构造油气藏的主流划分方案。虽然不同学者的 具体分类稍有差异 , 但大都差不多 , 归纳起来不外乎 将非构造油气藏分为四个大类和若干个亚类 (表 1)。 笔者也赞同这种分类方案。 第 24卷 第 3期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P1G1O1D1D1 2005年 6月 1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P.G.O.D.D 第24卷第3期 表1非构造油气藏分类 在缓坡带更容易发育地层超覆油气藏、地层不整合油 气藏、岩性油气藏和地层-岩性复合油气藏。 (4)大断层负地形区 岩性透镜体油气藏 在盆地发育的后期,河流相发育,在断层下降盘 性油气藏 古河道砂岩油气藏 形成负地形,河流下切充填形成条带状河道砂体12。 生物礁油气藏 因此在大断层负地形区易发育古河道砂岩油气藏。 物性封闭油气藏 (5)古隆起区 地层超覆油气藏 在古隆起区主要发育古潜山油气藏 地层油气藏 不整合遮挡油气藏 3.2层序地层格架内非构造油气藏的分布特征 古潜山油气藏 据GR.Bam(1995)统计,世界上大部分油气 水动力圈闭油气藏 水动力圈闭油气藏 田86%的储量赋存于低水位体系域中,只有12%与 构造-岩性油气藏 水进体系域有关,2%与高水位体系域有关0l。松 复合油气藏 构造-地层油气藏 辽盆地中央坳陷区有48.2%的油气储存于低水位体 地层岩性油气藏 系域,26.8%的油气储存于水进体系域中,25.0%的 油气储存于高水位体系域中11。由此可见,非构 另外,有些学者以油层岩石类型为划分依据将非造油气藏的分布与层序地层格架有一定关系。 构造油气藏分为碎屑岩油气藏、碳酸盐岩油气藏、火 (1)低水位体系域中非构造油气藏的分布 成岩油气藏、变质岩油气藏及泥岩类油气藏1。但 大多数油气藏都赋存于低水位体系域中1151 这种分类方案目前没有被广泛采用 而与低水位体系域有关的油气藏多数是地层、岩性油 气藏。其中包括盆底扇、水下扇形成的岩性透镜体油 非构造油气藏的分布特征 气藏和前积楔附近形成的与三角洲或河口湾有关的地 非构造油气藏的储集体发育和分布非常复杂,精层尖灭油气藏及逆着湖嗨海)口向上追溯的古河道 确描述其空间展布是油气勘探开发能否取得高效的关砂油气藏。 键。弄清非构造油气藏的分布规律对其勘探开发具有 (2)水进体系域中非构造油气藏的分布 极其重要的意义。 水进体系域中非构造油气藏并不十分发育,主要 3.1盆地内部不同次级构造单元非构造油气藏的分分布一些水进型扇三角洲,远端可能发育浊积扇沉 布特征 积,层序充填以向凹陷边缘方向超覆为特征,较易形 我国中东部陆相含油气盆地主要为箕状断坳陷盆成超覆型油气藏,但规模一般较小。 地,其内部结构一般主要由陡坡带、洼槽带和斜坡带 (3)高水位体系域中非构造油气藏的分布 三部分组成。在不同的次级构造部位发育不同的非构 高水位体系域最主要的意义在于它提供了良好的 造油气藏,且主要受储集层单元、断层、局部构造三盖层和生油层。以三角洲、扇三角洲的进积型沉积为 个因素及组合关系控制 主,晚期可发育泛滥平原沉积,前端也可发育滑塌浊 (1)陡坡带 积扇。因此,高水位体系域中也可有岩性、地层或岩 在坡度10°~30以上的断陷陡坡带,主要发育性地层复合油气藏分布。 冲哄洪)积扇-近岸水下扇-浊积扇与扇三角洲或 另外,发育于基准面上升半旋回的浊积扇砂体、 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发育以岩性油气藏群为主体近岸水下扇和辫状三角洲前缘砂体在有利的地层或构 的非构造油气藏聚集带4。更进一步,在陡坡带下造位置可以形成构造-岩性油气藏或地层油气藏1 倾部位主要是地层超覆与砂砾岩扇体油气藏,在陡坡3.3坡折带背景下非构造油气藏的分布特征 带的上倾部位主要为同生构造-岩性复合油气藏或地 坡折带对非构造圈闭的发育具有明显的控制作 层不整合油气藏 用,且其形成的非构造圈闭在储集物性、封堵条件以 (2)洼槽带 及油源条件的组合十分理想,因此弄清坡折带下非构 在生油洼陷及其附近,由重力流水道、湖底扇和造油气藏的分布规律是指导油田进一步勘探的有效途 前扇三角洲与前三角洲的滑塌浊积岩复合,可形成岩径.。综合归纳前人的研究成果,总结坡折带背 性油气藏群,也可有构造-岩性油气藏分布。 景下非构造油气藏的分布特征有以下几点 (3)缓坡带 (1)非构造圈闭紧邻坡折带发育,沿坡折带呈 由于经过了多次超覆、退覆和多个不整合,因此串珠状展布 0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 http://www.cnki.net

表 1 非构造油气藏分类 大 类 亚 类 岩性油气藏 岩性上倾尖灭油气藏 岩性透镜体油气藏 古河道砂岩油气藏 生物礁油气藏 物性封闭油气藏 地层油气藏 地层超覆油气藏 不整合遮挡油气藏 古潜山油气藏 水动力圈闭油气藏 水动力圈闭油气藏 复合油气藏 构造 - 岩性油气藏 构造 - 地层油气藏 地层 - 岩性油气藏 另外 , 有些学者以油层岩石类型为划分依据将非 构造油气藏分为碎屑岩油气藏、碳酸盐岩油气藏、火 成岩油气藏、变质岩油气藏及泥岩类油气藏 [ 8 ]。但 这种分类方案目前没有被广泛采用。 3 非构造油气藏的分布特征 非构造油气藏的储集体发育和分布非常复杂 , 精 确描述其空间展布是油气勘探开发能否取得高效的关 键。弄清非构造油气藏的分布规律对其勘探开发具有 极其重要的意义。 311 盆地内部不同次级构造单元非构造油气藏的分 布特征 我国中东部陆相含油气盆地主要为箕状断坳陷盆 地 , 其内部结构一般主要由陡坡带、洼槽带和斜坡带 三部分组成。在不同的次级构造部位发育不同的非构 造油气藏 , 且主要受储集层单元、断层、局部构造三 个因素及组合关系控制 [ 9 ]。 (1) 陡坡带 在坡度 10°~30°以上的断陷陡坡带 , 主要发育 冲 (洪 ) 积扇 - 近岸水下扇 - 浊积扇与扇三角洲或 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 , 发育以岩性油气藏群为主体 的非构造油气藏聚集带 [ 2, 4 ]。更进一步 , 在陡坡带下 倾部位主要是地层超覆与砂砾岩扇体油气藏 , 在陡坡 带的上倾部位主要为同生构造 - 岩性复合油气藏或地 层不整合油气藏 [ 4 ]。 (2) 洼槽带 在生油洼陷及其附近 , 由重力流水道、湖底扇和 前扇三角洲与前三角洲的滑塌浊积岩复合 , 可形成岩 性油气藏群 [ 4 ] , 也可有构造 - 岩性油气藏分布。 (3) 缓坡带 由于经过了多次超覆、退覆和多个不整合 , 因此 在缓坡带更容易发育地层超覆油气藏、地层不整合油 气藏、岩性油气藏和地层 - 岩性复合油气藏。 (4) 大断层负地形区 在盆地发育的后期 , 河流相发育 , 在断层下降盘 形成负地形 , 河流下切充填形成条带状河道砂体 [ 2 ]。 因此在大断层负地形区易发育古河道砂岩油气藏。 (5) 古隆起区 在古隆起区主要发育古潜山油气藏。 312 层序地层格架内非构造油气藏的分布特征 据 G1R1 Baum (1995) 统计 , 世界上大部分油气 田 86%的储量赋存于低水位体系域中 , 只有 12%与 水进体系域有关 , 2%与高水位体系域有关 [ 10, 11 ]。松 辽盆地中央坳陷区有 4812%的油气储存于低水位体 系域 , 2618%的油气储存于水进体系域中 , 2510%的 油气储存于高水位体系域中 [ 12214 ]。由此可见 , 非构 造油气藏的分布与层序地层格架有一定关系。 (1) 低水位体系域中非构造油气藏的分布 大多数油气藏都赋存于低水位体系域中 [ 11, 15217 ] , 而与低水位体系域有关的油气藏多数是地层、岩性油 气藏。其中包括盆底扇、水下扇形成的岩性透镜体油 气藏和前积楔附近形成的与三角洲或河口湾有关的地 层尖灭油气藏及逆着湖 (海 ) 口向上追溯的古河道 砂油气藏。 (2) 水进体系域中非构造油气藏的分布 水进体系域中非构造油气藏并不十分发育 , 主要 分布一些水进型扇三角洲 , 远端可能发育浊积扇沉 积 , 层序充填以向凹陷边缘方向超覆为特征 , 较易形 成超覆型油气藏 , 但规模一般较小。 (3) 高水位体系域中非构造油气藏的分布 高水位体系域最主要的意义在于它提供了良好的 盖层和生油层。以三角洲、扇三角洲的进积型沉积为 主 , 晚期可发育泛滥平原沉积 , 前端也可发育滑塌浊 积扇。因此 , 高水位体系域中也可有岩性、地层或岩 性 - 地层复合油气藏分布。 另外 , 发育于基准面上升半旋回的浊积扇砂体、 近岸水下扇和辫状三角洲前缘砂体在有利的地层或构 造位置可以形成构造 - 岩性油气藏或地层油气藏 [ 18 ]。 313 坡折带背景下非构造油气藏的分布特征 坡折带对非构造圈闭的发育具有明显的控制作 用 , 且其形成的非构造圈闭在储集物性、封堵条件以 及油源条件的组合十分理想 , 因此弄清坡折带下非构 造油气藏的分布规律是指导油田进一步勘探的有效途 径 [ 19, 20 ]。综合归纳前人的研究成果 , 总结坡折带背 景下非构造油气藏的分布特征有以下几点 : (1) 非构造圈闭紧邻坡折带发育 , 沿坡折带呈 串珠状展布。 2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P1G1O1D1D1 第 24卷 第 3期

2005年6月 陈果等:中国非构造油气藏研究现状 (2)坡折带上最有利于产生地层超覆、削截等 王成祥等从改善地震资料分辨率着手提出了利用 不整合现象,因此坡折带下的非构造圈闭中地层圈闭窄带子波扫描探测非构造圈闭的方法及可视化处理技 的发育更为突出 术,它在横向上能够识别厚度等于甚至小于M/100 (3)坡折带在纵向上发育有继承性,因此其控(λ为地震波波长)的薄层圈闭,在纵向上能够对 制下的非构造圈闭在纵向上的分布也具有继承性 λ/8度的薄层记录进行高分辨率重建11。张守昌等 (4)坡折带横向上的变化控制了非构造圈闭沿利用地震信息,采用道积分、三瞬剖面的特殊处理 坡折带的分布类型。通常在盆地边缘由于有较大的构瞬时振幅、均方根振幅分析和人工神经网络等技术进 造沉降差异,坡折带高差较大,坡折带上下可容纳空行地震储层横向预测和油气检测。王连山等采用 间差异亦较大,在坡折带之上易于形成深切谷圈闭,测井约束三维地震反演技术对储层的平面展布、厚 向盆地方向,随着坡折带规模的逐渐减小,坡度减度、物性变化规律等进行过精细描述13。 缓,地层圈闭逐渐减少,地层-岩性圈闭、岩性圈闭 (2)成像技术的应用 逐渐增多 肖乾华等(1998)在研究辽河断陷西部凹陷时 4非构造油气藏的研究方法 提出运用测井等时地层分形成像技术和三维地震沿层 信息提取成像技术以及其他一些相关地震相分析技 非构造油气藏的最大特点是圈闭隐蔽,因此,圈术,可在等时格架内对非构造油气藏生储盖层的时空 闭的识别是非构造油气藏勘探中最关键的问题之 配置进行研究1 也是难点所在。关于非构造圈闭的识别,目前国内研 (3)非构造圈闭的双界面识别方法 究较多的是对地震资料进行多次处理和解释,结合层 所谓双界面是指封堵层界面和储集层界面。该方 序地层学原理和坡折带理论对各种非构造油气藏进行法以非构造圈闭形成机理为基础,以地震井约束反演 综合研究2,21 为主要手段,在求得渗透率基础上识别封堵层和输导 4.1地球物理研究方法 层之间界面;结合孔隙度划分储集层与非储层之间的 (1)地震资料的处理与解释 界面两界面组合划分非构造圈闭,其流程见图12。 封隔层划分 界面组合 储集层划分 图1非构造圈闭的双界面识别流程 2用层地学理读究非构油气藏的方法已(次阻抗的分布图,在地相分析在应生解 得到国内学者普遍认同12。层序地层学研究实践释地震微相,研究砂体平面展布特征;⑤综合分析形 表明,油气在层序格架中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这成油气藏的地质条件和成藏模式,重点识别非构造圈 是因为形成油气藏的生、储、盖等各要素在层序格架闭,探讨层序地层与非构造油气藏的关系;⑥通过地 中是有一定分布规律的。沈守文等从层序地层震资料特殊处理,对圈闭进行含油气性检测和评价 学的角度给出了研究非构造油气藏的具体步骤1:指出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块和目标 ①先从测井资料入手,识别准层序、准层序组、密集4.3其他研究方法 段;并且配合生物地层学资料和同位素年龄资料,确 李丕龙等提出三元(砂体类型,埋藏深度,砂 定年代地层格架;②接着在地震剖面上寻找反射终止体物性)成藏条件可预测砂体是否含油气13 点,识别不整合面和最大洪泛面,结合测井信息和古 由于水动力圈闭油气藏实例较少,国内在这方面 生物资料进行经典层序地层学研究,划分一级 研究程度不高,可采用E.C. Dahlberg(1982)提出 级、三级层序及其体系域,作合成地震记录,将地震的水动力圈闭勘探法(CVZ),即通过绘制油势图 和测井解释结果联系起来,建立研究区层序地层格来评价 架;③通过露头或岩心观察对地震和测井分析结果进4.4综合研究方法 行检验和完善,并开展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利 非构造油气藏的勘探一般都在盆地勘探中后期进 用岩心或测井曲线,作 Fischer图解,分析可容空间行,勘探难度大,应结合地质分析、物探硏究等方法 变化和地层基准面旋回,以地层基准面旋回为依据,手段综合研究非构造油气藏的发育和分布。根据勘探 进行连井地层精细对比;④进行地震相分析,根据地实践的启示,费宝生总结概括为:立足资源选区带, o1994-2007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 chinet

(2) 坡折带上最有利于产生地层超覆、削截等 不整合现象 , 因此坡折带下的非构造圈闭中地层圈闭 的发育更为突出。 (3) 坡折带在纵向上发育有继承性 , 因此其控 制下的非构造圈闭在纵向上的分布也具有继承性。 (4) 坡折带横向上的变化控制了非构造圈闭沿 坡折带的分布类型。通常在盆地边缘由于有较大的构 造沉降差异 , 坡折带高差较大 , 坡折带上下可容纳空 间差异亦较大 , 在坡折带之上易于形成深切谷圈闭 , 向盆地方向 , 随着坡折带规模的逐渐减小 , 坡度减 缓 , 地层圈闭逐渐减少 , 地层 - 岩性圈闭、岩性圈闭 逐渐增多。 4 非构造油气藏的研究方法 非构造油气藏的最大特点是圈闭隐蔽 , 因此 , 圈 闭的识别是非构造油气藏勘探中最关键的问题之一 , 也是难点所在。关于非构造圈闭的识别 , 目前国内研 究较多的是对地震资料进行多次处理和解释 , 结合层 序地层学原理和坡折带理论对各种非构造油气藏进行 综合研究 [ 21, 22 ]。 411 地球物理研究方法 (1) 地震资料的处理与解释 王成祥等从改善地震资料分辨率着手提出了利用 窄带子波扫描探测非构造圈闭的方法及可视化处理技 术 , 它在横向上能够识别厚度等于甚至小于 λ/100 (λ为地震波波长 ) 的薄层圈闭 , 在纵向上能够对 λ/8厚度的薄层记录进行高分辨率重建 [ 23 ]。张守昌等 利用地震信息 , 采用道积分、三瞬剖面的特殊处理、 瞬时振幅、均方根振幅分析和人工神经网络等技术进 行地震储层横向预测和油气检测 [ 24 ]。王连山等采用 测井约束三维地震反演技术对储层的平面展布、厚 度、物性变化规律等进行过精细描述 [ 25 ]。 (2 ) 成像技术的应用 肖乾华等 (1998) 在研究辽河断陷西部凹陷时 , 提出运用测井等时地层分形成像技术和三维地震沿层 信息提取成像技术以及其他一些相关地震相分析技 术 , 可在等时格架内对非构造油气藏生储盖层的时空 配置进行研究 [ 15 ]。 (3 ) 非构造圈闭的双界面识别方法 所谓双界面是指封堵层界面和储集层界面。该方 法以非构造圈闭形成机理为基础 ,以地震井约束反演 为主要手段 ,在求得渗透率基础上识别封堵层和输导 层之间界面 ;结合孔隙度划分储集层与非储层之间的 界面 ,两界面组合划分非构造圈闭 ,其流程见图 1 [ 26 ]。 412 层序地层学研究方法 应用层序地层学原理研究非构造油气藏的方法已 得到国内学者普遍认同 [ 27229 ]。层序地层学研究实践 表明 , 油气在层序格架中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 , 这 是因为形成油气藏的生、储、盖等各要素在层序格架 中是有一定分布规律的 [ 14, 30, 31 ]。沈守文等从层序地层 学的角度给出了研究非构造油气藏的具体步骤 [ 11 ] : ①先从测井资料入手 , 识别准层序、准层序组、密集 段 ; 并且配合生物地层学资料和同位素年龄资料 , 确 定年代地层格架 ; ②接着在地震剖面上寻找反射终止 点 , 识别不整合面和最大洪泛面 , 结合测井信息和古 生物资料进行经典层序地层学研究 , 划分一级、二 级、三级层序及其体系域 , 作合成地震记录 , 将地震 和测井解释结果联系起来 , 建立研究区层序地层格 架 ; ③通过露头或岩心观察对地震和测井分析结果进 行检验和完善 , 并开展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 , 利 用岩心或测井曲线 , 作 Fischer图解 , 分析可容空间 变化和地层基准面旋回 , 以地层基准面旋回为依据 , 进行连井地层精细对比 ; ④进行地震相分析 , 根据地 震相与沉积相的关系将其转化为沉积相 , 作反射振幅 (或波阻抗 ) 平面分布图 , 在地震相分析基础上 , 解 释地震微相 , 研究砂体平面展布特征 ; ⑤综合分析形 成油气藏的地质条件和成藏模式 , 重点识别非构造圈 闭 , 探讨层序地层与非构造油气藏的关系 ; ⑥通过地 震资料特殊处理 , 对圈闭进行含油气性检测和评价 , 指出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块和目标。 413 其他研究方法 李丕龙等提出三元 (砂体类型 , 埋藏深度 , 砂 体物性 ) 成藏条件可预测砂体是否含油气 [ 3 ]。 由于水动力圈闭油气藏实例较少 , 国内在这方面 研究程度不高 , 可采用 E1C1Dahlberg ( 1982 ) 提出 的水动力圈闭勘探法 (C2V2Z) , 即通过绘制油势图 来评价 [ 32 ]。 414 综合研究方法 非构造油气藏的勘探一般都在盆地勘探中后期进 行 , 勘探难度大 , 应结合地质分析、物探研究等方法 手段综合研究非构造油气藏的发育和分布。根据勘探 实践的启示 , 费宝生总结概括为 : 立足资源选区带 , 2005年 6月 陈 果等 : 中国非构造油气藏研究现状 3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P.GO.D.D. 第24卷第3期 依据成藏建模型,老井复查定靶区,技术进步找圈11沈守文,彭大钧,颜其彬,等.层序地层学预测隐蔽油气藏的 闭,储层预测搞突破,滚动勘探交储量1。 原理和方法[J]地球学报,2000,21(3):3005 12]李群.松辽盆地南部隐蔽圈闭及有利地区预测[J]石油与 5结束语 天然气地质,200,23(2):159-16 13]李群.松辽盆地长岭凹陷隐蔽油气藏勘探研究[J]地球科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学一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2,27(6):770-714 (1)隐蔽油气藏是非构造类型的,是在沉积过141李群,王英民,宋国奇·层序地层学在陆相斜坡带隐蔽油气 程中形成的岩性油气藏、地层油气藏、水动力油气藏 藏勘探中的应用[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2,21(3) 及复合型油气藏。 12-13. (2)以圈闭成因为分类依据,我国非构造油气15肖乾华,李宏伟,李云松.层序地层学原理与方法在隐蔽油气 藏勘探中的应用[J断块油气田,1998,5(2):63 藏可分为岩性、地层、水动力和复合油气藏四个大类16]薛良清。湖相盆地中的层序、体系域与隐蔽油气藏[J]石油 及岩性上倾尖灭油气藏等若干个亚类。 与天然气地质,2002,23(2):115-120 (3)非构造油气藏的分布特征主要表现在:盆17]宗国洪,冯有良,刘承华,等同沉积断裂带砂砾岩隐蔽油藏 地陡坡带发育岩性油气藏、岩性-构造复合油气藏 研究—以东营凹陷胜北断裂带为例[J」石油实验地质 洼槽带发育岩性油气藏,缓坡带发育地层油气藏、地 2003,25(3):274-279 18]石世革,张宁.博兴洼陷西部沙河街组三段层序地层分析与 层-岩性油气藏;大部分非构造油气藏都分布于低水 岩性圈团预测[J]矿物岩石,2003,23 位体系域中,水进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中分布较19]刘豪,王英民,王媛。坳陷湖盆坡折带特征及其对非构造 少,且规模一般也较小;非构造油气藏沿坡折带呈串 圈闭的控制口J石油学报,2004,25(2):30-35 珠状分布,坡折带横向上高差的变化控制了非构造油 20J张善文,王英民,李群,应用坡折带理论寻找隐蔽油气藏 气藏发育的类型。 [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3,30(3):5-7 (4)国内在非构造油气藏的研究方法上,主要 21]张永华,田小敏,罗家群.泌阳凹陷隐蔽油气藏分布特征与勘 探方法[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1,8(3):28-30. 利用地震资料结合测井资料进行一些特殊处理,利用(2]林松辉,王华,王兴谋,等.东营凹陷第三系隐蔽油气藏的 层序地层学原理和方法进行综合研究。 地震预测研究[J地质科技情报,2003,22(2):5762 非构造油气藏研究在国内已取得了显著成绩,但23]王成样,贺振华,黄德济,隐蔽圈闭的识别及可视化技术[ 是在许多方面还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比如对发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1996,18(2):97-107 育不多的水动力圈闭油气藏缺乏系统的研究;对碳酸 24]张守昌,李晨,张泽慧,等。地震技术在隐蔽油气藏勘探中 的应用[J特种油气藏,2001,8(3):13-15 盐岩油气藏研究不够;对中西部其他类型的盆地研究(25]王连山,董建海,彭毅斌,等测井约束三维地震反演在琥珀 较少等等 营油田滚动勘探开发中的应用[J」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03 参考文献 26]雷茂盛,王文革,李春柏.松辽盆地岩性圈闭形成机理及识别 ]袁选俊,谯汉生。渤海湾盆地富油气凹陷隐蔽油气藏勘探卩J]J 方法[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199,18(3):79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2,23(2):130-133 [27]柏涛,徐志伟.层序地层学在隐蔽圈闭预测中的应用—以 2]费宝生.隐蔽油气藏的勘探[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2,9 松辽盆地南部为例[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4 (6):29-32 34(1):73-77 3]李丕龙,金之钧,张善文,等济阳坳陷油气勘探现状及主要研 28]程学峰,于群达,吴跃通,等.层序地层学研究及隐蔽油气 究进展[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3,20(3):1+. 预测—以南阳凹陷古近系为例[J]新疆地质,2003,21 4谯汉生,王明明渤海湾盆地隐蔽油气藏J地学前缘(中(29鹿洪友,操应长,吴明荣,等层序地层学应用于陆相湖盆中 国地质大学,北京),20007(4):497-506, 5]林雄,田景春.非构造油气藏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隐蔽油气藏的成因解释[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4,28 (2):209213 J]岩相古地理,1998,18(4):63-70 I6]潘元林,孔凡仙,杨申镳,等.中国隐蔽油气藏[M]北京 30]袁选俊,薛良清,池英柳,等.坳陷型湖盆层序地层特征与隐 地质出版社,1998 蔽油气藏勘探—以松辽盆地为例[J]石油学报,2003,24 (3):11-15 〔η]田在艺,隐蔽油气藏的勘探[A]中国隐蔽油气藏勘探论文集 31]冯有良,邱以钢.高精度层序地层学在济阳坳陷下第三系隐蔽 C]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8]肖焕钦,陈广军,李常宝.陆相断陷盆地隐蔽油气藏分类及勘探 油气藏勘探中的应用UJ石油学报,2003,24(1):49-52, [].特种油气藏,200,9(5):10-12 32]王建荣.油气藏的水动力勘探法[J]石油实验地质,199, 18(2):190-194 9]孙龙德,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沉积体系及隐蔽油气藏[J]新疆 石油地质, 2):123-127. 10]沈守文,彭大钧,颜其彬,等.试论隐蔽油气藏的分类及勘探 编辑:徐衍彬 思路[J]石油学报,200021(1):16-22, 201994-2007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依据成藏建模型 , 老井复查定靶区 , 技术进步找圈 闭 , 储层预测搞突破 , 滚动勘探交储量 [ 2 ]。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 , 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 (1) 隐蔽油气藏是非构造类型的 , 是在沉积过 程中形成的岩性油气藏、地层油气藏、水动力油气藏 及复合型油气藏。 (2) 以圈闭成因为分类依据 , 我国非构造油气 藏可分为岩性、地层、水动力和复合油气藏四个大类 及岩性上倾尖灭油气藏等若干个亚类。 (3) 非构造油气藏的分布特征主要表现在 : 盆 地陡坡带发育岩性油气藏、岩性 - 构造复合油气藏 , 洼槽带发育岩性油气藏 , 缓坡带发育地层油气藏、地 层 - 岩性油气藏 ; 大部分非构造油气藏都分布于低水 位体系域中 , 水进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中分布较 少 , 且规模一般也较小 ; 非构造油气藏沿坡折带呈串 珠状分布 , 坡折带横向上高差的变化控制了非构造油 气藏发育的类型。 (4) 国内在非构造油气藏的研究方法上 , 主要 利用地震资料结合测井资料进行一些特殊处理 , 利用 层序地层学原理和方法进行综合研究。 非构造油气藏研究在国内已取得了显著成绩 , 但 是在许多方面还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 , 比如对发 育不多的水动力圈闭油气藏缺乏系统的研究 ; 对碳酸 盐岩油气藏研究不够 ; 对中西部其他类型的盆地研究 较少等等。 参考文献 : [ 1 ] 袁选俊 , 谯汉生. 渤海湾盆地富油气凹陷隐蔽油气藏勘探 [ J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 2002, 23 (2) : 13021331 [ 2 ] 费宝生. 隐蔽油气藏的勘探 [ J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 2002, 9 (6) : 292321 [ 3 ] 李丕龙 , 金之钧 , 张善文 , 等. 济阳坳陷油气勘探现状及主要研 究进展 [J ]. 石油勘探与开发 , 2003, 20 (3) : 1241 [ 4 ] 谯汉生 , 王明明. 渤海湾盆地隐蔽油气藏 [ J ]. 地学前缘 (中 国地质大学 , 北京 ) , 2000, 7 (4) : 49725061 [ 5 ] 林 雄 , 田景春. 非构造油气藏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J ]. 岩相古地理 , 1998, 18 (4) : 632701 [ 6 ] 潘元林 , 孔凡仙 , 杨申镳 , 等. 中国隐蔽油气藏 [M ]. 北京 : 地质出版社 , 19981 [ 7 ] 田在艺. 隐蔽油气藏的勘探 [A ]. 中国隐蔽油气藏勘探论文集 [ C ]. 哈尔滨 :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841 [ 8 ] 肖焕钦 , 陈广军 , 李常宝. 陆相断陷盆地隐蔽油气藏分类及勘探 [J ]. 特种油气藏 , 2002, 9 (5) : 102121 [ 9 ] 孙龙德. 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沉积体系及隐蔽油气藏 [J ]. 新疆 石油地质 , 2000, 21 (2) : 12321271 [ 10 ] 沈守文 , 彭大钧 , 颜其彬 , 等. 试论隐蔽油气藏的分类及勘探 思路 [J ]. 石油学报 , 2000, 21 (1) : 162221 [ 11 ] 沈守文 , 彭大钧 , 颜其彬 , 等. 层序地层学预测隐蔽油气藏的 原理和方法 [J ]. 地球学报 , 2000, 21 (3) : 30023051 [ 12 ] 李 群. 松辽盆地南部隐蔽圈闭及有利地区预测 [J ]. 石油与 天然气地质 , 2002, 23 (2) : 15921611 [ 13 ] 李 群. 松辽盆地长岭凹陷隐蔽油气藏勘探研究 [J ]. 地球科 学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 2002, 27 (6) : 77027741 [ 14 ] 李 群 , 王英民 , 宋国奇. 层序地层学在陆相斜坡带隐蔽油气 藏勘探中的应用 [ J ].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 2002, 21 ( 3) : 122131 [ 15 ] 肖乾华 , 李宏伟 , 李云松. 层序地层学原理与方法在隐蔽油气 藏勘探中的应用 [J ]. 断块油气田 , 1998, 5 (2) : 6281 [ 16 ] 薛良清. 湖相盆地中的层序、体系域与隐蔽油气藏 [ J ]. 石油 与天然气地质 , 2002, 23 (2) : 11521201 [ 17 ] 宗国洪 , 冯有良 , 刘承华 , 等. 同沉积断裂带砂砾岩隐蔽油藏 研究 ———以东营凹陷胜北断裂带为例 [ J ]. 石油实验地质 , 2003, 25 (3) : 27422791 [ 18 ] 石世革 , 张 宁. 博兴洼陷西部沙河街组三段层序地层分析与 岩性圈闭预测 [J ]. 矿物岩石 , 2003, 23 (3) : 872911 [ 19 ] 刘 豪 , 王英民 , 王 媛. 坳陷湖盆坡折带特征及其对非构造 圈闭的控制 [J ]. 石油学报 , 2004, 25 (2) : 302351 [ 20 ] 张善文 , 王英民 , 李 群. 应用坡折带理论寻找隐蔽油气藏 [J ]. 石油勘探与开发 , 2003, 30 (3) : 5271 [ 21 ] 张永华 , 田小敏 , 罗家群. 泌阳凹陷隐蔽油气藏分布特征与勘 探方法 [J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 2001, 8 (3) : 282301 [ 22 ] 林松辉 , 王 华 , 王兴谋 , 等. 东营凹陷第三系隐蔽油气藏的 地震预测研究 [J ]. 地质科技情报 , 2003, 22 (2) : 572621 [ 23 ] 王成祥 , 贺振华 , 黄德济. 隐蔽圈闭的识别及可视化技术 [J ].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 1996, 18 (2) : 9721071 [ 24 ] 张守昌 , 李 晨 , 张泽慧 , 等. 地震技术在隐蔽油气藏勘探中 的应用 [J ]. 特种油气藏 , 2001, 8 (3) : 132151 [ 25 ] 王连山 , 董建海 , 彭毅斌 , 等. 测井约束三维地震反演在琥珀 营油田滚动勘探开发中的应用 [J ].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 2003, 25 (2) : 15721631 [ 26 ] 雷茂盛 , 王文革 , 李春柏. 松辽盆地岩性圈闭形成机理及识别 方法 [J ].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 1999, 18 (3) : 7291 [ 27 ] 柏 涛 , 徐志伟. 层序地层学在隐蔽圈闭预测中的应用 ———以 松辽盆地南部为例 [J ]. 吉林大学学报 (地球科学版 ) , 2004, 34 (1) : 732771 [ 28 ] 程学峰 , 于群达 , 吴跃通 , 等. 层序地层学研究及隐蔽油气藏 预测 ———以南阳凹陷古近系为例 [ J ]. 新疆地质 , 2003, 21 (2) : 20622091 [ 29 ] 鹿洪友 , 操应长 , 吴明荣 , 等. 层序地层学应用于陆相湖盆中 隐蔽油气藏的成因解释 [ J ].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 2004, 28 (2) : 20922131 [ 30 ] 袁选俊 , 薛良清 , 池英柳 , 等. 坳陷型湖盆层序地层特征与隐 蔽油气藏勘探 ———以松辽盆地为例 [ J ]. 石油学报 , 2003, 24 (3) : 112151 [ 31 ] 冯有良 , 邱以钢. 高精度层序地层学在济阳坳陷下第三系隐蔽 油气藏勘探中的应用 [J ]. 石油学报 , 2003, 24 (1) : 492521 [ 32 ] 王建荣. 油气藏的水动力勘探法 [ J ]. 石油实验地质 , 1996, 18 (2) : 19021941 编辑 : 徐衍彬 4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P1G1O1D1D1 第 24卷 第 3期

Vol 24 No. 3 Petro leum Geo bogy &oilfield Devebpment in Daq ing June 2005 Article d:1000-3754(2005)03-0001-04 tute of Zhongyuan Oil Field Company, Puyang 457001 Current stud ies on non-structural pe troleum reser- China; 2. Logging Company of Zhongyuan Petro leum Ex- oirs in China p braton Bureau, Puyang 457001, China) CHEN Guo, PENG Jun(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A bstract: Tecbn ic movement of rifted basin is an mpor Enviorment, Southwest Petroleum nstitute, Xindu tant part of tectonic evoluton study Study on the tectonic 610500,Chia) movement and quantitative restore of the dynam ic process Abstract: Though several decades analysis and study, of the evoluton of basin fomation is significant in recog- the understand ing b non-structural oil and gas re servoir nizing the controlling effect of trap devebpment and struc has been gradually deepening Especially in recent ture of the basin on oil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Bary- years,with the proven reserves increase step by step at chagan Sag bcates in the north side of Erlian Basin, home and abroad, the study of non-struc tural petroleum being a rift with fault in the north and overburden in the has become a bp sub ject This paper outlines the definr south After many years of exp braton and study, a large ton, classificaton, distributive feature, identification, amount of recognition is obtained with a good exp bration and prediction and so on of non-structural petoleum res ach ievement h recent years, the exp braton result is not ervoirs These stud ies have much more mportant signif satisfied The main reason is that the controlling factors cance on enhanc ing the success ratio of exp bration of this and accumulation rule of hydrocarbon re servoir fomation kind of reservoirs But there exists a series of issues that are not understood This paper uses balance p rofile re- should be urgently dealt with for the current study situa- stre method t study the structural subsidence of horion ton, so further deeper discussion is needed tal extension in different sed mentary perod and its gene- Key words: non-structural petroleum reservoirs subtle sis mechanism of Baiy inchagan Sag, discusses the sedi servoirs subtle trap; shpe break belt LST, hydro-dy- mentary filling evolution and devebpment characteristic nam Ic reservoirs and de te m ines their relation t hyd rocarbon m igraton re se rvo ir fom aton and accum ulation Article:1000-3754(2005)03-0005-03 Key words: Baiyinchagan; balance profile; structure;ex- Reservoir forma tin character istics of D ongzhuang tension; subsidence, fill ng evolution, hyd rocarbon Oil Field in Nanyang Sag HE Zurong (1. Chinese Geo bgy University, Ber Article D: 1000-3754(2005)03-0011-03 jing 100083, China; 2. Exp bration and Deve lopment Re- M icrofac ies cha rac ter istics of No 4 sand beds group search nstitute of Henan Oil Field, Petch ina, Nanyang of Gaota ii reservo irs i Ta kang area of north 473132,Chia) Songliao basi Abstract: Nanyang Sag is a secondary sag deve bed in ZHANG Zhijian( Earth Science School of Daq ing Nanxiang Basin It has seve ral oil fields includ ing Petoleum nstitute, Daq ing 163318, China) Weigang, Zhangd ian, Dongzhuang, Bema and so on A bstract: Based on a great deal of seism ic data, bgging Dongzhuang O il Field locates in the southwest of the sag and cores, using princ p les and methods of sed mentobgy It is a comp lex fault blck oil field cut by a goup of and se ism ic stratigraphy, this paper clarified the m icrofa southward slanting nomal faults with the same trend as cies charac teristics of No 4 sand beds group of gao taizi the anticline background The re servoirs are mainly sand reservoirs in Taikang area of North Songliao Basin There bar deltic frontal sand body and fine and siltstone The are 2 sed mentary fac ies distric ts can be divided in No 4 servoir fomation charac teristic is anticline structure sand beds group of Gao taizi reservoirs in Taikang area contols hydrocarbon accum ulation scope, sand body de- Deltic sed men tary fac ies belt deve boped in the west part, te m ines hyd carbon enrichness degree, and faults con- sinuosity river delta developed in northest and bra tribute t hydrocarbon re-distribution and barriers. Res river de lta developed in the southwest part Deep ervoirs have large buried dep th and mall thickness Oil- subfac ies sed mentary facies belts featured by thick dark earing intervals are concentrated They distribute arealy shale deve bped in the west part There are abound sand- in the north side of the anticline structure in Dongzhuang, sone bod ies caused by sed ments grav ity flow developed while scattered in the south side, and vertically concen- trate in Segment Il and Ill of Taoyuan Member Reservoir Key words: m ic ofac ies Songliao Basin, Taikang area, types are mainly fault nose and fault bbck No 4 sand beds group of Gaotaizi reservoirs Key words: Nanyang Sag Dongzhuang Oil Field, reser voir fomation charac teristic; Taoyuan Member, anticline Article D: 1000-3754 (2005)03-0014-03 structure, reservoir type Study on n terea l tion cha rac ter istics inside channel Reb tion sh ip between structural subsidence filling e- Sh O1Xiao-xiang, MA De-yong. L U Lei, LIWei, SONG Article:1000-3754(2005)03-0007-04 aon ing(No 4 Oil Productin Company of Daqing Oil volution and hydrocarbon i Ba iy icha gan Field Campany L td, Daqing 163511, China) GUAN Mu-lan, KU Guo-cheng, YN Zhe, YANG Abstract: Based on fine geo bgic study and comparability Wan-hui(1. Exp braton and Devebpment Research Instr of sed men tary rhythm of single sandbody, this paper o1994-2007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Article ID : 100023754 (2005) 0320001204 Current studies on non2structura l petroleum reser2 vo irs in China CHEN Guo, PENG Jun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Southwest Petroleum Institute, Xindu 610500, China) Abstract: Through several decades’analysis and study, the understanding to non2structural oil and gas reservoir has been gradually deepening. Especially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p roven reserves increase step by step at home and abroad, the study of non2structural petroleum has become a top subject. This paper outlines the defini2 tion, classification, distributive feature, identification, and p rediction and so on of non2structural petroleum res2 ervoirs. These studies have much more important signifi2 cance on enhancing the success ratio of exp loration of this kind of reservoirs. But there exists a series of issues that should be urgently dealt with for the current study situa2 tion, so further deeper discussion is needed. Key words: non2structural petroleum reservoirs; subtle reservoirs; subtle trap; slope break belt; LST; hydro2dy2 nam ic reservoirs Article ID : 100023754 (2005) 0320005203 Reservo ir forma tion character istics of D ongzhuang O il F ield in Nanyang Sag HE Zu2rong 1, 2 (11Chinese Geology University, Bei2 jing 100083, China; 21Exp 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Re2 search Institute of Henan O il Field, Petrochina, Nanyang 473132, China) Abstract:Nanyang Sag is a secondary sag developed in Nanxiang Basin. It has several oil fields including Weigang, Zhangdian, Dongzhuang, Beima and so on. Dongzhuang O il Field locates in the southwest of the sag. It is a comp lex fault block oil field cut by a group of southward slanting normal faults with the same trend as the anticline background. The reservoirs are mainly sand bar deltic frontal sand body and fine and siltstone. The reservoir formation characteristic is“anticline structure controls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scope, sand body de2 term ines hydrocarbon enrichness degree, and faults con2 tribute to hydrocarbon re2distribution and barriers”. Res2 ervoirs have large buried dep th and small thickness. O il 2 bearing intervals are concentrated. They distribute arealy in the north side of the anticline structure in Dongzhuang, while scattered in the south side, and vertically concen2 trate in Segment II and III of TaoyuanMember. Reservoir types are mainly fault nose and fault block. Key words: Nanyang Sag; Dongzhuang O il Field; reser2 voir formation characteristic; Taoyuan Member; anticline structure; reservoir type Article ID : 100023754 (2005) 0320007204 Rela tionship between structura l subsidence filling e2 volution and hydrocarbon in Ba iy inchagan GUAN M u2lan 1 , KU Guo2zheng 1 , YIN Zhe 1 , YANG W an2hu 2 (11Exp 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2 tute of Zhongyuan O il Field Company, Puyang 457001, China; 21Logging Company of Zhongyuan Petroleum Ex2 p loration Bureau, Puyang 457001, China) Abstract: Tectonic movement of rifted basin is an impor2 tant part of tectonic evolution study. Study on the tectonic movement and quantitative restore of the dynam ic p rocess of the evolution of basin formation is significant in recog2 nizing the controlling effect of trap development and struc2 ture of the basin on oil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Baiy2 inchagan Sag locates in the north side of Erlian Basin, being a rift with fault in the north and overburden in the south. After many years of exp loration and study, a large amount of recognition is obtained with a good exp loration achievement. In recent years, the exp loration result is not satisfied. The main reason is that the controlling factors and accumulation rule of hydrocarbon reservoir formation are not understood. This paper uses balance p rofile re2 store method to study the structural subsidence of horizon2 tal extension in different sedimentary period and its gene2 sis mechanism of Baiyinchagan Sag, discusses the sedi2 mentary filling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 and determ ines their relation to hydrocarbon m igration, reservoir formation and accumulation. Key words: Baiyinchagan; balance p rofile; structure; ex2 tension; subsidence; filling evolution; hydrocarbon Article ID : 100023754 (2005) 0320011203 M icrofac ies character istics of No14 sand beds group of Gaota iz i reservo irs in Ta ikang area of north Songliao Ba sin ZHANG Zh i2jian ( Earth Science School of Daqing Petroleum Institute,Daqing 163318, China) Abstract:Based on a great deal of seism ic data, logging and cores, using p rincip les and methods of sedimentology and seism ic stratigraphy, this paper clarified the m icrofa2 cies characteristics of No14 sand beds group of Gaotaizi reservoirs in Taikang area of North Songliao Basin. There are 2 sedimentary facies districts can be divided in No14 sand beds group of Gaotaizi reservoirs in Taikang area. Deltic sedimentary facies belt developed in the west part, sinuosity river delta developed in northwest and braided river delta developed in the southwest part. Deep lake subfacies sedimentary facies belts featured by thick dark shale developed in the west part. There are abound sand2 stone bodies caused by sediments gravity flow developed in it. Key words: m icrofacies; Songliao Basin; Taikang area; No14 sand beds group of Gaotaizi reservoirs Article ID : 100023754 (2005) 0320014203 Study on interca la tion character istics inside channel sandbodies Q I X iao2xiang, MA D e2yong, L IU Lei, L IW ei, SONG S hao2m ing (No14 O il Production Company of Daqing O il Field Company L td. ,Daqing 163511, China) Abstract:Based on fine geologic study and comparability of sedimentary rhythm of single sandbody, this paper Vol124 No13 Petroleum Geology & O ilfield Development in Daqing June12005 [ 1 ]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